對生命以及未來的思考

2021-01-14 中國青年報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突然而至,它對世界的衝擊,有目共睹。然而卻成為科普閱讀與出版的黃金年份,因為整個世界都在反思,所有人都渴望知道,生命究竟意味著什麼,世界和人類的未來是怎樣的?人們渴望在書中尋找到答案。同時,因為禁足在家,人們有時間冷靜下來,對自己想要的生活,進行澄清和過濾。享受家庭、生活文化以及自然的樂趣,成為最重要的選項。這一年,出版人、閱讀推廣人和讀者,共同讓今年的科普圖書呈現了值得關注的景象。

對生命以及未來的思考 

新冠肺炎疫情給人最大的衝擊,就是人們再一次思考,生命與病毒,醫學人文與醫學進步的關係。

演化生物學家、英國倫敦大學學院教授尼克·萊恩的《複雜生命的起源》試圖探源生命的核心問題:「人類為什麼會遭到各種疾病的侵襲」「生命究竟為何沿著這麼令人困惑的路徑演化?這是一系列複雜到無法想像的問題,為了尋求答案,人類每年都要在生物醫學上投入巨額的金錢,我們建立了精密的數學模型、設計了計算機的模擬程序,然而我們仍然不知道,所有這些生物組件都是如何演化而來的,如果我們不知道細胞為什麼是這樣運行的,又如何能指望理解疾病呢?它們本身也會指向人類面臨的終極問題,我們為什麼會存在?是什麼樣的法則創造了宇宙、恆星、太陽、地球,以及生命本身,我們何以為人?作者希望交給我們一把有望解開生物起源之謎的鑰匙。

另外一本思考人類命運的書是《十萬年後的地球》,這本書的作者是寇特·史塔格,美國著名生態學家、古氣象學家,杜克大學生物學與地質學博士。書中引用了地質學、氣候學、生態學、生物學等學科領域最新、最具爆炸性的研究成果,深入思考了氣候變暖的成因與複雜而漫長的後果,帶領我們去探索十萬年後地球的生態環境。作者不無憂慮且嚴肅地告誡:事實已經證明,我們與所處的物理世界是緊密相連的,否則我們不可能光憑每天排放的垃圾就改變了全球的氣候環境。我們甚至可以懷疑,正是這種以自我為中心的傲慢自大的態度,以及以為人類可以不受萬古永存的自然規律限制的妄想,害得我們陷入今日的危機。

醫學人文圖書也更多進入大眾視野,甚至一些經典圖書,經過編輯重新加工出版,在當下有新的意義。美國劉易斯·託馬斯著、蘇靜靜翻譯的《細胞生命的禮讚:一個生物學觀察者的筆記》今年重新翻譯出版。張文宏教授2020年當選中國科普作協副理事長,他在最近的演講中提道:科普可以緩解恐慌、科普的影響力超出預期,科普的作用不可低估。他的實用科普書《張文宏說傳染》讓公眾開始重視身邊的傳染病;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的《跟孩子談與動物的安全距離》以場景化的形式很好講解了動物與人,與傳染病之間的關係。科學普及出版社出版的中國科學院院士周琪和李天達合著的《細胞總動員》是一本講述人體免疫系統對抗病毒機理的科普繪本。

當大自然作為主角

人類進程的暫停鍵在2020年被按下後,大自然與我們每一個個體之間呈現出友好且欣欣向榮的局面。人們宅在家裡,更加希望親近大自然。今年更多以自然萬物為主角的圖書,成為熱點。

年初出版的劉華傑的《勐海植物記》,一如他其他的博物書一樣,文字、圖片都帶有非常強烈的個人印記,我見、我思考、我拍攝。如此方式第一次記錄、描寫勐海縣的自然、文化和地方性知識,使讀者更加了解、熱愛勐海縣。這是「茶馬古道」的幸運,然而更是本地居民和外來遊客的幸運,全國各地都需要有一本自己的本土植物手冊,滿足植物愛好者的需求。商務印書館出版的花蝕的《逛動物園是件正經事》,文字靈動,仿佛他讀得懂那些動物,他用4個月,跨越整個中國,全面探訪56座動物園,書寫200多種動物,延伸了我們對生命的認知。

硬核科普「軟」著說

這幾年,「硬核科普」圈粉無數科學愛好者,那些燒腦的量子物理、光、電及宇宙方方面面知識,大有人追。

中國科學院院士汪品先先生的《深海淺說》是一部既能獲取深海知識又能當作消閒讀物,滿足好奇心的讀物,對於人類陌生的深洋大海,汪先生說,人類在大陸上繁衍生息,把遠離自己的海洋留給神話世界,一旦透過幾千米的水深看到了大洋的真面目,回過頭來才明白自己腳下大陸的真相。

梁進老師今年的新作《大自然是個數學老師》,是一本用數學的眼光來觀察、理解、思考自然的書。本書最後一章,是作者特別在疫情來臨之後,新加入的傳染病的擴散模型。作者在後記中寫道:本書在修改中,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席捲神州。這是大自然對人的警示?但至少有一點教訓應該明白,大自然是強大的,人在其面前微不足道,也許我們可以做的就是運用數學和大自然對話,以此更多地理解我們需要和諧相處的大自然。

剛剛過去的2020年是不尋常的一年。我們相信,人們最終會從疫情中走出來,經過戰「疫」,人們必須學到一些東西,那就是放下傲慢,放棄奢求,敬畏大自然,與大自然和諧相處。科普圖書也成為每個人靜下心來,學習與思考的一個重要載體。

來源:光明網

相關焦點

  • 對生命的思考和感悟
    「謝姑娘,我的女兒才八歲,女兒以後的成長教育,作為父親我無法參與,我走後,擔心她們母女倆未來的生活。」說到這,他眼角流下了眼淚,沉默不再言語。「阿君,我很擔心我老公的病情,這次比以前嚴重多了,接下來不知怎麼辦好?錢也快用完了,我想把房子賣掉,給他治病,租房住也不會很貴。」
  • 生命的計算機:不一樣的角度思考生命
    生命是什麼?從生物學的角度來說,是精子與卵子的結合(當然也有其他的方式來孕育生命,比如無性繁殖)。70多年前,著名的物理學家薛丁格展開了對生命的思考,他的思想震撼了當時整個物理和生物學界。在他看來,生命和世間萬物一樣,都遵循著宇宙運行的規律,只不過有生命的物體可以汲取環境中的秩序來維繫自己的生存。薛丁格的對生命的思考,跨越到了物理學的維度。
  • 生命的未來
    ------愛德華·威爾遜  《生命的未來威爾遜在本書中指出熱愛生命是人類天性中最真實的一部分。地球上的一草一木都是大自然的傑作,它們在整個生態系統中都擁有特殊的位置,在它們的背後蘊藏著許多不被人知的巨大的潛在價值,我們不應該粗心地忽略它們,更不應該殘忍地毀滅它們。地球上所有生命的未來,就是我們的未來!
  • 關於生命的思考,這個青島籍女藝術家用了這種方式……
    以前並沒有對這句話有太深的感觸但今年,似乎有了新的思考2020年讓更多人開始審視生命的價值和意義這種思考也體現在了很多影視作品和藝術作品中比如最近熱映的電影《送你一朵小紅花》、《心靈奇旅》其實都在探討生命今天要介紹的這位青島籍女藝術家
  • 【日本科學未來館】來自機器人的生命特徵——Alter
    日本科學未來館是以科學的觀點來理解我們現今世界發生的事情,思考今後應創造一個怎樣未來的交流場所。
  • 藝術家如何用影像表達對未來的思考
    由實驗影像中心發起主辦,藝術家楊福東策劃的 「未來未來——青年實驗影像計劃」 12月20日晚在上海外灘博悅匯影城正式開啟。10位受邀的青年藝術家立足當下、回望過去、思考未來的成果,以影像藝術為載體,創作出的十部短片,在影院裡進行了一次集中的放映。
  • MODE TALK REVIEW | 循環時尚 —— 重新思考服飾的未來
    那麼如何從可持續發展方向重新思考服飾的未來呢?在SS2021_MODE TALK行業聚談中,我們邀請到了中國紡織行業聯合會可持續發展項目主任胡柯華、H&M集團中國生產辦公室利益相關負責人夏豔宏、商業生態工作室聯合創始人&主編孫海燕,以及艾倫·麥克阿瑟基金會中國區循環時尚項目負責人範華星,與我們共同探討循環時尚。
  • 王歡:對未來學校教育的思考與實踐
    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蔓延讓我們再一次認識到未來社會的複雜性、不確定性以及扁平化的發展特點。我們需要重新審視教育的價值,通過育人觀念、育人方式、管理機制的調整,讓孩子更好地迎接未來的挑戰。
  • 人是由原子組成的,人類會思考,那麼原子會思考嗎?
    也許這個宇宙中除了黑洞和中子星物質,其他都是有原子構成的,無論是沒有生命的無機物質還是具有生命特徵的各類生物,但如果要說起會思考的物種,那首選肯定是人類,或許也有其他高智商的物種也會進行簡單的思考,但複雜思考的唯有人類!
  • 這是霍金最後一次在中國演講,他思考了人類的未來
    他認為應該從兩個維度出發:一是思考人類的未來,二是研究我們探索太空、尋求其他潛在宜居星球的選擇。至於為什麼要這麼做,霍金也給出了自己的答案。以下為霍金演講內容:WE大會現場,霍金以視頻的形式與大家交流。你好,北京!我是史蒂芬霍金。歡迎來到騰訊WE大會。我今天的演講,是關於在宇宙這一背景下,地球和人類所扮演的角色。
  • 一場疫情,又是一次對生命的思考,對生活的總結
    很多時候,我們對生活抱有幻想和美妙的期待,可以說這是我們無比樂觀的時候,而當我們遇到危險的時候,我們不禁的會重新思考人生和我們的生活狀態。就在我們的生活受到災難性的衝擊時候,很多的人不光是對於生活沒有保障的思考,更上升到了對於人類和自己一生活著的意義深思,其實在於茫茫的宇宙中,我們也是微小的不能在渺小的一小部分,只是我們相對於其他的動物而言會了主宰這個世界的一部分才能。
  • 宇宙的終結:原子直徑比可見宇宙大幾百萬倍,智慧生命思考一次耗時幾萬億年!
    這時候宇宙中還會存在生命嗎?在這樣的宇宙中還會有智慧生命思考宇宙的終極命運嗎?有!科學家們說,在這樣寒冷,孤寂,以及無垠的一萬萬億次方的宇宙中,智慧生命依然可能存在,只是他們已經拋棄肉體,拋棄鋼鐵,轉化成純意識的生命形態了。那他們還會思考嗎?當然!著名物理學家弗裡曼·戴森說。等等!
  • 現代生命科技與未來戰爭
    這類技術伴隨產生的軍事威脅值得警惕,未來有可能催生新型腦機武器裝備,出現「認知戰」「大腦戰」新的戰爭樣式。能力提升技術將得到更廣泛應用。人體增強技術可以使得普通人以及軍人更加高效地工作,並且能夠在此前無法進入的環境中工作。其中包括,機械外骨骼、視網膜植入、聽覺增進裝置,甚至是提高智力的神經性藥物等。有四類人體增強裝置:一是體能增強裝置可使人類更快更強。
  • 《生命之輪》|一則關於生命思考的藏式寓言
    所謂「生命之輪」是藏傳佛教文化中一幅比較常見的圖畫,指佛教的「六道輪迴」,他們認為一切有生命的東西,如果不尋求解脫,就永遠在六道(天、人、阿修羅、畜生、餓鬼、地獄)中來回循環,永遠沒有盡頭。由李加雅德導演的《生命之輪》也同樣如此,影片圍繞藏族漢子公保東珠的日常生活而展開,通過主人公妻子過世,他開始思考生與死的問題,並在現實生活中尋找如何發現死亡的本質到接受死亡。影片蘊含著深刻的關於生與死的佛教思想,在視覺呈現上通過導演獨特的攝影構圖,使得影片的每一幀都是一幅精美的圖畫。
  • 「一起會更好」公益活動引發未來思考
    火星媽媽趙天舒、中國航天員中心科研員、「綠航星際180」實驗指令長唐永康、國際正能量主播Ryan一起,帶大家共同體驗未來火星生活方式。首場直播在抖音、B站、淘寶直播、微博等多個社交媒體平臺同步進行,2小時直播在線觀看人數超過20萬,互動點讚數超過30萬條,直播登上淘寶、bilibili等直播平臺首頁,科技感十足的直播場地,乾貨滿滿的直播內容,新奇有趣的直播主題引發了網友的積極響應以及熱烈好評。
  • 現代生命科學技術發展影響未來戰爭
    現代生命科學技術是指以生命為研究對象,在生命現象觀察和實驗基礎上構成的龐大生命科學體系。進入21世紀,現代生命科學技術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運用於軍事領域,並不斷催生新的作戰理念和作戰樣式,深刻影響新軍事變革的方向。波及廣泛。生物武器威脅依然巨大。
  • 思考生命的價值和意義
    長篇現實主義小說 《榮辱》今年出版,作者在「反腐」基礎上進行一些深入思考,即作為處於新時期的公務人員,應該如何看待功名利祿、榮辱得失;如何保持初心、堅持信念;如何用人民賦予的權力,幹一番為國為民的事業。
  • 人類的未來將何去何從,生命的意義究竟怎麼理解?
    生命的真正意義是什麼?很多宗教思考過,今天我們跨過宗教,神學,站在人類的角度,筆者想深入探討這些問題!我們究竟從何而來?我們的未來在哪裡?如果我們跨過人類的範疇,站在一個旁觀者的角度去考慮這些問題,人類真的非常無助,孤獨和無知…如果說生命的意義是傳承,試問,我們給後人留下了什麼?眾所周知,「地球資源不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
  • 「學校保護」法例下的生命教育再思考
    其中明確「學校保護」的法律條例共17條,仔細研讀這些法例,我們不難發現:這需要學校站在更大的場域、更高的視域去系統認識、全面理解、積極探索生命教育。新時代的生命教育不再是狹義的生死維度,而是從生命健康的維度、生命安全的維度、生命責任的維度、生命美感的維度提出了新的要求。
  • 未來,我們如何定義「生命」
    南都訊 記者黃茜發自北京 當人工智慧佔領地球,當未來某天人類停止繁衍,未來的生命將以什麼形式存在?9月5日開幕的第二屆北京媒體藝術雙年展以「後生命」(post-life)為主題,探討「血肉之軀」以外另一種智慧存在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