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科學未來館是以科學的觀點來理解我們現今世界發生的事情,思考今後應創造一個怎樣未來的交流場所。在這裡,不僅有可以親手觸摸、親身參與的常設展覽和企劃展,還有實驗教室、演示說明會等豐富多彩的活動。從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到最新科技、地球環境和宇宙探索,您可以通過與科學交流員的對話交流,體驗正在不斷發展的科學技術。
今天向大家介紹一下,今年6月22日開始的新展覽——機器人「Alter 」
機器人「Alter 」 (日本科學未來館提供)
大家有思考過「生命是什麼?」「生命的特徵是什麼?」這樣的問題嗎?當您的眼前有一個外形雖然是機器,但是從它的行為、動作、感受都極其附有生命力的話,您的心情會變得如何呢?Alter 的外觀雖然是機器,但是通過它的動作可以感受到它生命力的存在。它不是一個勞動型機器人,開發它是為了探索「何為人類的特徵和生命的特徵」。它既是一個研究的平臺也是一個可以通過觀賞去感受生命力存在的藝術品。在今年3月日本文化廳舉辦的媒體藝術展的美術類展品上榮獲優秀獎。
大家在面對和想像Alter行為的過程中,可能對人類和生命的觀念會出現與以往不同的看法。和開發者一樣去思考一下哲學性的問題,找出適合自己的探索科學的方式吧。
機器人「Alter 」 (日本科學未來館提供)
Alter是由黑石研究室(大阪大學 基礎工學研究科 黑石浩教授)和池上研究室(東京大學 綜合文化研究科 池上高志教授)聯合製作的。但是在關於證明生命特徵的方式上,兩位教授持有不同的想法。黑石教授注重觀看者方面對生命特性的感受,而池上教授則認為生命的特性不在於展示的外觀,而是在於內在機能的表現。大家贊同哪一方的說法呢?還是來未來館觀看一下吧。
Alter一開始會讓人感到只是在亂作動作和胡亂發聲。但是要注意觀察,去尋找感受到生命特徵的那一瞬間。當您感受到了,那就再思考一下「生命特徵在於觀看者的感受」(黑石教授)?還是在於「內在機能的表現」(池上教授)? 通過觀賞來找出自己認為的「生命特徵」吧!
「Alter」 的動作動畫,徐大強攝
Alter是通過怎樣的科技來表現含有生命特徵的動作的呢?它的上半身的動作一直不停,而且動作複雜。這是通過可以模擬生命神經網絡且實現細微動作的兩種技術CPG(central pattern generator),NN(neural network)而達到的。在地上的感應器可測量Alter與觀看者們的距離等數據,再通過所定程序做出相應的動作。雖不規則,但具有周期性;含有獨特動作的機械手臂的制動是通過氣動執行器的技術達到的。
黑石浩教授也是常設展覽的「Android——人類,究竟是什麼」的人形機器人「Otonaroid」的總監督者,他一直通過機器人的研究來探索「人類是什麼」的問題。但Alter的研究方向不僅局限於「人類是什麼」,而是為探索更高層意義上的「生命是什麼」的問題而開發成的。相對於Otonaroid是外觀像人的「自上而下」型的人型機器人(Android),Alter則是外觀雖是機器但通過複雜的動作去表現生命特徵的「自下而上」型的人型機器人。可看見體內機械裝置的Alter和外觀極其像人類的Otonaroid在同一個展區展覽可形成鮮明的對照。請通過觀看「動作」和「外觀」的兩種表現形式去思考「人類是什麼?生命是什麼?」這樣的深層哲學問題吧。
人形機器人「Otonaroid」(日本科學未來館提供)
日本科學未來館是通過展覽喚起大家對科學與未來的興趣,同時去思考其問題所在的地方。請來到這裡觀看新展覽Alter,也來思考一下未來吧!
文/ 徐大強(日本科學未來館科學交流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