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科學未來館】來自機器人的生命特徵——Alter

2021-02-20 客觀日本

日本科學未來館是以科學的觀點來理解我們現今世界發生的事情,思考今後應創造一個怎樣未來的交流場所。在這裡,不僅有可以親手觸摸、親身參與的常設展覽和企劃展,還有實驗教室、演示說明會等豐富多彩的活動。從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到最新科技、地球環境和宇宙探索,您可以通過與科學交流員的對話交流,體驗正在不斷發展的科學技術。

今天向大家介紹一下,今年6月22日開始的新展覽——機器人「Alter 」

機器人「Alter 」 (日本科學未來館提供)

大家有思考過「生命是什麼?」「生命的特徵是什麼?」這樣的問題嗎?當您的眼前有一個外形雖然是機器,但是從它的行為、動作、感受都極其附有生命力的話,您的心情會變得如何呢?Alter 的外觀雖然是機器,但是通過它的動作可以感受到它生命力的存在。它不是一個勞動型機器人,開發它是為了探索「何為人類的特徵和生命的特徵」。它既是一個研究的平臺也是一個可以通過觀賞去感受生命力存在的藝術品。在今年3月日本文化廳舉辦的媒體藝術展的美術類展品上榮獲優秀獎。

大家在面對和想像Alter行為的過程中,可能對人類和生命的觀念會出現與以往不同的看法。和開發者一樣去思考一下哲學性的問題,找出適合自己的探索科學的方式吧。

機器人「Alter 」 (日本科學未來館提供)


Alter是由黑石研究室(大阪大學 基礎工學研究科 黑石浩教授)和池上研究室(東京大學 綜合文化研究科 池上高志教授)聯合製作的。但是在關於證明生命特徵的方式上,兩位教授持有不同的想法。黑石教授注重觀看者方面對生命特性的感受,而池上教授則認為生命的特性不在於展示的外觀,而是在於內在機能的表現。大家贊同哪一方的說法呢?還是來未來館觀看一下吧。

Alter一開始會讓人感到只是在亂作動作和胡亂發聲。但是要注意觀察,去尋找感受到生命特徵的那一瞬間。當您感受到了,那就再思考一下「生命特徵在於觀看者的感受」(黑石教授)?還是在於「內在機能的表現」(池上教授)? 通過觀賞來找出自己認為的「生命特徵」吧!

 「Alter」 的動作動畫,徐大強攝

Alter是通過怎樣的科技來表現含有生命特徵的動作的呢?它的上半身的動作一直不停,而且動作複雜。這是通過可以模擬生命神經網絡且實現細微動作的兩種技術CPG(central pattern generator),NN(neural network)而達到的。在地上的感應器可測量Alter與觀看者們的距離等數據,再通過所定程序做出相應的動作。雖不規則,但具有周期性;含有獨特動作的機械手臂的制動是通過氣動執行器的技術達到的。

黑石浩教授也是常設展覽的「Android——人類,究竟是什麼」的人形機器人「Otonaroid」的總監督者,他一直通過機器人的研究來探索「人類是什麼」的問題。但Alter的研究方向不僅局限於「人類是什麼」,而是為探索更高層意義上的「生命是什麼」的問題而開發成的。相對於Otonaroid是外觀像人的「自上而下」型的人型機器人(Android),Alter則是外觀雖是機器但通過複雜的動作去表現生命特徵的「自下而上」型的人型機器人。可看見體內機械裝置的Alter和外觀極其像人類的Otonaroid在同一個展區展覽可形成鮮明的對照。請通過觀看「動作」和「外觀」的兩種表現形式去思考「人類是什麼?生命是什麼?」這樣的深層哲學問題吧。

人形機器人「Otonaroid」(日本科學未來館提供)

日本科學未來館是通過展覽喚起大家對科學與未來的興趣,同時去思考其問題所在的地方。請來到這裡觀看新展覽Alter,也來思考一下未來吧!

文/ 徐大強(日本科學未來館科學交流員)

相關焦點

  • 親子遊:來日本科學未來館,讓孩子大開眼界!
    日本科學未來館是日本最好的科學類博物館,與大家共同分享21世紀「新知」是日本科學未來館的理念,館內演繹著各種各樣奇特有意思的物理現象,配合文字解說現象的成因,還包含豐富的未來家居生活idea,令人大開眼界的同時,還能培養對科學的興趣。今日跟著小編一同走進日本科學未來館,漫遊地球、翱翔宇宙,感受自己的「渺小」吧。
  • 星空六期赴日實踐 | 日本科學未來館與東京工業大學
    日本作為全球科技領域最具實力的國家之一,在機器人,3D列印,人工智慧,科技教育等領域都擁有值得學習與借鑑的經驗與方法。7月23日星空計劃赴日本海外實踐支隊成員乘船穿越東京市區赴臺場,前往參觀聚集日本各領域尖端科技的日本科學未來館,感受日本最前沿的科技,以及日本在科技教育上所體現的先進經驗。
  • 日本科學未來館館長毛利衛到廣西科技館作專題報告
    日本科學未來館館長毛利衛在作科學專題報告。廣西新聞網通訊員 韋國凱攝廣西新聞網南寧5月24日訊(記者 潘錦才 通訊員 韋國凱)23日,日本科學未來館館長毛利衛博士訪問廣西科技館,開展科普報告、調研交流等活動。
  • 東京科學未來館
    每個展廳都有科學交流員以及志願者進行現場講解並與觀眾進行多種互動實驗使參觀者在親身體驗尖端科技的同時,思考科技的意義並展望科技的未來。----❤-今後,我們將怎樣去構築豐富多彩的未來呢?體驗項目,真的可以了解到一些科學知識讓你親身體驗信息是怎樣發送的很直觀
  • 從《蜻蜓之眼》到「機器人間」:今日美術館探討未來科技美學
    「世界圖像:徐冰《蜻蜓之眼》」藝術展日前在北京今日美術館1號館開幕,展覽呈現出藝術家徐冰對於社會現象與技術景觀的批判與反思的創作脈絡,而此後的「第三屆今日未來館·機器人間 DE JA VU」則是對徐冰《蜻蜓之眼》所討論問題的延續。
  • 中國「阿爾法狗」擊敗日本機器人
    騰訊「絕藝」奪冠計算機圍棋大賽  儘管有關人工智慧的討論甚囂塵上,但機器人下棋依然是解鎖人工智慧未來密碼的一項指標。日前,騰訊宣布旗下AI Lab(騰訊人工智慧實驗室)研發的圍棋人工智慧程序「絕藝」(Fine Art)獲得第10屆UEC杯計算機圍棋大賽冠軍。
  • 玩轉科學、科技!北京科學中心媲美中國科學技術館,還人少免費
    北京好玩的地方特別多,有大大小小的戶外拓展兒童親子樂園,也有像位於亞運村鳥巢附近「寓教於樂,玩中探索」的中國科學技術館。中國科學技術館,雖然好玩但每次去都人山人海。好多互動項目會遇到玩不到一分鐘,卻要排隊十幾分鐘,甚至幾十分鐘的情況,讓人感覺稍微有點美中不足。
  • 玩轉科學、科技!北京科學中心媲美中國科學技術館,還人少免費
    北京好玩的地方特別多,有大大小小的戶外拓展兒童親子樂園,也有像位於亞運村鳥巢附近「寓教於樂,玩中探索」的中國科學技術館。中國科學技術館,雖然好玩但每次去都人山人海。好多互動項目會遇到玩不到一分鐘,卻要排隊十幾分鐘,甚至幾十分鐘的情況,讓人感覺稍微有點美中不足。
  • 機器人帝國(日本異化篇)
    二戰後的日本百廢待興,民眾的精神也急需要一個團結的符號。在二戰時是至高無上的天皇,卻被一紙《人間宣言》把打回人形。這時候,一個誕生於科學,由科學 所武裝的新生英雄,或許剛好填補了這個時期的精神空虛。科學科技是日本民眾的老朋友,雖然一度被科學的產物「原子彈」所摧毀,但阿童木的出現卻安撫了日本 民眾對「原子」的恐懼:身為「科學之子」的阿童木是人類的朋友,人類是可以控制「原子」的。阿童木這個名字,本身就是「原子」(Atom)的日語發音。因此,機器人對於日本人來說是科學的代言人。
  • 依託自動化能力,這家公司想讓其協作機器人成為生命科學基礎設施
    自2016年6月創立以來,以協作機器人技術研發起步,以機器人與物聯網技術為基礎,為生命科學領域提供自動化解決方案,一直是鎂伽的主營業務之一。2020年鎂伽的多半收入都來自於生命科學領域業務。除此之外,零售、輕量級工業製造兩個領域鎂伽也有所涉及。
  • 在未來,科學能改變人類的愛情觀嗎?
    ,這個虛擬角色來自日本任天堂遊戲《愛的愛》(love love)。這樣的場景未來會不會越來越普遍?人們真的愛上了虛擬人還是機器人?>實驗表明,有些人更容易傾向於對無無生命的物體產生依戀,而這些物體並不一定是可愛或者是有生命的。
  • Robo Genius 2019總決賽在中國科學技術館落幕
    12月1日,Robo Genius 2019全球青少年機器人挑戰賽總決賽在中國科學技術館圓滿落幕。200支從Robo Genius全國各地比賽選拔而來的中小學生戰隊齊聚中科館,經過預賽、淘汰賽、半決賽,來自河北保定的圖靈雄鷹戰隊一路高歌猛進,獲得小學組總冠軍,同樣來自河北保定的圖靈特戰隊獲得了初中組總冠軍!
  • 日本人為何不懼怕機器人?
    這或許能夠部分解釋我們人類為什麼對機器人會有恐懼——並非恐懼其現況,而是恐懼其未來。它們在力量上贏過了我們,在記憶上贏過了我們,還在棋盤上贏過了我們。而在最壞的預測中(僅基於人類的經驗而言),「贏過」二字意味著取而代之。未來究竟會怎樣?同樣借用凡爾納的另一句話來說:只有探索才知道答案。
  • 來自外星人「巴夏」的忠告,生命是被製造出來的?未來形勢嚴峻!
    其中外星人巴夏就曾經預言過,地球上的生命都是被製造出來的。靈魂可以輪迴外星人巴夏自稱他來自於艾莎莎尼星球。他說在他居住的星球中,科技水平非常發達,地球根本無法相比,在巴夏眼中,地球還在發展初期。他認為地球上的所有生命都是被製造出來的,人體只不過是靈魂的容器,人類在死後靈魂不滅,通過輪迴進入下一世,靈魂是有選擇權的,它可以選擇繼續留在地球生存或者去到其他星球。巴夏認為地球是落後的星球地球雖然孕育出了成千上百的生命,但是地球並不是一顆成熟的星體。宇宙是有生存法則的。
  • 鞘翅絲館:為你展示仿生技術建築改變未來建築環境的可能性
    提到仿生建築、仿生技術建築,就不得不提位於Vitra校園的鞘翅絲館。這一在產業機器人的幫助下生產成的仿生技術建築,在Vitra設計博物館的人與機器設計主題展中就備受關注,可以說是展覽會的一大亮點,仿生織錦的應用是他的主要特徵之一。
  • 星城科學講堂 | 科學少年未來說 邀你共同暢想科技未來!
    新型材料、未來食品、太空移民與未來農業、人工智慧,噢哇啦的資深科學導師將會用詼諧幽默又通俗易懂的語言,分享前沿科學領域正在進行的研究,引領孩子們共同暢想未來科學科技的發展;來自不同學校、熱愛科學科技的少年代表也將進行科普演講,分享自己的科學發現和科技作品。
  • 可穿戴機器人 讓殘障人士站立行走(圖)
    共有來自98個國家和地區的近2000名境外政要和嘉賓參會。  在數十個國家和省區市展館中,主打智能化、科技牌的「四川精品館」成為最吸引眼球的展館之一,來自日本的專業參展商還特意趕來現場考察「四川造」可穿戴外骨骼機器人。
  • 救援機器人來了!
    自2013年起我國成為全球第一大工業機器人應用市場。近五年,中國機器人市場高速發展,是全球增長速度最快的市場。未來十年、十五年,中國機器人將保持全球第一的發展速度。   同期同地舉辦的第九屆中國國際安全生產論壇,將設「消防分論壇」,來自應急管理部消防局、上海消防研究所、國際消防協會聯盟、美國消防協會、日本消防協會、德國VDS認證機構等單位的專家學者,將就智慧消防、消防無人裝備體系等行業熱點話題進行研討交流。
  • 未來,機器人真有可能成為我們的家人嗎?
    從《我的AI家人》看機器人如何打入人類社會日本紀錄片《我的AI家人》就試圖探討這個議題。在片中,我們跟隨著來自日本早稻田大學陳天璽教授的腳步,一同造訪香港、韓國、臺灣、以及日本,看看各式各樣的照護機器人如何努力地打入人類的社會,在這個過程中又激發出什麼樣的火花?
  • 日本館推出2000元「會席料理」
    □記者 俞陶然晚報訊 昨天,記者從日本館獲悉,設在該館的東京「山裡」餐廳將於從本月11日起推出2000元一人的料理套餐,每晚限量供應10套,只接受預訂。「山裡」餐廳料理長原繁表示,推出這套料理,難免會使人將它與日本產業館料亭「紫」的3000元料理相比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