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蜻蜓之眼》到「機器人間」:今日美術館探討未來科技美學

2020-12-06 澎湃新聞
「世界圖像:徐冰《蜻蜓之眼》」藝術展日前在北京今日美術館1號館開幕,展覽呈現出藝術家徐冰對於社會現象與技術景觀的批判與反思的創作脈絡,而此後的「第三屆今日未來館·機器人間 DE JA VU」則是對徐冰《蜻蜓之眼》所討論問題的延續。

《蜻蜓之眼》是徐冰近年根據搜集到的大量監控視頻而製作的實驗性影像作品,片長81分鐘。這是一部既沒有攝影師,也沒有演員的劇情片,其影像全部來自公共渠道的監控視頻。《蜻蜓之眼》或許是一個隱喻,而那些隱匿在日常生活的陰影中、看似毫不起眼的監控器攝像頭,就是人類社會的「蜻蜓之眼」。

這部實驗性影像作品一方面延續了徐冰對於社會現象與技術景觀的批判與反思的創作脈絡,另外也將觀看者帶入到一個視覺變幻的影像迷宮:我們究竟生活在一個怎樣的世界,而在影像構成的世界中,什麼才是真實?今日美術館在展覽中以巨幕為公眾完整呈現這部影像作品。

同時展覽的還有《蜻蜓之眼》的相關文獻材料,本次展覽聯合策展人董冰峰從中梳理出九大關鍵詞:複數性、社會能量 、文字與影像 、陌生化 、檔案熱、身體、非形式、肖像權、直播和剪輯,以期令觀眾能深入系統了解徐冰作品的學術脈絡。

「世界圖像:徐冰《蜻蜓之眼》」的九個關鍵詞

「世界圖像:徐冰《蜻蜓之眼》」主題大展的第三部分就是「關鍵詞」展區。藝術家董冰峰提出的九個關鍵詞即是對《蜻蜓之眼》的創作思路和涉及的問題的探討,也是對於徐冰一直以來關心的藝術問題的回顧。

「世界圖像」的9個「關鍵詞」大約可以分為三種類別及來源:一,徐冰藝術生涯中具原創性的藝術概念;二,圍繞著《蜻蜓之眼》的大量評論中較為頻繁出現的問題及理論觀點;三,《蜻蜓之眼》生產過程中的特定概念及方法,這三種類別的「關鍵詞」是互為關聯和對話的關係。同時,增加展示徐冰過往藝術發展的關鍵概念及代表性作品,進一步比較探討最新作品《蜻蜓之眼》的藝術命題與形式實驗。徐冰基於近年搜集大量的網絡視頻而製作的實驗性影像作品《蜻蜓之眼》,正是他在1980年代提出的「複數性」概念在今天文化樣態中的一種藝術演變,及其在藝術實踐中顯現出的某種特定時代現象的精神症狀。

《蜻蜓之眼》中的監控畫面

「社會能量」部分,徐冰大型藝術計劃《鳳凰》承繼和直接指向了「藝術-社會」的概念探討,藝術項目《地書》既表現了現實意義上全球交流的圖示邏輯,又在注重思想傳達的視覺模式中創造出一種可吸納社會能量的藝術。《蜻蜓之眼》項目延續了這種來自社會現場。

「世界圖像:徐冰《蜻蜓之眼》」展覽現場

《蜻蜓之眼》令人再三思考的,即正是這種建立在真實與虛構、殘酷的社會寫實與意會之間的審美況味:「人/無影,影/無蹤,日出/日落,鬥轉/星移。」

據悉,《蜻蜓之眼》是一個不斷生長中的藝術項目,其搜集的龐大的影像檔案庫即是這個時代的真實寫照。作品中所探討的現實與未知之間的矛盾仍然在生活中每日「上映」。另外《蜻蜓之眼》也是一個探討我們生存現實「不完整的」現場項目。

《蜻蜓之眼》截圖

「今日未來館·機器人間 DE JA VU」:拋棄了人視角的機器觀

「機器人間」展覽也是對於徐冰的《蜻蜓之眼》所討論的問題的延續。

「今日未來館·機器人間 DE JA VU」展覽現場

「今日未來館·機器人間 DE JA VU」由龍星如策展,聚焦13位藝術家作品。集中探討人工智慧與人機互動、藝術與科技、未來考古、神經網絡、風格遷移、機器共情及人類與機器的關係等主題。「今日未來館」是今日美術館對於未來性的藝術進行探討的項目,由今日美術館館長高鵬、雕塑家隋建國、建築師王暉聯合發起。展覽由今日美術館主辦,2015年和2017年舉辦兩屆。「今日未來館」創新嘗試為展覽設計全套專屬字體及音樂等策展手段,增強觀眾觀展時的新鮮體驗。

「今日未來館·機器人間 DE JA VU」展覽現場

今天的藝術家也是科技的用戶,或許可以在現有技術可供性上跳出來,向外建立更多想像式的關聯,向內挖掘更多隱秘的故事。像小說家也像記者一樣,重新回到「環環相扣地理解世界」,直到科學與藝術的邊緣關係將再次成為自覺。現場策展人虛擬了以「索菲亞」和「艾莉克莎」為名的雙向敘事:從左開始的索菲亞線講述算法從無形到被賦行,能力逐漸擴張,最後人類消失,機器徒留時間的場景;而從右開始的艾莉克莎線則講述全能的機器試圖尋找自己從何而來,在時間回卷中不斷剝離能力與自我意識,直到還原成0到1的結果。

大衛·多奇在《無窮的開始》裡,則對「任何過程的可計算性」確鑿不疑。拋棄了人視角的機器觀,似乎將我們引向符合「底層」崇拜的領地,一個被技術可供性所隱去的,由數字,字節,模型,進程和測量所統治的運算世界。這也恰恰是岌岌可危之處——把對世界的認知交由純粹抽象與中立的計算性託管,也是對自然心智與感官經驗的主動遺棄,是如風吹光,如刀斷水的徒勞與枉然。

「人類研究」這個作品中,藝術家創造了小動物一樣的機器人,他們頭部的攝像頭會抓取觀看他們的觀眾的影像,然後在紙上繪製出大致的線條。

《人類研究》

17世紀30年代,荷蘭出現了一股爭相求購鬱金香的熱潮,導致鬱金香價格急速上升,「鬱金香熱」席捲荷蘭和整個歐洲。下面的作品建立了「鬱金香熱」和今日加密貨幣熱潮之間的呼應關係。這是一件由人工智慧生成的影像作品。它是一朵朵在造型上呼應荷蘭靜物畫的鬱金香,實際上卻由比特幣價格所控制。作品中的鬱金香花瓣條紋由比特幣價值控制,隨著比特幣市場的跌宕起伏,鬱金香的花色也隨

之改變。

《花葉病毒》

下面的這件作品,將生成對抗網絡(GAN)隨機生成的圖像置入到潮汐景觀中,從而重構了埃塞克斯沼澤地上一個熟悉的童年場景。機器從攝影訓練數據集中學習不同沼澤鳥類的隱含特徵,在過程中發現不同物種之間各異的形態,並且在沒有參考人類分類學系統的情況下,自行產生了意想不到的類型遷移。

《CUSP》

據了解,今日未來館策展人龍星如的研究方向為普遍運算的時代語境下,藝術創作與數據環境及技術的關係。作為藝術家的她,作品涉及視覺藝術、計算機工程和敘事,使用實時獲取的數據創建多感官體驗。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世界圖像:徐冰《蜻蜓之眼》今日美術館啟幕
    2019年8月18日,「世界圖像:徐冰《蜻蜓之眼》」藝術大展在今日美術館1號館隆重開幕。展覽由今日美術館與徐冰工作室聯合製作,今日美術館館長高鵬與影像研究學者董冰峰共同策展。  繼2010年《鳳凰》項目之後,今日美術館第二次和國際知名藝術家徐冰共同製作,推出「世界圖像:徐冰《蜻蜓之眼》」。展覽聚焦探討藝術家最新作品《蜻蜓之眼》的創作主題,深入挖掘《蜻蜓之眼》的創作幕後和主要線索,並與藝術家過往四十餘年代表性的藝術概念與部分作品進行比較研究,從而獲得一種豐富而立體的思想感官體驗。  《蜻蜓之眼》是徐冰首次執導的藝術影像作品,片長81分鐘。
  • 徐冰《蜻蜓之眼》:公共攝像頭下的中國現實敘事
    2019年8月18日,「世界圖像:徐冰《蜻蜓之眼》」藝術大展在今日美術館開幕。展覽由今日美術館與徐冰工作室聯合製作,今日美術館館長高鵬與影像研究學者董冰峰共同策展。展覽聚焦探討藝術家最新作品《蜻蜓之眼》的創作主題,深入挖掘《蜻蜓之眼》的創作幕後和主要線索,並與藝術家過往四十餘年代表性的藝術概念與部分作品進行比較研究。
  • 《蜻蜓之眼》:徐冰的當代啟示錄
    一徐冰先生的《蜻蜓之眼》完成於2017年,對於它的討論尚未充分展開。2019年8月末,在今日美術館舉辦的《世界圖像》展將徐冰的代表作品一併展出,《蜻蜓之眼》的製作過程以及成片都在這裡展示了出來。大家開始了新一輪的闡釋。
  • 「雅昌專稿」唐宏峰:圖集熱與元媒介——關於《蜻蜓之眼》的媒介分析
    近日,世界圖像:徐冰《蜻蜓之眼》在今日美術館展出,這是「影史上首部沒有攝影師、沒有演員的劇情長片」,一經展出,就吸引了社會各界人士的關注,如胡斌、藍江、王小魯、李洋、餘天琦、王歌、唐宏峰等,他們以藝術為基礎掀起了多輪文化思辨的熱潮。為此,雅昌藝術網與今日美術館合作製作了「徐冰《蜻蜓之眼》」專題,從社會、文化、美學等層面,對這件作品及其意義進行了更加深入的解讀。
  • 北京神店排行榜:感官刺激,北京必打卡10座美術館
    北京神店排行榜之三影堂攝影藝術中心北京神店排行榜之三影堂攝影藝術中心4、民生現代美術館推薦理由:位於朝陽區酒仙橋朝陽區酒仙橋北路9號恆通國際創新園,是以現代科技為主,展現當代藝術與傳統文化的美術館,上下一共三層對公眾免費開放,對面就是798,
  • 知美術館以生物藝術展「生長」探討生命形態
    擴展閱讀:雅昌藝術網關於「以冒用'雅昌'名義騙取藝術品等犯罪行為」的聲明圖片由知美術館提供2019年9月27日下午,知美術館2019國際生物藝術大展「生長」展示來自五個國家共八位藝術家/藝術家組合的作品,在技術幻想的濾鏡下進一步剖析生命與生長之怪誕且躁動的界域以及活體與潛意識之間的邊界,預示了一個既令人著迷又使人不安的未來。
  • 美圖公司美學發布會藝術家雲集,共同啟動「未來美學家共創計劃」
    美圖公司創始人兼執行長吳欣鴻宣布啟動「未來美學家共創計劃」,以未來美學家對美的專業和洞見,感染更多「愛美」大眾參與到未來美學的創造中,共同引領美學潮流向前發展。  以美為引,未來美學共參共創  啟動會現場,美圖公司邀請到視覺藝術家、「東方美學」教父、第73屆奧斯卡「最佳藝術指導獎」獲得者葉錦添,北師大未來設計中心主任、今日美術館榮譽館長高鵬,內容創新整合營銷專家、《domus國際中文版》聯合出版人李芊潤,造型藝術家君君,著名珠寶設計師、故宮文化珠寶首席設計師鍾華,先鋒藝術家田曉磊,90後新生代插畫師
  • 徐冰談《蜻蜓之眼》: 人通過監控與世界發生關係_ 藝術中國
    而且在今天,很多美術館和電影機構都有自己的電影的項目。比如MOMA會有new film項目,可以在一些機構來放映。《蜻蜓之眼》截圖這個電影有意思就在它是一個散點透視,可以改變我們歷史觀。再說到《蜻蜓之眼》,它從創作方法和過去都是有聯繫的。我之前做的《地書》使用的手法都是使用社會現場中正在發生的材料。《地書》這個作品我10年前就想做,但是當時沒有那麼多標誌、icon等。但是4年前我就做出來了,是因為10年到4年之間,符號、icon等發展的特別快。就給我更多詞彙。因為不是我們設計,都是收集而來。這次「監控」這個作品,其實手法和這個很像,也是一個在生長中的材料。
  • 「界面效應Becoming」展在今日美術館開幕
    11月4日下午,由中國藝術研究院主辦,中國藝術研究院國家當代藝術研究中心和今日美術館聯合承辦,以關注中國抽象藝術多媒介研究的展覽「界面效應Becoming」在今日美術館開幕。今日美術館館長高鵬致辭今日美術館館長高鵬館長講到,本次展覽主要討論了「抽象藝術和這個時代的關係是什麼」及「這個時代抽象藝術應該如何發展」,新一代的年輕藝術家的抽象藝術作品從思想內容到媒介上都有了很多的創新。他期待所有的參展藝術家越來越好,能夠真正地被這個時代沉澱、記住。
  • 現場|廣州三年展聚焦數據代碼、基因編輯,探討科技與新挑戰
    第六屆廣州三年展12月21日在廣東美術館開幕。展覽以「誠如所思:加速的未來」(As We May Think, Feedforward)為主題,對新技術所帶來人類生活的變化,以及未來世界的可能性進行多方面的探討。
  • 從機器人的故事看未來
    機器人等於奴隸嗎?這似乎是科幻小說的永恆主題。從阿西莫夫《我,機器人》到劉宇昆的《天堂戰爭》,以及科幻世界雜誌近幾年出版的《副本》《陶偶》《量子竊賊》《時砂之王》《廢園天使》等科幻作品,都對這個主題展開了深入探討。上世紀40年代,阿西莫夫在其短篇作品《轉圈圈》中提出了著名的機器人三定律,為後世的機器人思想帶來了深遠的影響,被稱作「現代機器人學的基石」。
  • 當機器人也開始了藝術創作,人類還能去往何處?
    據牛津大學與耶魯大學研究人員的一項最新研究顯示,未來50年內,機器人將取代數百萬個人類工作職位!日本研發的護理機器人與人類相比,機器人不用吃飯,不用睡覺。可是,在科技的突飛猛進之下,就連被認為是AI智能所無法取代的藝術創作領域,也面臨著可能被機器人顛覆的趨勢!
  • EMUI11「精緻又個性」的美學理念背後,細節之處見真功夫
    將美術館裝進手機,用藝術點亮科技溫度手機主題是系統的外衣,每一代EMUI令人驚豔的藝術主題,都是設計師靈感不斷迸發的碩果,以藝術將科技點亮,兩者兼顧、相輔相成,是UX設計要達到的終極目標。透過華為P40和Mate40藝術主題的創作過程,我們可見華為UX團隊對「用藝術點亮科技的溫度」設計理念的詮釋。前者結合四曲面屏設計,使用了冰元素,利用形色光影將冰本身的通透感和可塑感表現出來;後者則以「一鏡到底」轉場效果為基底,由外到內尋找自然界的靈感,比如「未來之翼」,自由奔放的同時又呼應著手機背後的圓環鏡頭。
  • 探討蒸汽朋克中的機械美學,你有怎樣的理解?不妨一看!
    一、機械美學的起源與發展   機械美學的提出是源於上世紀50年代英國的建築設計學派「建築電訊團」,提出的機械美學與結構美學思想。因其在小說中描述的多以維多利亞時期的歷史背景,所以蒸汽朋克風格元素一般定義為包含,古典的歐式建築、道路,充滿復古科幻色彩的交通工具,比如會飛的船形飛行棋、飛艇,擁有特殊能源的老爺車、火車、蒸汽輪船以及冷兵器般外形的潛艇,這其中又以飛空艇為代表;巨大化的螺旋槳、齒輪、活塞、軸承,可乘坐的大型機器人等變得普及。
  • 浙江美術館新展丨《山海經》「履新」 西湖畔「入神」
    10月1日,浙江美術館自主策展品牌「東方智慧」系列之「山海新經——中華神話元典當代藝術展」在西子湖畔正式開幕展出。本次展覽由浙江美術館主辦,上海交通大學神話學研究院提供學術支持,共同打造這場集學術研究與藝術探索為一體的當代藝術展覽。
  • 人工智慧時代 科技將把藝術帶向何方
    而在運用「GAN」算法繪製的畫作拍出300萬高價之後,關於人工智慧與藝術關係的探討越發激烈。如果繪畫、詩歌、音樂、舞蹈不再出自人類情感,而是來源於機器的隨機「創作」,你還能接受這樣的藝術嗎?  人工智慧時代,科技將把藝術帶向何方  日前,由中國文化報社理論部主辦的第31期「藝海問道」文化論壇在京舉行,來自文化藝術界、科技界以及「網際網路+藝術」平臺的多位專家學者就「AI時代的藝術邊界」進行了探討。
  • 未來美學 丨 燃燒的課堂
    今日就由黃衛大大來為大家分享一些如何讓課堂「燃」起來的看法~除此之外,最後還有黃衛大大獨家攻略大放送哦!(記得看到最後哦)話不多,先睹為快吧!在傳統課程模式內,基本貫徹著「提問——回答」這一模式,老師一個人在講,然後在黑板上按步驟一步一步地為學生做示範,課堂成了一個人尷尬的獨角戲,教師在臺上肝腸寸斷,學生在臺下漫不經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