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蜻蜓之眼》是徐冰近年根據搜集到的大量監控視頻而製作的實驗性影像作品,片長81分鐘。這是一部既沒有攝影師,也沒有演員的劇情片,其影像全部來自公共渠道的監控視頻。《蜻蜓之眼》或許是一個隱喻,而那些隱匿在日常生活的陰影中、看似毫不起眼的監控器攝像頭,就是人類社會的「蜻蜓之眼」。
這部實驗性影像作品一方面延續了徐冰對於社會現象與技術景觀的批判與反思的創作脈絡,另外也將觀看者帶入到一個視覺變幻的影像迷宮:我們究竟生活在一個怎樣的世界,而在影像構成的世界中,什麼才是真實?今日美術館在展覽中以巨幕為公眾完整呈現這部影像作品。
同時展覽的還有《蜻蜓之眼》的相關文獻材料,本次展覽聯合策展人董冰峰從中梳理出九大關鍵詞:複數性、社會能量 、文字與影像 、陌生化 、檔案熱、身體、非形式、肖像權、直播和剪輯,以期令觀眾能深入系統了解徐冰作品的學術脈絡。
「世界圖像:徐冰《蜻蜓之眼》」的九個關鍵詞「世界圖像:徐冰《蜻蜓之眼》」主題大展的第三部分就是「關鍵詞」展區。藝術家董冰峰提出的九個關鍵詞即是對《蜻蜓之眼》的創作思路和涉及的問題的探討,也是對於徐冰一直以來關心的藝術問題的回顧。
「世界圖像」的9個「關鍵詞」大約可以分為三種類別及來源:一,徐冰藝術生涯中具原創性的藝術概念;二,圍繞著《蜻蜓之眼》的大量評論中較為頻繁出現的問題及理論觀點;三,《蜻蜓之眼》生產過程中的特定概念及方法,這三種類別的「關鍵詞」是互為關聯和對話的關係。同時,增加展示徐冰過往藝術發展的關鍵概念及代表性作品,進一步比較探討最新作品《蜻蜓之眼》的藝術命題與形式實驗。徐冰基於近年搜集大量的網絡視頻而製作的實驗性影像作品《蜻蜓之眼》,正是他在1980年代提出的「複數性」概念在今天文化樣態中的一種藝術演變,及其在藝術實踐中顯現出的某種特定時代現象的精神症狀。
《蜻蜓之眼》中的監控畫面「社會能量」部分,徐冰大型藝術計劃《鳳凰》承繼和直接指向了「藝術-社會」的概念探討,藝術項目《地書》既表現了現實意義上全球交流的圖示邏輯,又在注重思想傳達的視覺模式中創造出一種可吸納社會能量的藝術。《蜻蜓之眼》項目延續了這種來自社會現場。
「世界圖像:徐冰《蜻蜓之眼》」展覽現場《蜻蜓之眼》令人再三思考的,即正是這種建立在真實與虛構、殘酷的社會寫實與意會之間的審美況味:「人/無影,影/無蹤,日出/日落,鬥轉/星移。」
據悉,《蜻蜓之眼》是一個不斷生長中的藝術項目,其搜集的龐大的影像檔案庫即是這個時代的真實寫照。作品中所探討的現實與未知之間的矛盾仍然在生活中每日「上映」。另外《蜻蜓之眼》也是一個探討我們生存現實「不完整的」現場項目。
《蜻蜓之眼》截圖「今日未來館·機器人間 DE JA VU」:拋棄了人視角的機器觀「機器人間」展覽也是對於徐冰的《蜻蜓之眼》所討論的問題的延續。
「今日未來館·機器人間 DE JA VU」展覽現場「今日未來館·機器人間 DE JA VU」由龍星如策展,聚焦13位藝術家作品。集中探討人工智慧與人機互動、藝術與科技、未來考古、神經網絡、風格遷移、機器共情及人類與機器的關係等主題。「今日未來館」是今日美術館對於未來性的藝術進行探討的項目,由今日美術館館長高鵬、雕塑家隋建國、建築師王暉聯合發起。展覽由今日美術館主辦,2015年和2017年舉辦兩屆。「今日未來館」創新嘗試為展覽設計全套專屬字體及音樂等策展手段,增強觀眾觀展時的新鮮體驗。
「今日未來館·機器人間 DE JA VU」展覽現場今天的藝術家也是科技的用戶,或許可以在現有技術可供性上跳出來,向外建立更多想像式的關聯,向內挖掘更多隱秘的故事。像小說家也像記者一樣,重新回到「環環相扣地理解世界」,直到科學與藝術的邊緣關係將再次成為自覺。現場策展人虛擬了以「索菲亞」和「艾莉克莎」為名的雙向敘事:從左開始的索菲亞線講述算法從無形到被賦行,能力逐漸擴張,最後人類消失,機器徒留時間的場景;而從右開始的艾莉克莎線則講述全能的機器試圖尋找自己從何而來,在時間回卷中不斷剝離能力與自我意識,直到還原成0到1的結果。
大衛·多奇在《無窮的開始》裡,則對「任何過程的可計算性」確鑿不疑。拋棄了人視角的機器觀,似乎將我們引向符合「底層」崇拜的領地,一個被技術可供性所隱去的,由數字,字節,模型,進程和測量所統治的運算世界。這也恰恰是岌岌可危之處——把對世界的認知交由純粹抽象與中立的計算性託管,也是對自然心智與感官經驗的主動遺棄,是如風吹光,如刀斷水的徒勞與枉然。
「人類研究」這個作品中,藝術家創造了小動物一樣的機器人,他們頭部的攝像頭會抓取觀看他們的觀眾的影像,然後在紙上繪製出大致的線條。
《人類研究》17世紀30年代,荷蘭出現了一股爭相求購鬱金香的熱潮,導致鬱金香價格急速上升,「鬱金香熱」席捲荷蘭和整個歐洲。下面的作品建立了「鬱金香熱」和今日加密貨幣熱潮之間的呼應關係。這是一件由人工智慧生成的影像作品。它是一朵朵在造型上呼應荷蘭靜物畫的鬱金香,實際上卻由比特幣價格所控制。作品中的鬱金香花瓣條紋由比特幣價值控制,隨著比特幣市場的跌宕起伏,鬱金香的花色也隨
之改變。
《花葉病毒》
下面的這件作品,將生成對抗網絡(GAN)隨機生成的圖像置入到潮汐景觀中,從而重構了埃塞克斯沼澤地上一個熟悉的童年場景。機器從攝影訓練數據集中學習不同沼澤鳥類的隱含特徵,在過程中發現不同物種之間各異的形態,並且在沒有參考人類分類學系統的情況下,自行產生了意想不到的類型遷移。
《CUSP》
據了解,今日未來館策展人龍星如的研究方向為普遍運算的時代語境下,藝術創作與數據環境及技術的關係。作為藝術家的她,作品涉及視覺藝術、計算機工程和敘事,使用實時獲取的數據創建多感官體驗。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