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機器人也開始了藝術創作,人類還能去往何處?

2020-10-18 優畫網藝術檔案

2017年10月《紐約客》雜誌封面插圖

在21世紀,伴隨著人工智慧科技的飛速發展,機器人們通過與人工智慧、物聯網、大數據等相結合,早已進入了各個行業,並且在朝著越來越智能化和多元化的趨勢發展。

據牛津大學與耶魯大學研究人員的一項最新研究顯示,未來50年內,機器人將取代數百萬個人類工作職位!

日本研發的護理機器人

與人類相比,機器人不用吃飯,不用睡覺。對待重複枯燥的工作,它們不會感到厭倦。在數據處理方面更是碾壓人類。

那麼,在這種絕對優勢的對比下,人類唯一值得驕傲的,便是擁有主觀意識和情感,並且只有人類,能夠創造出藝術。可是,在科技的突飛猛進之下,就連被認為是AI智能所無法取代的藝術創作領域,也面臨著可能被機器人顛覆的趨勢!

機器人艾達(中)與劍橋大學Barn美術館館長艾丹·梅勒(右)

6月12日,世界首位超仿真AI人形機器人藝術家艾達(Ai-Da)的個展,在英國劍橋大學聖約翰學院的美術館BarnGallery開幕,這是今年4月艾達「誕生」後的首秀。

這場展覽被命名為「不確定的未來」,現場展出了艾達的素描、繪畫、雕塑以及視頻藝術作品。展覽現場還設有觀眾交流環節,人們可以與艾達探討藝術。

機器人艾達與其所作藝術品

艾達有著一頭柔順亮麗的秀髮,光潔細膩的皮膚,除了美麗的面容,發明者們還為她設計了優雅的英式口音,而她裸露的機械手臂時刻提示著她機器人的身份。

艾達與她的作品 攝影:Nicky Johnston

作為世界上第一位能夠用「眼」觀察,並手持畫筆畫出作品的超仿真人形機器人,艾達會根據眼前看到的東西計算出一條虛擬路徑,然後解析坐標來創造出一幅作品。

艾達—機器人藝術家 攝影:Victor Frankowski

發明者兼畫廊主Aidan Meller說:

「艾達是一場新人工智慧藝術運動的先驅。作為一個人工智慧機器人,她的作品也使用了人工智慧的過程和算法。這項工作讓我們思考人工智慧技術的使用以及當今世界上那些技術的濫用。」

人工智慧「藝術家」們的出現不停地刷新著人類對自身與機器人之間邊界的認識,而Aidan對人工智慧技術濫用的擔心也不無道理。其實自人工智慧在20世紀50年代出現以來,它就觸及到了藝術領域。

在1956年,匈牙利裔法國藝術家尼古拉斯·舍弗爾(Nicolas Schffer,1912-1992)就造出了能夠創作藝術的「CYSP 1」型機器人,它的彩色鋼片會根據光線和顏色而變化。

尼古拉斯·舍弗爾 CYSP1 裝置 1956年圖片:maddox art

在1959年,瑞士先鋒藝術家讓·丁格力創作了《參與-自動機器》(Méta-matic),讓機器人在畫布上作畫,並在同年的首屆巴黎雙年展上引起熱議。

萊奧內爾·穆拉 機器人的藝術 2017年圖片:藝術家

在2018年,巴黎的Obvious 團體所研發的AI創作的作品,在佳士得拍賣會上,作為首幅參與拍賣的AI畫作,以300萬的高價成交,這個價格甚至高於同場畢卡索的畫作。

《埃德蒙·貝拉米畫像》(Portrait of Edmond Belamy)

Obvious團隊

這場拍賣會也進一步引發了人們對AI創作的探討,並產生了人工智慧是否可以成為藝術家的疑問。這款AI 的創作原理是先對14世紀到20世紀的15000幅肖像畫進行算法分析,再利用學習到的技法元素進行「創作」。

《貝拉米伯爵夫人 - La Comtesse de Belamy》的生成

但是,如果將機器人的創作過程看作只是對事物的復刻與重組的話,那麼就太低估了它們的能力。

由藝術科學家Patrick Tresset研發的繪畫機器人「保羅」,會像人一樣去觀察物體,然後進行藝術創作,並且會「思考」如何將它「看到」的三維圖像描繪在紙上。

機器人「保羅」

這款機器人的軟體部分是可以捕捉靜物的攝影系統和具有繪畫能力的運算系統,硬體部分則是機械臂,可以握筆進行上下和水平的移動。

繪畫開始時,攝像頭會識別和捕捉人臉,記錄關鍵數據並傳輸到電腦,由繪畫程序處理,然後傳輸給機械臂進行繪畫輸出。有意思的是,在創作的過程中,機器也會跟人一樣產生小問題,比如,畫畫的時候不小心手抖畫歪了線條。這種「小缺陷」讓機器跟人類藝術家似乎有了更多的相似性。

Patrick Tresset與機器人「保羅」

Patrick 抱著「科技可以保護人性」的初衷發明了這臺機器人,對他自身而言,在失去創作熱情之後,通過開發繪畫機器人,他找到了拾取靈感的方式。

「讓那些雙手有損傷或障礙的人依然可以進行創作,機器所表現的創造力可以幫助人克服悲傷、沮喪和孤單。」

在他看來,人工智慧只會作為創作的工具,藝術家才是做決定的人,只要人工智慧不具有「人工意識」,它就不會成為威脅。

彼得·科格勒 維度計算機生成影像裝置 2018年

雖然業界普遍持有人工智慧不會取代頂級藝術家的觀點,但是作為一種不可阻擋的趨勢,科技與藝術的結合,必然會給藝術的形態帶來深刻的影響,給藝術的本質帶來重新的定義,也會給相關產業帶來顛覆性的變革。而面對著未來更多的不確定性,人類只能去增強自己的創造力與想像力,以做好不被AI所取代的準備。


撰文/優畫君

優畫網出品

圖片來自網絡,侵刪

相關焦點

  • AI作曲的諾亞方舟將去往何處
    隨著人工智慧相關技術的發展和普及,近年來,越來越多企業和機構開始研究這個科技與藝術結合的奇妙領域,各式各樣的作曲算法不斷湧現,不少虛擬音樂人展露頭角。隨著AI創作相關技術的成熟與普及,一些國家開始在法律上明確界定AI作品的版權歸屬。
  • 機器人寫電視劇你看嗎?劇本開始用電腦指揮創作
    不僅有AlphaGo圍棋賽大勝李世石,更有小Ai前往《我是歌手》探索人類情感世界,成功預測出「歌王」。就在人們還在探討機器人是否能真正取代人類時,如今更有消息透露,在如今的影視圈為了解決原創危機問題,影視公司請來機器人指導創作編寫劇本。這不僅讓編劇產生質疑,更讓觀眾也在好奇,一個毫無感情的機器人寫出的劇本真的能讓我們接受並愛上嗎?
  • 眾籌排行榜|小小機器人帶你玩轉藝術,成為創作大神
    日生生活比如餐廳需要將每日菜單貼在牆上,年輕人通過每天的勵志句子激勵自己保持專注,還有很多熱愛藝術的人喜歡在臥室畫梵谷或自己的畫。那麼問題來了,怎樣畫得更美寫得更好,甚至還能擦掉重複創作和書寫呢?為了解決這個問題,麻省理工學院的卡洛·拉蒂創作了一個小型「塗鴉機器人」 ,能夠在各種垂直面描繪圖像或者文本!
  • 人工智慧會取代人類的藝術創造力嗎
    除了微軟的小冰,亞馬遜開始希望Alexa能夠有同理心,百度也提出「智能體」的概念,要求人工智慧更加有個性,更加有「人設」。人工智慧的構建已經從單純的IQ開始向「IQ+EQ」演變。長此以往,人工智慧將不僅具備人類的智慧,或許還將擁有人類的情感。藝術是人類情感符號化的表現形式,當人工智慧擁有情感,並且能夠依靠情感激發來進行文藝創作,那人類獨有的文藝創作能力的確會受到極大的挑戰。
  • 當人工智慧變成音樂家,人類還能否守住藝術與情感的最後高地?
    在2004年的電影《我,機器人》中,威爾·史密斯問道:機器人能寫交響樂嗎?機器人能把畫布變成美麗的傑作嗎?當年,這個問題對於絕大多數普通人來說或許是不言而喻的,無論電影中的智慧機器人被設計得如何逼真。然而,最近這些年,我們的問題已經不再是人工智慧可以做什麼,而是它們還不能做什麼。
  • 人死後靈魂又會去往何處?
    如果靈魂不存在,那麼死亡之後的人還能否有意識呢?意識又去了哪裡呢?大部分人認為靈魂是非物質的,下面我們就開始來闢謠。如果靈魂不是由物質構成的,沒有原子和分子內部的電磁作用,那麼地面便會對它失去支撐作用,所以它便不會如影視作品中所展示的那樣,在地面神出鬼沒般的四處遊蕩。
  • 從機器人到全美最高藝術裝置,去舊金山開啟冬季燈光之旅
    其中,已經連續舉辦七年的「舊金山燈光節」充滿驚喜,舊金山全城被40個燈光藝術裝置點亮,你可以沿著燈光節路線,開啟一場奇妙的燈光藝術之旅。圖/舊金山旅遊局供圖旅行從內河碼頭的「海灣之光」開始,這個海灣大橋西端北側的燈光裝置,是藝術家利奧·維拉利爾於2013年在舊金山創作的,並在2016年成為永久裝置。
  • 視界|走進波洛克、奧斯汀的故居,看個人空間與藝術創作
    藝術家工作室巴林特說:」當我們在家的時候,我們與私人空間發生交流,這是多年來我們都忽略去做的事情。」「在這個時候,去研究美國一些重要的藝術工作者的私人空間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研究一下他們是如何選擇房子的位置、想要的房子類型、空間類型,什麼東西環繞在他們周圍,以及這一切都如何培育和產生了那些影響我們至今的偉大的藝術作品和藝術運動。
  • 「跨學科藝術團隊創作方法」 | 訪談計劃
    低科技藝術實驗室 張夢冰霍華德·S. 貝克爾在《藝術界》一書中指出:「所有的藝術工作,就像所有的人類活動一樣,包括了一批人,通常是一大批人的共同活動」。自20世紀六十年代以來,藝術囿於學科局限已難繼續開拓,從其他學科門類引進跨學科的方法成為藝術家們尋求突破的選擇。藝術開始向哲學、社會學、人類學、生物學、計算科學、物理學等學科領域延伸,基因藝術、算法藝術、光效藝術、電磁藝術等藝術開始出現。所以,由於自身的局限性及社會環境的發展變化,藝術已涉及到各個學科領域。
  • 鳳凰藝術 | 楊利偉、範迪安、徐冰帶你去太空看展!首個基於空間站的藝術機構成立
    自從杜尚將《泉》放進了美術館,藝術就有了更多花樣的玩法,而到了2020年的今天,藝術到底如何結合宇航科技,成為了許多藝術家創作的靈感來源。宇宙和藝術相結合將會產生什麼樣的火花?藝術作品去往宇宙,在空間站裡探索在地球上無法實施的藝術的可能,新的歷史開始了!這是人類第一個基於空間站的藝術機構。
  • 那個揚言:「我將會毀滅人類」的機器人,已經獲得合法公民身份
    人工智慧是一種對人類智慧的模擬和延伸,它可以做到對人類意識、思維過程的模擬,這種模擬技術甚至會超越人類智慧。2016年,一款與人類極其相似的機器人誕生了。她作為一個由人類設計的機器人竟然揚言要毀滅人類,但後來卻成為了歷史上首位獲得公民身份的機器人。
  • 藝術評論家張海濤:人機合一的藝術媒介 | CCF-GAIR 2020
    而回歸到藝術,眾多藝術家也創作出了表現機器人是否具有意識的作品,也就是一種藝術媒介本體之外的觀念延展。張海濤表示:機器人藝術不只是演繹和轉換藝術本體的媒介,更應該藉機器人這個材料主體表達現實中藝術家切身的生存感受和對未來的預見、對歷史新的詮釋。
  • 女機器人索菲亞
    大家看新聞都知道,其「毀滅人類」的揚言讓大家對機器人有了更深刻的認識。·漢森(David Hanson)的測試中,與人類極為相似的類人機器人索菲亞(Sophia)自曝願望,稱想去上學,成立家庭,並毀滅人類。
  • 人工智慧會反噬藝術嗎?
    藝術——人工智慧正在「攻佔」的下一個領域人工智慧創作的高價畫,引發了藝術圈的熱烈討論。其實人工智慧介入藝術創作已經不是新鮮事了。早在2015年,谷歌就推出了人工智慧系統Deep Dream,通過識別圖像,重新作畫。2016年,IBM的人工智慧Watson完成了電影《摩根》的預告片的剪輯。
  • 非洲沙漠裡的「大章魚」:何處有水它就往何處去,能活2000年
    拋去想像,現實中也有些奇妙的生物存在,就像非洲沙漠裡邊的「大章魚」,它的奇妙之處就在於:何處有水它就往何處去,並且它能夠活2000多年。
  • 美國機器人鬥舞堪比人類,馬斯克驚呼:這不是特效!
    圖片來自:庫卡中國宣傳片大多數機器人暫時不能像人類一樣自我學習,或者學習能力較為局限,這就意味著目前機械裝置只能替代部分人工,很難變成電影裡比人類還要強大的存在。2. 關節穩定性中國工程院院士,機械工程專家譚建榮先生表示,理論上機器人的關節是一個點,機器人的關節有間隙,需要考慮運動副間隙影響下的機器人平穩作業問題。
  • 機器人是活體的還能自我修復?地球離變成異形世界還有多遠
    科學界發出了驚人的感嘆:人類終於踏足上帝的領域,終於開始創造生命了。那這款「活體」機器人的原理是怎樣的呢?我們可以藉助生物計算機的原理幫助理解。不僅如此這個「Xenobots」還有一定的自我修復能力,假如科學家將「Xenobots」切成兩半,它還能夠自我癒合,恢復正常工作。與傳統的無機高分子材料或者金屬合金形成的機器人不同,「Xenobots」完全是由有機物構成的,廢棄後在自然界中降解得非常快,基本不會形成任何的環境汙染。
  • 去「均質化」的個人特色藝術
    當代藝術有最大的創作空間,是自由的,但是作品必須是創新的,即是當代藝術的語境一定是前所未有的,不能重複別人的作品,更不能回歸傳統,但可以用一切傳統手法來重組和實現自己全新的藝術觀念。當代藝術更加注重對觀念的表達當代藝術作品更加直接面對生活,更加創新,在作品中反映對人類生存與環境的關注和思考等人文關懷。當代藝術更加注重對觀念的表達,作品的觀念性更強。
  • 汪曉曙:回歸藝術本體,重振廣東連環畫創作的輝煌
    因此,連環畫家們開始在沉寂中探討連環畫藝術新的走向:擺脫連環畫過去單一的商品性和通俗性,讓連環畫既可以有其通俗易懂、「下裡巴人」的特點,可以通過出版流行於街頭巷尾,走進千家萬戶,同時也完全具有一定的藝術高度和「陽春白雪」的品質,可以和其他姐妹藝術,如中國畫、油畫、水彩畫和版畫等一樣懸掛在美術館、展覽廳的高牆之上,其呈現方式不需要完全依賴於印刷,而是堂堂皇皇地走進藝術殿堂,從而回歸到繪畫藝術的本體之中
  • 論油畫創作藝術風格的形成,繪畫材質在油畫創作中的應用!
    一,促進個人藝術風格的形成我們知道風格是指語言表達的手法或方式,藉助藝術作品中構圖、色彩、肌理等形式呈現出來。藝術風格是藝術家通過長期不斷的實踐在創作中形成的區別於其他藝術家的獨特的創作個性和藝術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