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紐約客》雜誌封面插圖
在21世紀,伴隨著人工智慧科技的飛速發展,機器人們通過與人工智慧、物聯網、大數據等相結合,早已進入了各個行業,並且在朝著越來越智能化和多元化的趨勢發展。
據牛津大學與耶魯大學研究人員的一項最新研究顯示,未來50年內,機器人將取代數百萬個人類工作職位!
日本研發的護理機器人
與人類相比,機器人不用吃飯,不用睡覺。對待重複枯燥的工作,它們不會感到厭倦。在數據處理方面更是碾壓人類。
那麼,在這種絕對優勢的對比下,人類唯一值得驕傲的,便是擁有主觀意識和情感,並且只有人類,能夠創造出藝術。可是,在科技的突飛猛進之下,就連被認為是AI智能所無法取代的藝術創作領域,也面臨著可能被機器人顛覆的趨勢!
機器人艾達(中)與劍橋大學Barn美術館館長艾丹·梅勒(右)
6月12日,世界首位超仿真AI人形機器人藝術家艾達(Ai-Da)的個展,在英國劍橋大學聖約翰學院的美術館BarnGallery開幕,這是今年4月艾達「誕生」後的首秀。
這場展覽被命名為「不確定的未來」,現場展出了艾達的素描、繪畫、雕塑以及視頻藝術作品。展覽現場還設有觀眾交流環節,人們可以與艾達探討藝術。
機器人艾達與其所作藝術品
艾達有著一頭柔順亮麗的秀髮,光潔細膩的皮膚,除了美麗的面容,發明者們還為她設計了優雅的英式口音,而她裸露的機械手臂時刻提示著她機器人的身份。
艾達與她的作品 攝影:Nicky Johnston
作為世界上第一位能夠用「眼」觀察,並手持畫筆畫出作品的超仿真人形機器人,艾達會根據眼前看到的東西計算出一條虛擬路徑,然後解析坐標來創造出一幅作品。
艾達—機器人藝術家 攝影:Victor Frankowski
發明者兼畫廊主Aidan Meller說:
「艾達是一場新人工智慧藝術運動的先驅。作為一個人工智慧機器人,她的作品也使用了人工智慧的過程和算法。這項工作讓我們思考人工智慧技術的使用以及當今世界上那些技術的濫用。」
人工智慧「藝術家」們的出現不停地刷新著人類對自身與機器人之間邊界的認識,而Aidan對人工智慧技術濫用的擔心也不無道理。其實自人工智慧在20世紀50年代出現以來,它就觸及到了藝術領域。
在1956年,匈牙利裔法國藝術家尼古拉斯·舍弗爾(Nicolas Schffer,1912-1992)就造出了能夠創作藝術的「CYSP 1」型機器人,它的彩色鋼片會根據光線和顏色而變化。
尼古拉斯·舍弗爾 CYSP1 裝置 1956年圖片:maddox art
在1959年,瑞士先鋒藝術家讓·丁格力創作了《參與-自動機器》(Méta-matic),讓機器人在畫布上作畫,並在同年的首屆巴黎雙年展上引起熱議。
萊奧內爾·穆拉 機器人的藝術 2017年圖片:藝術家
在2018年,巴黎的Obvious 團體所研發的AI創作的作品,在佳士得拍賣會上,作為首幅參與拍賣的AI畫作,以300萬的高價成交,這個價格甚至高於同場畢卡索的畫作。
《埃德蒙·貝拉米畫像》(Portrait of Edmond Belamy)
Obvious團隊
這場拍賣會也進一步引發了人們對AI創作的探討,並產生了人工智慧是否可以成為藝術家的疑問。這款AI 的創作原理是先對14世紀到20世紀的15000幅肖像畫進行算法分析,再利用學習到的技法元素進行「創作」。
《貝拉米伯爵夫人 - La Comtesse de Belamy》的生成
但是,如果將機器人的創作過程看作只是對事物的復刻與重組的話,那麼就太低估了它們的能力。
由藝術科學家Patrick Tresset研發的繪畫機器人「保羅」,會像人一樣去觀察物體,然後進行藝術創作,並且會「思考」如何將它「看到」的三維圖像描繪在紙上。
機器人「保羅」
這款機器人的軟體部分是可以捕捉靜物的攝影系統和具有繪畫能力的運算系統,硬體部分則是機械臂,可以握筆進行上下和水平的移動。
繪畫開始時,攝像頭會識別和捕捉人臉,記錄關鍵數據並傳輸到電腦,由繪畫程序處理,然後傳輸給機械臂進行繪畫輸出。有意思的是,在創作的過程中,機器也會跟人一樣產生小問題,比如,畫畫的時候不小心手抖畫歪了線條。這種「小缺陷」讓機器跟人類藝術家似乎有了更多的相似性。
Patrick Tresset與機器人「保羅」
Patrick 抱著「科技可以保護人性」的初衷發明了這臺機器人,對他自身而言,在失去創作熱情之後,通過開發繪畫機器人,他找到了拾取靈感的方式。
「讓那些雙手有損傷或障礙的人依然可以進行創作,機器所表現的創造力可以幫助人克服悲傷、沮喪和孤單。」
在他看來,人工智慧只會作為創作的工具,藝術家才是做決定的人,只要人工智慧不具有「人工意識」,它就不會成為威脅。
彼得·科格勒 維度計算機生成影像裝置 2018年
雖然業界普遍持有人工智慧不會取代頂級藝術家的觀點,但是作為一種不可阻擋的趨勢,科技與藝術的結合,必然會給藝術的形態帶來深刻的影響,給藝術的本質帶來重新的定義,也會給相關產業帶來顛覆性的變革。而面對著未來更多的不確定性,人類只能去增強自己的創造力與想像力,以做好不被AI所取代的準備。
撰文/優畫君
優畫網出品
圖片來自網絡,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