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25日, 一幅由人工智慧創造的畫作首次進入世界藝術品拍賣殿堂——佳士得拍賣行,並以35萬美元落槌,成世界上第一件成功拍出的人工智慧藝術品。這幅畫名為《埃德蒙·貝拉米畫像》,以朦朧手法描繪了一名身穿黑色西服外套,搭配白色襯衫的男士。愛德蒙·貝拉米並非真人,而是由人工智慧系統虛構出來的形象。
人工智慧創作的高價畫,引發了藝術圈的熱烈討論。其實人工智慧介入藝術創作已經不是新鮮事了。早在2015年,谷歌就推出了人工智慧系統Deep Dream,通過識別圖像,重新作畫。2016年,IBM的人工智慧Watson完成了電影《摩根》的預告片的剪輯。同年,索尼的人工智慧FlowMachines創作了一首具有披頭四樂隊風格的流行歌曲。日本研發的人工智慧創作的科幻小說《電腦寫小說的那一天》,騙過了所有人類評審,成功入圍日本微小說文學獎。2018年,亞馬遜語音助手Alexa推出了DeepMusic,為用戶提供人工智慧創作的歌曲。毋庸置疑,在人工智慧的衝擊下,「創造力」這一人類智慧的最後壁壘終將被突破。
哲學家本雅明曾說過:「機械複製時代的藝術,帶來的是「靈韻」的消失」。的確,科技的迅猛發展,讓今天幾乎所有的東西都可以流水線生產。曾經博物館裡難能可貴的畫作,現在不用去到現場也可以在網上看到,衍生品到處都是。或許,未來某一天,藝術的價值就不再是人類獨有,低成本、高效的AI開啟了藝術世界的另一扇大門。而門的背後,等待我們的又會是什麼?
2019年3月,AlphaGo以4:1戰勝韓國名將李世石,並在世界圍棋排行榜上獲得第四名的殊榮。人工智慧威脅論又一次被提上了「議程」。
在很多科幻電影裡,人類與人工智慧之間衝突對戰經常上演。從《黑客帝國》裡的矩陣程序到《機械姬》裡的伊娃,再到HBO神作《西部世界》中覺醒的人工智慧們,它們高深莫測,並且演化的越來越高級。
在當今的科技領域中,不少專家也都認為,人工智慧會反噬人類,人類發展人工智慧,將會踏上不歸路。這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人物就是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他曾表示:「完美人工智慧的開發,便意味著人類的終結」。
《機械姬》
《西部世界》
1942年,著名的美籍俄羅斯裔科幻作家艾薩克·阿西莫夫在小說《轉圈圈》中提出了機器人三大定律。
第一定律:機器人不得傷害人類,或坐視人類受到傷害;
第二定律:除非違背第一法則,否則機器人必須服從人類的命令;
第三定律:在不違背第一及第二法則下,機器人必須保護自己。
此後,阿西莫夫又添加了一條定律:第零定律:機器人不得傷害人類族群,或因不作為使人類族群受到傷害。
在當時看來,這三大定律看上去似乎永不過時。但是如今,人工智慧技術已經全方位滲透到了社會各個領域,並且已經根深蒂固,我們甚至都察覺不到它的存在,愈發進步的人工智慧自己就能在海量數據裡找到規律。在這樣的世界裡,機器人三定律還會起作用嗎?
麻省理工學院物理學家馬克思·泰格馬克曾經用一幅畫形容人工智慧的發展程度:
畫中的島嶼、山脈是一項項跟人工智慧有關的技術應用,海拔高低代表技術實現的難易程度。翻譯、自動駕駛、圍棋、語音識別所在的島嶼基本剛高出海平面,這也是目前人工智慧最主要的應用領域。而藝術、攝影、寫書、理論認證等暫時都還是高山,代表人工智慧尚難駕馭的領域。
不過最終,代表人工智慧實現程度的海平面還是會淹沒一切。人工智慧達到這個高度時,其實已經是通用人工智慧(AGI)。通用人工智慧大概是能和人類一樣思考和學習,能夠舉一反三,甚至產生獨立意識、再進化出更高級的人工智慧——超級人工智慧。
對人類來說,目前人工智慧發展仍然處於初期,還在可控範圍內,正因此,給技術設置邊界,引導科技向善就變得尤為重要。畢竟,人工智慧向善還是向惡,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人類的底線和野心。
扎克伯格曾說過「科技總是可以為善或者作惡,你得小心處理,小心打造它、小心應用它」。
無論如何,人工智慧技術在現階段仍在可控的範圍內。面對人工智慧對傳統藝術的不斷挑戰,我們還是應該保持理性與寬容。在這樣一個充斥著「機器即將全面替代並統治人類」傳言的時代,我們仍然寄希望於人類藝術在未來可以繼續行使改造世界、創造文明的職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