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凰藝術 | 楊利偉、範迪安、徐冰帶你去太空看展!首個基於空間站的藝術機構成立

2020-10-03 鳳凰藝術

基於空間站的藝術機構

2020年9月29日,人類第一個基於空間站的藝術機構成立並舉辦發布儀式。太空藝術館由中國載人航天工程運行與管理支持中心發起組建,由中國載人航天工程運行與管理支持中心主任、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高銘出任館長,於向溟任執行館長。以下是「鳳凰藝術」為您帶來的綜合報導。

自從杜尚將《泉》放進了美術館,藝術就有了更多花樣的玩法,而到了2020年的今天,藝術到底如何結合宇航科技,成為了許多藝術家創作的靈感來源。宇宙和藝術相結合將會產生什麼樣的火花?

杜尚 泉

就在昨日,太空藝術館正式宣布成立。人們驚訝地發現:這次,真的不是說說了。藝術作品去往宇宙,在空間站裡探索在地球上無法實施的藝術的可能,新的歷史開始了!

這是人類第一個基於空間站的藝術機構。太空藝術館由中國載人航天工程運行與管理支持中心發起組建,其使命是以更高的視角促進人類文明的交流與發展、探索與外太空文明交流的可能性、研究並資助新型或超前的人類藝術文化項目,為了達成這些目標,太空藝術館將在未來聯合國內外各種藝術領域的優秀藝術家和藝術機構合作。

太空藝術館執行館長於向溟,中國載人航天工程運行與管理支持中心主任、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高銘,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中央美術學院院長範迪安,太空藝術館公益推廣大使於文德在發布會現場

太空藝術館由中國載人航天工程運行與管理支持中心主任、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高銘出任館長,由具有人類學和當代藝術背景的於向溟任執行館長。在揭幕儀式中,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中央美術學院院長範迪安致辭並表達祝賀,同時致辭祝賀的還有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副館長蘇丹,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主任助理季啟明,太空藝術館專家委員會常務委員、藝術家徐冰,太空藝術館公益推廣大使於文德受聘並出席活動。

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中央美術學院院長範迪安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運行與管理支持中心主任、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高銘

中央美術學院教授、藝術家徐冰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主任助理季啟明

太空藝術館的第一個展覽也將舉辦,此次展覽為公益項目——「雪域·愛·天宮」,由曹斐、李天元、邱志傑、任哲、蘇新平、隋建國、田曉磊、徐冰、徐累、楊宏偉、展望這十一位藝術家和十一位西藏兒童藝術創作互動並以虛擬展示亮相,兒童的繪畫與藝術家對孩子們的寄語將有機會搭載太空飛行器去往太空,抵達中國空間站,並被太空藝術館收藏。

發布會現場啟動儀式,左起: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主任助理季啟明,中國載人航天工程運行與管理支持中心主任、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高銘,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中央美術學院院長範迪安,航天員楊利偉,太空藝術館專家委員會常務委員、藝術家徐冰,李哲

太空藝術館在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的指導下,由中國載人航天工程運行與管理支持中心主辦,由北京航天神州文化創意傳媒公司、北京萬戶創世文化傳媒有限公司等機構統籌策劃。

開幕現場

本次活動同時將通過騰訊公益平臺開展關愛藏區患病兒童的在線募捐公益活動,所募捐款將通過「同心·共鑄中國心」公益機構,全部用於救助藏區患有先天性心臟病的兒童的公益醫療事業。

航天員楊利偉與藏區兒童在現場

在活動現場,5名藏區兒童看見了楊利偉都非常開心,他們對於楊利偉在現場講的載人航天、公益事業以及對他們的鼓勵感受深刻。藏區兒童代表接受了楊利偉等嘉賓為他們頒發的繪畫作品入選紀念證書、獎品和科普讀物,並通過全新製作的VR空間站現場體驗了一下在宇宙空間站中的感覺。日後,每一位大眾也都可以通過虛擬展示,感受藝術作品存在於空間站中的別樣不同。

嘉賓合影

可以說,伴隨著科技的進步,全世界的科學家、建築學家、藝術家都在忙著提出各種燒腦的方案。他們極盡想像力去設計和想像人類未來在火星、月球甚至是太空中所能進行的創作與實踐,同時也從未停止嘗試讓藝術「升天」進入宇宙的腳步。

而無論過往或未來的太空藝術計劃包含了多少的政治、軍事與經濟因素,但這些藝術品或許依然隱隱地指向了人與浩瀚宇宙間脆弱卻無比迷人美麗的關係——就在現實生活和宇宙洪荒、生死天地間的巨大鴻溝中,人的意義與價值就仿若這些藝術,在黑暗中就此浮現。

或許就從這一個個藝術與宇宙的實踐項目開始,從此時此刻起,一個讓宇宙看到屬於人類文明璀璨智慧的時代,正式開始了。

(鳳凰藝術 綜合報導 責編/dbk)

鳳凰藝術

最具影響力的全球藝術對話平臺

藝術|展覽|對話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鳳凰藝術」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如需獲得合作授權,請聯繫:xiaog@phoenixtv.com.cn。獲得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並註明「來源:鳳凰藝術」。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相關焦點

  • 太空站裡辦展覽,在宇宙中的藝術創造是什麼樣的?
    自從杜尚將《泉》放進了美術館,藝術就有了更多花樣的玩法,而到了2020年的今天,藝術到底如何結合宇航科技,成為了許多藝術家創作的靈感來源。宇宙和藝術相結合將會產生什麼樣的火花?太空藝術館將會和你共同尋找答案。這次,我們真的不是說說而已,藝術作品去往宇宙,在空間站裡探索在地球上無法實施的藝術的可能,新的歷史開始了!
  • 「太空藝術館」線上開幕儀式及 「雪域·愛·天宮」首場科普公益藝術展在清華藝博舉辦
    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中央美術學院院長範迪安,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副總設計師、航天英雄楊利偉,中國載人航天工程運行與管理支持中心主任、「太空藝術館」館長高銘,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主任助理季啟明,中國科學院空間應用工程與技術中心黨委副書記王志偉,西藏自治區教育廳黨組成員、副廳長盧勝華,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副館長蘇丹、副館長李哲,著名藝術家徐冰、李天元、徐累、楊宏偉、田曉磊,中央統戰部、中國科學院機關,載人航天工程各部門有關人員
  • 透過當代藝術,感受油罐藝術中心的過去、現在和未來
    和想像中的藝術館不太一樣,這裡似乎並不只屬於藝術家和文藝青年,佔地面積六萬平方米的油罐內外,前來看展的遊客既有年過耄耋的老人,也有還穿著校服的學生,甚至還有剛剛晉升父母的小夫妻抱著襁褓中的嬰兒一同前來,感受當代文化藝術氣息。上海人有看展的習慣,在全國來說,上海也算得上主動花錢買票看展氛圍最濃的城市。
  • 全球化、市場化、去政治化 中國當代藝術的十年之變
    四川美院當代藝術研究所所長何桂彥博士在接受雅昌藝術網採訪時,認為中國當代藝術在2005年至2015年間進入「高速市場化、資本化,以及『去政治化』的時期」。與此同時,雙年展、美術館、畫廊、拍賣等機構與機制也在不斷完善。當代藝術開啟了合法化的進程,官方與主流意識形態保持了相對開放的態度,同時,官方與非官方、體制與體制外、政治訴求與市場取向,在「去政治化」的前提下形成了默契。
  • 聚焦2020中國(青島)藝術博覽會 藝術讓城市更時尚
    「藝術+科技」精品展位驚豔亮相2020藝博會以「藝術讓城市更時尚」為主題,除在雲平臺呈現一場可看展、可直播、可諮詢、可招聘的線上繽紛藝術大餐外,更在線下精心布置了一臺驚豔十足的「藝術+科技」時尚大秀。在他看來,藝術無時無刻不融入在我們的生活中,「其實人人都是藝術家,哪怕你家裡的裝修,衣著打扮都是一個審美過程,創造美的過程,只不過大家對此在意識上還有待於深化。」「其實藝術已融入在我們的生活和社會的方方面面,角角落落,且層出不窮。」
  • 人工智慧時代 科技將把藝術帶向何方
    而在運用「GAN」算法繪製的畫作拍出300萬高價之後,關於人工智慧與藝術關係的探討越發激烈。如果繪畫、詩歌、音樂、舞蹈不再出自人類情感,而是來源於機器的隨機「創作」,你還能接受這樣的藝術嗎?  「我們目前不用擔心人工智慧的圖像作品擁有個性的風格而取代藝術家的存在,但對人工智慧的運用、藉助人工智慧創新圖像生成語言,對於拓展藝術形式有著廣泛的意義。」在範迪安看來,「人機互動」「人機互補」「人機融合」,使人的智能與機的智能深度結合,將有助於開創圖像世界新的景象。
  • 當代藝術家徐冰宣布攜手星際榮耀,實現藝術與航天跨界融合
    近日,著名當代藝術家徐冰宣布攜手民營商業航天公司星際榮耀,共同參與星際榮耀雙曲線一號遙二運載火箭發射任務,基於航天技術進行藝術創作,雙曲線一號遙二運載火箭發射任務將被命名為雙曲線一號遙二「徐冰天書號」。此次跨界合作,由北京萬戶創世文化傳媒有限公司獨家統籌策劃,藝術家徐冰進行全流程藝術創作,星際榮耀提供航天技術及產品支持。
  • 盤點2016年度十大全景VR展覽:永不落幕的藝術
    一個成功的藝術展覽不僅止於展品本身,展館布展、參觀動線的設計也直接影響著展覽的品質。2016年,雅昌推出「VR看展」,利用最前沿的VR技術對重要展覽進行採集,傾力打造雅昌全景展覽。在此觀者不僅可以放大清晰觀看每一件作品,還可以非常直觀地將展館整體空間盡收眼底,使展館呈現出360度無視覺死角的立體感和空間感,給人身臨其境的觀展體驗。
  • 對一場藝術展覽來說,空間體驗比你想像的還重要
    於是,展覽空間開始變得越來越重要。藝術展覽,並非只能在美術館和藝術空間才能舉辦,這一點毋庸置疑。但舉辦藝術展覽的空間,一定要配合展出作品做出相應的藝術規劃,這一點我們也要清楚。當你走進一家畫店和走進一個藝術空間,感受應該是完全不同的——儘管它們可能陳列的是同一位藝術家的作品。對於策展人來說,一場展覽就是他的作品。
  • 藝術機構的教育本質是什麼?
    2018年11月2日至3日,以「藝術機構的教育本質」為題的國際美術教育大會藝術管理論壇在中央美術學院校史館西廳如期而至,本次論壇力邀全球10個國家和地區34個機構的重要學者、專家、機構負責人和學科帶頭人共45位正式參會嘉賓,不僅是百年校慶之際中央美術學院主辦的高等美術教育國際頂級學術盛會——國際美術教育大會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藝術管理與教育學院創辦以來成功舉辦的又一項重量級國際學術研討活動。
  • 鳳凰藝術 | 漫談「潮藝術」簡史,她們選擇了哪8種類型?
    以英倫年輕人滑板次文化發展出來的西方潮牌,跟當代藝術大牌藝術家之間的合作可謂一開始就你儂我儂、兩情相悅。在各種平臺上,藝術作品的交易方式,變得無所不能,群眾點選的力量,改寫了菁英的許諾。我們面臨了一個巨量傳輸流動的時代,幾乎是只要你願意,只要你以為,人人都可以成為藝術家。
  • 鳳凰藝術 | 徒勞的光明:這是關於馬陸、蜈蚣、蛞蝓的夜行世界
    在妥善地保留其未經裝飾設計的線索與痕跡的同時,「工地」原生的面貌在項目中存活,激發與繁殖空間原生的在地生態與價值。以下是「鳳凰藝術」為您帶來的現場報導。黑暗中的微光。2018年7月7日,晚上8點,人們聚集宋莊槐谷林藝術花園貨櫃建築群。
  • 楊利偉:培養世界胸懷的中國太空人
    自從楊利偉在2003年乘坐中國自行研製的神舟五號飛船進入太空後,中國成為繼蘇聯和美國之後,世界上第三個成功實施載人航天項目的國家。中國航天員因此被賦予了一個獨特的稱謂——Taikonaut(太空人)——中國詞彙「太空」的漢語拼音與太空人的英文單詞「astronaut」的結合體。
  • 魏穎,如何在中國討論生物藝術
    2019年的魏穎很繁忙,她的工作包含了基於研究型的展覽策劃、教學實踐、活動策劃等一系列活動。作為策展人,她將一切工作都歸入策展的理論體系和實踐之中。下文以自述的形式,由一位青年策展人在2019年的工作,包括科技藝術中一個嶄新而具體的領域——生物藝術的引介和推進;以文獻展這一形式去梳理科技藝術的歷史;通過構建新的課程和講座去拓展科技藝術領域的實踐,以及思考中國語境下的科技藝術/生物藝術。魏穎魏穎是一位策展人、研究者。
  • 浙江大學藝術與考古博物館開館
    9月8日下午,浙江大學在紫金港校區藝術與考古博物館一樓召開新聞發布會,宣布籌建10年之久的浙江大學藝術與考古博物館(以下簡稱浙大藝博館)正式開館。開館現場,聽到兩個有意思的細節。
  • 全國首個非遺及手作藝術主題情景體驗式社交空間「造物天地」發布
    上海2017年12月6日電 /美通社/ -- 2017年12月3日,由中南商業匠心打造的全國首個以非遺及手作藝術為主題的情景體驗式社交空間「造物天地」正式對外發布。 造一方城市名片 -- 全國首個非遺傳承及藝術體驗空間 「造物天地」以匠心文化為精神內核,以非遺傳承和創新為品牌目標,以手作體驗為運營載體,在業態定位、運營模式、市場推廣上力求多重突破,是全國首個以非遺及手作藝術為主題的情景體驗式社交空間。
  • 「一萬個太陽」邁出全國第一步:首個心性藝術空間、公益美術課堂啟幕
    中國網11月10日訊 11月8日上午,「一萬個太陽」公益首個心性藝術空間在杭州市楊綾子學校(智慧樹)開啟。同時,來自杭州主城區5所培智學校的12位學生,也在這個空間裡上了「一萬個太陽」公益美術課堂的第一課。
  • 全國首個非遺傳承及藝術體驗空間登陸南通 中南造物天地開業
    江海明珠網訊(記者 潘冬冬)12月3日,由中南商業匠心打造的全國首個以非遺及手作藝術為基調的情景體驗式社交空間「造物天地」盛大開業,開創了南通乃至全國商業地產的又一全新模式。其以匠心文化為精神內核,以非遺傳承和創新為品牌目標,以手作體驗為運營載體,在業態定位、運營模式、市場推廣上力求多重突破,是全國首個以非遺及手作藝術為主題的情景體驗式社交空間。
  • 你根本不了解城市藝術_湃客_澎湃新聞-The Paper
    自平臺2018年成立以來,他已為中外藝術家策划過程10場展覽,並致力於為亞洲藝術家在國際上的宣傳做出更多貢獻。他希望通過年輕的中國城市藝術家與來自美國的藝術家們來融合兩國之間的文化差異,讓藝術作為一個良性的溝通橋梁,開創一個相互尊重的時代。
  • 北京二環,一個街頭藝術空間的「遊牧式」生長
    後來聽老人說為了騰退古建所以建造了這個公寓,我長期居住在段祺瑞執政府舊址內,很早就有做獨立空間的願望,順勢就開始了空間的工作。」老潘說。 他們在這間公寓裡做了大大小小22個項目和展覽。不同於已經成型的展覽機構,公寓是一個更開放而自由的場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