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場|廣州三年展聚焦數據代碼、基因編輯,探討科技與新挑戰

2020-12-06 澎湃新聞

第六屆廣州三年展12月21日在廣東美術館開幕。展覽以「誠如所思:加速的未來」(As We May Think, Feedforward)為主題,對新技術所帶來人類生活的變化,以及未來世界的可能性進行多方面的探討。

「澎湃新聞·藝術評論」記者通過現場觀展發現,廣東美術館整個三層樓的展廳幾乎已被打通,大型裝置、精密機器、酷炫聲響切換於不同展廳和樓層間,科技感十足。……數據、代碼、基因編輯、人工智慧等話題成為展品所聚焦的熱門。雖然探討的話題是嚴肅而沉重的,不少展品以視頻、互動裝置的形式營造出浸入式觀展體驗,給人帶來了妙趣橫生的觀展樂趣。

《丟失的你》(Missingyou)多裡安·高迪( Dorian Gaudin)(USA&FR)

廣州三年展分為主題展和文獻展兩個部分。主題展邀請來自15個國家的約50位/組藝術家參展,分為疊加: 數字中的藝術(Inside the Stack: Art in the Digital)、同類演化(Evolutions of Kin)、機器不孤單(Machines Are Not Alone)三個部分,分別由菲利普·齊格勒(Philipp Ziegler)、安琪莉可·斯班尼克(Angelique Spaninks)、張尕擔任主題展策展人。

文獻展由此次三年展的總策劃、廣東美術館館長王紹強擔任策展人,全面回顧過往五屆「廣州三年展」的歷史發展,梳理學術脈絡,更充分而系統地深入探討「廣州三年展」的品牌策略、展覽機制和未來的發展走向。此外,廣東美術館還聯合廣東地區多個藝術空間組成平行展,共同深化當代藝術問題的探討。

《自動光合植物》吉爾伯託·埃斯帕薩(Gilberto Esparza)

「想像一個未來的設備……人們可以在其中存儲所有的書籍、記錄和通信信息,並且可以以極高的速度和靈活性與這種機械設備進行互動諮詢。這種設備是對人本身記憶的直接擴大和補充。」(範內瓦·布希)

1945年夏天,美國工程師範內瓦·布希在波士頓的《大西洋》(The Atlantic)雜誌上發表了一篇題為「誠如所思」的文章,設想了一種如上述通信設備,預示了信息社會的到來。在這新的秩序中,曾經假想的「擴展存儲器」(Memex)不僅化身為強大的現實,而且加速發展成為一個遍布全球、相互連接的機器網膜,它們在全球範圍內運行,引發了前所未有的變革,從而永遠重新定義了當代之工作和娛樂,政治和經濟的概念,甚或生命本身的意義。本屆廣州三年展主題是將這篇開創性文本的深遠影響延伸到藝術領域,以反映過去幾十年來技術進步的軌跡及其在整個社會範圍內的迴響。

展覽現場

廣東美術館館長王紹強對「澎湃新聞·藝術評論」(www.thepaper.cn)表示,數字時代已經顛覆了我們的生活、工作以及溝通的模式,展覽以一些代碼、數據、人工智慧、互動的形式,這些藝術的表達方式會引起年輕人和觀眾的好奇。在藝術創作中運用的技術,可以形成很好的聚焦,對藝術領域形成一種探索。

德國ZKM|卡爾斯魯藝術與媒體中心執行長彼得·魏博爾和貝恩特·林特曼共同創作的互動裝置《You:R:Code》(《你是代碼》)

《你的代碼》展覽現場

在疊加: 數字中的藝術(Inside the Stack: Art in the Digital)這一板塊,由德國ZKM|卡爾斯魯藝術與媒體中心執行長彼得·魏博爾和貝恩特·林特曼共同創作的互動裝置《You:R:Code》(《你是代碼》)是一件討喜的作品,由五塊並置於牆面的屏幕組成, 炫酷的科技,高顏值的外觀和強大的互動體驗吸引每一位從它面前經過的觀眾駐足停留。在欣賞該裝置作品時,參觀者會體驗到不同類型的數字轉換。第一塊屏幕是面普通的鏡子,參觀者從它面前經過時仍然在鏡子中看到他們熟悉的倒影,經過第二塊屏幕時是人臉識別及智能掃描裝置,第三塊屏幕已經把你的識別信息導入,轉化成你的各項特徵、數據輸出,直到最後,參觀者會被簡化成為一個工業可讀代碼。

據該板塊策展人,ZKM |德國卡爾斯魯厄藝術與媒體中心的策展部主任菲利普·齊格勒(Philipp Ziegler)介紹,《你的代碼》這件作品強調了在數位化時代,每個人都會被簡化成為一個工業可讀代碼,同時我們本身也是由代碼組成的,最先體現在我們的基因代碼中。遺傳代碼構成了生命的算法,從出生起就決定了我們要做什麼。

《夢境之眼》(Eye of the Dream)大衛·奧萊利(David OReilly)

今年11月份,中國一則經過人類基因編輯的雙胞胎嬰兒誕生的新聞激起軒然大波,震動了中國和世界,引發了技術倫理大討論。遠在大洋彼岸的美國媒體藝術和影視先驅林恩·赫什曼·利森很早之前就在通過藝術作品審視新的生物科技發展給人類帶來的最新挑戰。本屆廣州三年展同類演化(Evolutions of Kin)板塊展出了她的作品《無限的引擎》:一個房間被雜交作物和動物的壁紙所佔據,另一間 房裡,兩根注射器如同米開朗基羅的《創造亞當》裡那樣相碰。兩間房都展覽了對基因改造動物的描繪以及生物科學家的訪問,比如來自哈佛醫學院的教授喬治·丘奇反思了基因工程和基因操縱背後的可能性和威脅。

據該板塊策展人安琪莉可·斯班尼克(Angelique Spaninks)介紹,這個多面的裝置批判地審視了基因實驗的深遠影響。該裝置展現了自然生命和人造生命之間的邊界在合成生物的時代是如何愈發模糊的,還展示了當今的生命是如何被人工創造的。

Thomas Feuerstein《被解放的普羅米修斯》大理石,塑料管,不鏽鋼管,託盤,剪刀式桌臺,260cm × 145cm × 80 cm,2016 – 2018

在機器不孤單板塊,奧地利藝術家、作家託馬斯·費爾施代恩的作品《被解放的普羅米修斯》引起了極大的關注和討論。一方面由於他作品的巨大體量和視覺衝擊——單獨佔據了一整個空曠的大展廳。而類似於將整個生化實驗室搬置於展廳的陳列也調起了觀眾足夠的觀展好奇。更重要的原因在於這個項目除了結合了雕塑、繪畫和文學元素,同時還有生物化學過程——將人體肝細胞經歷培養、發酵,最終蒸餾成酒精。這本身就具有爭議性。

作品的中央矗立著一尊《被縛的普羅米修斯》大理石雕塑。這尊雕塑正在被自養型細菌緩慢吞噬。這時,無機的石頭變成了有機的「食物」。普羅米修斯成了一臺將「巖石化學」過渡到「巖石生物學」的變體機器。

據該板塊策展人張尕介紹,普羅米修斯這個作品,在生命與非生命之間界限愈發模糊的今天,他把「石頭」變成「肉」——肝細胞的生長過程,他本身是在探索這種邊界問題。但這問題是一個開放式的問題,因為我們需要面對這個問題,而不能迴避。

「今天我們已經處在技術可以幹涉你的生物狀態,技術可以幹涉你的思考、思維,我們的感知系統在被技術媒介取代,所以人之所成為人這個概念就將受到挑戰,但是我們不能視而不見,我們需要做出某種反應,最基本的反應要去認知,需要站在批判的角度,或者有建設性的設想。」張尕說。

《平行》(Parallel)哈倫·法羅基(Harun Farocki)

廣州三年展著眼於科技與藝術,聚焦一系列當下最熱點、最現實而又使人類面臨著最新挑戰的問題。在本屆廣州三年展的主題論壇上,作為演講嘉賓的美國杜克大學教授馬克·漢森(Mark B.N.Hansen)提出,如何看待中國風靡的社交媒體微信?廣州美術學院美術館副館長胡斌對此的回答是,「微信的功能非常強大,已經影響到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是一種介乎於個人與公開之間,將人群的分野演繹得特別充分的社交媒介。而且好像以中國為中心構成了一種特殊的技術漩渦,就像龍捲風的中心(風眼)一樣旋轉出去,凡是要跟它有關,就要捲入微信。」

《進步與日落》(《Progress vs. Sunsets》)

梅勒妮·博納約(Melanie Bonajo)

據介紹,此次廣州三年展的參展藝術家年齡跨度很大,既有1930年代出生業的藝術家,也有20多歲剛剛嶄露頭角的青年藝術家。中國藝術家劉娃是本屆廣州三年展最年輕的參展藝術家,她的作品《浮光掠影》是一個融合腦電波科技的藝術裝置。觀眾用意念控制環境變化,並反思現實世界的真實性;德國藝術家託馬斯·拜勒則是成名於20世紀60年代的藝術界「大咖」,德國波普藝術的領頭人之一,他的代表作品之一《羅塞爾》切掉馬達外殼,向觀眾展示內部機械構造。其表達的一個重要主題是工業化相關的世俗化與天主教祈禱聲的深沉旋律之間的碰撞。

德國藝術家託馬斯拜勒(Thomas Bayrle)作品《羅塞爾》

《安全措施》(VEN_SafetyMeasures)西蒙妮·C. 尼奎爾( Simone C Niquille)

阿恩·亨德裡克斯《不可思議的收縮人》展覽現場,藝術家親身示範統一空間視覺差異

展覽剛開幕的當天上午,已經有不少年輕觀眾三五成群結伴來觀展。很多展品觀眾是可觸摸、可體驗、可交互。炫酷的科技和高顏值的外觀,令其大有成為」網紅「展的潛質。不過難得的是,跟展品互動體驗自拍一番後,其背後還有深刻的命題引發觀者深思。

王紹強說,我們希望廣州三年展是從藝術史的角度進行梳理的,著眼的是藝術的觀念和學術的激蕩,並帶來思想上的啟迪。但是他也不拒斥網紅現象式的展覽,只是不會刻意以此為出發點去迎合。「作為一個公立機構,我們的展覽受到不同趣味的觀眾的喜愛,當然是一件好事情。」

相關焦點

  • 看懂這屆廣州三年展,不僅要「開腦洞」
    信息時報訊 (記者 馮鈺 實習生 李侃祺)第六屆廣州三年展「誠如所思:加速的未來」已經開幕整整一周。從主題的深度與前沿性、呈現效果的豐富性來看,它與11月份的上海雙年展、臺北雙年展相比並不遜色,甚至可以說走在了學術的最前沿。
  • 19位院士齊聚廣州,探討海洋科技前景
    王東表示,目前廣州集聚了華南地區大部分的涉海科研機構,其中包括中科院南海海洋所、南海生態環境工程創新研究院、中國地質調查局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等多個國家級和省級的海洋科技創新平臺,海洋科技創新能力在華南乃至全國首屈一指,希望與會的院士專家為廣州提供更多的海洋科學與產業技術發展的新思路、新想法,推動廣州發展成為國家海洋科學與產業技術的一個新高地。
  • 構建5G時代新基建 CDCE2020國際數據中心及雲計算展隆重開幕!
    展會攜手200+領先展商,以超過2萬平方米的展會規模融合數據中心基礎設施、數據中心、雲計算於一體全產業鏈展示,以構建5G時代新基建為己任,聚焦5G及邊緣計算、運維、節能等熱點話題,與業界和用戶一起迎接5G+新時代的新機遇和新挑戰。
  • 構建5G時代新基建CDCE2020國際數據中心及雲計算展隆重開幕!
    展會攜手200+領先展商,以超過2萬平方米的展會規模融合數據中心基礎設施、數據中心、雲計算於一體全產業鏈展示,以構建5G時代新基建為己任,聚焦5G及邊緣計算、運維、節能等熱點話題,與業界和用戶一起迎接5G+新時代的新機遇和新挑戰。
  • 聚焦「基因編輯嬰兒」案件
    賀建奎被判處有期徒刑三年,並處罰金人民幣三百萬元;張仁禮被判處有期徒刑二年,並處罰金人民幣一百萬元;覃金洲被判處有期徒刑一年六個月,緩刑二年,並處罰金人民幣五十萬元。賀建奎等人是如何在科研創新的幌子下,行非法行醫之實?他們惡意逃避監管的行為,受到了怎樣的制裁?在鼓勵科研創新和依法監管之間,案件有哪些警示意義?新華社記者旁聽了宣判,並就這些問題採訪了法學專家和醫學、科技專家。
  • 醬香酒井噴,中酒展廣州論壇助力華南市場邁向醬酒黃金時代
    會議聚焦華南千億醬酒市場,圍繞「醬香大時代 華南新機遇」、「酒商如何抓醬酒紅利」兩大核心主題邀請全國知名專家及實戰派企業家進行分享與討論。 中酒展廣州論壇不僅得到行業巨擘的肯定,同時也被上千位華南地區同行高度認可。會議現場座無虛席,原本容納三百多人的會場單場會議便湧入了近600人,讓火爆的會議現場「擁擠」無比,上百位嘉賓不得不全程站立聽講。最終,連續兩天的會議共吸引一千多位嘉賓參會。
  • 剛剛,賀建奎因「基因編輯嬰兒」被判三年有期徒刑
    據新華社報導:根據3名被告人的犯罪事實,性質,情節和對社會的危害程度,依法判處被告人南方科技大學原副教授賀建奎有期徒刑三年,並處罰金人民幣三百萬元;判處廣東省某醫療機構張仁禮有期徒刑二年,並處罰金人民幣一百萬元;判處深圳市某醫療機構覃金洲有期徒刑一年六個月,緩刑二年,並處罰金人民幣五十萬元。
  • 中國機場安全(安保)大會暨民航安保科技展在深圳舉辦
    《中國民航報》、中國民航網 記者曾曉新 報導:9月12日,第七屆中國機場安全(安保)大會暨第二屆全國民航安保科技展在深圳舉辦。大會以「科技創新賦能平安機場建設」為主題,貫徹落實民航局「科技興安」戰略目標,聚焦民航機場安全(安保)領域的新理念和新成果。
  • 北京高精尖論壇聚焦材料基因工程—新聞—科學網
    論壇上,專家學者們分享了新材料領域前沿研究成果,探討了材料基因工程新理論、新方法和新應用,共同致力推動新材料研發和產業發展。 北京科技大學校長楊仁樹表示,新材料是國家經濟建設的物質基礎。近年來,我國在新材料領域厚積薄發,部分領域已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 COVERT CELL零瀾驚豔廣州美博會 引領生物護膚新風尚
    COVERT CELL零瀾驚豔廣州美博會 引領生物護膚新風尚 2019-03-12 13:47:41來源:北國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
  • 河北科技大學韓春雨:磨出基因編輯「新剪刀」
    這個年輕人怎麼也不會想到,有一天,自己會取得基因編輯技術的重大突破,成為一位「磨出基因編輯新剪刀」的科學家。土博士放的「核彈」  初夏,河北省藥用分子化學重點實驗室樓的外牆上,爬山虎又開始了一年的生長。這棟位於河北科技大學老校區的四層小樓,再一次被綠色和生機所覆蓋。
  • 博依特科技獲千萬級融資 聚焦工業大數據
    2月25日消息,廣州博依特科技(POI-TECH)宣布完成千萬級人民幣Pre-A輪融資,本輪融資由中科科創獨家投資。據悉,本輪融資將用於新產品研發升級、工業大數據實踐、聚焦行業市場推廣以及團隊擴展等方面,將助力博依特科技加速工業大數據技術在傳統製造行業的落地。
  • ...名利動機驅使惡意逃避監管——聚焦「基因編輯嬰兒」案件
    新華社深圳12月30日電 題:科研幌子難掩非法行醫事實 名利動機驅使惡意逃避監管——聚焦「基因編輯嬰兒」案件新華社「新華視點」記者王攀、肖思思、周穎備受社會關注的「基因編輯嬰兒」案12月30日在深圳市南山區人民法院一審公開宣判,賀建奎、張仁禮、覃金洲等3名被告人的行為構成非法行醫罪。
  • 對話大咖,行業探討,30億對鹼基基因研究背後的數據「超存」挑戰
    >近日,在DOIT存儲峰會上,浪潮存儲產品線副總經理孫斌、華中科技大學武漢光電國家研究中心教授謝長生、深圳國家基因庫生物信息資料庫主任曾文君,共同就基因研究帶來的數據存儲挑戰接受了媒體採訪。基因庫建設對於社會發展具有重要意義,而基因庫的背後承載的是海量的數據存儲。2019年是國家基因庫建成的第3周年,現已具備88PB數據存儲能力、691萬億次/秒計算能力。截至目前,國家基因庫支持著國內外600多個項目,那麼在技術上如何同時滿足這些業務的需要?基因庫數據有哪些不同的特徵?基因數據在數據存儲、數據保護和數據遷移上面臨著哪些技術挑戰?
  • 汪建的「基因暢想曲」:做挑戰科技極限的先行者
    所以真正來說就是健康和長壽,健康長壽如果延伸開了,就是不病、不傻、不老、不餓,這是人類的共同追求,而基因則是命運共同體的核心科技支撐。」汪建向新浪財經表示。基於此,華大第一是「以追求人類的終極目標為己任」,終極目標就是健康、幸福、美麗、長壽。第二是「做挑戰科技極限的先行者」,99+不就是極限嘛?挑戰極限,從我做起,我們叫做「先天下而憂,先天下而樂」。
  • 19位院士齊聚南沙,探討海洋科技前景
    王東表示,目前廣州集聚了華南地區大部分的涉海科研機構,其中包括中科院南海海洋所、南海生態環境工程創新研究院、中國地質調查局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等多個國家級和省級的海洋科技創新平臺,海洋科技創新能力在華南乃至全國首屈一指,希望與會的院士專家為廣州提供更多的海洋科學與產業技術發展的新思路、新想法,推動廣州發展成為國家海洋科學與產業技術的一個新高地。
  • 【科技日報】人類基因編輯技術有了基本原則
    【科技日報】人類基因編輯技術有了基本原則 中國學者全程參與研究討論 2017-02-16 科技日報 李大慶 2月15日在美國華盛頓正式就人類基因編輯的科學技術、倫理與監管向全世界發布研究報告,並從基礎研究、體細胞、生殖細胞/胚胎基因編輯三方面提出相關原則。
  • 基因編輯、人工智慧、自動駕駛等新技術遭倫理拷問,怎麼破?
    >「科技倫理與科學文化」高端對話現場他進一步說,在參與調查的全球科學家中,有30%同意「暫停基因編輯研究」,超過50%反對,「科技工作者內部都是分裂的,可見從業者並沒有對基因編輯的倫理問題進行深入思考。」
  • 基因編輯、人工智慧、自動駕駛……新技術遭遇倫理拷問,怎麼破?
    ◎ 科技日報記者 崔爽「關於基因編輯的文章,在2012年只有7篇,2018年達到2750篇 ,作者超過36000人,分布於92個國家,從屬於3600多個大學和研究機構。對他們的問卷調查發現,40%的人從沒聽說過已有的60多個基因編輯相關宣言,真正研究過那些共識條款的人不足20%。
  • 「基因編輯嬰兒」案一審宣判 賀建奎因非法行醫罪被判三年
    賀建奎、張仁禮、覃金洲等3名被告人因共同非法實施以生殖為目的的人類胚胎基因編輯和生殖醫療活動,構成非法行醫罪,分別被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其中,處於輿論中心的賀建奎,被依法判處有期徒刑三年,並處罰金三百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