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建的「基因暢想曲」:做挑戰科技極限的先行者

2021-01-12 新浪財經

來源:新浪財經

文/新浪財經 李詩韻

1999年9月9日9時9分9秒,華大基因在北京空港工業區宣布正式成立。

出生在50年代的華大創始人汪建,經歷過飢餓時代,插過隊,成為恢復高考後第一屆錄取生,還見證了改革開放,中國經濟的騰飛時刻。從0到1,從落後到趕超,汪建這一代應該最能感受到科技和科學帶來的力量。

人類基因組計劃和曼哈頓原子彈計劃、阿波羅登月計劃曾一起被稱為20世紀影響世界的三大科學工程。當時華大在汪建、楊煥明、劉斯奇、於軍四位創始人的引領下,為實現「人類基因組計劃」的1%這個小小的數字,就此加入到這項工程中。

在20年發展歷程中,華大從代表中國參與並完成人類基因組計劃的1%任務,到牽頭中華協作組,承擔的10%國際人類基因組單體型圖計劃,到完成第一個亞洲人基因組圖譜的100%,再到去年發布最大規模的中國人基因組學大數據研究成果。在基因測序應用、腫瘤防控、出生缺陷防控以及傳感染病防控等方面,均有所成就。

2017年華大基因在深交所上市,市值一度突破千億,華大也成為當年最閃耀的獨角獸之一。但資本市場總不缺故事,擁有「基因界騰訊」美譽的華大更是不錯的素材來源。上市後的兩年多時間裡,關於華大市值神話破滅、華大科研水平低以及圈地等質疑聲不斷。

不過,汪建並不怕爭議。對於資本市場他興趣不大,上市日一句「至少五年內不減持」承諾駁回雜音。對外界,汪建甚少談信仰、談意識,更多探討集中在可量化領域。出於對科學的自信,使其往往「語出驚人」。

近年來,汪建將「活到100歲」掛在嘴邊,在一場論壇上,汪建對外表示「公司員工不允許有出生缺陷,並要求員工活到100歲」。汪建對於壽命的執著,其實來源於他對生命價值的判斷。

「生命到底是什麼?終極追求是什麼?我認為是八個字:健康、幸福、美麗、長壽。其中,健康和長壽可以量化,幸福和美麗是大家期望又不好量化的東西。所以真正來說就是健康和長壽,健康長壽如果延伸開了,就是不病、不傻、不老、不餓,這是人類的共同追求,而基因則是命運共同體的核心科技支撐。」汪建向新浪財經表示。

基於此,華大第一是「以追求人類的終極目標為己任」,終極目標就是健康、幸福、美麗、長壽。第二是「做挑戰科技極限的先行者」,99+不就是極限嘛?挑戰極限,從我做起,我們叫做「先天下而憂,先天下而樂」。

汪建稱自己為先行者,總是先一步在踐行。如今,華大的「夢」依舊很大,在這個藍圖中包括人類、全球、極限等關鍵詞,有些人看來是「痴心妄想」,但對於汪建而言,這是他一直追逐的夢想。

「二十年前,我在北京做了一個十年規劃和展望,儘管被人恥笑為狂妄,回頭一看,太小家子氣了。來深圳後,又做了一個五年規劃和展望,還是小了點。今天我再憋一口氣,吹一個大一點的,看看將來是否遺憾。」

一蓑煙雨任平生,即便「老頑童」汪建已至花甲之年,但依舊期待他能繼續為基因工程做出更多的極限突破,為資本市場留下更多可講的故事。

以下為實錄:

新浪財經:華大基因以「基因科技造福人類」立身,您覺得華大離實現這個目標還有多遠?為了實現這個目標,華大都做了哪些努力?

汪建:華大是生命時代的探路者,也是新生活方式和新生產方式的踐行者。人民對健康長壽的嚮往,是基因科技的奮鬥目標,也是我們的重要責任。

人類基因組計劃那時候,做一個人的全基因組,花了13年的時間,38億美金。如今,一臺測序儀1天可以完成60個人的全基因組測序,成本也只要不到600美元。隨著測序成本的大幅度下降,基因科技人人可及、人人可享真正成為可能,生命時代已經到來。

過去我們「買洋槍打洋仗」,用外國的工具,發展受制於人。但通過前瞻性的布局,我們在2013年完成了對專利技術的收購,並通過數年來的整合再創新,真正打破了美國壟斷,實現了測序儀的國產自主可控。華大旗下的華大智造也成為了全球唯三、中國唯一能自主研發並量產臨床級別高通量基因測序儀的企業。華大智造2018年推出的超高通量基因測序儀DNBSEQ-T7,將測序儀的日生產能力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日產出數據高達6Tb,且每Gb測序費用僅為5美金,被譽為「超級生命計算機」。

在基因測序應用方面,我們現在講「生、活、染」。孩子沒生出來就有各種各樣的疾病,主要是基因控制的,腫瘤也是基因突變之後帶來的,我們得各種各樣的傳染性疾病,也是外來基因進入了我們體內。這三個主要領域,我們能不能像當年消滅天花,消滅血吸蟲病一樣,做到三個百分之九十,即90%的可知,90%的可預,90%的可治。

在出生缺陷防控方面,以無創產前基因檢測為例,深圳市政府在全國率先將無創產前基因檢測納入醫保和財政補貼,2017年深圳無創產前基因檢測人群覆蓋度在全國所有城市中排在首位,個人檢測已經實現了最低零費用。隨著全面二孩政策的放開、高齡產婦的增加,2011-2017年深圳唐氏症候群總發生率上升明顯,但經過有效幹預,全市唐氏兒的活產率下降非常明顯,從2011年的2.36/萬下降到2017年的0.84/萬,取得了顯著的社會效益。

在「深圳模式」的示範作用下,華大在湖南長沙、安徽阜陽、河北省均開展了孕婦無創產前基因檢測民生項目。截至2019年6月,華大基因已完成超過510萬例無創產前基因檢測。華大基因正在應用普惠的精準醫學,試圖讓更多人通過基因技術告別遺傳病。

在腫瘤防控方面,以宮頸癌為例,宮頸癌的發病率在女性特有惡性腫瘤中高居第二,是世界上唯一病因明確、可防可控的惡性腫瘤。截至2019年6月,華大基因宮頸癌篩查業務已覆蓋全國22省55個市或地區,累計完成超過420萬例HPV分型基因檢測,發現約38萬例陽性受檢者,通過及時進行臨床確診或幹預治療,有效預防了宮頸癌的發生。

在傳感染病防控方面,以西藏地區較為普遍的包蟲病為例,華大開發了包蟲病的血清抗體檢測試劑盒及包蟲早期感染血漿游離DNA檢測新方法,實現了檢驗方法學上新的突破。通過新的技術手段,並結合B超影像檢查建立了新篩查模式,不僅能夠有效發現包蟲病人,還能充分發現包蟲早期感染人群。2017年,華大基因便已協助西藏自治區衛計委、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完成了84萬人份包蟲病篩查。

華大成立至今20年,始終秉承「基因科技造福人類」的使命,以「產學研」一體化的發展模式引領基因組學的創新發展,切實推動基因科技成果轉化,將前沿的多組學科研成果應用於醫學健康、資源保存、司法服務等領域。同時,為精準醫療、精準健康等關係國計民生的實際需求提供自主可控的先進設備、技術保障和解決方案。我相信,未來人人都可以擁有自己的全基因組數據,並以此指導自身的生活,掌握自己生命的度量衡。

新浪財經:您曾在美國留學數年,又回國創辦華大基因,曾經代表中國參與人類基因組計劃,今年正好是第20個年頭,作為基因科學參與者和見證者,能否談談中國近些年來在這個領域的發展情況?對比國際頂尖技術,中國還有哪些可進步的空間?

汪建:從生命科學的行業角度,我們過去四十年以追趕為主,而將來應該走向引領發展。從上個世紀末我們代表中國參與並完成人類基因組計劃的1%任務,到牽頭中華協作組,承擔的10%國際人類基因組單體型圖計劃,到完成第一個亞洲人基因組圖譜的100%,再到去年我們發布最大規模的中國人基因組學大數據研究成果,二十年來,中國的生命科學經歷了從跟蹤/跟隨,到參與/接軌,到同步/超越,再到跨越/引領的發展歷程。

我1995年在香山會議上提出,對於大科學、首要任務,政治是第一位的,政治性>社會協調性>經濟型>技術性>管理性>科學性;而對於小科學來說,科學性>技術性>社會協調性>經濟性。

在生命科學及相關領域的發展中,強大的政府引導和公共服務起到根本作用。像人類基因組計劃就是美國政府先牽頭的。實際上這個引領性的發展,它的政治性要大於它的經濟性。國有的一領先,後面商業就快速跟進。

21世紀是重大的社會轉折,是上升到命運共同體的歷史轉折點。這個轉折點的核心力量就是科技推動,關鍵的制度有重大作用。人類命運共同體,從財產的共有,到命運共有,將是一個重大的提升。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核心是利益共同體、生命共同體、健康共同體。如果生命、幸福、長壽、美麗八個字四個詞是共同體的目標,最底層的科技支撐一定是基因科技。

如果在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沒有控制住血吸蟲、天花,對國家來說會是重大的災難。在那時候,核心的科技力量是顯微鏡下支撐的對疾病的認知,現在基因支撐下的對疾病認知的解析度比之前前進了四到五個數量級。所以在這個情況下,對出生缺陷的控制,對腫瘤的控制,對傳染病的認知,對心腦血管疾病的認知,將會有一個前所未有的發展。

我們現在在討論的就是一個人的數據到Tb級別(1Tb=1024Gb)的時候,生老病死基本上就展現在人類面前了,這是一個科學認知的問題。這是工業革命以來,至少是顯微鏡以來最大的數據,也可以說是工業革命以來最大的突破之一。產業同樣是這個道理,如果它在科技上是這麼大的數據量,在產業上也會是這樣的。

我們現在有兩個核心問題,一個是中國的社會經濟發展中,重大問題是自上而下的,但基因科技的革命是自下而上的。所以自上而下的國家戰略,與自下而上的新興發展並沒有完全對接上。但是又自上而下覺得這塊很好,應該給予一定支持。第二個就是體制問題,這也是深化改革必須面對的真實問題。我們雖然不屬於國有,但是從創新驅動的角度來說,從國家發展目標來說,佔領了非常重要的位置。

新浪財經:您擁有科學家、企業家以及極限運動愛好者等身份,在現今階段您會把大多精力投入到哪個板塊?或者說一天裡,您會如何分配時間投入在不同的事務中?

汪建:我不喜歡用專門的時間去做運動的,我可以任何時候找一個運動,比如引體向上、平板支撐,或者我就騎車上班去,走個路回家,爬個樓梯。

我是科學出身的人,不小心做了華大這個機構,不是什麼家,最多是洒家。我們承擔的是國家公共事業,華大成立就是為了人類基因組計劃,我們從來就沒變過。

華大始終聚焦在生命科學相關的領域。我堅決地認為,重大的社會進步都是科技在後面推動,不是經濟模式。

新浪財經:您曾在訂製的玻璃「墓碑」刻上「汪建 精彩人生」,您怎麼定義「精彩人生」?您怎麼看待自我價值和社會價值的結合?

汪建:生命到底是什麼?終極追求是什麼?我認為是八個字:健康、幸福、美麗、長壽。其中,健康和長壽可以量化,幸福和美麗是大家期望又不好量化的東西。所以真正來說就是健康和長壽,健康長壽如果延伸開了,就是不病、不傻、不老、不餓,這是人類的共同追求,而基因則是核心科技支撐。

我們希望,通過不斷的降低測序成本,讓基因檢測人人可及、人人可享,未來和血常規、尿常規一樣,可以成為基因常規,進行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監測。

生命科學的思維方式和工業思維方式、商業思維方式還是有很多不一樣的。我們希望,未來十年,在我們的這種科技的推動下,在人類發展史上可圈可點地留下永久的裡程碑。比如無創產前基因檢測,我們現在已經做了500多萬。在我們和醫務人員的共同努力下,如果迅速覆蓋中國每年的新生兒,就能讓中國的出生缺陷防控做到全世界最好。

在那個時候再來評價我們對社會的貢獻,以及社會給我的回報。我們對社會的貢獻越大,社會對我們回報自然會越大,因為它是一個綜合平衡。

新浪財經:您怎麼理解「追夢人」?您已經實現個人夢想還是在路上?

汪建:「基因科技造福人類」是華大的痴心。我們現在的目標很清楚,就是「8B99」,這就是華大的根本理想。8B,是不是全球80億人民都應該有個基因數據?99,也就是99歲,這個能做多少做多少,但是我們自己要活到99歲+,從華大自己做起,用4D的模式,也就是全方位、全生命周期的讀、寫、存。

人類社會、生命社會一定是個大數據社會。所以我們說要讀遍全球,讀、寫、存人人可及。我現在最想做的就是把這個快速地全球化,2020年能不能做到百萬人,2025年能不能做到千萬人,2030年能不能做到億人,2050年能不能做到全世界。不是我們一家來做,可以有三家,可以有十家,都可以。但是我們是不是在這上面能夠引領,這個是我們華大的全球目標,這是華大自己員工的目標。

我們的華大誓言,第一個是「以追求人類的終極目標為己任」,終極目標就是那八個字,健康、幸福、美麗、長壽。第二個就是「做挑戰科技極限的先行者」,99+不就是極限嘛,科技極限,讀、寫、存都是一些科技問題。挑戰極限,從我做起,我們叫做「先天下而憂,先天下而樂」。

新浪財經:請用一句話為建國七十周年獻禮祝福。

汪建:「以人為本,以生命為本」的生命時代已經到來,在這個時代,最重要的將是健康。我深信,健康中國將開創人類歷史上最為宏偉的醫學與健康發展新篇章。華大也將繼續依託全球領先的基因測序技術和平臺,全面助力實現「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的目標。

相關焦點

  • 汪建:用基因研究 未來能關掉更多殘障學校
    華大基因董事長汪建發表「基因科技的未來」為主題的演講,他認為基因造人需要討論倫理問題,而基因養豬可以給基因改造生物的未來找到一些新方向。 汪建認為對於基因的很多認識有誤區,華大基因通過基因的數據收集搜集豬基因資源,以及解讀豬的基因密碼,建立豬基因資料庫,基因指導下的豬優選與改良,現代工業化養豬等五個步驟一起建立現代養豬新規範。
  • 汪建對話郭臺銘,華大基因為何讓富士康生產測序儀?
    基因產業是生物科技的中堅力量,以基因檢測為核心的多種分子診斷技術正逐漸滲透於整個「生老病死」過程中。但是,中國基因測序的儀器和耗材供應商基本被Illumina和Life Technologies等少數外資企業的技術、專利壟斷。
  • 汪建:我們也重商
    距離深圳市區50公裡的車程,國家基因庫向海而建。這是我國唯一一個獲批籌建的國家基因庫,由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組建運營。華大基因董事長汪建近日在此接受了界面新聞的專訪。外界的輿論稱汪建為「鬥戰勝佛」,但真正見到本人之時,汪建表現出來的溫和卻讓人有點出乎意料。
  • 華大的DNA:汪建的霸蠻|觀止研究院
    酒神品質領導者——汪建汪建是一個極其自信的人,非常有創造力和想像力,即使有很多的質疑和反對,但他選擇屏蔽這些聲音,只聽從內心的聲音去堅持自己要做的事。汪建,就是這樣一個不服輸,敢於挑戰的人。直到1976年,汪建作為最後一批工農兵學員進入湘雅醫學院就讀。當時,恢復高考後的第一屆新錄取大學生看不起工農兵大學生。有一次,汪建和顏光美(曾任中山大學副校長)一起在食堂排隊打飯,一個77級同學一下課就直接插在了兩人前面,爭鬥由插隊逐步演變為對工農兵大學生的人身攻擊。
  • 【虎嗅早報】華大基因汪建等人增持至少1.5億元;高通併購恩智浦將...
    前段時間被炒得沸沸揚揚的華大基因,又有了新消息。華大基因汪建等至少增持1.5億元@澎湃新聞【華大基因一周宣布三度增持:實控人汪建等至少增持1.5億元】昨日晚間(7月24日)華大基因公告稱:公司董事長汪建、公司董事孫英俊、控股股東華大控股核心管理團隊計劃未來6個月內,按照相關法律法規的規定增持公司股份,增持金額累計不低於1.5億元人民幣。
  • ...雲南省委書記陳豪在昆明會見了深圳華大基因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
    【雲南省委書記陳豪會見華大基因董事長汪建】據云南發布消息,10月12日上午,雲南省委書記陳豪在昆明會見了深圳華大基因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汪建一行。
  • 華大基因,不僅僅只是簡單的基因測序
    華大基因成立於1999年,致力於在人類健康服務事業和科技應用領域的發展。華大基因堅持「以任務帶學科、帶產業、帶人才」,先後完成了國際人類基因組計劃「中國部分」(1%,承擔其中絕大部分工作)、國際人類單體型圖計劃(10%)、第一個亞洲人基因組圖譜(「炎黃一號」)、水稻基因組計劃等多項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基因組研究工作,彰顯了世界領先的測序能力和生物信息分析能力,也奠定了中國在基因組學研究領域中的國際領先地位。
  • 年輕,就要做先行者
    來源:新華網新華社北京12月10日電 題:年輕,就要做先行者——青春在探索中閃光新華社記者彭韻佳、沐鐵城大至浩渺蒼穹,微如塵埃質子。在科學探索的道路上,一代代科研工作者用自己的青春與熱血,上下求索,勇做未知領域的「先行者」。顯微鏡下,宣戰病毒。
  • 華大基因:一群沒戴博士帽科研人成了「科學家」—新聞—科學網
    那是在華大基因和蓋茨基金會籤署合作備忘錄的會場上,「蓋茨說,『我見過很多人,沒上完大學,就去做技術、做產業了。我沒見過像華大基因這樣,很多人沒上過大學,就去做基礎研究,而且做得這樣出色』。」 這封漂洋過海的信只花費了105美分,華大基因研究院院長汪建卻從中感受到了說不出的分量。
  • 華大基因:控股股東華大科技解除質押191萬股
    每經AI快訊,華大基因(SZ 300676,收盤價:130.25元)12月1日晚間發布公告稱,深圳華大基因股份有限公司近日收到公司控股股東深圳華大基因科技有限公司的通知,華大科技於2020年11月30日將原質押給上海銀行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分行的公司股份約191萬股解除質押,佔其所持股份比例為
  • 華大基因百歲爭議背後:高科技企業還是金融投機?
    【文/觀察者網 奕含】「一百歲不封頂,我們所有的員工都必須做到這一點」、「我們員工中不允許有出生缺陷」、「員工腫瘤發現不得晚於醫院」……最近華大基因頻頻佔據財經媒體頭版,先是董事長汪建的「大嘴巴」語驚四座,然後各路媒體競相揭短。到底底華大基因是個什麼樣的公司?是民族科技企業標杆,還是造概念的金融投機團夥?
  • 華大基因:5年不減持承諾的背後
    深圳華大基因股份有限公司(簡稱「華大基因」)在創業板上市,證券簡稱為「華大基因」,證券代碼為「300676」。  在現場,除了華大基因員工,參與敲鐘的還有一群「特殊的人」,他們中有唐氏症候群患者代表,也有腫瘤患者代表。  據機構估算,華大基因聯合創始人、董事長汪建身家或超65億元。在上市致辭時,汪建承諾至少5年內個人不減持股票。
  • 《極限挑戰》,別挑戰大眾底線
    中新網客戶端北京9月21日電(記者 張曦) 21日,東方衛視的綜藝節目《極限挑戰寶藏行》上熱搜了,這次「挑戰」的是一種稀有保護植物。圖片來源:新浪微博截圖最新一期《極限挑戰寶藏行》錄製的地方在西藏江孜縣海拔最高的村——馬玉村,這裡的海拔4750米。在遊戲環節中,有一關是「通過採摘雪蓮花,來爭取最後一關聖水」。
  • 華大基因:一群「科學土匪」的逆襲
    但華大絲毫不以為恥,創始人汪建還常常自嘲自己是"科技民工"。對於商業模式而言,汪建自豪地稱為"把工業發展模式搬到生物經濟上來,我們是世界上唯一一家"。  緊隨科研測序之後,華大基因又向臨床領域的遺傳性疾病的篩查延伸。統計數據顯示,國內的出生缺陷發生率約為5.6%,其中遺傳性疾病是導致出生缺陷的重要原因。
  • 極限運動史:人類在挑戰什麼
    他們受碎紙屑在火爐中不斷升起的啟發,用紙袋把熱氣聚集起來做實驗,使紙袋能夠隨著氣流不斷上升。1783年6月4日,孟格菲兄弟在裡昂安諾內廣場做公開表演,一個圓周為110英尺的模擬氣球升起,飄然飛行了1.5英裡,它的第一批乘客是一隻公雞、一隻山羊還有一隻鴨子。
  • 華大基因庫可以參觀嗎?
    從參與承擔「國際人類基因組計劃」1%任務(中國部分)、承擔「國際人類單體型圖計劃」10%任務,到獨立完成「亞洲人基因組圖譜」100%任務,再到完成「國際千人基因組計劃」亞洲部分,汪建領導華大從參與接軌、到獨立同步、再到引領支撐的蛻變和進化過程。
  • 華大基因董事長:我們的員工不允許有缺陷,必須活到100歲
    01、那些年,華大基因放過的豪言先承接上文。汪建稱為實現「一百歲不封頂」的目標,華大基因有三項規定:員工不允許有出生缺陷、不允許比醫院晚發現腫瘤、不允許放支架。針對第一條員工不能有缺陷,汪建稱「如果有缺陷那就是華大基因7000員工的恥辱。說明我們在忽悠社會,盯著別人的錢包,而不是真正從科學出發。」他自豪地稱公司現在出生1400個孩子裡,沒有一個有已知的、重症的出生缺陷。還詢問出席該論壇的馬化騰,要不要給騰訊員工也做一做基因測序。先不管馬化騰是否接受汪大哥的邀請。
  • 姚晨曹鬱夫婦及北京電視臺一行來訪華大基因
    華大基因董事長汪建,深圳華大基因股份有限公司執行總裁尹燁,華大基因執行副總裁、首席人才官、戰略發展中心主任朱巖梅等一行予以熱情接待。華大基因董事長汪建(左一)和姚晨曹鬱夫婦姚晨曹鬱夫婦及北京電視臺一行參觀了國家基因庫,了解了基因和生命的關係,國家基因庫對生物資源和信息的「存、讀、寫」,以及華大基因在疾病防控、膳食營養、人才培養等領域的工作。
  • 崔永元手撕華大基因董事長背後: 疑將中國人遺傳基因數據傳至境外
    崔永元怒懟華大基因董事長  都知道,崔永元是堅定的轉基因反對者。  華大基因之所以被崔永元盯上,起源該集團董事長汪建的一句話。多家媒體截圖顯示「小崔讀書匯」稱:之所以發現華大基因有問題,主要就是這董事長汪建胡說八道:我吃過所有的轉基因食品,我的員工不許不可得癌症,我的員工必須要活過100歲……邪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