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浪財經
文/新浪財經 李詩韻
1999年9月9日9時9分9秒,華大基因在北京空港工業區宣布正式成立。
出生在50年代的華大創始人汪建,經歷過飢餓時代,插過隊,成為恢復高考後第一屆錄取生,還見證了改革開放,中國經濟的騰飛時刻。從0到1,從落後到趕超,汪建這一代應該最能感受到科技和科學帶來的力量。
人類基因組計劃和曼哈頓原子彈計劃、阿波羅登月計劃曾一起被稱為20世紀影響世界的三大科學工程。當時華大在汪建、楊煥明、劉斯奇、於軍四位創始人的引領下,為實現「人類基因組計劃」的1%這個小小的數字,就此加入到這項工程中。
在20年發展歷程中,華大從代表中國參與並完成人類基因組計劃的1%任務,到牽頭中華協作組,承擔的10%國際人類基因組單體型圖計劃,到完成第一個亞洲人基因組圖譜的100%,再到去年發布最大規模的中國人基因組學大數據研究成果。在基因測序應用、腫瘤防控、出生缺陷防控以及傳感染病防控等方面,均有所成就。
2017年華大基因在深交所上市,市值一度突破千億,華大也成為當年最閃耀的獨角獸之一。但資本市場總不缺故事,擁有「基因界騰訊」美譽的華大更是不錯的素材來源。上市後的兩年多時間裡,關於華大市值神話破滅、華大科研水平低以及圈地等質疑聲不斷。
不過,汪建並不怕爭議。對於資本市場他興趣不大,上市日一句「至少五年內不減持」承諾駁回雜音。對外界,汪建甚少談信仰、談意識,更多探討集中在可量化領域。出於對科學的自信,使其往往「語出驚人」。
近年來,汪建將「活到100歲」掛在嘴邊,在一場論壇上,汪建對外表示「公司員工不允許有出生缺陷,並要求員工活到100歲」。汪建對於壽命的執著,其實來源於他對生命價值的判斷。
「生命到底是什麼?終極追求是什麼?我認為是八個字:健康、幸福、美麗、長壽。其中,健康和長壽可以量化,幸福和美麗是大家期望又不好量化的東西。所以真正來說就是健康和長壽,健康長壽如果延伸開了,就是不病、不傻、不老、不餓,這是人類的共同追求,而基因則是命運共同體的核心科技支撐。」汪建向新浪財經表示。
基於此,華大第一是「以追求人類的終極目標為己任」,終極目標就是健康、幸福、美麗、長壽。第二是「做挑戰科技極限的先行者」,99+不就是極限嘛?挑戰極限,從我做起,我們叫做「先天下而憂,先天下而樂」。
汪建稱自己為先行者,總是先一步在踐行。如今,華大的「夢」依舊很大,在這個藍圖中包括人類、全球、極限等關鍵詞,有些人看來是「痴心妄想」,但對於汪建而言,這是他一直追逐的夢想。
「二十年前,我在北京做了一個十年規劃和展望,儘管被人恥笑為狂妄,回頭一看,太小家子氣了。來深圳後,又做了一個五年規劃和展望,還是小了點。今天我再憋一口氣,吹一個大一點的,看看將來是否遺憾。」
一蓑煙雨任平生,即便「老頑童」汪建已至花甲之年,但依舊期待他能繼續為基因工程做出更多的極限突破,為資本市場留下更多可講的故事。
以下為實錄:
新浪財經:華大基因以「基因科技造福人類」立身,您覺得華大離實現這個目標還有多遠?為了實現這個目標,華大都做了哪些努力?
汪建:華大是生命時代的探路者,也是新生活方式和新生產方式的踐行者。人民對健康長壽的嚮往,是基因科技的奮鬥目標,也是我們的重要責任。
人類基因組計劃那時候,做一個人的全基因組,花了13年的時間,38億美金。如今,一臺測序儀1天可以完成60個人的全基因組測序,成本也只要不到600美元。隨著測序成本的大幅度下降,基因科技人人可及、人人可享真正成為可能,生命時代已經到來。
過去我們「買洋槍打洋仗」,用外國的工具,發展受制於人。但通過前瞻性的布局,我們在2013年完成了對專利技術的收購,並通過數年來的整合再創新,真正打破了美國壟斷,實現了測序儀的國產自主可控。華大旗下的華大智造也成為了全球唯三、中國唯一能自主研發並量產臨床級別高通量基因測序儀的企業。華大智造2018年推出的超高通量基因測序儀DNBSEQ-T7,將測序儀的日生產能力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日產出數據高達6Tb,且每Gb測序費用僅為5美金,被譽為「超級生命計算機」。
在基因測序應用方面,我們現在講「生、活、染」。孩子沒生出來就有各種各樣的疾病,主要是基因控制的,腫瘤也是基因突變之後帶來的,我們得各種各樣的傳染性疾病,也是外來基因進入了我們體內。這三個主要領域,我們能不能像當年消滅天花,消滅血吸蟲病一樣,做到三個百分之九十,即90%的可知,90%的可預,90%的可治。
在出生缺陷防控方面,以無創產前基因檢測為例,深圳市政府在全國率先將無創產前基因檢測納入醫保和財政補貼,2017年深圳無創產前基因檢測人群覆蓋度在全國所有城市中排在首位,個人檢測已經實現了最低零費用。隨著全面二孩政策的放開、高齡產婦的增加,2011-2017年深圳唐氏症候群總發生率上升明顯,但經過有效幹預,全市唐氏兒的活產率下降非常明顯,從2011年的2.36/萬下降到2017年的0.84/萬,取得了顯著的社會效益。
在「深圳模式」的示範作用下,華大在湖南長沙、安徽阜陽、河北省均開展了孕婦無創產前基因檢測民生項目。截至2019年6月,華大基因已完成超過510萬例無創產前基因檢測。華大基因正在應用普惠的精準醫學,試圖讓更多人通過基因技術告別遺傳病。
在腫瘤防控方面,以宮頸癌為例,宮頸癌的發病率在女性特有惡性腫瘤中高居第二,是世界上唯一病因明確、可防可控的惡性腫瘤。截至2019年6月,華大基因宮頸癌篩查業務已覆蓋全國22省55個市或地區,累計完成超過420萬例HPV分型基因檢測,發現約38萬例陽性受檢者,通過及時進行臨床確診或幹預治療,有效預防了宮頸癌的發生。
在傳感染病防控方面,以西藏地區較為普遍的包蟲病為例,華大開發了包蟲病的血清抗體檢測試劑盒及包蟲早期感染血漿游離DNA檢測新方法,實現了檢驗方法學上新的突破。通過新的技術手段,並結合B超影像檢查建立了新篩查模式,不僅能夠有效發現包蟲病人,還能充分發現包蟲早期感染人群。2017年,華大基因便已協助西藏自治區衛計委、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完成了84萬人份包蟲病篩查。
華大成立至今20年,始終秉承「基因科技造福人類」的使命,以「產學研」一體化的發展模式引領基因組學的創新發展,切實推動基因科技成果轉化,將前沿的多組學科研成果應用於醫學健康、資源保存、司法服務等領域。同時,為精準醫療、精準健康等關係國計民生的實際需求提供自主可控的先進設備、技術保障和解決方案。我相信,未來人人都可以擁有自己的全基因組數據,並以此指導自身的生活,掌握自己生命的度量衡。
新浪財經:您曾在美國留學數年,又回國創辦華大基因,曾經代表中國參與人類基因組計劃,今年正好是第20個年頭,作為基因科學參與者和見證者,能否談談中國近些年來在這個領域的發展情況?對比國際頂尖技術,中國還有哪些可進步的空間?
汪建:從生命科學的行業角度,我們過去四十年以追趕為主,而將來應該走向引領發展。從上個世紀末我們代表中國參與並完成人類基因組計劃的1%任務,到牽頭中華協作組,承擔的10%國際人類基因組單體型圖計劃,到完成第一個亞洲人基因組圖譜的100%,再到去年我們發布最大規模的中國人基因組學大數據研究成果,二十年來,中國的生命科學經歷了從跟蹤/跟隨,到參與/接軌,到同步/超越,再到跨越/引領的發展歷程。
我1995年在香山會議上提出,對於大科學、首要任務,政治是第一位的,政治性>社會協調性>經濟型>技術性>管理性>科學性;而對於小科學來說,科學性>技術性>社會協調性>經濟性。
在生命科學及相關領域的發展中,強大的政府引導和公共服務起到根本作用。像人類基因組計劃就是美國政府先牽頭的。實際上這個引領性的發展,它的政治性要大於它的經濟性。國有的一領先,後面商業就快速跟進。
21世紀是重大的社會轉折,是上升到命運共同體的歷史轉折點。這個轉折點的核心力量就是科技推動,關鍵的制度有重大作用。人類命運共同體,從財產的共有,到命運共有,將是一個重大的提升。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核心是利益共同體、生命共同體、健康共同體。如果生命、幸福、長壽、美麗八個字四個詞是共同體的目標,最底層的科技支撐一定是基因科技。
如果在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沒有控制住血吸蟲、天花,對國家來說會是重大的災難。在那時候,核心的科技力量是顯微鏡下支撐的對疾病的認知,現在基因支撐下的對疾病認知的解析度比之前前進了四到五個數量級。所以在這個情況下,對出生缺陷的控制,對腫瘤的控制,對傳染病的認知,對心腦血管疾病的認知,將會有一個前所未有的發展。
我們現在在討論的就是一個人的數據到Tb級別(1Tb=1024Gb)的時候,生老病死基本上就展現在人類面前了,這是一個科學認知的問題。這是工業革命以來,至少是顯微鏡以來最大的數據,也可以說是工業革命以來最大的突破之一。產業同樣是這個道理,如果它在科技上是這麼大的數據量,在產業上也會是這樣的。
我們現在有兩個核心問題,一個是中國的社會經濟發展中,重大問題是自上而下的,但基因科技的革命是自下而上的。所以自上而下的國家戰略,與自下而上的新興發展並沒有完全對接上。但是又自上而下覺得這塊很好,應該給予一定支持。第二個就是體制問題,這也是深化改革必須面對的真實問題。我們雖然不屬於國有,但是從創新驅動的角度來說,從國家發展目標來說,佔領了非常重要的位置。
新浪財經:您擁有科學家、企業家以及極限運動愛好者等身份,在現今階段您會把大多精力投入到哪個板塊?或者說一天裡,您會如何分配時間投入在不同的事務中?
汪建:我不喜歡用專門的時間去做運動的,我可以任何時候找一個運動,比如引體向上、平板支撐,或者我就騎車上班去,走個路回家,爬個樓梯。
我是科學出身的人,不小心做了華大這個機構,不是什麼家,最多是洒家。我們承擔的是國家公共事業,華大成立就是為了人類基因組計劃,我們從來就沒變過。
華大始終聚焦在生命科學相關的領域。我堅決地認為,重大的社會進步都是科技在後面推動,不是經濟模式。
新浪財經:您曾在訂製的玻璃「墓碑」刻上「汪建 精彩人生」,您怎麼定義「精彩人生」?您怎麼看待自我價值和社會價值的結合?
汪建:生命到底是什麼?終極追求是什麼?我認為是八個字:健康、幸福、美麗、長壽。其中,健康和長壽可以量化,幸福和美麗是大家期望又不好量化的東西。所以真正來說就是健康和長壽,健康長壽如果延伸開了,就是不病、不傻、不老、不餓,這是人類的共同追求,而基因則是核心科技支撐。
我們希望,通過不斷的降低測序成本,讓基因檢測人人可及、人人可享,未來和血常規、尿常規一樣,可以成為基因常規,進行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監測。
生命科學的思維方式和工業思維方式、商業思維方式還是有很多不一樣的。我們希望,未來十年,在我們的這種科技的推動下,在人類發展史上可圈可點地留下永久的裡程碑。比如無創產前基因檢測,我們現在已經做了500多萬。在我們和醫務人員的共同努力下,如果迅速覆蓋中國每年的新生兒,就能讓中國的出生缺陷防控做到全世界最好。
在那個時候再來評價我們對社會的貢獻,以及社會給我的回報。我們對社會的貢獻越大,社會對我們回報自然會越大,因為它是一個綜合平衡。
新浪財經:您怎麼理解「追夢人」?您已經實現個人夢想還是在路上?
汪建:「基因科技造福人類」是華大的痴心。我們現在的目標很清楚,就是「8B99」,這就是華大的根本理想。8B,是不是全球80億人民都應該有個基因數據?99,也就是99歲,這個能做多少做多少,但是我們自己要活到99歲+,從華大自己做起,用4D的模式,也就是全方位、全生命周期的讀、寫、存。
人類社會、生命社會一定是個大數據社會。所以我們說要讀遍全球,讀、寫、存人人可及。我現在最想做的就是把這個快速地全球化,2020年能不能做到百萬人,2025年能不能做到千萬人,2030年能不能做到億人,2050年能不能做到全世界。不是我們一家來做,可以有三家,可以有十家,都可以。但是我們是不是在這上面能夠引領,這個是我們華大的全球目標,這是華大自己員工的目標。
我們的華大誓言,第一個是「以追求人類的終極目標為己任」,終極目標就是那八個字,健康、幸福、美麗、長壽。第二個就是「做挑戰科技極限的先行者」,99+不就是極限嘛,科技極限,讀、寫、存都是一些科技問題。挑戰極限,從我做起,我們叫做「先天下而憂,先天下而樂」。
新浪財經:請用一句話為建國七十周年獻禮祝福。
汪建:「以人為本,以生命為本」的生命時代已經到來,在這個時代,最重要的將是健康。我深信,健康中國將開創人類歷史上最為宏偉的醫學與健康發展新篇章。華大也將繼續依託全球領先的基因測序技術和平臺,全面助力實現「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