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產業是生物科技的中堅力量,以基因檢測為核心的多種分子診斷技術正逐漸滲透於整個「生老病死」過程中。但是,中國基因測序的儀器和耗材供應商基本被Illumina和Life Technologies等少數外資企業的技術、專利壟斷。國內的基因測序企業多以第三方測序服務供應商的模式布局中下遊,測序實驗室是中國基因市場的主要增長份額。如何提升基因產業的製造能力、市場競爭力?是本土眾多企業努力的方向。
3月2日,一篇題為「富士康將為華大基因批量生產儀器設備」的文章引起行業內人關注。一個是「基因測序巨頭」,一個是「晶片工廠」,看似風馬牛不相及,卻要「抱團合作」了,這將給中國基因產業帶來哪些變化呢?
兩位大佬對話:談「測序巨頭」和「晶片工廠」的合作
3月1日,富士康總裁郭臺銘向媒體記者透露,富士康已與華大基因達成戰略合作。華大基因董事長汪建更進一步稱:「華大基因若干儀器設備和產品,將交由富士康批量生產,例如去年年底剛通過生產許可的BGISEQ-50小型臺式基因測序儀。」
兩大巨頭的合作其實早有苗頭。根據華大基因官網信息,今年2月19日,郭臺銘曾率富士康旗下各大次集團領導、臺灣大學臺成幹細胞治療中心主任唐季祿等一行到訪華大基因,與汪建積極探討了開展合作的可能和模式。郭臺銘希望,富士康的硬體製造、自動化等技術能夠幫助華大基因進一步降低成本,加速實現精準醫療全民時代來臨。
談及此次合作,郭臺銘強調重在「互補」。「對話」期間,汪建提出一個大目標:讓全球的出生缺陷在幾年之內都享受到基因的正確的測序;讓所有的腫瘤病人享受到精準醫療。如何實現大目標?他表示:「要攜手全球各界力量,形成一個全球行動,向疾病宣戰!」
富士康總裁郭臺銘和華大基因董事長汪建(來源於華大官網)
兩家企業的軟實力:BGISEQ-50、8K
被汪建點名的「BGISEQ-50」是華大基因自主研發的一款高通量測序儀,於2016年11月在第十一屆國際基因組學大會首次發布,有著「更專注、更小巧、更精簡」特色。
據悉,BGISEQ-50適用於無創產前篩查、植入前胚胎染色體篩查、染色體異常檢測、未知病原體快速檢測等臨床應用以及RNA表達譜測序等科研領域。華大基因執行副總裁、華大智造執行總裁牟峰表示:「BGISEQ-50的誕生,標誌著我國已完全具備了自主可控的核心測序技術和能力,將加速推動以基因科技為支撐的生命數位化建設。」
對此與富士康的合作,汪建說:「有了BGISEQ-50,將來人人都可以很輕鬆地知道自己的基因。未來,這個基因測序儀我們至少需要幾十萬臺,其市場規模不會小於手機。」
而富士康之所以能夠吸引華大基因,除了其代工的口碑之外,還包括它的「8K影像技術」在基因研究和精準醫療中的應用潛力。
何為「8K影像技術」?它是指數字影像的清晰度。目前,市面上主流的數字影像解析度為1920×1080,是全高清標準(2K)。而「8K」則是指在現有的全高清基礎之上將解析度提高了16倍。藉助它,我們可以看到更為細微的影像數據,從而實現更為精準的醫療目的。
「8K影像技術」 是人工智慧學習的根本科技。「現在,AI(人工智慧)無法在醫療領域大面積使用,就是缺乏細緻入微的影像數據,AI無法形成深度學習。」汪建解釋道。
行業人點評:測序儀工業化量產的新嘗試?
在過去,中國製造業水平偏低導致國產化測序儀器很難達到歐美同類水平。我國市場上用於基因測序服務的設備和試劑大多來自於少數幾家國外供應商。國內的測序服務業不得不承受比供應商所在國家更高的設備購置和應用費用,測序成本甚至會高於國外服務商的市場報價,這在很大程度上壓縮了國內基因測序服務企業的利潤空間。
基於此,越來越多的行業人士認識到:基因產業的競爭是一場不折不扣的「上遊設備」和「技術優化」的競爭。我國的基因產業要想在世界上掌握更多的話語權,必須加強上遊設備、中遊產品、下遊服務的一體化建設,將基因學科的成果應用於醫學健康、農業育種、資源保存等大健康領域。
對於這一跨行業合作,記者採訪了前賽默飛全國臨床市場戰略總監柴映爽,他對此表示:「測序儀要從實驗室研發走向工業化量產,得保證產品的批內跟批間的均一性。依靠華大自身來克服生產質控的難關並不容易。富士康雖然沒有做過測序儀,但在生產的質控管理應該有很好的經驗。上遊生產的穩定性提高也有助於降低下遊市場的營銷和售後服務成本。富士康的8k技術不知道跟測序儀有什麼關係,倒是華大測序儀的sCMOS的圖像採集和傳輸的速度不知是否可以提高。」另外,他認為:「長遠來說,富士康在中國有接近百萬名員工,雙方合作緊密的話,這些員工本身就可以使用華大的測序產品或參與到測序項目中去,這種價值鏈上的變革無疑節約了華大的獲客成本。」
若干年後回看華大基因和富士康的合作,或許為改寫我國基因測序史添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