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建對話郭臺銘,華大基因為何讓富士康生產測序儀?

2020-11-25 儀器信息網

  基因產業是生物科技的中堅力量,以基因檢測為核心的多種分子診斷技術正逐漸滲透於整個「生老病死」過程中。但是,中國基因測序的儀器和耗材供應商基本被Illumina和Life Technologies等少數外資企業的技術、專利壟斷。國內的基因測序企業多以第三方測序服務供應商的模式布局中下遊,測序實驗室是中國基因市場的主要增長份額。如何提升基因產業的製造能力、市場競爭力?是本土眾多企業努力的方向。

  3月2日,一篇題為「富士康將為華大基因批量生產儀器設備」的文章引起行業內人關注。一個是「基因測序巨頭」,一個是「晶片工廠」,看似風馬牛不相及,卻要「抱團合作」了,這將給中國基因產業帶來哪些變化呢?

  兩位大佬對話:談「測序巨頭」和「晶片工廠」的合作

  3月1日,富士康總裁郭臺銘向媒體記者透露,富士康已與華大基因達成戰略合作。華大基因董事長汪建更進一步稱:「華大基因若干儀器設備和產品,將交由富士康批量生產,例如去年年底剛通過生產許可的BGISEQ-50小型臺式基因測序儀。」

  兩大巨頭的合作其實早有苗頭。根據華大基因官網信息,今年2月19日,郭臺銘曾率富士康旗下各大次集團領導、臺灣大學臺成幹細胞治療中心主任唐季祿等一行到訪華大基因,與汪建積極探討了開展合作的可能和模式。郭臺銘希望,富士康的硬體製造、自動化等技術能夠幫助華大基因進一步降低成本,加速實現精準醫療全民時代來臨。

  談及此次合作,郭臺銘強調重在「互補」。「對話」期間,汪建提出一個大目標:讓全球的出生缺陷在幾年之內都享受到基因的正確的測序;讓所有的腫瘤病人享受到精準醫療。如何實現大目標?他表示:「要攜手全球各界力量,形成一個全球行動,向疾病宣戰!」

富士康總裁郭臺銘和華大基因董事長汪建(來源於華大官網)

  兩家企業的軟實力:BGISEQ-50、8K

  被汪建點名的「BGISEQ-50」是華大基因自主研發的一款高通量測序儀,於2016年11月在第十一屆國際基因組學大會首次發布,有著「更專注、更小巧、更精簡」特色。

  據悉,BGISEQ-50適用於無創產前篩查、植入前胚胎染色體篩查、染色體異常檢測、未知病原體快速檢測等臨床應用以及RNA表達譜測序等科研領域。華大基因執行副總裁、華大智造執行總裁牟峰表示:「BGISEQ-50的誕生,標誌著我國已完全具備了自主可控的核心測序技術和能力,將加速推動以基因科技為支撐的生命數位化建設。」

  對此與富士康的合作,汪建說:「有了BGISEQ-50,將來人人都可以很輕鬆地知道自己的基因。未來,這個基因測序儀我們至少需要幾十萬臺,其市場規模不會小於手機。」

  而富士康之所以能夠吸引華大基因,除了其代工的口碑之外,還包括它的「8K影像技術」在基因研究和精準醫療中的應用潛力。

  何為「8K影像技術」?它是指數字影像的清晰度。目前,市面上主流的數字影像解析度為1920×1080,是全高清標準(2K)。而「8K」則是指在現有的全高清基礎之上將解析度提高了16倍。藉助它,我們可以看到更為細微的影像數據,從而實現更為精準的醫療目的。

  「8K影像技術」 是人工智慧學習的根本科技。「現在,AI(人工智慧)無法在醫療領域大面積使用,就是缺乏細緻入微的影像數據,AI無法形成深度學習。」汪建解釋道。

  行業人點評:測序儀工業化量產的新嘗試?

  在過去,中國製造業水平偏低導致國產化測序儀器很難達到歐美同類水平。我國市場上用於基因測序服務的設備和試劑大多來自於少數幾家國外供應商。國內的測序服務業不得不承受比供應商所在國家更高的設備購置和應用費用,測序成本甚至會高於國外服務商的市場報價,這在很大程度上壓縮了國內基因測序服務企業的利潤空間。

  基於此,越來越多的行業人士認識到:基因產業的競爭是一場不折不扣的「上遊設備」和「技術優化」的競爭。我國的基因產業要想在世界上掌握更多的話語權,必須加強上遊設備、中遊產品、下遊服務的一體化建設,將基因學科的成果應用於醫學健康、農業育種、資源保存等大健康領域。

  對於這一跨行業合作,記者採訪了前賽默飛全國臨床市場戰略總監柴映爽,他對此表示:「測序儀要從實驗室研發走向工業化量產,得保證產品的批內跟批間的均一性。依靠華大自身來克服生產質控的難關並不容易。富士康雖然沒有做過測序儀,但在生產的質控管理應該有很好的經驗。上遊生產的穩定性提高也有助於降低下遊市場的營銷和售後服務成本。富士康的8k技術不知道跟測序儀有什麼關係,倒是華大測序儀的sCMOS的圖像採集和傳輸的速度不知是否可以提高。」另外,他認為:「長遠來說,富士康在中國有接近百萬名員工,雙方合作緊密的話,這些員工本身就可以使用華大的測序產品或參與到測序項目中去,這種價值鏈上的變革無疑節約了華大的獲客成本。」

  若干年後回看華大基因和富士康的合作,或許為改寫我國基因測序史添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相關焦點

  • 華大基因董事長:我們的員工不允許有缺陷,必須活到100歲
    01、那些年,華大基因放過的豪言先承接上文。汪建稱為實現「一百歲不封頂」的目標,華大基因有三項規定:員工不允許有出生缺陷、不允許比醫院晚發現腫瘤、不允許放支架。02、深圳「三寶」之一or基因界「富士康」深圳科技圈流傳一個說法:深圳有三寶——騰訊、華為、華大基因。相比騰訊和華為的名聲在外,華大基因低調、神秘了許多,當然,這和其專注基因測序領域有關。
  • 華大基因:一群「科學土匪」的逆襲
    (數據來源於華大基因招股書)  這裡需要回顧華大基因的業務模式及其變遷過程。長期以來,基因測序都是生物科研的一個輔助性環節,測序儀的主要需求方也都是科研機構。但對於很多科研機構來說,基因測序並不需要頻繁進行,更多只是間或性需求,專門為此配置昂貴的測序儀,從成本考量並不划算。
  • 華大基因百歲爭議背後:高科技企業還是金融投機?
    作為華大基因的「對手」,其他生物、基因公司像貝達藥業、達安基因、安科生物在2017年分別有1.78億元、7084.17萬、6055.58萬的研發費用進行了資本化。國際方面,曾讓汪建抱怨的老對手、市場份額達到七成的生產測序技術設備供應商Illumina,近三年研發費用投入超過90億元,投入佔比保持在20%左右。
  • 華大基因:5年不減持承諾的背後
    深圳華大基因股份有限公司(簡稱「華大基因」)在創業板上市,證券簡稱為「華大基因」,證券代碼為「300676」。  在現場,除了華大基因員工,參與敲鐘的還有一群「特殊的人」,他們中有唐氏症候群患者代表,也有腫瘤患者代表。  據機構估算,華大基因聯合創始人、董事長汪建身家或超65億元。在上市致辭時,汪建承諾至少5年內個人不減持股票。
  • 最新超高通量基因測序儀在深圳發布
    中新網廣東新聞10月25日電(記者 鄭小紅)一臺擁有超高通量的最新基因測序儀「MGISEQ—T7」,25日在深圳舉行的第十三屆國際基因組學大會上發布,該測序儀一天就可以完成60例個人全基因組測序,日產出數據高達6Tb,一年即可完成過去需要4到6年才能完成的十萬人級別的基因組測序,成為目前全球日生產能力最強的基因測序儀。
  • 華為是否會比華大更重視商業?汪建:我們也重商
    距離深圳市區50公裡的車程,國家基因庫向海而建。這是我國唯一一個獲批籌建的國家基因庫,由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組建運營。華大基因董事長汪建近日在此接受了界面新聞的專訪。外界的輿論稱汪建為「鬥戰勝佛」,但真正見到本人之時,汪建表現出來的溫和卻讓人有點出乎意料。
  • 汪建的「基因暢想曲」:做挑戰科技極限的先行者
    來源:新浪財經文/新浪財經 李詩韻1999年9月9日9時9分9秒,華大基因在北京空港工業區宣布正式成立。出生在50年代的華大創始人汪建,經歷過飢餓時代,插過隊,成為恢復高考後第一屆錄取生,還見證了改革開放,中國經濟的騰飛時刻。從0到1,從落後到趕超,汪建這一代應該最能感受到科技和科學帶來的力量。
  • 華大智造:「全球日生產能力最強」基因測序儀正式交付商用
    9月9日,深圳華大智造科技有限公司(下稱「華大智造」)宣布,其自主研發的超高通量基因測序儀——DNBSEQ-T7正式交付商用,首批測序儀已抵達華大基因科技服務有限公司和微基因(WeGene)等合作夥伴的實驗室。
  • ...大咖論道|生態圈|尹燁|華大基因|測序儀|基因組|罕見病|-健康界
    ,逢年過節做古體詩詞,每日做基因科普節目,拿過廚師證,營養師證……2002年加入華大基因子公司吉比愛,先後從事體外診斷試劑研發、產品註冊、生產管理、質量管理、市場營銷等工作,率領團隊在24小時內即完成了SARS診斷試劑盒全部研發及申報材料的準備並順利獲得了CFDA的審批;2009年,調入華大基因深圳總部,先後擔任華大基因科技總裁、全球基因組平臺負責人、華大基因研究院助理院長,華大集團營運長,華大醫學執行總裁
  • 華大的DNA:汪建的霸蠻|觀止研究院
    在後來創建華大的四位創始人——於軍、楊煥明、汪建、劉斯奇中,汪建最初扮演著聯絡者的角色。從1994年到1999年最終拿下1%人類基因組計劃,四人的關係至少從空間來看是不夠緊密的,楊煥明在歐洲,其他兩人在美國,汪建在北京。
  • 基因編輯58個嬰兒?華大基因緊急聲明……
    招股書顯示,華大智造成立於2016年,總部位於中國深圳,法定代表人為牟峰,實際控制人為汪建,而汪建亦為華大基因實際控制人。可以看到,兩家公司是一個控制人。當然,董事長也是汪建一個人當了。此次華大智造擬募集資金高達25.28億元,計劃分別用於華大智造智能製造及研發基地項目、基於半導體技術的基因測序儀以及配套設備試劑研發生產項目、華大智造研發中心項目、華大智造營銷業務中心建設項目、華大智造信息化系統建設項目以及補充流動資金。華大智造募集資金用途有財務人士表示,說白了,華大智造募資就是建樓搞實驗室,並在實驗室裡放置檢測儀器。
  • 基因編輯58個嬰兒?華大基因緊急聲明
    招股書顯示,華大智造成立於2016年,總部位於中國深圳,法定代表人為牟峰,實際控制人為汪建,而汪建亦為華大基因實際控制人。   可以看到,兩家公司是一個控制人。當然,董事長也是汪建一個人當了。   此次華大智造擬募集資金高達25.28億元,計劃分別用於華大智造智能製造及研發基地項目、基於半導體技術的基因測序儀以及配套設備試劑研發生產項目、華大智造研發中心項目、華大智造營銷業務中心建設項目、華大智造信息化系統建設項目以及補充流動資金。
  • 華大基因首席科學家爆高中學歷:不排斥文憑較弱人才
    這些指責,華大基因能澄清嗎  「套騙國有資產土地」之爭  南京昌健:華大基因蘇州圈地  華大回應:並未參與商業地塊開發  舉報信稱,「華大基因以基因高科技(偽)、建國家基因庫分庫等為幌子和名目,套騙土地資源和政府財政補貼。
  • 華大基因庫可以參觀嗎?
    華大基因標杆考察——走進華大基因企業參觀華大成立於1999年,是全球領先的生命科學前沿機構。從參與承擔「國際人類基因組計劃」1%任務(中國部分)、承擔「國際人類單體型圖計劃」10%任務,到獨立完成「亞洲人基因組圖譜」100%任務,再到完成「國際千人基因組計劃」亞洲部分,汪建領導華大從參與接軌、到獨立同步、再到引領支撐的蛻變和進化過程。
  • 華大MGISEQ-T7基因測序儀有望打破歐美進口壟斷
    近日,華大集團旗下子公司華大智造推出一款自主研發的超高通量基因測序儀——MGISEQ-T7,被業界評價為「超級生命計算機」。當下,Illumina和Thermo Fisher佔據了全球基因測序儀大部分市場,同時也是國內二代測序儀的主要採購源。雖然國產儀器在價格上有一定優勢,但是在市場上的佔有率卻不明顯。作為第二個可以實現臨床級二代測序儀量產的國家,我國測序市場必將迎來新的變化和契機,而本土自主創新將是打破壟斷的必經之路。
  • 騙子,瘋子,傻子:華大基因,中國基因檢測行業絕對龍頭和"黃埔軍校"
    2006年第二代高通量測序儀的出現,讓汪建激動起來:測序能力百倍增加,成本百倍降低。當時任職於英國Solexa公司(後被Illumina收購)的周代星找到汪建推銷這種測序儀,汪顯得迫不及待:第一臺機器由於運輸損壞無法運轉,他決定再採購5臺。
  • 半年賺了五年的錢,華大基因高光時刻還有多久?
    但是在業績高景氣的背後,基因測序所依賴的測序儀正在全球範圍內遭遇Illumina的專利訴訟;而在行業內部,華大基因培養的高管和核心團隊近年來紛紛出走創業並形成了華大基因的競爭者。華大基因面臨著內外交困的境地,而這不是一份靚麗的中報所能掩蓋的。 1、華大基因上半年的經營情況如何?
  • 深交所扒皮華大基因背後,華大關聯交易到底做了什麼?
    不僅僅對全通教育發起教科書式問詢,更兩次「空襲」華大,深扒華大關聯交易,掀開了長期掩蓋在華大基因關聯交易上的蓋子。證監局二次「空襲」華大基因繼4月4日收到深圳證監局罰單後,4月8日晚,華大基因再迎深交所「空襲」,背後依舊是關聯交易問題。
  • 國產基因測序儀「異軍突起」
    長期以來,跨國巨頭盤踞在國內基因測序市場的上遊。Illumina、賽默飛世爾和羅氏已經佔據全球市場近90%。不過,現在國產基因測序儀「進口替代戰」正在踩下油門。  在過去一個月,連續三家研發基因測序儀的創新企業獲得融資,且金額均過億。繼5月中旬齊碳科技宣布融資1億元後,華大智造再拿下10億美元高額融資,刷新基因檢測行業融資紀錄。
  • 華大智造公開質疑中國疾控中心:定向採購illumina基因測序儀
    記者 | 林騰4月3日晚間,華大集團旗下子公司華大智造,在官網發布了《程序不正義,結果無意義——致中國疾控中心的一封公開質疑信》,信中質疑中國疾控中心在近日的基因測序儀採購中,存在「定向招標」、「高於市場價近一倍招標」、「公示期過短」的行為,而最終目的是為了採購美國基因測序儀公司illumina的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