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鬥士」
崔永元又把矛頭對準了華大基因,當然並非無緣無故。
日前,崔永元微博「小崔讀書匯」轉發了有關華大基因14萬孕婦基因數據洩露的文章,再度引起輿論熱潮。
令人震驚的是,華大基因確實曾經將部分(中國人)人類遺傳資源信息從網上傳遞出境。此舉遭到了科技部的處罰。
然而,對於疑似14萬孕婦基因數據洩露的傳聞,華大基因卻予以否認。不明真相的網友擔心將中國人的基因數據外洩或引發未知的「禍亂」。
崔永元轉發的這篇文章,對華大基因採集基因組樣本信息的方式是否合法、該信息與國外一起研究對國家安全是否構成潛在危害等問題提出質疑。
崔永元怒懟華大基因董事長
都知道,崔永元是堅定的轉基因反對者。
華大基因之所以被崔永元盯上,起源該集團董事長汪建的一句話。多家媒體截圖顯示「小崔讀書匯」稱:之所以發現華大基因有問題,主要就是這董事長汪建胡說八道:我吃過所有的轉基因食品,我的員工不許不可得癌症,我的員工必須要活過100歲……邪教。
這句話顯然讓崔永元很憤怒,也是最終被崔永元手撕的主要誘因。
不過檢索發現,小崔讀書匯發布的關於華大基因的微博均已刪除。原因不明。
資料顯示,作為基因科技領域富有創新力的行業領袖,華大基因有過極為風格的發展歷史。2013年、2014年連續兩年入選美國權威商業雜誌Fast Company「中國十大最具創新力企業」,並被該雜誌評選入「2014年全球最具創新力企業」50強。
2017年7月,幾度上市未果的華大基因終於登陸創業板。
此後,華大基因帶著獨角獸光環迎來市場追捧,股價曾創出261元的高峰,市值一度突破1000億元人民幣。
然而,上市之後的華大基因,醜聞不斷,先後陷入「圈地門」、「癌變門」等事件,市值也急速縮水,截至10月26日收盤,只剩200億元,縮水幅度接近80%。
《直面》注意到,早在2014年,華大基因就有意將旗下資產運作上市,但因資產業績表現不佳作罷,隨後華大基因重組;2015年12月,新華大基因向深交所提交創業板上市申請,此後該IPO申請被終止審查。
2017年3月,華大基因重新遞交創業板上市申請。由於其重組次數過於頻繁,此次申請依然受到了證監會提出的種種質疑。
然而,華大基因還是過會了。招股書顯示,參與華大基因上市盛宴的外部機構,多達40個。而在2018年7月,華大基因上市一周年後,華大基因迎來IPO前已發行部分股份解禁,解除限售股份的數量為2.06億股,申請解除股份限售的股東共有40名,幾乎所有股東都申請解除限售。
從2018年7月迄今,華大基因已經有11名股東進行了減持。市值縮水800億元,股東解除限售意欲減持,華大基因的挑戰遠未終結。
曝曾將部分基因數據傳出境
如今的華大基因已陷入輿論的旋渦。這多多少少與崔永元的轉發和怒懟有關,而在此期間,更多內幕開始被曝出。
10月24日,科技部官網公布了六份行政處罰決定書,華大基因亦在此列。
科技部官方通告顯示:華大基因曾和華山醫院未經許可與英國牛津大學開展中國人類遺傳資源國際合作研究,華大基因未經許可將部分人類遺傳資源信息從網上快遞出境。
對於媒體曝出的14萬孕婦基因數據存在洩露可能的質疑,華大基因卻予以否認。
華大基因稱,基於知情同意書取得的樣本及數據科研使用許可,華大基因與華大研究院就14萬中國人基因大數據進行科研合作,樣本及數據保留在深圳國家基因庫,全部分析均在境內由中國科研團隊完成,不存在遺傳資源數據出境的情況,深圳國家基因庫生物樣本庫建設已獲科技部批准。因此,上述合作符合《人類遺傳資源管理暫行辦法》等相關法律法規的規定,數據採集行為合法合規。
26日晚,深交所向華大基因下發問詢函,要求說明科技部行政處罰對公司生產經營的影響,公司採取的整改措施及效果;並說明「14萬中國人基因大數據」是否符合相關法律規定。
10月28日晚間,華大基因在給深交所問詢函回覆中還表示:華大科技(華大基因控股子公司)在2015年收到科技部行政處罰後,立即停止相關研究工作的執行,並銷毀了該研究工作中所有未出境的遺傳資源材料以及相關研究數據,且第一時間快速推進了整改工作,對相關合作的資質要求、合作流程、效果評價均進行了重新規範和全面整改。
據悉,科技部對華大基因的處罰發生在2015年9月,彼時其正在IPO排隊中。按規定,華大基因更新招股書時應該披露上述處罰信息,但不知為何,華大基因並未披露,其原因不詳。
直到2017年7月,華大基因登陸創業板前夕,最終版本的招股書也並未對此進行披露。
由於基因工程太專業,不甚了解的網友開始了胡思亂想。
由於太專業,《直面》亦無法回答外國機構拿走中國人的基因數據有沒有危害。招股書顯示,華大基因持有華大科技91%的股份,是華大基因重要的收入來源之一。2016年,華大科技實現淨利潤990萬元,佔其全部淨利潤的2.8%;而到了2017年度,華大科技實現淨利潤5700萬元,佔比達到13.45%。
不僅如此,《直面》在華大基因官網發現,華大基因在全球11個國家設立了辦事處/實驗室。其稱:業務覆蓋全球超過100個國家和地區。
版權資訊
本文首發於微信公眾號:直面傳媒。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責任編輯:趙豔萍 HF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