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 | 新財報
研究員 | 財報君
12月8日,深圳中級人民法院下達民事判決書,對「華大基因起訴記者金微」名譽侵權案作出終審判決。二審法院認定《華大基因被罰!14萬孕婦基因已流到國外,細思極恐》一文內容並無明顯不當。
根據案件涉及的證據顯示,華大基因的「14萬孕婦基因數據」研究項目確實存在外傳基因數據、危害國家安全的嫌疑。但是華大基因不但沒有反思,反而在項目重要信息上公開撒謊。
從企業業績等角度來看,華大已經在為自己的「傲慢」付出代價。
美國、丹麥等國人員深度研究了國人基因數據
根據案件證據——華大基因科技公司、華大研究院發表在《Cell》雜誌的《非侵入性產前檢測的基因組分析揭示了遺傳相關性、病毒感染的模式和中國人口歷史》一文,以及美國研究人員發布的論文和外媒報導信息顯示,無論主觀有無故意,華大基因的研究項目確實導致了國人的大量基因數據外傳到了國外,且有國外基因科研人員深度研究了這些基因數據。
證據顯示,在涉案「14萬孕婦基因數據」研究項目中,華大基因研究得到了國外的丹麥創新基金的工業博士基金」資助,有美國、丹麥等國不少於13家(位)的境外機構和外籍科研人員研究了華大基因提供的國人基因數據。
去年,科技部公布了2015年對華大科技服務有限公司違規「通過網絡將基因信息傳遞到境外」造成了基因數據洩露,可能會對國家安全造成嚴重的傷害。而美國兩位議員就曾通過公開信形式指出,華大基因接觸到美國的基因數據,並質疑是否存在國家安全風險。從這個角度來看,華大基因的研究項目確實存在危害國家安全的嫌疑。
面對質疑,華大基因竟然撒謊
值得注意的是,華大基因為了「14萬孕婦基因數據」研究項目辯護,在多項信息上公然撒謊。
華大基因曾表示,項目全部費用來自華大,項目全部由中國人完成,只有兩名外籍科學家提供了思路和計算指導。根據案件審理中的一系列證據顯示,以上明顯屬於謊言。
在案件一審中,華大基因曾當庭承認,其管理的國家基因庫不僅將檢測數據上傳於網際網路,還提供給包括境外研究者使用。
企查查信息顯示,華大基因是全球領先的基因組學研發機構,擁有遍布全球1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分支機構與產業鏈。擁有如此強大的科研實力,華大基因不可能不知道「14萬孕婦基因數據」研究項目可能存在的國家安全風險。在被媒體指出其缺點後卻不反思改進,還通過撒謊的方式為自己辯護,其「傲慢」的企業文化可見一斑。
華大基因已經有些「吃老本」了
華大基因正在為其「傲慢」付出代價。三季報顯示,華大基因2019年前三季度實現營業總收入20.7億,同比增長14.2%;實現歸母淨利潤2.7億,同比下降15.6%。目前華大基因總市值約241億,較上市不久的千億以上總市值,已經跌去了約四分之三。
華大基因的「基因測序第一股」光環已經暗淡。
華大基因最重要的核心業務是生育健康業務,這項業務為華大基因貢獻了一半以上的營收,說是華大基因的中流地址也不為過。但是我國新生兒出生數量逐年下滑,這項業務未來增長極可能放緩,未來甚至可能下降。
華大基因的核心業務之一的腫瘤診斷相關業務2018年收入為3.57億元,而主攻這項業務的艾德生物去年營收已經達到4.39億元。在這一領域,華大基因已經出現被後期之秀反超的趨勢。
通過核心業務分析,可看出華大基因已經有些「吃老本」了。而且目前僅A股就有21家基因檢測類上市公司,行業競爭激烈。
從「圈地門」、「癌變門」、「裁員門」,到目前的「14萬孕婦基因」事件後,希望華大基因能夠吸取到足夠教訓。畢竟大家都對華大基因寄予了厚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