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大基因上市周年考 主營業務遭質疑

2020-11-26 中國經濟網

  時代周報記者 吳綿強 發自廣州

  上市剛滿一年,華大基因(3000676.SZ)再次成為輿論焦點。7月13日一早,一篇名為《華大癌變》的文章在網絡上刷屏,讓這家基因巨頭瞬間成為眾矢之的。

  該文章稱,華大基因的主營業務無創產前基因檢測技術(Noninvasive Prenatal Testing,NIPT),未能幫助用戶起到篩查作用,最終導致產婦生出帶有生理缺陷的兒童,並直指華大基因涉嫌誇大宣傳。

  當晚,華大基因發布澄清公告。關於公司對無創產前基因檢測效果是否存在誇大宣傳的情形,華大基因並未予以正面回應,不過其表示,無創基因檢測作為一項篩查技術存在假陰性的風險,華大基因在知情同意書中明確告知了無創基因檢測的適用範圍和技術局限性,並為每一位受檢者購買檢測醫療保險。

  作為中國最知名的基因概念股,華大基因的主要收入事實上都來自於NIPT。對於此次事件是否會影響公司的業務拓展和業績,華大基因在書面回復時代周報記者的採訪時表示:「未來,華大基因管理層將繼續堅持做好公司經營,保持公司經營的穩定、可持續發展,以更好的業績回報廣大投資者。」

  華大基因證券部人士則對時代周報記者表示:「我們正在就無創產前檢測技術與市場積極溝通,讓市場了解這項行業技術的實際情況。」

  實際上,自華大基因去年7月14日在深交所敲鐘以來,關於這家公司的爭議似乎就從未停止過,其在市場上所面臨壓力和考驗也隨之加大。

  7月16日,華大基因開盤不久後跌停,股價破百報收92.30元,總市值跌破400元大關,達369.29億元。

  否認誇大宣傳

  作為華大基因的主營業務,無創產前基因檢測技術這一次卻讓華大基因成為公眾口誅筆伐的對象。

  7月13日早間,《華大癌變》一文在網際網路以及社交媒體上風傳。該文指,一名湖南產婦在醫生的建議下,做了華大「無創DNA檢查」,並告知此檢查全面、先進,「準確率高達99.99%」,結果顯示「低風險」。

  該文章稱,正因為華大基因無創DNA檢測做出的「低風險」判斷,導致三位醫生接連誤判,產婦又在醫生建議下,連續放棄或忽視了四次其它產前檢測(唐篩、超聲、穿刺),最終導致生理缺陷兒童出生。

  在輿論的狂轟亂炸面前,7月13日晚間,華大基因終於發布了澄清公告。

  在公告中,華大基因首先對無創產前基因檢測技術進行了介紹,並稱國家層面亦出臺了相應的政策法規支持和規範無創基因檢測臨床應用的開展,深圳已將無創產前基因檢測納入到公共衛生項目。

  「相比傳統唐氏篩查技術而言,無創產前基因檢測具有高準確性的特點。多個大規模臨床樣本驗證研究證明無創具有高靈敏性、高特異性等特點。」華大基因稱。

  此次外界爭論的焦點在於,華大基因是否存在誇大宣傳的行為。《華大癌變》一文指出,華大基因多次在官方網站和宣傳材料中稱「羊水穿刺的流產率為0.5%–1%」,並推論「對於98%的人群來說,侵入性診斷都是可以避免的」。

  對此,華大基因在澄清公告中表示,無創產前基因檢測一直被明確定位為胎兒染色體異常產前篩查技術,適用人群僅限於適合做唐氏篩查的人群,如果檢測結果為高風險,或者檢測結果雖為低風險但檢測後出現產前診斷指徵還需要後續的產前診斷。

  時代周報記者檢索華大基因官網,其中一篇名為《上萬臨床案例揭示無創產前基因檢測技術高敏感性和高特異性》的文章顯示,「本次臨床結果顯示無創產前基因檢測技術的敏感度達到100%,準確度達到99.96%」。而這篇文章的發布日期為2012年11月19日。

  此前,華大基因在招股書中稱,2009年至今,公司已與全球多個國家超過3000家醫院進行合作,檢測樣本數已超過170萬例,檢出率和特異性均大於99%。

  對於宣傳中提到的99.9%的篩查準確性,華大基因CEO尹燁此次對外回應:「99.9%指檢出的結果為陽性的準確率,指敏感度高,無創產前基因檢測一直被明確定位為胎兒染色體異常產前篩查技術,檢測報告為醫生提供了診斷依據。」

  而華大基因在公告中也指出,公司嚴格遵守國家部門法規要求,在相關無創知情同意書中明確告知了無創基因檢測的適用範圍和技術局限性。由於無創基因檢測作為一項篩查技術存在假陰性的風險,為保障受檢者,華大基因為每一位受檢者購買檢測醫療保險。

  被「神化」了的NIPT?

  事件也將無創產前基因檢測技術的風險放大至公眾面前。

  「無創產前基因檢測技術只對三種染色體數量異常疾病,即21三體、18三體和13三體症候群有較高的檢出率。僅就這3種疾病而言,不僅國內推崇,國外也是一樣。」中華醫學會醫學遺傳學分會副主委、上海市醫學遺傳學專科分會主委馬端教授在接受時代周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對任何一項技術,都沒有必要神化,因為神化的結果一定會帶來失望。

  華大基因招股書顯示,2014年6月,華大基因推出的BGISEQ-100和BGISEQ-1000率先獲得原CFDA的上市審批,已廣泛用於無創產前基因檢測服務,BGISEQ-100是基於Life Technologies Ion Proton技術的測序儀,BGISEQ-1000是基於Complete Genomics技術的測序儀。

  此後,國內主要基因檢測機構的測序儀器和檢測試劑盒相繼獲得了CFDA註冊,原國家衛計委臨床應用試點單位也陸續公布。2016年10月,原國家衛計委放開了無創產前基因檢測的試點單位,無創產前篩查在全國範圍內規範開展。

  華大基因在2017年報中,並未直接體現來自無創產前基因檢測技術業務的業績,而是將其歸類自生育健康類產品中。

  2017年報指,截至報告期末,華大基因生育產品臨床檢測累積服務近500萬人,已完成超過280萬例無創產前基因檢測,檢出率和特異性均大於99%,檢出了3.8萬餘例染色體異常胎兒。

  時代周報記者注意到,近年來,生育健康類產品是華大基因的業績支柱。2016年和2017年,華大基因營收分別為17.11億元和20.96億元,其中生育健康類產品營收分別達9.29億元和11.36億元,佔營收比重分別達54.29%和54.21%。

  同時,作為華大基因營收中毛利率最高的部分,生育健康產品的毛利率達67.77%,不過這一毛利率相比2016年下滑了8.64%。

  今年4月,華大基因財務總監陳軼青對時代周報記者解釋稱,下滑的原因主要在於華大基因持續投入民生項目,部分產品進行了降價。

  近年來,隨著越來越多後來者的加入,無創產前基因檢測領域的競爭愈發激烈。目前,國內外市場上的主要參與者為華大基因、貝瑞基因(000710.SZ)、達安基因(002030.SZ)、博奧生物、安諾優達、凡迪生物、Sequenom、Verinata Health和Ariosa等。

  其中,華大基因、貝瑞基因、博奧生物、安諾優達、凡迪生物、達安基因主要在中國和南亞市場布局;Sequenom、Verinata Health、Ariosa則主要布局北美市場。

  華大基因此次遭受質疑,有業內人士認為,是過去DNA檢測市場打擦邊球,缺少行業規範的結果。

  「通過多年的宣傳與實踐,願意接受此項檢測的孕婦逐年增加,但目前仍然在監管、檢測、醫務人員遺傳諮詢能力和大眾理解程度等方面存在問題,很多地區問題還很嚴重,因此需要進一步規範。」馬端教授對時代周報記者表示,「DNA檢測的市場的確需要規範,但規範的主體應該是主管部門,在基因組學技術突飛猛進的今天,如何讓基因檢測在規範的同時,更好地造福於廣大民眾,是迫切需要主管部門思考的問題。」

  風波中迎股東解禁

  除質疑無創產前基因檢測技術外,此次《華大癌變》的文章同時還將矛頭指向了華大基因與中國菸草總公司(以下簡稱「中煙公司」)的合作,認為這種合作可能對公眾造成傷害。

  華大基因在澄清公告中指,其為中煙公司及其下屬公司提供基礎研究服務,主要承擔基因組測序和生物信息分析,雙方合作屬於科研範疇。

  實際上,自上市以來,這已經不是華大基因第一次被推至輿論的風口浪尖。

  6月26日,華大基因被捲入「舉報門」風波。南京昌健譽嘉健康管理有限公司總經理王德明實名舉報,指控華大基因方面以高科技企業名義四處圈地。

  此後,華大基因予以澄清,表示公司關聯方並未在江蘇參與任何房地產項目,也未曾獲得土地資源;所謂套騙國有資產等,文章提及線索不清、質疑無據,已對企業名譽造成惡劣影響,文章所涉事項與上市公司無直接聯繫。

  在此之前,華大基因董事長汪建的一番言論更是讓華大基因陷入尷尬境地,並遭到監管關注。5月28日有媒體報導,汪建在貴陽出席中國國際大數據產業博覽會時稱,所有員工不允許有出生缺陷,如果有出生缺陷,說明公司「忽悠社會,盯著別人的錢包」;公司所有員工必須活到100歲,員工腫瘤發現不得晚於醫院。次日,華大基因收到深交所《關於對華大基因的問詢函》(創業板問詢函【2018】第216號)。

  深交所要求華大基因結合相關檢測產品的具體用途、適用範圍、準確率以及對人的壽命的具體影響,公司相關檢測與醫院檢測在檢測方式、檢測效果等方面的區別及相關依據,公司相關訴訟事件等情況,說明以上言論是否存在誇大宣傳、誤導性陳述。

  持續不斷的風波,讓華大基因的股價在市場波動中負重前行。在上市之後的半年時間內,華大基因的股價一路摸高,一度創下了261.99元/股的盤中高點,但隨後股價跌宕起伏,始終維持在百元的區間。

  7月16日,佔公司股本總額半數以上的股份解除限售。這意味著,長期投資華大基因的諸多股東,將迎來可套現的時刻。

  根據華大基因公告,本次解除限售股份為公司首次公開發行前已發行部分股份,本次解除限售股份的數量為2.06億股,佔公司總股本的51.5986%;本次實際可流通的股份數量為2.01億股,佔公司總股本的50.1748%。

  時代周報記者注意到,本次申請解除股份限售的股東共計40名,包括「華大系」的深圳前海華大基因投資企業(有限合夥)、中國人壽(SS)、北京國投、上海雲鋒以及國華騰飛等。

相關焦點

  • 華大基因上市三周年:雄關漫道 揚鞭奮蹄
    來源:中國經營報華大基因上市三周年:雄關漫道 揚鞭奮蹄本報記者/閻俏如/北京報導華大基因有望交出上市3年來最亮眼的一份財務報告。7月13日,華大基因披露2020年半年度業績預告。「上市不是為了市值,而是希望吸引一大批價值投資者,為民造福,把高大上的科技讓每個人用得起,改善生活質量,提高人均壽命,這正是華大的初心。」華大基因CEO尹燁曾表示。在資本市場助力下,3年來華大基因在核心業務領域不斷深耕。
  • 華大基因上市三周年:基因測序第一股「王者歸來」
    來源:藍鯨財經三年前的7月14日,華大基因(300676.SZ)以「基因測序第一股」的身份在深交所掛牌上市,錚然有聲地叩響了資本市場的大門。可以預見的是,2020年又將是華大基因的豐收之年,在這背後是華大基因持續的科研轉化所帶來的良好成績。上市三年來,華大基因的研發投入分別為1.74億元、2.65億元、3.34億元,佔營收比分別為8.32%、10.44%、11.94%。
  • 華大基因:一群「科學土匪」的逆襲
    事實上,我國之前已經有不少基因概念股上市,為什麼華大基因的上市能引起資本市場如此熱切的關注呢?  一、沒有一聲巨響,這個世界誰也不會理睬你  上面這句名言,是當年"兩彈一星"的功臣們發明的,但也是華大基因創始人汪建極力推崇的,當然,汪建還有一句名言:"  我們就是一群土匪"。
  • 華大基因回應無創產檢質疑:染色體質量異常不在檢測範疇
    媒體溝通會現場從主營業務無創基因檢測遭受質疑,到南京昌建「舉報門」事件,再到被傳聞高中生當上集團首席科學家……連日來,一系列的質疑聲將華大基因持續推向輿論的風口浪尖。8月1日,華大集團舉行媒體溝通會,就近期的一系列熱點事件進行了回應。
  • 崔永元手撕華大基因董事長背後: 疑將中國人遺傳基因數據傳至境外
    然而,對於疑似14萬孕婦基因數據洩露的傳聞,華大基因卻予以否認。不明真相的網友擔心將中國人的基因數據外洩或引發未知的「禍亂」。  崔永元轉發的這篇文章,對華大基因採集基因組樣本信息的方式是否合法、該信息與國外一起研究對國家安全是否構成潛在危害等問題提出質疑。
  • 美國又拉11家中企入「黑名單」 華大基因等多家上市公司在列
    華大基因、歐菲光、碳元科技、今創集團等上市公司或其關聯方牽涉其中。這也是繼5月23日之後,美國方面又一次拋出「實體清單」。多家上市公司被列入實體清單本次列入實體清單的11家公司並非都是科技類企業,具體涉及到紡織、軌道交通設備、電子設備,甚至是髮飾品等多個領域。此次清單行動將導致這11家公司在獲取美國原產商品(包括商品和技術)方面面臨新的限制。
  • 深交所扒皮華大基因背後,華大關聯交易到底做了什麼?
    問詢函要求華大基因解釋:向關聯方深圳華大智造科技有限公司(下稱「華大智造」)兩份採購合同具體內容;關聯方員工研發成果歸屬情況、是否屬於核心技術,華大基因研發體系是否對控股股東、實控人及其關聯方存在依賴。華大基因這次被檢查算是有點倒黴、運氣不佳,按我國證監會規章制度,證監會每年會在上市企業中選擇大約100家企業作為抽樣進行檢查。
  • 華大基因中標河北孕婦耳聾基因檢測服務項目
    新京報訊(記者 王卡拉)10月27日,華大基因發布公告,公司控股子公司深圳華大臨床檢驗中心(以下簡稱「深圳臨檢」)中標河北省2020年-2022年孕婦耳聾基因檢測服務項目,中標項目預算為1.8億元。遺傳性耳聾基因檢測能夠在分子水平上明確病因,預防遲發性、藥物性耳聾發生,幫助臨床及時進行幹預、治療和預後評估;通過對耳聾高頻基因位點進行檢測,能夠提升聽力障礙的早期發現率,預防部分聽力障礙的發生,從而降低家庭經濟負擔和整體醫療支出,減輕社會負擔。
  • 華大基因A股上市敲定 加速擴張幹細胞儲存業務
    網易財經8月21日訊 近一年來,因戰略新興板塊概念以及幾度傳出上市的深圳市華大基因股份有限公司(簡稱「華大基因」)頗受資本市場關注。
  • 華大基因:5年不減持承諾的背後
    7月14日,深交所迎來第2001家敲鐘的上市公司。深圳華大基因股份有限公司(簡稱「華大基因」)在創業板上市,證券簡稱為「華大基因」,證券代碼為「300676」。  在現場,除了華大基因員工,參與敲鐘的還有一群「特殊的人」,他們中有唐氏症候群患者代表,也有腫瘤患者代表。
  • 邁瑞、華大、聖湘淨利潤位居前列,國內IVD上市企業排行出爐!
    據統計,截至2020年10月10日,國內醫療器械上市企業達到92家(統計範圍:主營業務為醫療器械生產研發領域的上市企業)。從企業主要產品所屬領域看,體外診斷領域企業佔比最高,達到34家。眾成醫械研究院根據全國體外診斷領域的上市企業的營業收入、營業收入同比、淨利潤、淨利潤同比、總資產的數據情況,生成5個子排行。一、營業收入在營業收入上,邁瑞醫療以超100億元位居榜首,排名第二的迪安診斷與排名第三的華大基因,營收均超過40億元。
  • 光控證實華大基因上市 光大集體重組暫無整體計劃
    來源:鳳凰財經  據《明報》8月28日報導,被資本市場視為「生物界騰訊」的華大基因近期傳出上市消息,作為華大基因投資股東之一的光大控股(0165)昨天證實了這個傳聞。光控執行董事兼執行長陳爽在業績會上透露,華大基因正在籌備上市中,主要由三家國際投行做準備;此外,光大集團重組正在推進,作為子公司,光控第一步售回持有的3.39%光大銀行[-1.87% 資金 研報](6818)股份予母公司。  華大基因憑一站式的基因測序技術,在全球生物界聞名,並擁有中國最大規模、測序基地分布最廣的3730 DNA 測序平臺。
  • 基因編輯58個嬰兒?華大基因闢謠:沒有瓜,散了吧!
    今年以來,華大基因股價接近翻倍,12月7日,華大基因兄弟公司華大智造向科創板提交了上市申請。若華大智造順利登陸科創板,華大基因實際控制人汪建將再添一家上市平臺。 或許是「人紅是非多」,今年率先研製出新冠核酸檢測試劑盒的華大基因在抗疫中表現搶眼,在資本市場其股價漲勢也是「一騎絕塵」。公開資料顯示,華大基因的主營業務為通過基因檢測等手段,為醫療機構、科研機構、企事業單位等提供基因組學類的診斷和研究服務。公司於2017年上市,發行價為16.24元每股,因其「基因檢測」等概念,股價一度較發行價格上漲超過15倍。
  • 基因編輯58個嬰兒?華大基因緊急聲明……
    面對突如其來的闢謠,有財經人士認為,這背後或與華大基因旗下子公司華大智造敲門科創板有關。「基因編輯嬰兒嚴重違反相關法律法規,如果此事為真,那麼很可能影響華大智造上市。」該財經人士稱。受此影響,12月9日,華大基因下跌2.28%,報收128.83元。
  • 基因編輯58個嬰兒?華大基因緊急聲明
    12月7日晚間,針對該消息,華大基因緊急聲明,稱不存在「基因庫江蘇運營中心」,「基因編輯58個嬰兒」和「定製人類」等與現實情況完全不符。   面對突如其來的闢謠,有財經人士認為,這背後或與華大基因旗下子公司華大智造敲門科創板有關。   「基因編輯嬰兒嚴重違反相關法律法規,如果此事為真,那麼很可能影響華大智造上市。」該財經人士稱。
  • 騙子,瘋子,傻子:華大基因,中國基因檢測行業絕對龍頭和"黃埔軍校"
    上市的華大基因只是其中定位檢測的其中一個版塊。據相關資料反映,更多優質資產不在上市公司內,而在華大控股手上,比如據說華大農業和華大智造的盈利狀況比華大基因好,華大控股只有九分之一的資產上市了。,華大法醫、華大方瑞、司法鑑定所主營系法醫鑑定……(5)基礎研究:華大研究院、雲南研究院、深圳華大研究中心主營業務是從事國際前沿的基因組學的基礎性科學研究,且不從事營利活動。
  • 華大基因涉「洩密門?為美國丹麥科研者提供14萬國人基因數據
    二審法院認定《華大基因被罰!14萬孕婦基因已流到國外,細思極恐》一文內容並無明顯不當。根據案件涉及的證據顯示,華大基因的「14萬孕婦基因數據」研究項目確實存在外傳基因數據、危害國家安全的嫌疑。但是華大基因不但沒有反思,反而在項目重要信息上公開撒謊。從企業業績等角度來看,華大已經在為自己的「傲慢」付出代價。
  • 華大基因百歲爭議背後:高科技企業還是金融投機?
    觀察者網小編做了一番考察:華大基因董事長汪建一 市盈率太高?提到華大基因,有兩個事令其聲名鵲起:一是參與「人類基因組計劃」中國部分(1%項目),二是第一時間破譯SARS病毒全基因組序列、成功研發SARS診斷試劑盒。目前,華大基因自稱全球最大的基因組學研發機構,尚無人對此提出質疑。
  • 華大基因:控股股東華大科技解除質押191萬股
    每經AI快訊,華大基因(SZ 300676,收盤價:130.25元)12月1日晚間發布公告稱,深圳華大基因股份有限公司近日收到公司控股股東深圳華大基因科技有限公司的通知,華大科技於2020年11月30日將原質押給上海銀行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分行的公司股份約191萬股解除質押,佔其所持股份比例為
  • 繼證監局後 華大基因又被深交所問詢
    另外,華大基因子公司在與華大智造交易時還存在向關聯方輸血的行為,實際支付金額比合同金額多出了3100萬元。 4月7日晚華大基因針對近期網絡傳聞進行了說明。4月8日,深交所就華大基因收到深圳證監局行政監管措施決定書一事發問詢函,要求華大基因說明相關情況。昨日,華大基因下跌4.39%,收於72.72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