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社交平臺上瘋傳一張截圖。一名為「未名湖畔魯智深」的微博網友聲稱基因庫江蘇運營中心王主任實名舉報華大基因編輯了至少58個嬰兒基因,還意圖搞定製人類。
對此,華大基因12月7日晚在官方微博發布闢謠聲明,稱「基因庫江蘇運營中心」並不存在,「基因編輯58個嬰兒」等與現實情況完全不符,公司已經向國家網信辦及司法機關進行舉報和報案。
今年以來,華大基因股價接近翻倍,12月7日,華大基因兄弟公司華大智造向科創板提交了上市申請。若華大智造順利登陸科創板,華大基因實際控制人汪建將再添一家上市平臺。
01
華大基因火線闢謠
針對相關傳言,12月7日晚間,華大基因方面通過微博回應:沒有瓜,各位群眾散了吧。
華大基因表示,「基因庫江蘇運營中心」這個機構並不存在,「基因編輯58個嬰兒」和「定製人類」等科幻片中的情節,與現實情況完全不符。其實這是一篇在2017年發表於Nature的學術論文,該項目由美國俄裔研究員米塔利波夫團隊主導,完全遵守「人類胚胎14天」原則,重要的事情說三遍:沒有回植!沒有妊娠!更沒有嬰兒出生!華大隻參與了該項目中胚胎幹細胞的核酸測序,以及技術的效率和安全性的評估。具體可查閱Nature的報導: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nature23305。
華大基因指出,雖然該微博已經自行刪除了相關造謠內容,但鑑於該內容利用網友的好奇心和認知盲點,以截屏方式在微信等平臺傳播,造謠內容極其惡劣,用心極其險惡,公共影響隱患重大,給公眾製造了恐慌,已涉及公共安全問題。公司已收集相關證據材料,向國家網信辦及司法機關進行舉報和報案。
或許是「人紅是非多」,今年率先研製出新冠核酸檢測試劑盒的華大基因在抗疫中表現搶眼,在資本市場其股價漲勢也是「一騎絕塵」。公開資料顯示,華大基因的主營業務為通過基因檢測等手段,為醫療機構、科研機構、企事業單位等提供基因組學類的診斷和研究服務。公司於2017年上市,發行價為16.24元每股,因其「基因檢測」等概念,股價一度較發行價格上漲超過15倍。
今年3月24日起,華大基因股價從最低點的68元/股,一路漲至199.4元/股的高峰,漲幅達193.2%。
02
兄弟公司正申報科創板
值得一提的是,華大基因創始人汪建當前正處於一個關鍵階段。
除了股價飆漲,華大基因近期在資本市場動作頻繁。先是股東套現16億元,轉頭又增發20億元,現在拆分出去的子公司華大智造又拋出了募資25億元的上市申請。
從財務數據來看,華大基因的資產負債率從2019年9月30日的19.09%直接攀升至37.11%,增長了18個百分點。截至今年9月30日,華大基因的總負債高達40.53億元,帳上貨幣資金為40.42億元。
12月7日晚間,上交所受理深圳華大智造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簡稱「華大智造」)科創板上市申請,公司擬募資25.28億元。
不論是華大基因還是華大智造,背後實控人都是汪健,目前汪健持有華大基因32.19%的股權,另外,汪健還通過智造控股、華瞻創投合計持有華大智造52.3%的股權。若華大智造順利登陸科創板,汪建將再添一家上市平臺。
招股書顯示,華大智造成立於2016年,是由華大基因的測序儀板塊獨立拆分開來,以儀器設備、試劑耗材等相關產品的研發、生產和銷售為主要業務。
華大基因不但擁有華大智造的控股權,同時也掌握著華大智造的營收命脈。招股書顯示,2017至2020年上半年,來自「華大系」企業的銷售金額佔營收比例分別為99.15%、92.38%、69.96%以及23.19%,其中華大基因佔比分別為37.14%、53.44%、55.92%和21.81%。
華大智造在招股書中表示,報告期各期,也就是2017年度、2018年度、2019年度以及2020年1-9月,公司對關聯方的營業收入為分別為7.97億元、10.41億元、7.84億元和4.03億元,佔各期營業收入的比例分別為99.37%、94.92%、71.89%和 23.19%。
華大智造表示,公司已加大外部客戶業務拓展,關聯交易佔比逐步降低,但報告期內公司仍與關聯方存在較大關聯交易。如果關聯方未來向公司採購金額顯著下降,公司的業務和經營業績可能受到不利影響。
可以看出,華大基因在逐漸降低自身對於華大智造的影響,但是華大智造尚缺「造血」能力,從2017年至2020年9月30日,華大智造累計虧損高達22.5億元。
在大量關聯交易的同時,華大智造還存在大量應收款。報告期內,公司收入規模整體呈增加趨勢,應收帳款金額較高。報告期各期末,公司應收帳款帳面價值分別為7.99億元、5.39億元、5.59億元和6.11億元,佔營業收入的比例分別為99.62%、49.13%51.25%和35.14%,佔比相對較高。
華大智造表示,報告期內,公司主要客戶包括行業內知名的基因測序服務商及科研院所等,商業信譽良好,且公司已按照謹慎性原則計提了壞帳準備,但若公司未來有大量應收帳款不能及時收回,將形成較大的壞帳損失,從而對公司經營業績造成不利影響。
報告期各期,公司應收帳款周轉率分別為0.98 次、1.64 次、1.99 次及 2.97次,低於同行業可比公司平均水平,但整體呈逐年上升趨勢。
華大智造表示,報告期內,公司應收帳款餘額較高,如果公司應收帳款持續上升,當客戶出現財務狀況惡化或無法按期付款的情況,或公司獲取外部資金環境趨緊時,公司將面臨較大的運營資金壓力,對公司的生產經營和財務狀況產生不利影響。
03
全國人大:「基因編輯」已「入典」
12月9日,全國人大官方公眾號發文表示,「器官捐獻」和「基因編輯」已「入典」。
文中指出,隨著醫學技術的發展,基因編輯技術應用走入了公眾視野,與此同時,人體基因編輯對人類倫理和法律也提出了一定的挑戰。
關於人體基因編輯技術應用,同濟大學醫學院高正良教授說:「人體基因編輯技術應用存在脫靶等不可知風險,不僅有可能會損害到目標基因,而且還很可能會損害其他基因,且這種損害是不可逆轉的。」
鑑於此,民法典第1009條規定:「從事與人體基因、人體胚胎等有關的醫學和科研活動,應當遵守法律、行政法規和國家有關規定,不得危害人體健康,不得違背倫理道德,不得損害公共利益。」
針對這條規定,全國人大常委會相關部門解釋稱:「為了使我國與人體基因、人體胚胎等有關的醫學和科研活動符合生命倫理規範,保證國際公認的生命倫理準則和我國的相關規定得到尊重和遵守,促進這些活動規範有序發展,應當規定從事與人體胚胎等有關的醫學和科研活動的法律底線。」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法學院院長王軼教授提出,人體基因編輯挑戰了民法對「人」的界定,並帶來目前還未知的重大風險,理應受到嚴格限制。
「基因編輯技術目前在疾病治療、遺傳育種、藥物靶點預測、農作物性狀改良方面有著廣泛的應用」,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學第三醫院院長喬傑說,但人類生殖細胞基因組編輯技術還未達到安全、有效的應用標準,即便未來可能應用,也應被限定於某些特定的情形。
21新健康綜合自:21世紀經濟報導(作者:唐唯珂)、券商中國(作者:庚寅)、全國人大、市界
圖片來源:東方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