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大基因等6公司領科技部罰單背後:人類遺傳信息如何保護?

2021-01-15 第一財經

科技部對華大基因控股公司華大科技等公司開出的六張罰單,再度引起了公眾對中國人類遺傳資源流失的擔憂。

「世界上沒有哪個國家對自己種族的遺傳資源放任自流。」中國人類遺傳資源管理辦公室主任田保國曾公開表示。

前北京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何大澄對第一財經表示,現在人類遺傳信息比較容易採集,人類遺傳信息外流對國內用戶生命安全影響有限。但至少用戶在乎隱私洩露問題。

六張罰單劍指公司超審批範圍開展工作

科技部的六張罰單涉及6個主體,A股兩家上市公司華大基因、藥明康德所涉事項為人類遺傳資源信息違規出境。

科技部稱,華大科技、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與英國牛津大學三方合作,開展「中國女性單相抑鬱症的大樣本病例對照研究」,華大科技、華山醫院未經許可與英國牛津大學開展中國人類遺傳資源國際合作研究、未經許可將部分人類遺傳資源信息從網上傳遞出境,違反了《人類遺傳資源管理暫行辦法》(以下簡稱「暫行辦法」)第四條、第十一條、第十六條規定。

藥明康德則是未經許可將5165份人類遺傳資源(人血清)作為犬血漿違規出境,違反了《暫行辦法》第四條、第十六條規定。

《暫行辦法》第四條、第十一條和第十六條,明確了我國重要遺傳資源保存、人類遺傳資源國際合作項目、人類遺傳資源出境的事前審批原則。

第四條規定,「未經許可,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擅自採集、收集、買賣、出口、出境或以其他形式對外提供。」

第十一條規定,「凡涉及我國人類遺傳資源的國際合作項目,須由中方合作單位辦理報批手續……審查同意後,向中國人類遺傳資源管理辦公室提出申請,經審核批准後方可正式籤約。」

第十六條規定, 「攜帶、郵寄、運輸人類遺傳資源出口、出境時,應如實向海關申報,海關憑中國人類遺傳資源管理辦公室核發的出口、出境證明予以放行。」

《暫行辦法》發布於1998年,更多是在加強國內人類遺傳資源出境的監管。2015年3月,《暫行辦法》設定的原「涉及人類遺傳資源的國際合作項目審批」行政許可名稱和審批任務變更為「人類遺傳資源採集、收集、買賣、出口、出境審批」,科技部同時編制了《人類遺傳資源採集、收集、買賣、出口、出境審批行政許可服務指南》。

對於人類遺傳資源國際合作來說,審批範圍、條件與更名前一致,沒有任何變化。更名後的行政許可工作,對國內機構開展人類遺傳資源採集、收集工作進行了細化管理,這也會堵住外資機構利用國內公司收集遺傳資源的漏洞。

科技部近日公布的罰單中,三張開給了開展超出審批範圍科研活動的公司。

科技部官網顯示,阿斯利康投資(中國)有限公司未經許可,將已獲批項目的剩餘樣本轉運至廈門艾德生物醫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昆皓睿誠醫藥研發(北京)有限公司,開展超出審批範圍的科研活動,三家公司違反了《暫行辦法》第四條和第十一條規定。

用戶信息如何保護?

國務院出臺《暫行辦法》、並不斷完善監管細則的背景是,20世紀末期,國內人類遺傳資源流失現象發生。

科技部官網2013年一條通知稱,《暫行辦法》實施以來,我國人類遺傳資源的保護和管理工作取得了良好效果,但人類遺傳資源流失現象仍時有發生。

科技部明確人類遺傳資源信息出境前必須事前審批,同時明確「重要人類遺傳資源嚴格控制出口、出境和對外提供」。

今時今日,外資機構隨意採取國內人口血清導致國內人類遺傳資源流失的現象有所緩解。而另一個事實是基因檢測已經飛入尋常百姓家,從無創產前檢測到單價幾百元的消費級基因檢測,基因檢測受眾越來越多,加上網際網路、大數據的發展,用戶面臨著隱私洩露的風險。

華大基因受罰引起軒然大波的重要原因是,就在10月10日,華大研究院公布了「14萬中國人基因大數據」研究成果,該項研究取樣自參加華大基因無創基因檢測的孕婦。科技部公布行政處罰時,有自媒體將這張落款為2015年9月的罰單張冠李戴成14萬孕婦基因數據外流。

華大基因對此澄清表示,「14萬中國人基因大數據」項目無外方合作機構,項目原始數據均存放於深圳國家基因庫,項目分析工作均在境內由中國科研團隊完成。

華大研究院研究員金鑫對第一財經表示,本次研究披露的是群體分析結果,不包含個體身份信息,受檢者在進行無創產前基因檢測前會籤署知情同意書,醫生會知會受檢者,在不洩露個人隱私的前提下,受檢者可以自願授權研究者對檢測數據進行與可識別個人身份信息無關的、以醫學和科學為目的的研究。

另外一家基因檢測機構水母基因對第一財經表示,水母基因沒有在人類遺傳資源領域開展任何涉外合作項目。水母基因的所有樣本及原始數據均存放於我國境內,全部分析均在境內由中國科研團隊完成。在用戶數據安全上,一方面水母基因在線上存儲用戶的個人信息,比如名字、聯繫方式等;另一方面,所有的基因數據都是離線存儲,一旦涉及到數據洩露,不會涉及到原始基因數據洩露。

相關焦點

  • 違規送人類遺傳信息出境被科技部罰 華大基因:整改後已恢復國際...
    新京報快訊(記者 林子)將人血清偽裝成狗血違規運送出境、將人類遺傳資源信息從網上傳出境……10月25日,記者於科技部官網看見6條涉及人類遺傳資源的行政處罰,處罰對象包括華大基因、藥明康德、艾德生物這三家上市公司或旗下子公司。
  • 華大基因回應違規傳遞人類遺傳資源出境:已恢復國際合作
    10月26,深交所向國內基因測序界龍頭華大基因(300676)下發問詢函,要求說明科技部行政處罰對公司生產經營的影響,公司採取的整改措施及效果;並說明「14萬中國人基因大數據」項目是否與外方機構或個人存在合作,是否符合相關法律規定等。
  • 人類遺傳信息違規出境處罰公開 基因大數據安全性拷問
    10月24日,科技部官網更新涉及多家上市公司於2015年-2018年遺傳資源行政處罰信息,處罰單位涉及阿斯利康、藥明康德、上海華山醫院、華大基因等,包含基因檢測領域多家「明星」上市公司。10月26日,深交所向華大基因下發問詢函,要求說明科技部行政處罰對公司生產經營的影響,公司採取的整改措施及效果;並說明「14萬中國人基因大數據」項目是否與外方機構或個人存在合作,是否符合相關法律規定等。10月25日下午,華大基因就此次受罰信息公開,向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回應稱,其在2015年收到行政處罰後,已經第一時間推進了整改工作。
  • 華大基因被指外洩國人遺傳數據 CEO怒斥:把我們往賣國賊寫
    14萬孕婦基因組已流出國外,細思極恐!》一文「包含惡意捏造的事實,公然散播研究項目的不實信息,造成了極其惡劣的影響,對公眾具有極大的誤導性」。此前,金微在其自媒體文中以科技部在10月24日的一組處罰通告為由,將華大基因在2015年被處罰事宜和不久前對外公布的一項「14萬中國孕婦大基因數據的研究」進行關聯,暗指華大基因可能大量外洩中國人遺傳資源數據,引發國內不少媒體和公眾揣測。
  • 崔永元手撕華大基因董事長背後: 疑將中國人遺傳基因數據傳至境外
    「鬥士」崔永元又把矛頭對準了華大基因,當然並非無緣無故。   日前,崔永元微博「小崔讀書匯」轉發了有關華大基因14萬孕婦基因數據洩露的文章,再度引起輿論熱潮。  令人震驚的是,華大基因確實曾經將部分(中國人)人類遺傳資源信息從網上傳遞出境。此舉遭到了科技部的處罰。
  • 深交所扒皮華大基因背後,華大關聯交易到底做了什麼?
    不僅僅對全通教育發起教科書式問詢,更兩次「空襲」華大,深扒華大關聯交易,掀開了長期掩蓋在華大基因關聯交易上的蓋子。證監局二次「空襲」華大基因繼4月4日收到深圳證監局罰單後,4月8日晚,華大基因再迎深交所「空襲」,背後依舊是關聯交易問題。
  • 知名藥企創始人被捕,或因偷運人類基因惹的禍?|華大基因|金斯瑞|...
    金瑞斯回應:「截止目前,調查機關並未給出具體調查的信息與結論,公司並沒有收到任何官方信息表明公司是否是被調查的主體。」前董事長被捕或涉及基因監管在此前媒體報導中,金斯瑞被稱之為「全球基因合成之王」。比如部分罕見病基因,只在某些特定人種裡存在,如果管理不當,理論上可據此開發生物武器。對於基因監管,科技部辦公廳曾在2019年年底發布《關於開展全國人類遺傳資源行政許可管理專項檢查有關工作的通知》稱,將對有關單位在人類遺傳資源管理及研究開發等方面的情況進行檢查和監督,檢查範圍包括開展相關活動的行為主體,重點對曾受科技部行政處罰、開展活動較多和申報事項通過率較低的單位。
  • 14萬孕婦基因外流?華大基因:自媒體惡意煽動製造恐慌
    【觀察者網綜合報導】 10月24日,科技部網站公布一則處罰決定,再次將華大基因等公司推到輿論風口浪尖。 原來,數日前網上曾出現一篇題為「恐怖!14萬孕婦基因違規外流」的相關文章,該文援引科技部的相關行政處罰信息,並結合新華社10月初的一篇《14萬中國孕婦基因組測序和分析完成》,猜測「華大基因恐已違規將14萬孕婦基因傳遞出境」。
  • 守護14億人的遺傳密碼,規範基因編輯:「國家寶藏」管理升格
    中國人類遺傳資源管理辦公室主任田保國曾公開表示。中國人類遺傳資源豐富,但保護意識起步較晚。人類遺傳資源不僅是科學研究的基礎資源,而且在生物和醫藥產業有著極其重要的價值。保護人類遺傳資源不僅關涉國家利益,也關涉國家安全和公共安全。2019年5月28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籤署第717號國務院令,公布《人類遺傳資源管理條例》(下稱《條例》)。《條例》自7月1日起施行。
  • 基因編輯58個嬰兒?華大基因緊急聲明……
    面對突如其來的闢謠,有財經人士認為,這背後或與華大基因旗下子公司華大智造敲門科創板有關。「基因編輯嬰兒嚴重違反相關法律法規,如果此事為真,那麼很可能影響華大智造上市。」該財經人士稱。受此影響,12月9日,華大基因下跌2.28%,報收128.83元。
  • 基因編輯58個嬰兒?華大基因緊急聲明
    12月7日晚間,針對該消息,華大基因緊急聲明,稱不存在「基因庫江蘇運營中心」,「基因編輯58個嬰兒」和「定製人類」等與現實情況完全不符。   面對突如其來的闢謠,有財經人士認為,這背後或與華大基因旗下子公司華大智造敲門科創板有關。   「基因編輯嬰兒嚴重違反相關法律法規,如果此事為真,那麼很可能影響華大智造上市。」該財經人士稱。
  • 金斯瑞原董事長疑涉走私人類遺傳資源
    涉嫌走私 多家知名藥企已受罰 目前還沒有官方信息明確「禁止的貨物」到底是什麼,業界推測是人類遺傳資源,或與科技部辦公廳主導的「關於開展全國人類遺傳資源行政許可管理專項檢查」有關。
  • 前瞻基因產業全球周報第65期:檢測試劑盒大賣,華大基因回應「月賺...
    據悉,李麓芸教授於上世紀七十年代在國內建立染色體病的遺傳諮詢門診,到1998年已為10808人作了染色體檢查,發現了75種世界上未曾報導的染色體異常核型,均被載入《國際人類染色體異常核型登記庫》。檢測試劑盒大賣 華大基因回應「月賺12億」傳聞最近有機構預測華大基因新冠病毒檢測試劑月賺12億元的消息。4月16日晚,華大基因披露公告稱,經核實,網絡傳聞是基於產能數據而非實際銷售數據進行的業績預測。
  • 華大基因:一群「科學土匪」的逆襲
    其宗旨在於測定組成人類染色體(指單倍體)中所包含的30億個鹼基對組成的核苷酸序列,從而繪製人類基因組圖譜,並且辨識其載有的基因及其序列,達到破譯人類遺傳信息的最終目的。如果說人類是上帝一手創造的,那麼人類基因組計劃就要還原上帝創造人類的全過程。
  • 人類遺傳資源管理條例如何監管「基因編輯」?官方回應
    中新網6月10日電 《中華人民共和國人類遺傳資源管理條例》在加強涉及「基因編輯」的生命科學研究、醫療活動監管方面將發揮什麼作用?我國歷來高度重視人類遺傳資源的保護和利用工作,1998年國務院辦公廳轉發科技部、衛生部聯合制定的《人類遺傳資源管理暫行辦法》,對有效保護和合理利用我國人類遺傳資源發揮了積極作用。
  • 前瞻基因產業全球周報第42期:新基因編輯技術可修復89%遺傳缺陷
    89%遺傳缺陷《自然》雜誌10月21日發布,美國Broad研究所開發出一種新型的基因編輯技術,有望修復大約89%的已知人類致病基因變異。該獎項標誌著華大在區塊鏈和隱私計算領域的技術積累獲得了國際基因數據隱私保護學界的高度認可。華大智造發布三款基因測序新品:聚焦便攜、智能化、自動化10月25日,深圳華大智造科技有限公司新品發布會在深圳召開。
  • 山東辭職市長以華大基因國家基因庫負責人身份亮相
    出席儀式的嘉賓有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副局長趙陽、深圳市政府副秘書長高國輝等深圳市領導代表、新疆自治區農辦副主任秦中春、博州黨委副書記、常務副州長王志軍、河南省長垣縣委書記薄學斌等領導代表、山東省東營農高區管委會副主任燕東廣、新湖農場政委甘潤明、新湖農場場長王永信、華大基因主席楊煥明院士、華大基因董事長汪建、華大基因行政院長龍嶽華、華大基因CEO楊爽、華大基因國家基因庫負責人梅永紅
  • 華大基因,不僅僅只是簡單的基因測序
    華大基因成立於1999年,致力於在人類健康服務事業和科技應用領域的發展。華大基因堅持「以任務帶學科、帶產業、帶人才」,先後完成了國際人類基因組計劃「中國部分」(1%,承擔其中絕大部分工作)、國際人類單體型圖計劃(10%)、第一個亞洲人基因組圖譜(「炎黃一號」)、水稻基因組計劃等多項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基因組研究工作,彰顯了世界領先的測序能力和生物信息分析能力,也奠定了中國在基因組學研究領域中的國際領先地位。
  • 美生化機構連續20年竊取中國基因信息,華春瑩連發三問道破野心
    2018年10月24日,科技部官網掛出一批行政處罰決定書,知名跨國藥企阿斯利康上榜。處罰理由為違規採集、收集、買賣、出口、出境人類遺傳資源和開展超出審批範圍的科研活動。》 實施過後醫藥行業反應激烈隨著網際網路技術的飛速發展,當下非法採集的人類遺傳資源已由傳統人體組織、細胞等實體樣本攜帶出國,轉變為通過網際網路將基因數據發往國外。
  • 華大基因涉「洩密門?為美國丹麥科研者提供14萬國人基因數據
    二審法院認定《華大基因被罰!14萬孕婦基因已流到國外,細思極恐》一文內容並無明顯不當。根據案件涉及的證據顯示,華大基因的「14萬孕婦基因數據」研究項目確實存在外傳基因數據、危害國家安全的嫌疑。但是華大基因不但沒有反思,反而在項目重要信息上公開撒謊。從企業業績等角度來看,華大已經在為自己的「傲慢」付出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