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護14億人的遺傳密碼,規範基因編輯:「國家寶藏」管理升格

2020-12-08 第一財經

為什麼牙買加的黑人短跑快如閃電,而肯亞的黑人稱霸全世界的馬拉松賽事?

簡單而言,DNA是揭開答案的密碼——肌肉力量和耐力都與先天的遺傳有關。

遺傳資源如此重要,為了儘可能保護物種多樣性,挪威早在2008年於北極圈內永久凍土帶內建立了一個層層設防、可抵禦飛彈襲擊的 「全球種子庫」,存儲了近百萬份植物種子。

至於基因等人類遺傳資源,含有人體大量信息,被稱為人類「生命說明書」,是人固有的最大隱私。

「世界上沒有哪個國家對自己種族的遺傳資源放任自流。」中國人類遺傳資源管理辦公室主任田保國曾公開表示。

中國人類遺傳資源豐富,但保護意識起步較晚。人類遺傳資源不僅是科學研究的基礎資源,而且在生物和醫藥產業有著極其重要的價值。保護人類遺傳資源不僅關涉國家利益,也關涉國家安全和公共安全。

2019年5月28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籤署第717號國務院令,公布《人類遺傳資源管理條例》(下稱《條例》)。《條例》自7月1日起施行。

業內人士分析,保護和利用好人類遺傳資源,對生命科學研究、生物技術進步、生物醫藥及大健康產業的發展,都將產生重要作用。

保護和利用好「生命說明書」

21世紀是生命科學的世紀。《未來簡史》的作者尤瓦爾·赫拉利甚至大膽預言,因為生物技術與人工智慧的進展,一百年內,人類就可以向「神人」邁進。

去年11月,一對基因編輯嬰兒成了輿論焦點。在第二屆國際人類基因組編輯峰會召開前一天,有消息傳出,一對名為露露和娜娜的「世界首例基因編輯嬰兒」誕生。

據稱,因基因經過修改,這對雙胞胎出生後即能天然抵抗愛滋病。此事的始作俑者——南方科技大學副教授賀建奎嚴重違反國家有關規定,正在接受調查處理。

中國醫學科學院生命倫理學研究中心執行主任翟曉梅在媒體上表示,整個人類社會對人類生殖細胞的基因編輯是非常謹慎的。任何一個國家的科學家都沒有權力輕易改變人類的基因庫。一旦改變,風險是什麼,不可預料。

隨著經濟社會形勢的變化和科技的發展,生物技術呈現爆發式增長態勢,在全球科技創新前沿的主導地位愈發突出,日益成為驅動全球可持續發展的基盤技術之一。

《條例》對人類遺傳資源材料的採集和保藏、利用和對外提供、服務和監督、法律責任都提出了明確的細則,加強對包括「基因編輯」在內的生命科學研究、醫療活動的規範和監管。

科技部副部長徐南平6月12日在國新辦吹風會上表示,中國是多民族的人口大國,具有獨特的人類遺傳資源優勢,但是人類遺傳資源的採集、保藏、利用不夠規範、缺乏統籌,人類遺傳資源非法外流情況時有發生,存在相關法律層級不夠高、法律責任不健全、處罰條款不明確,各方主體責任不明、分級管理不到位等問題。

徐南平表示,《條例》的出臺是在總結《人類遺傳資源管理暫行辦法》二十年施行經驗的基礎上有了一些新的考慮。主要有三個維度:一是要適應當代科學技術發展的大趨勢;二是要切實能夠解決人類遺傳資源管理面臨的一些新問題;三是要響應社會各界的一些訴求和呼籲。

中國科學院院士、復旦大學副校長金力撰文分析,人類遺傳資源是開展生命科學研究的重要物質和信息基礎,是認知和掌握疾病的發生、發展和分布規律的基礎資料,是推動疾病預防、幹預和控制策略開發的重要保障,已成為公眾健康和生命安全的戰略性、公益性、基礎性資源。

第一財經記者了解到,由金力牽頭的「十三五」中國人類遺傳資源樣本庫項目旨在在全國「摸清家底」,目前初步統計相關保藏樣本約有2000萬份。

非法買賣面臨千萬元罰款

隨著生物信息的不斷發展,基因大數據在商業層面的價值越來越大。近年來,基因檢測發展迅速。只需一根頭髮、一點唾液或者一滴血,就能預測人體罹患多種疾病的風險。

基因檢測盛行的同時,基因數據背後的安全性也遭到了拷問。曾在北京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擔任教授的何大澄對第一財經表示,現在人類遺傳信息比較容易採集,人類遺傳信息外流對國內用戶生命安全影響有限。但至少用戶在乎隱私洩露問題。

上世紀90年代初開始,陸續有許多美中合作的人體實驗項目在中國內地展開。資源的管理漏洞也逐漸發生。1997年,美國《科學》雜誌確認,美國某公司獲取了浙江某山村中哮喘病家族的致病基因。2000年,科技部曾經公布了一起私帶人類遺傳資源材料闖關被查獲的案件。

1998年,中國成立了國家人類基因組北方中心和南方中心。同年6月10日,國務院辦公廳轉發施行《人類遺傳資源管理暫行辦法》。

去年10月, 科技部對華大基因(300676.SZ)旗下華大科技等公司和機構開出六張罰單,所涉問題均與違規採集、收集、買賣、出口、出境人類遺傳資源有關。這再度引起了公眾對中國人類遺傳資源流失的擔憂。

不過,這一行政規範性文件沒有處罰細則,科技部對前述6家單位的處罰,也只能責令其整改,並無更嚴厲的處罰手段。

中國科學院院士陳凱先曾公開表示,時至今日,我國人類遺傳資源仍然面臨流失風險,境外組織攫取我國人類遺傳資源的方式花樣翻新、手段隱秘,造成我國大量、重要的人類遺傳資源非法外流。

為了避免我國人類遺傳資源非法外流,《條例》明確,外方單位不得在我國境內採集、保藏我國人類遺傳資源,不得向境外提供我國人類遺傳資源。《條例》還規定,對於將我國人類遺傳資源材料對外提供,須取得國務院科學技術行政部門的許可。

其中,買賣人類遺傳資源,外國組織、個人及其設立或實際控制機構違反規定,由國務院科學技術行政部門責令停止違法行為,沒收違法採集、保藏的人類遺傳資源和違法所得,處100萬元以上1000萬元以下罰款,違法所得在100萬元以上的,處違法所得5倍以上10倍以下罰款。

助力生物技術與生物醫藥產業

人類遺傳資源的保護,影響到一個國家在生命科學研究和生物醫藥領域的核心競爭力。

徐南平表示,人類遺傳資源是一個戰略性資源,是一個寶庫。把它保護好、利用好,對我國科技創新,尤其是生物技術發展十分重要。生物技術是科學技術的前沿領域之一,也是戰略領域之一,與人類對生命的認識以及醫療技術的發展密切相關。

民生銀行研究院研究員郭曉蓓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中國是多民族的人口大國,具有獨特的人類遺傳資源優勢,擁有豐富的特色健康長壽人群、特殊生態環境人群(如高原地區)、地理隔離人群(如海島人群)以及疾病核心家系等遺傳資源,為發展生命科學研究和相關產業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

《條例》的出臺,也將促進生物醫藥產業的發展。科技部社會發展科技司司長吳遠彬表示,《條例》明確提到,支持合理利用人類遺傳資源,強化統籌規劃,在一些重點領域加強創新能力建設,有效提升利用能力。《條例》中特別強調要加強我國人類遺傳資源包括保藏等基礎平臺建設,並要求促進數據的共享和利用,這些方面都是從助力生物醫藥產業的發展所作的考慮。

吳遠彬透露,中國香港把人工智慧、生物醫藥產業作為重點,我們也在研究相應的支持政策,探索試點將港澳地區的大學、科研機構和醫院等在內地的分支機構視同為內地機構,來促進生物技術的研究、開發和利用。

為了進一步加強對生命科學研究、醫療活動的規範和管理,國務院還將加快生物技術研究開發安全管理和生物醫學新技術臨床應用管理方面的立法工作,與《條例》共同構成全過程的監管鏈條。

其中生物技術研究開發安全管理方面的立法,重在規範相關科研行為,防止生物技術研究開發活動中少數組織和個人實施嚴重悖逆社會倫理的行為或者生物恐怖主義,避免出現直接或者間接危害生物安全的問題。

而生物醫學新技術臨床應用管理方面的立法,重在規範相關診療行為,通過加強生物醫學新技術的臨床應用管理,規範醫療機構生物醫學新技術應用行為,保證醫學技術臨床應用的安全,維護人民群眾的健康權益,目前有關部門正在按照立法程序積極推動相關工作。

金力認為,對人類遺傳資源管理進行立法刻不容緩,必須用法律形成並進行嚴格約束。立法中應明確三項目標:樹立全社會倫理準則,找到一個指導開發共享的路徑,管控角度則要考慮探索負面清單制度。

相關焦點

  • 人類遺傳資源管理條例如何監管「基因編輯」?官方回應
    中新網6月10日電 《中華人民共和國人類遺傳資源管理條例》在加強涉及「基因編輯」的生命科學研究、醫療活動監管方面將發揮什麼作用?但是,隨著形勢發展,我國人類遺傳資源管理出現了一些新情況、新問題:人類遺傳資源非法外流不斷發生;人類遺傳資源的利用不夠規範、缺乏統籌;利用我國人類遺傳資源開展國際合作科學研究的有關制度不夠完善;暫行辦法也存在對利用人類遺傳資源的規範不夠、法律責任不夠完備、監管措施需要進一步完善等問題。
  • 中國「諾亞方舟」起航——揭秘搭載生物遺傳密碼的國家基因庫
    (原標題:中國「諾亞方舟」起航——揭秘搭載生物遺傳密碼的國家基因庫)
  • 解讀基因密碼,防範遺傳疾病 上海啟動培訓遺傳諮詢師
    原標題:解讀基因密碼,防範遺傳疾病上海啟動培訓遺傳諮詢師  如今,我國每年約有100萬出生缺陷兒,發生率高達5.6%,出生缺陷已成為我國的重大公共衛生問題。人類醫學遺傳學的深入研究揭示,幾乎所有疾病都包含遺傳因素成分,換言之,基因檢測與遺傳諮詢是降低出生缺陷發生率的有效手段。
  • 最頂級的造型師,名叫Cas9……|基因編輯|基因|地中海貧血|遺傳
    基因儲存著生命孕育、生長、凋亡的全部信息,它就像一個「指揮官」,組合成一串串指令,指導生物體的發育和生命機能運作。有一些家族遺傳病,就屬於基因疾病,比如白化病、血友病、先天性耳聾、地中海貧血、馬凡症候群、蠶豆病等等。數據顯示,目前,全世界範圍內約有3億人患有罕見病,80%的罕見病是由基因缺陷所致。已知的單基因遺傳病大約有8000種,大約佔人類疾病的10%。
  • 基因編輯,世界末日武器?
    所謂基因編輯,就是將苷酸序列進行刪除和插入等操作,使人們可以依照自己的意願改寫遺傳密碼,它能夠通過改變人類胚胎的基因,修復其中的致病部分,並使「優質基因」得到遺傳,這是人類正在研究和應用的治療遺傳性疾病的方法之一。中華醫學會智庫專家、免疫學博士錢勇說,從理論上講,基因編輯技術可以創造新的病毒、新的細菌、新的植物、新的動物。
  • 破譯中國人基因密碼:「中國十萬人基因組計劃」將在4年內完成
    一旦基因組圖譜繪製完成,就等於徹底破譯了中國人體內2.5萬個基因的密碼,中國人的疾病健康和基因遺傳的關係將一覽無餘。更讓生命科學研究者欣喜的是,中國這個計劃是當前世界上推進速度最快的基因組工程,將在4年內全部完成。
  • 基因之謎:一個人的遺傳密碼之書有40層樓高
    陳潤生說,人的遺傳密碼有非常非常多的符號,要了解這個內涵,一定要成立一個新的學科——基因組信息學。這是一個新的學科領域,它的研究對象就是遺傳密碼,研究內容就是遺傳密碼搜集、整理、存儲、發布給大家使用、分析以及解釋等,即生物信息學最早的一次科學定義。
  • 人類基因編輯技術基本原則提出
    據經濟參考報2月17日消息,在報告中,人類基因編輯研究委員會認為,可以在現有的管理條例框架下進行基因編輯的基礎研究,包括在實驗室對體細胞、幹細胞系、人類胚胎的基因組編輯來進行基礎科學研究試驗。  報告提出,要利用現有的監管體系來管理人類體細胞基因編輯研究和應用,將其臨床試驗、治療限制在疾病與殘疾的診療、預防範圍內,從其應用的風險和益處來評價安全性、有效性,在應用前需要廣泛徵求大眾意見。  就生殖(可遺傳)基因編輯,報告提出,有令人信服的治療或預防嚴重疾病、嚴重殘疾的目標,並在嚴格監管體系下使其應用局限於特殊規範內,允許臨床研究試驗。
  • 破譯遺傳密碼 掌握生命秘密
    你想像過,在科幻電影中才會出現的場景,也許有一天會成為現實嗎——        那時,有一本記錄著自身遺傳密碼的書伴隨自己從出生到死亡,裡邊密密麻麻的符號能夠清楚地表明你患有某些疾病的機率;癌症這樣可怕的疾病也有辦法被攻克,因為醫院可以監測到你的身體指標,哪種基因發生了突變都可以被發現,甚至在發病前就有可能擁有治療方案
  • 人類遺傳信息違規出境處罰公開 基因大數據安全性拷問
    科研背後的數據保護根據科技部披露,2016年10月,藥明康德(603259.SH)因未經許可將5165份人類遺傳資源(人血清)作為犬類血漿違規出境,被科技部進行警告,沒收並銷毀該項目中人類遺傳資源材料,科技部暫停受理藥明康德涉及我國人類遺傳資源的國際合作和出境活動的申請,整改驗收合格後,再予以恢復。
  • 賀建奎你聽著:基因編輯的後果你負責不了,人不能設計生死
    基因編輯技術本身沒什麼神秘,全世界的科學家都掌握它,只是法律限定,不許做。這種胚胎如果非要要拿來做研究,在生物體外不能存活超過14天,沒想到,中國科學家另闢蹊徑,竟然把嬰兒生下來了。這可不是科學創新,這分明的利益驅動,相關機構不放查查因此事獲益的賀建奎名下的8家公司。基因編輯為什麼讓世界人民感到恐怖呢?
  • 國家基因庫運營 基因庫已有1000萬份樣本
    國家基因庫運營 基因庫已有1000萬份樣本時間:2016-09-22 19:02   來源:中金網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中國 國家基因庫開始運營:裡面裝啥 幹啥用) 深圳開始運營的國家基因庫開始運營,現在的中國也將擁有這樣一艘諾亞方舟,就是可以去承載人類及其他生物的遺傳樣本和密碼
  • 《國家寶藏》第三季赤子歸來,解讀中華文明基因密碼!
    《國家寶藏》自2017年開播以來,第一季走過了華夏文明的腹心,第二季展現了五千年孕育的生機。而今,又帶著一顆赤子之心虔誠歸來,去探尋更多中華歷史文化的貢獻與奧秘。1、讓國寶"活"起來《國家寶藏》第三季首播當晚,滿分文案,驚豔舞美、文化底蘊、大局立意,令觀眾拍手稱讚,彈幕飛舞,喝彩不斷。
  • JAMA:美國國家科學院人類基因編輯原則
    科學的進步也引發了對於人類基因組編輯的擔憂,例如如何平衡潛在利益與意外傷害風險、如何規範基因組編輯的使用、如何尊重個人、國家和文化的不同視角,這些是否影響技術使用。一項新的來自美國國家科學院報告回答了這些問題,並提出對與人類基因組相關的專業設置、編輯監督與應用的建議:包括基礎實驗室研究、體細胞的臨床應用、未來潛在的生殖細胞臨床應用共3個方面。
  • 科學探秘 | 人類遺傳密碼的3%締造了50項諾貝爾獎.剩下的97%,我們該如何破解?
    如今,基因組已經可以從頭至尾測序,但真正做到精確解讀的只佔3%,還有另外97%的遺傳密碼是非編碼序列,它們與疾病和生長發育密切相關,正等待著我們去探秘、解讀。人的生長、發育和疾病都與我們的遺傳密碼有關,每個細胞都有一份遺傳密碼。一個人的遺傳密碼是什麼樣子?簡單來說,就是一條由四個符號排列起來的長長的線,大約有30億個符號。
  • 破解黃瓜基因密碼!農業領域多項成果獲國家科學技術獎勵
    破解黃瓜基因密碼!其中,由中國農科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牽頭完成的「黃瓜基因組和重要農藝性狀基因研究」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該項目不僅利用新一代基因測序技術破解了黃瓜基因組遺傳密碼,而且發現了黃瓜苦味物質合成的分子機理,他們可以做到,把一個基因關上,讓黃瓜的果實不苦、味道清甜;同時把另一個基因打開,讓黃瓜葉片變苦,抵禦蟲害。
  • 人類基因編輯技術不能「為所欲為」
    近年來,迅速普及的基因編輯技術對促進生命科學研究和維護人類健康做出了很大貢獻,同時也使社會倫理和人類安全面臨挑戰,受到科學家們的嚴重「關切」。2015年12月在美國華盛頓召開首次人類基因編輯峰會後,美國科學院\美國醫學院立即成立了由22位學者組成的人類基因編輯研究委員會,就人類基因編輯的科學技術、倫理與監管開展全面研究。歷時14個月後,報告終於向全世界發布。
  • 基因編輯技術使人類幹細胞的遺傳增強
    近日,中科院生物物理所、北京大學、中科院動物所和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等機構合作,首次利用基因編輯技術實現了人類幹細胞的遺傳增強。研究人員通過基因編輯改寫了人類基因組遺傳密碼中的單個鹼基,首次在實驗室中獲得了遺傳增強的幹細胞(GES細胞)。這種GES細胞能夠對細胞衰老和致瘤性轉化產生雙重抵抗作用,為開展安全有效的幹細胞治療提供可能的解決途徑。
  • 前瞻基因產業全球周報第42期:新基因編輯技術可修復89%遺傳缺陷
    89%遺傳缺陷《自然》雜誌10月21日發布,美國Broad研究所開發出一種新型的基因編輯技術,有望修復大約89%的已知人類致病基因變異。專家組認為,第三代雜交水稻新組合表現優勢強,產量有重大突破,建議國家及相關單位給予大力支持,加快推動產業化進程。入侵我國的草地貪夜蛾 首次從基因層面找到弱點了日前,入侵中國的草地貪夜蛾,其生物型遺傳背景和抗藥性特徵首次被揭示,這意味著,蔓延多省的草地貪夜蛾,將得到有效遏制。
  • 重新揭秘遺傳密碼的規律
    在四月份發表在《Molecular Biology and Evolution》雜誌上的一項研究中,來自蒙特婁大學等機構的研究人員利用生物信息學工具「CoreTracker」分析了51種綠藻和陸地植物的線粒體基因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