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生命起源的思考之二

2020-12-06 碧海藍天說人文

前一篇《關於生命起源的一些思考》我試圖給出生命起源和發展的基本框架,現在這一篇還想進一步論述其中的一些細節。

以前,人們探討生命起源的時候,很自然的想法,認為由無機物形成有機物,由有機物形成了最簡單的單細胞生物,再由簡單的單細胞生物發展到複雜的擁有組織器官的生物。好像只要填充好這個鏈條,生命起源就清清楚楚了。這種簡單自然的想法是對整個生命過程的誤解。我認為,原始生命雖然沒有細胞,沒有遺傳物質核酸,沒有我們見到的生物的生長、發育、繁殖等等一切生命現象,但是,原始生物有它們自己的豐富多彩的生活,它們曾經有過自己的充分發展的歷史,否則,我們所見到的生物生命現象的產生就是不可理解的。我的看法是,從有機物到生命再到有細胞的生命不是有機物自然發生的轉變,而是原始生命體生活過程的結果;我們永遠不能從實驗室利用有機物合成有生命的生物。

原始生命是自然發生的有機物的運動。機械性、化學性、氣候環境是有機物產生的物理前提,而屬於有機物自己的性質的初始原因必然是眾多有機分子的聚集、聚集之中的相互作用、相互結合和分離。

對生命過程具有最重要意義的是核酸和蛋白質,核酸是遺傳信息的載體,而蛋白質是生命活動的主要承擔者,構成生物體的物質基礎。構成生命的重要有機物還有脂肪類和糖類。對生命越重要的物質,其在有機物中的支配地位越在後來實現,比如蛋白質;而有些物質是只能在生命活動中才能產生的,比如核酸。

在開端,有機物的群體性質就是大量有機分子的聚集,在群體性質之下發生的是有機分子的結合和分離。能夠自然產生的、對生命有重要意義的是蛋白質類、糖類和脂肪類。它們附著於無機物表面,隨著量的增大,在無機物表面展開,這就是聚集、結合;另一方面,在物質自然作用下分裂、分離,分裂使有機物能夠初步取得自己的個體性。脂肪類能夠在分離的邊界形成膜,把一個個體團塊和其他個體團塊分離開來。在初始情況下,有機物質團內部有機分子間的相互結合和分離,和在這些團塊之間發生的分子間的結合與分離並沒有不同,但是在團塊內部的由於物質自然而發生的聚合和分離也得到脂肪膜的初步保護。

在這一階段發生的,一方面是有機分子之間的互相轉化,另一方面是蛋白質和糖有機分子鏈的延長。這種有機物質團的性質,不僅僅由有機分子鏈的化學結構決定,而且決定於多種有機物分子混合的物理性質及其所附著的無機物。原始生命作為有自己的運動的有機物,不僅僅是有機分子相互作用的結果,它必然包含機械性、化學性的物質形式於自身之內。在此階段,有機物質團附著於無機物的物理結構之上,在這種情況下,也可以說,在此時,生命沒有自身的形象,它的形狀決定於無機自然物。

在近代,人們發現一種致病蛋白質,稱之為朊病毒。它和與它相對應的正常的蛋白質在化學結構上完全相同,但是摺疊不同,也就是說物理的三維構象不同。人們稱這種致病蛋白為病毒,是因為這種蛋白具有傳染性,具有把與它不同構象的蛋白質扭轉為與它相同構象的蛋白質的能力,破壞了原有蛋白質的正常功能,——這好像它具有一種通過控制蛋白質從而控制生物體成長的能力,——但不同於核酸在生物遺傳上的運動形式;核酸是自我分解,自我複製,然後復歸於自身;而朊病毒之改變他物,並不分解自身,它直接把他物改變成和自己相同的形式,在這一過程中自己作為自己直接作用於對象;從辯證邏輯上觀察,朊蛋白作為控制生物體成長的載體相較於核酸作為遺傳信息的載體似乎屬於生命發展的初級階段,而核酸作為遺傳信息的載體則屬於生命發展的高級階段。

朊蛋白可以通過控制蛋白質的空間結構而在一定程度上控制有機物質團的形態,使有機物質團的形狀從決定於無機物的形態發展到具有自己的形態,從而使自己從附著於無機物改變為使無機物成為自己的一部分,成為自己的工具,在一定程度上實現自己運動的形式,由此而可以被稱之為生物體,——原始生命。

現在所發現的朊病毒及其對生物體的影響應該認為只是原始生命蛋白質的運動的殘存的、很小的部分形式,只是冰山一角。這一發展階段構成了有機物質團向以核酸為遺傳信息載體、以細胞為基本構成單位的高級生命形式的過渡。沒有這一發展階段,高級生命形式的產生就是不可理解的。所以這一發展階段的假設可以說是由生命發展的必然性決定的。這一理論推測還有需要商榷的地方,也有很多能夠繼續擴充發展的地方,但是其中所表達的最重要的原則,——生命的起源和各種生命現象的奧秘只能在生命自己的生活過程中去尋找,——這一原則卻是確定無疑的。

生命發展進程中的第一階段,脂肪類的總量一定大大多於蛋白質的總量,這有利於有機物分裂中個體化的有機物質團的產生。厚厚的脂肪膜強大的保護作用使有機物質團與地球惡劣的原始生態環境隔離開來,以減低無機自然對有機物的侵蝕瓦解作用。隨著時間的推移,在有機物質團內部的化學反應也和團塊的邊緣上的化學反應有所區別。在有機物質團內部,化學反應的速度會更快,並且在內部會創造出不同於自然環境中的化學反應的條件和物質。

蛋白質同樣可以在自然條件下產生。蛋白質被包裹於有機物質團內部,由於其分子鏈能夠不斷延伸,並且由於其摺疊形成三維結構而逐漸在有機物質團塊內部取得了主導地位。蛋白質家族由於其統治地位造就了一個豐富多彩的原始生命世界。由於蛋白質家族的統治,生命開始從附著於無機自然物逐步達到具有自己的外在結構形態。起初,因為附著於無機自然物,原始生命隨著無機自然物的運動而反作用於自身。原始生命自身的結構被所附著的無機物牽、拉、擠、壓而分離和結合。在這種運動過程中原始生命也改變著自己的活動機構,這種改變後來就由原始生命體在自己內部自己建立起來,這樣,這種建立就包含機械性和化學性於自身之內。原始生命內部的生化反應具有兩種不同的趨向,並且是相互對立的。一種趨向是使自己具有穩定的結構,類似朊病毒一樣,朊病毒把它所接觸的蛋白質轉化為不可溶解的、並使其所侵佔的有機物結構轉化為由它決定的穩定的海綿體結構;另一種趨向是有機物在相互作用中,一種反應的產物成為另一種反應的條件及加速反應的酶,而且其發展方向是:化學反應以有機分子鏈在酶的催化作用下完全分解為基本組成單位,然後再重新組合成長鏈大分子,以便取得更適合於自身發展的形式。第一種趨向使蛋白質的作用逐步增強、量逐漸增大,為第二種趨向準備了物質基礎。能阻止朊蛋白同化作用的只有大量脂肪類、糖類一起形成的厚厚的膜結構。所以第二種趨向只有在和無機物相接觸之處、原始生命的活動機構那裡首先產生。在那裡的牽、拉、擠、壓動作很容易形成有膜保護的空腔並且滲漏進有機物分子的組成成分和水分、礦物質等等,形成胞結構。胞結構也可以由拉伸而平分自己的內部成分,形成分裂。

引起進一步發展的不是那種由蛋白質決定的穩定的結構形式,那種形式只是同一性的東西無限反覆,試圖在無限反覆中增大自己的量;引起進一步發展的,是那種分解有機物為其基本的組成單位,並在進一步反應中形成適合自己發展的生物大分子的胞結構形式。在胞體內部最初發生的是能夠滲透進膜中的大分子之間的相互結合和分離,在它們結合和分離過程中也產生其他小分子物質,這些小分子物質就是那些大分子相互排斥的產物。當這些小分子反過來成為加速反應過程的媒介時,就成為酶。這些胞體能夠長期存在、和細胞生命的細胞相比具有長壽命的原因與厚厚的膜的保護和反應過程簡單及反應速度的緩慢有關。有機物大分子的分解越來越徹底,加上酶的不斷加強和多樣化使生化反應更加深入和快速。蛋白質體的空間結構如果呈海綿狀,那麼胞結構也會侵入它的空隙,從而,經長時間的發展,也能遍布整個生物體。這時,隨著生物體內部生化反應的需要,軀體結構也會發生相應的改變,使生物能夠攫取其他生物作為自己內部需要的材料,——吞噬行為的產生,——與這一起產生的,還有把生化反應產生的廢物排出體外的結構,——生物在其軀體的整體上初步實現了新陳代謝功能。吞噬行為是生物體主動實現的行動,而生化反應是在生物體行為背後發生的,——至今,在人類這種智力高度發達的生命那裡,生化反應依然在日常人們的行動的背後,在這種意義上依然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而發生的。這裡所發生的東西不過是:與生命體內的生化反應相應,軀體的外在結構及行為會和其內部發生的生化反應互相協調一致。在高級生命那裡,似乎這一切有理可循,而在原始生命階段這一切似乎具有偶然發生的外貌。但是,這一切其實在理論上是前後一致的。

吞噬行為可能的結果,一種是被吞噬物的完全溶解;一種是兩者一起的共生,最後形成一體;一種是雖然兩者有一定程度的融合,但也埋下分裂的根源。分裂起初只在關節部位具有胞體的部位發生,經過很長時間的進化,才能有原始生物體整體的分裂。最初的整體分裂是兩個不等的個體,當原始生命進化到由一個整體分裂出兩個相同的個體時,生命就跨出了劃時代的一步。在有初步的吞噬、排洩功能開始,生命保護自己的本能就在起作用;當生命分裂出兩個同樣的個體時,種族的延續就有了開端;與此相對應的必然是生化反應的高度發展,——核酸這一遺傳信息的載體開始在生命運動中、在細胞中產生。

核酸起初只是蛋白質、脂肪和糖類在生命體中相互轉化、相互排斥的產物。然後它就和一些蛋白酶一樣參與生命體中的生化反應。由於核酸特有的性質,它不僅作為生化反應的中間產物,而且由於和胺基酸的結合特性成為細胞組裝蛋白質的工具。在最原始的胞體分裂中,核酸和其它有機分子一樣,在胞體間平均分配。生命自身分裂成兩個相同個體需要內部胞體的分裂增加機制已經有了高度發展,自然的有機分子在胞體中的機械形式的平均分配顯然是遠遠不夠的;那麼,以一種化學性質穩定的環狀的或鏈狀的有機大分子作為胞體結構的起支配調節作用的基質就是最佳的選擇;核酸具有能同樣容易和胺基酸結合也能自身結合的特性,其自身結合的鏈狀結構具有化學反應的強穩定性等等現代科學已經了解的適合作為這一基質的方方面面;在漫長的生命發展過程中,生命選擇了它作為遺傳信息的載體;核酸運動形式,——它首先分解、複製自身;其次,它分解自身,轉錄自己的部分,然後轉錄的部分成為組裝蛋白質的工具;其次,其自身及其產物又成為調節合成蛋白質、調節自身合成、分解、轉錄、逆轉錄、翻譯的酶。核酸的這些運動形式在整體上實現了生物體對蛋白質從而對整個生物體自身的控制。以反應的速度、深度和廣度全方位的優勢,核酸取代了蛋白質曾經的統治地位,並把蛋白質的結構扭轉為適合它自己的形式。

從以上敘述可以得出結論,單細胞生物是更複雜的多細胞生物發展過程的產物。但是一旦單細胞生物產生,它就依靠自己的強大的分裂速度,相對以前的生命發展來說,可以說迅速覆蓋了整個地球,從而把地球上的生態環境改變成更適合生命發展的狀態。

但是分裂,還不是生殖,——分裂生殖只是一種形式上的生殖,它僅僅有生殖的外貌。真正的生殖是多細胞生命達到成熟後,產生單細胞的卵,卵自身發育成和母體多細胞生物同類的過程。一個細胞,能發育成完整個體,需要的必要條件就是遺傳信息作為整體貫穿於整個生物體,同時在各個機構、各個器官那裡只有一種特殊性得到表達。反過來,當遺傳信息作為整體貫穿於整個生物體,同時在各個機構、各個器官那裡只有一種特殊性得到表達時,就必然產生由一個單細胞發育成多細胞完整個體的生殖方式。高級生物那裡,這通常表現為在單個體細胞中包含全部遺傳信息,在不深入思考時,初看起來,似乎高級生命那裡存在一種遺傳物質的浪費,好像不符合自然發展所擁有的一切都是以最簡約有效為原則的原理似的。

生殖的最高級形式就是兩性生殖。植物的兩性生殖為我們展示了最原始的由生命自身分裂而形成的兩個獨立部分自然產生的相互吸引運動。動物的兩性生殖則為我們展示了更深刻的生命進化現象。前文提到一種觀點,即生命的生化過程是在生命主動行動背後發生的過程,兩者似乎漠不相關;動物的兩性生殖,尤其是高級動物的兩性生殖最重要的意義是:生命的生化過程把生命的主動行動納入自己的控制;反過來,高級動物通過兩性生殖也使自己主動走進了自己的種族繁衍。

吞噬、排洩系統和生殖系統可以說是生物體的基本構成,它們甚至把對外埠建立在在同一個器官上,提示它們由共同的根源分化而來。認識的器官就和它們稍稍分開,並且獨立發展的每一步都是對自然控制的一種擺脫,都是活動範圍的擴大,都是向自由的一種進步。

直到人類出現,創造了光輝燦爛的文明,他們的精神和文化以文字和語言為載體。人類在一定程度上擺脫了自然的束縛之後,終於能以科學的目光審視自己的生命和生活過程,開始了一個新的紀元。

相關焦點

  • 淺談生命起源、研究思路和假說 古人原來這麼中二
    小編窮其一生都在思考生命起源。因為小編覺得事物誕生之初所蘊含的信息,可以解釋事物發展的方向和目的,可以推論事物的終結。誕生於此所以終結於此。關於生命的起源古代和現代人類有多種假設,不過證據都不能算很充足,畢竟是這麼久遠的事了不是嗎?如果人類製造出了時光機,最重要的事怕就是考證生命的起源吧!
  • 《生命之輪》|一則關於生命思考的藏式寓言
    所謂「生命之輪」是藏傳佛教文化中一幅比較常見的圖畫,指佛教的「六道輪迴」,他們認為一切有生命的東西,如果不尋求解脫,就永遠在六道(天、人、阿修羅、畜生、餓鬼、地獄)中來回循環,永遠沒有盡頭。藏地是一片神奇而又壯觀的土地,這裡不僅有獨有而美麗的自然風光,而且還有虔誠的信仰和美麗動人的傳說,這使得許多關於藏地的電影都有一種獨特的魅力吸引觀眾去慢慢品味,如《岡仁波齊》《可可西裡》《撞死了一隻羊》等。由李加雅德導演的《生命之輪》也同樣如此,影片圍繞藏族漢子公保東珠的日常生活而展開,通過主人公妻子過世,他開始思考生與死的問題,並在現實生活中尋找如何發現死亡的本質到接受死亡。
  • 關於人類起源的思考
    所以,科學家們就此推測金星上是有生命的,或者說是有過生命的,甚至「人類可能就是從金星那兒遷過來的。」就此,我以一個對物理、化學、天文、地理幾乎一竅不通的小白身份,談一下自己對人類起源的思考。
  • 一口氣看懂生命的起源
    關於生命的起源,這樣一個終極的問題,其實一直以來都有許多學者參與到相關方面的研究。他們當中有哲學家,有神學家,有科學家。關於哲學家和神學家們的觀點,大家可以自行了解一下,由於我是科學領域的創作者,今天就來和大家聊一聊,在科學領域中,目前對於生命起源的看法。
  • 生命的起源到底是咋回事?
    #了不起的生命醫學「地球上的第一個生命起源於海底煙囪?」這其實說的是生命起源的海底熱泉口假說,的確,這個假說確實是目前關於生命起源最主流的假說,其實另外還有一個主流的假說叫做RNA世界假說。這些名字聽起來都奇奇怪怪。但如今是這樣的兩個主流的假說是經歷了科學家非常長時間的爭論才得到的。
  • 地球生命起源之說
    人類對於生命起源的探索,最早可以追溯到兩千多年前,古代人們對於生命的起源提出了很多學說,對於生命起源的探索,至今也沒能得到答案。20世紀初,蘇聯生物學家奧巴林提出,生命起源於原始地表海洋的化學起源說20世紀60年代,化學家凱恩斯史密斯在化學起源說的基礎上,提出了泥土說,泥土說認為,生命是由顆粒細小的具有特殊結構的泥土產生。由美國宇航局的科學家們發現,普通泥土中含有的能量可使無機物合成有機物,甚至可以合成生命必須的基礎有機物質。這對於泥土說是一個有利的支持。
  • 36億年前生命誕生!發現一氧化二磷,是生命起源之謎的關鍵!
    研究首次顯示了含有磷的分子在哪裡形成,這種元素是如何在彗星中攜帶,以及特定的分子,如何在我們地球上開始生命的過程中發揮了關鍵作用,其研究成果發表在《皇家天文學會月刊》上新研究的主要作者維克多·裡維拉(Víctor Rivila)表示:生命大約在36億年前開始在地球上誕生,但我們仍然不知道是什麼過程使其成為可能。
  • 《生命的起源》說課稿
    一、說教材《生命的起源》是生物學八年級下冊第7單元第21章第1節的內容,屬「課程標準」十大一級主題之一——生物多樣性的相關內容。本章教學內容從生命起源開始,到生物進化,最後關注人類自身的起源和發展。《生命的起源》是本章的第一節,也是生物進化的歷史起點,主要介紹了生物的起源的過程,為後面繼續學習生物進化的歷程和生物進化的原因起到理論支持的作用。
  • 我們為什麼要讀《物種起源》?關於物種起源說,關於達爾文!
    「進化論」,是達爾文在1859年發表在《物種起源》中奠定的科學理論,現在也被稱為是「達爾文主義」,是關於物種起源和生物發展一般規律的理論。改變了世界的科學理論有很多,「進化論」是其中一種,發表了進化論的《物種起源》,也因此成為了改變世界的一本書。這本書自從1895年出版以來,到2020年,已經被翻譯成將近40種語言,印刷了無數次,成為了影響人類進步發展的一本書。
  • 初中生物練習題之生命的起源
    ,形成了()     A.簡單的無機物B.複雜的有機物C.簡單的有機物D.各種有機物     10.生命起源的化學進化過程中,不是在原始海洋中形成的是()     A.簡單的有機物B.複雜的有機物C.複雜的多分子體系D.原始細胞     11.有關生命的起源,下列敘述不正確的是()
  • 地球物種的誕生,眾說紛紜,解讀生命起源之彗星和太陽系的秘密
    隨著科技的發展人們也漸漸的研究和討論地球物種的起源,為什麼我們能觀測到的星球都是沒有生命的,都是一片荒蕪而地球有各色各樣的生命體,雖然地球經歷了眾多的物種滅絕,但是每一次都有種類繁多的物種逃過一難。可想而知地球的生命是多麼的繁多,關於地球生命的誕生眾說紛紜,目前在眾多的起源說中,生命的起源有四種大眾比較認可的就是生命的創造論、宇宙生命論生命自然發生論化學起源說以及未知生命起源。
  • 生命起源新論——最早的新陳代謝是如何進行的?
    關於早期地球上生命是如何從混合物中進化而來的,主流的觀點往往集中在DNA和RNA的起源上,它們是遺傳的分子。但是基因的起源只是生命起源理論必須解決的謎團之一。另一個是新陳代謝,通過不斷地從環境中汲取能量並將其傳輸到生命分子的過程中,使生命成為可能。
  • CICC科普欄目 |淺談生命的起源-----從米勒實驗說起
    一代又一代的科學家不斷地探索地球上的生命起源,而相比而言,人從哪裡來?這是人們或多或少都想過的問題,特別是「少不更事」的時候,長大後則理所當然丟給哲學家們去思索了,或者滿不在乎任神學家手握答案了。這個可大可小的問題,少數人-科學家、哲學家或者只是一個有仰望星空、關心根源的情結的普通人,視之為最重要的事絞盡腦汁去思考,甚至耗盡畢生也不放棄;多數人則毫不觸及或者忙於俗世生活避而不談。
  • 初中生物練習題之生命起源和生物進化
    :a、b、c、d四種生物的共同祖先是________     (2)圖二A裝置中的氣體相當於________,與現在的大氣成分相比,其主要區別是不含有________.【答案】B     【解析】【解答】解:米勒的實驗裝置如圖:     生命起源的學說有很多,其中化學起源說是被廣大學者普遍接受的生命起源假說.這一假說認為,地球上的生命是在地球溫度逐步下降以後,在極其漫長的時間內,由非生命物質經過極其複雜的化學過程,一步一步地演變而成的.化學起源說將生命的起源分為四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從無機小分子生成有機小分子的階段
  • 關於人類進化的另類思考
    二,共同祖先學說:所有的生物都來自共同的祖先。分子生物學發現了所有的生物都使用同一套遺傳密碼,生物化學揭示了所有生物在分子水平上有高度的一致性,這也是一個被普遍接受的科學事實。 三,自選選擇學說:自然選擇是進化的主要機制。
  • 人類起源之《神創論》!
    關於人類起源的問題一共有三個流派,最主流的就是《進化論》,它認為我們人是從低等生物進化而來;第二個是《外星生物創造論》;第三個是歷史最為悠久的《神創論》,我們今天就先來講《神創論》。那麼神將這兩個人創造出來之後,主要目的是為了幫他管理他的伊甸園,伊甸園中有兩顆大樹,一顆叫做生命之樹,另一顆叫做智慧之樹。神在讓亞當和夏娃開始管理伊甸園之前,囑咐了他們智慧之樹上的果實是不能吃的,吃了就會死。
  • 生命起源揭秘——漫長的徵程
    生命起源是一個亙古未解之謎,從古至今有很多說法來解釋生命起源的問題。到了十九世紀,達爾文《物種起源》一書的問世,給生命科學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大變革,也給人類的自然認知帶來了石破驚天的巨大震撼,更為科學家揭示生命起源這一千古之謎帶來了曙光,這就是現代的化學進化論。達爾文的進化樹生命起源涉及一系列未解之謎,如生命起源的時間、地點,當時的地球環境、生命有機分子來源及生命形成過程等等。
  • 生命起源百年探索:進化論、資訊理論、熱力學誰是主角?
    從那時起,「無法自發用從地球原始湯中的基本化學物質中孕育出生命」成為共識。此後關于于生命起源理論數量激增,以至於似乎我們需要一組平行宇宙,才能驗證所有的可能性。3.從自然發生到信息遺傳生命起源是容易還是困難?這個問題包含了一個悖論——自達爾文無意中重新點燃了探索之火後就一直存在的悖論。如果用19世紀後期的眼光看,生命頗為簡單。它似乎能從任何地方突然長出來,尤其是在腐爛的物質中。肉上的蛆和穀物裡的老鼠表明,生命的自然發生既不罕見,也不奇怪。
  • 生命起源百年探索:進化論、資訊理論、熱力學誰是主角?
    從那時起,「無法自發用從地球原始湯中的基本化學物質中孕育出生命」成為共識。此後關于于生命起源理論數量激增,以至於似乎我們需要一組平行宇宙,才能驗證所有的可能性。事實上,科學家們在解決生命起源這一棘手問題時,已經深入到了進化過程的起點,試圖擴展進化論的適用範圍。在這個過程中,他們開始以令人驚訝的新方式看待生命。從自然發生到信息遺傳生命起源是容易還是困難?這個問題包含了一個悖論——自達爾文無意中重新點燃了探索之火後就一直存在的悖論。
  • 對生命以及未來的思考
    對生命以及未來的思考 新冠肺炎疫情給人最大的衝擊,就是人們再一次思考,生命與病毒,醫學人文與醫學進步的關係。演化生物學家、英國倫敦大學學院教授尼克·萊恩的《複雜生命的起源》試圖探源生命的核心問題:「人類為什麼會遭到各種疾病的侵襲」「生命究竟為何沿著這麼令人困惑的路徑演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