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說教材
《生命的起源》是生物學八年級下冊第7單元第21章第1節的內容,屬「課程標準」十大一級主題之一——生物多樣性的相關內容。本章教學內容從生命起源開始,到生物進化,最後關注人類自身的起源和發展。《生命的起源》是本章的第一節,也是生物進化的歷史起點,主要介紹了生物的起源的過程,為後面繼續學習生物進化的歷程和生物進化的原因起到理論支持的作用。
二、說學情
「盤古開天地」「腐草化螢」「女媧造人」「創世紀」等神話或宗教故事等都涉及生命的起源問題,學生應該能從多個方面獲得一些信息,但這些信息往往有所偏頗、失之科學,因本節內容涉及的年代久遠,學生不能獲得直接的感性認識,所以難以理解原始大氣與現今大氣的成分差異,以及無機物合成有機物的能量來源等知識。鑑於此,教師應在教學中充分利用圖片、文本等資料,並準備多媒體素材,讓學生逐步理解生命起源的化學進化過程。
三、說教學目標
1.比較並區別神創論、自然發生論、生生論、宇宙生命論和化學進化論等有關生命起源的主要觀點;描述化學進化的過程。
2.通過分析本節課的幾個重要實驗,提高實驗分析的能力。
3.通過對地球生命起源的探討,形成敢於質疑的科學品質。
四、說教學重難點
根據課程標準對知識目標的要求,雷迪實驗和巴斯德實驗、化學進化過程和米勒實驗為本節重點內容,而原始地球條件下的化學進化過程為本節課的難點。
五、說教法學法
根據本節課的特點以及學生的情況,我運用情境創設、互動探究、小組合作、教師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和比較法。充分利用圖片和視頻展示化學進化的過程,給學生創設一定的學習情境,調動學生的感官,引發他們的學習興趣。
六、說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
活動導入:讓學生簡述課前搜集到的有關生命發生的神話故事。學生通過課前的資料搜集,能說出「盤古開天地」「女媧造人」「創世紀」等神話傳說或宗教故事,我及時對學生的描述給予鼓勵性評價,隨後追問:你們認同神創論的觀點嗎?地球上的生命究竟是怎樣發生的?從而引出課題——生命的起源。通過活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同時讓學生意識到神創論觀點的錯誤之處。
2.新課展開
這一部分將分為如下三個環節:
環節一:自然發生論
教師通過多媒體簡單向學生講述自然發生論的主要觀點:生命是從無生命物質自然發生的,如「腐草化螢」「腐肉生蛆」等。
環節二:生生論
給學生播放巴斯德鵝頸瓶的實驗視頻,同時引導學生思考討論如下問題:
(1)最終是誰通過實驗證明「腐肉中的微生物也不是來自肉塊本身,而是來自微生物的」?
(2)鵝頸瓶實驗徹底否定了自然發生論,確立了生生論。生生論的主要觀點是什麼?
通過該環節,讓學生對巴斯德的實驗有清晰地認識,並且明確生生論的主要觀點:生物只能來自生物,不能由非生命物質隨時自發地產生。
之後設疑:為什麼說生生論沒有解決生命起源的問題?從而引出第三個環節。
環節三:化學進化論
首先簡單介紹宇宙生命論的主要觀點:認為生命是來自地球以外的宇宙空間。之後講述化學進化論的觀點:地球上的原始生命是由非生命物質經過極其漫長的化學進化過程逐漸演變而來的。為了讓學生進一步理解該觀點,我會播放生命起源的化學進化過程動畫,讓學生從整體上了解化學進化過程的三個階段。當學生對化學進化的過程有了感性認識之後,請學生以小組為單位總結每個階段的發生場所、條件以及生成物質。教師在學生匯報的基礎上,結合板畫補充講解化學進化過程示意圖。
這樣,通過直觀演示動畫、小組討論以及畫示意圖,化抽象為直觀形象,降低學生學習的難度,從而突破本節課難點。
繼續設疑:在原始地球條件下能夠形成有機小分子嗎?從而引出米勒的實驗。教師首先講解米勒的實驗裝置以及實驗過程。同時在PPT上展示如下幾個問題:
(1)實驗過程中的火花放點模擬了原始地球的什麼現象?冷凝器可使反應後的氣體與水蒸氣冷凝形成液體,這模擬了什麼過程?
(2)米勒的實驗結果支持了生命起源過程中的哪個階段?
這樣,讓學生自主合作分析米勒的實驗裝置及結果,得出結論:無機物合成簡單的有機小分子物質。提高了學生觀察分析以及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之後,教師給學生補充「熱泉水口」的相關內容以及人工合成結晶牛胰島素、人工合成核酸的實驗,讓學生認同:化學進化是可能的,也可以增強民族自豪感。
3.小結作業
通過讓學生列表對比有關生命的起源的幾種主要觀點,讓學生進一步梳理知識,明確本節課的重難點,減輕學生的負擔。
讓學生課下通過網際網路、報刊等媒體搜集有關生命起源的最新報導,並與學生交流。提高搜集資料的能力,讓學生意識到科學探究無止境。
七、說板書設計
為了清晰明了地呈現本節的主要內容,我設計如下的板書:
中公講師解析
掃描二維碼·關注微信公眾號-中公教師考試
回復「教育理論」即可查看教師考編兩學各章節練習題
回復「視頻示範」查看各學科視頻示範!
註:本文章用於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版權為「中公教師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或摘編。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並註明"來源:中公教師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文來自中公教師網未經允許 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