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北部珊瑚礁千年發育模式」研究取得新進展

2021-01-15 瀟湘晨報

近日,中科院邊緣海與大洋地質重點實驗室珊瑚礁及其環境記錄學科組陳天然研究員與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趙建新教授等合作,在珊瑚礁發育模式研究上取得最新進展,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總體環境科學雜誌》)上。

水下成片死亡的鹿角珊瑚和濱珊瑚觸目驚心;每個U-Th年代峰值對應該年大量珊瑚的死亡 地球已進入了一個以「人類活動顯著改變地球系統」為特徵的新紀元——「人類世」。相對於遠離大陸的大洋珊瑚礁,近岸珊瑚礁除受到氣候變化的脅迫外,還疊加了強烈的人類活動幹擾,大多呈現急劇退化的趨勢,即逐漸過渡到(或已經成為)「邊緣珊瑚礁(marginal reefs)」。西北太平洋(包括東南亞以及我國南海北部)和大西洋加勒比海是全球兩大典型區域,但對南海珊瑚礁的研究遠低於加勒比海,主要是缺乏長期觀測和歷史資料與數據積累,制約了全面、深入了解南海珊瑚礁退化和發育歷史及其「病因」。

研究人員通過高精度U-Th放射性同位素測年技術,測定了南海北部潿洲島約100個塊狀和枝狀的珊瑚樣品,並對死亡年代和物種進行了分析,揭示了近百年來珊瑚礁的演化歷史,發現了珊瑚大量死亡、珊瑚礁的退化其實早在1950年左右就已經發生,遠早於現代觀測的記錄,並與「人類世大加速期(The great acceleration)」吻合。研究揭示1980s以來南海北部珊瑚死亡頻率和程度逐漸增加,鹿角珊瑚死亡和群落崩塌的主要時間出現在1960、1984和1998年,並出現珊瑚覆蓋率急劇降低和優勢種改變等趨勢變化。根據珊瑚死亡年代的分布曲線,研究人員將珊瑚死亡高峰與近50年來各個時期發生的具體極端氣候事件(如冬季冷事件、El Nio高溫事件)以及人類活動(如捕魚、海水養殖、農業開墾、旅遊開發、基礎建設)一一關聯,找出了「病因」,指出該區人類活動的破壞遠超氣候變化的影響。

此外,研究還發現陸地上(被抬升)的古珊瑚礁沉積主要由鹿角珊瑚構成,並且其年代分布於晚全新世(3000 yr BP)以來,說明數千年以來南海北部岸礁區很可能是以鹿角珊瑚為優勢種的頂級生態模式,而「大加速」後的短短50年,人類活動已經徹底改變了珊瑚礁保持了數千年的發育模式,而逐漸「邊緣化」。根據研究結果,研究人員針對Prof. Hughes等提出的「南海珊瑚礁之問」(「The wicked problem of China’s disappearing coral reefs」,詳見Hughes, et al. 2013, Conservation Biology) 作出了科學的解答,並就如何有效保護和修復珊瑚礁等問題給出了科學建議。

本項研究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41676049、41476038)、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廣東省實驗室(廣州)團隊項目(GML2019GD0206)和廣東省自然科學基金(2018A030313142)資助。

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 龍錕 通訊員 李淑廣州日報全媒體編輯 李鳳荷

【來源:廣州日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研究揭示人類活動改變南海北部珊瑚礁數千年發育模式
    近日,中國科學院邊緣海與大洋地質重點實驗室研究員陳天然與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研究人員等合作,在南海北部珊瑚礁發育模式研究上取得進展。珊瑚礁以其極高的生物多樣性和極高的初級生產力,被譽為「藍色沙漠中的綠洲」和「海洋中的熱帶雨林」。
  • 珊瑚礁發育模式研究取得最新進展
    信息時報訊 (記者 成小珍 通訊員 李淑)近日,中科院邊緣海與大洋地質重點實驗室珊瑚礁及其環境記錄學科組陳天然研究員與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趙建新教授等合作,在珊瑚礁發育模式研究上取得最新進展,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總體環境科學雜誌》)上。
  • 珊瑚沙島沉積年代地層學問題取得重要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邊緣海與大洋地質重點實驗室研究員陳天然與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科學家合作,在珊瑚沙島沉積年代地層學問題上取得重要進展,研究成果發表在《地球物理研究快報》上。珊瑚沙島發育於珊瑚礁坪,出露於海面之上,由鈣質生物骨骼堆積而成。
  • 河海大學在珊瑚礁-潟湖-裂口海岸整體物理模型試驗研究取得新進展
    近日,河海大學河口海岸綜合治理與保護研究團隊在有關珊瑚礁-潟湖-裂口海岸動力學的整體物理模型實驗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研究成果發表在海岸工程學科最著名的國際期刊《Coastal Engineering》上。
  • 地環所南海硨磲種群數量與氣候變化研究取得進展
    硨磲是全球最大的雙殼貝類,其南海北部種群數量近幾十年來急劇下降,已很難在珊瑚礁盤中找到大個體的活體硨磲樣品,部分品種已處於瀕危的境地。南海北部硨磲種群數量的急速下降是氣候、環境變化的結果還是人類過渡捕撈導致?為區分人類活動與氣候、環境變化對硨磲種群數量的影響,更好地理解「現代南海北部硨磲瀕危」,制定更有效的種群保護、種群恢復政策,有必要了解人類過渡捕撈之前的歷史氣候時期硨磲種群數量的變化。
  • 胚胎幹細胞發育研究取得新進展
    清華大學陳燁光研究組和中科院遺傳與發育研究所韓敬東研究組合作在胚胎幹細胞發育研究方面取得新的進展,相關成果文章「Genome-wide mapping of
  • 被動陸緣遠端帶基底性質和變形特徵研究取得新進展
    近日,中科院邊緣海與大洋地質重點實驗室張翠梅副研究員、孫珍研究員與中海石油有限公司和法國斯特拉斯堡大學等多家單位的科學家合作,在被動陸緣遠端帶的基底性質和流變特徵研究上取得新進展,相關成果發表在《地球化學、地球物理學、地球系統學》上。
  • 南海所對野生黃鰭金槍魚幼魚的馴養研究取得新進展
    近日,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南海水產研究所深遠海養殖技術與品種開發創新團隊在陵水試驗基地開展的野生黃鰭金槍魚幼魚採捕
  • 南海礁棲海藻共附生微生物藥用天然產物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礁棲海藻是珊瑚礁生物群落的重要組成部分。海藻共附生微生物與宿主相互依存,通過產生活性代謝產物構建化學防禦體系,幫助宿主海藻抵抗捕食者和致病微生物,維護珊瑚礁生態系統平衡。這些微生物代謝產物往往結構新穎、活性獨特,是新型藥物先導化合物的寶貴來源。
  • 中國農大任華中課題組在黃瓜果刺發育調控研究中取得進展
    2018年6月1日,Horticulture Research在線發表了中國農業大學園藝學院任華中教授與美國農業部農業研究署蔬菜作物研究中心果刺形成的機制仍不甚清楚,但植物特異性NAC轉錄因子家族可能在果刺起始和發育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該文對黃瓜全基因組進行了研究,共鑑定出91個NAC同源基因。這些基因被聚類為六個亞家族;每個亞家族含有不同數量的NAC家族成員,且具有相似的內含子-外顯子結構和保守基序。實時定量PCR分析揭示這些基因的表達模式具有組織特異性,其中有10和12個基因分別在莖和果實中優先表達。
  • 全國油氣資源戰略選區調查結果顯示南海資源豐富
    此次評審通過了4個項目:《南海北部深水區天然氣資源戰略選區與評價》、《南海北部中生界油氣資源潛力研究與戰略選區》、《南黃海前第三系油氣前景研究》、《大慶外圍盆地優選區油氣資源戰略評價及突破研究》。    海域深水區(水深超過300米)已成為國外油氣勘探的重要領域,我國海域深水區主要集中在南海海域,其中南海北部深水區盆地面積20萬平方公裡。
  • 《風雅潿洲》——珊瑚礁物種生物多樣性
    生態潿洲:珊瑚礁物種生物多樣性潿洲島是廣西沿岸海域中最大的島嶼,也是南海北部灣中最大的島嶼,位於北海沿岸南面濱外淺海,離大陸海岸直線距離48千米。本文根據潿洲島的海底地形及參考以往歷史調査資料,沿岸海域布置斷面,調査珊瑚礁的種類、分布狀況、覆蓋率,進行多樣性特徵分析等,為潿洲島珊瑚礁生物多樣性研究的開展、可持續保護管理提供新的資料。
  • 遺傳發育所在細胞凋亡及基因組穩定性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遺傳發育所在細胞凋亡及基因組穩定性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基因組穩定性對於真核生物的正常生長發育以及增殖是必不可少的前提條件。
  • 南海珊瑚礁生態聯合實驗室啟用
    三亞珊瑚礁生態研究所駐崖州灣科技城實驗室暨南海珊瑚礁生態聯合實驗室1月6日啟用。該實驗室由三亞珊瑚礁生態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學生命科學技術學院聯合舉辦,旨在集聚全球深海科技創新資源,進一步推動海南深海產業技術創新和政策創新,助力三亞珊瑚礁生態保護工作。
  • 上海交大生科院與三亞珊瑚礁生態研究所聯合建立南海珊瑚礁生態...
    2021年1月6日,上海交通大學生命科學技術學院與三亞珊瑚礁生態研究所「南海珊瑚礁生態聯合實驗室」籤約與掛牌儀式在三亞崖州灣科技城舉辦。啟動儀式後,生命科學技術學院與崖州灣科技城管理局、深海科技研究院與會人員進行了交流,並參觀了三亞珊瑚礁研究所及其西島研究基地。
  • 南海珊瑚礁生態聯合實驗室今天啟用
    南海珊瑚礁生態聯合實驗室今天啟用 2021-01-06 17:1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活動報導】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舉辦「人類世—海洋」學術沙龍
    在近岸海洋系統中,受人類影響最明顯的,要數海岸帶、河口三角洲、珊瑚礁、紅樹林等。張喬民研究員作「人類世—海洋」的主旨報告,他從人類世概念的提出,到人類世海洋中相關的珊瑚礁、大河三角洲、海岸系統、大洋等最新研究進展進行了歸納,最後提出人類世未來需要可持續發展以及「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的生態文明思想。
  • 南海海洋所吲哚倍半萜生物合成研究取得新進展
    最近,依託於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的中科院海洋生物資源可持續利用重點實驗室(LMB)張長生研究員帶領的團隊,在海洋放線菌來源的吲哚倍半萜類化合物的發現及其生物合成方面取得一些階段性進展。研究人員從中國南海880米深的海洋沉積物中分離到的鏈黴菌Streptomyces sp.
  • 中國科研團隊守護南海珊瑚礁20年 只為重建海洋天堂
    他是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下文簡稱「南海研究所」)珊瑚生物學與珊瑚礁生態學科組的助理研究員,他們的主要工作是在中國南海的海底沙石上,依靠人工,培植並播種珊瑚。 這是一項科研,更是一個辛苦的勞作。團隊成員多數已經工作了近十年,組長黃暉則是從博士時期便參與進來,為保護和恢復中國南海的珊瑚礁工作了20多年。
  • 掌握第一手珊瑚礁資料--黃暉
    工作單位: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推薦單位:中國科學院中國網訊(記者:奚婷)黃暉研究員自1996年9月在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工作以來,一直從事珊瑚生物學及珊瑚礁生態學研究工作。在其帶領下,建立了一支珊瑚生物學與珊瑚礁生態學優秀研究隊伍,培養了一大批技術骨幹。大力促進了國內該學科發展,積極開展國際合作研究,使我國的珊瑚礁生物生態學研究能夠達到國際先進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