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諸島從何而來?

2020-12-04 中科院地質地球所

文章來源:星球科學評論

自古以來,中國南方沿海的人們就開始認識並開發南海。在被今人統稱為「更路簿」的若干明代航海志裡,先民們率先給那些遙遠的島礁命名,為南海諸島打上了來自古老中國的烙印[1-2]。

更路簿|更路簿是對明代若干本南海航海路線志的統稱。圖源@VCG

這是距離我們十分遙遠的一片國土,一共由280多個島嶼、沙洲、暗沙和暗礁構成,散布在200萬平方千米的海域裡,島嶼面積13平方千米。它的中央是水深超過4000米的深海,是為南海海盆。這盆水的周圍分布著東沙、西沙、南沙三大群島,拱衛著南海的三個方向,在靠近中間的地方,則分布著中沙群島。

南海諸島分布圖| 習慣上,「南海諸島」將未露出海面的暗礁、暗沙也算在其中。製圖@鞏向傑/星球科學評論

這裡風景優美,但環境惡劣,十分缺乏淡水和土壤,還有高鹽鹼、高溫、高溼等不利因素,難以通過傳統方式大規模種植莊稼,因此歷來人煙稀少。2018年,三沙市戶籍人口為630人,其中常住人口只有約500餘人(不含守島部隊)[3]。

西沙宣德環礁趙述島上的漁村| 趙述島坐落在一個大礁盤裡,周圍的淺海還分布許多暗礁和小沙洲。圖源@VCG

由於自然條件艱苦、地緣局勢複雜和軍事駐防的需要,南海諸島礁的旅遊開發程度也非常低,只有極少的國人親自踏訪過這片藍色國土,人們對於南海的了解幾乎僅限於「自古以來」和「鬼斧神工」。

西沙宣德環礁永興島上的小碼頭 | 永興島的這個碼頭燈塔,已經成為西沙旅遊打卡地。圖源@VCG

很少有人意識到,在比「自古以來」更久遠的時光裡,死亡的力量塑造了這片海洋國土。一代代珊瑚在南海向死而生,一座座火山在南海走向消亡,這究竟是一片怎樣的蔚藍?

01

向死而生的珊瑚

珊瑚是南海絕大部分島嶼的建造者,除了西沙群島的高尖石島完全由火山巖構成之外,其他的島、洲、灘、礁都是珊瑚的傑作。

西沙宣德環礁趙述島近岸的珊瑚| 這塊珊瑚頑強地生活在海浪洶湧的近岸海底,它的周圍是海浪把古代珊瑚磨碎形成的珊瑚砂。顯然,這塊珊瑚未來的命運不會太妙。圖源@VCG

這是一種有趣的小動物,每個珊瑚蟲個體的尺寸僅有幾釐米大,卻能夠以群體的力量組成體型龐大的珊瑚。它們大多數生活在海水深度不超過50米的熱帶淺海,只有少數品種生活在深海和溫帶。

一根珊瑚枝丫上的若干珊瑚蟲| 珊瑚的顏色來自細胞內共生的藻類,藻類光合作用製作養料,這是珊瑚重要的營養來源之一。圖源@VCG

每個微小的珊瑚蟲個體都會從海水裡吸收碳酸鈣,用它作為原料製造骨骼。當每個珊瑚蟲都在底部製造骨骼時,珊瑚便能向上方或側面生長。

珊瑚蟲結構示意圖| 珊瑚蟲之間以肉質的膜相連,這層膜包裹住內部的碳酸鈣骨骼。當珊瑚蟲生長時,在活體底部生成骨骼,像砌磚一樣使珊瑚長大。圖源@Emilymeng.com

到了繁殖後代時,它們要麼選擇偷懶的無性生殖,通過出芽的方式,複製出無數個迷你版自己,繁殖出龐大的枝丫或褶皺。

正在出芽的幼體珊瑚蟲| 珊瑚蟲在其生命的任何時間都可以進行出芽生殖,即使是這麼小的珊瑚蟲,也開始複製自己。圖源@Secore.org

要麼選擇正經的有性生殖,製造一大批生殖細胞,然後選一個良辰吉日,集體將精子和卵子排進海洋。這些生殖細胞將在一片混沌裡形成受精卵,隨波逐流。只有這樣,沒有腿的珊瑚才能在海洋裡到處遷移,在新的地方開始新生命。

珊瑚集體釋放生殖細胞| 珊瑚釋放生殖細胞遵循一定的周期,通常出現集體生殖的行為,甚為壯觀。圖源@VCG

珊瑚的死亡卻是一個比較模糊的話題。

作為個體的珊瑚蟲壽命短暫,通常只能生存數年。但作為群體的珊瑚卻有更加漫長的生命,持續的出芽繁殖能夠不斷產生新個體,使珊瑚持續生存下去,壽命可達到數百年或者更久[4]。

一個幼體珊瑚蟲在老的珊瑚上開始生長| 一個幼年珊瑚落在一塊已經死亡的珊瑚碎塊上,通過出芽生殖的方式複製自己,在周圍形成3個更小的珊瑚蟲,有兩個甚至尚未成型。圖源@Coralsoftheworld.org[5]

活著的珊瑚和死了的珊瑚彼此交織,彼此重疊,共同粘合成規模巨大的珊瑚礁,成為海底巖石的一部分。它們有著極為漫長的「壽命」,因為總是會有年輕的珊瑚不斷長成。只有外部環境的劇烈變化才會使珊瑚礁大面積死亡,例如海平面劇烈升降、海水溫度激烈動蕩等,這些事件發生的節律決定了一大片珊瑚礁的生命。

近年來,全球變暖造成海水異常升溫,已經在世界多個地方造成大範圍的珊瑚白化。白化的珊瑚失去了共生藻類,缺少了重要的營養來源,很快便會因營養不良而死。

澳大利亞大堡礁出現的大片白化珊瑚| 近幾年,由於海水異常升溫,澳大利亞大堡礁的許多珊瑚排出體內共生的蟲黃藻,發生大面積的白化。失去了蟲黃藻提供的養分,白化珊瑚很快就會死亡。圖源@VCG

當環境重新變得適宜時,又會有受精卵漂落到死亡珊瑚的骨骼上,再度繁衍出一片珊瑚礁。

海底的「熱帶雨林」| 珊瑚礁是一個龐大的生態系統,以珊瑚為基石,孕育了多種海洋生物。圖中紅色的活珊瑚生長在一些已經死亡的珊瑚骨骼上,生死重疊。圖源@VCG

總之,生與死的界限,在珊瑚的世界裡往往十分模糊

珊瑚礁既是它們生前的家園,也是死後的墳墓。活珊瑚和死珊瑚彼此嵌套,維繫著一整個珊瑚礁的生生不息。它們依託著海岸、海底、海山頂部或已有礁體不斷生長、死亡、堆積,使珊瑚礁始終向著海面生長。

珊瑚礁的各種類型| 向上生長是珊瑚礁的基本特徵。圖源@文獻[6]

但過於靠近海面卻會給整個珊瑚礁帶來滅頂之災。

海嘯、颱風、天文大潮都會帶來強大的海浪,把身姿過於招展的珊瑚打碎,衝刷成碎塊(礫)和細小顆粒(砂),堆積在珊瑚礁上

浪湧過處,珊瑚飽受摧殘| 太過招展的品種在波浪強烈的淺海難以生存,這裡的海底也常有很多碎珊瑚。圖源@VCG

當礁盤足夠大時,海浪的能量很快就被損耗,珊瑚砂礫最終會堆積在礁盤的某處,在水下時是為暗沙或灘,露出水面時則成為沙洲或島嶼。這樣形成的島也叫作灰砂島,「灰」取自「石灰」,用來表示這些砂礫的碳酸鈣質地。

西沙群島中建島| 中建島具有一個獨立的礁盤,在礁盤中間,海浪堆積出一個灰砂島。圖源@VCG

這些島嶼和沙洲上布滿珊瑚的骨骼碎塊,就像珊瑚的亂葬崗子,散落在南海波濤之間。

海浪將碎珊瑚堆積起來| 在灰砂島的海岸上,碎珊瑚十分常見。圖源@VCG

在南海,這樣的灰砂島(包括沙洲)至少有49個,其中東沙群島僅有1個,南沙群島有17個,剩下的31個全都分布在西沙群島[7],中沙群島則沒有常年露出海面的灰砂島。

它們大小不一,長度從數十米到數千米不等。小的灰砂島僅僅是高出海平面一點的沙洲,經常被大浪改變形狀。稍微大一些的島上,漁民們可能會修建房屋和港灣,作為打魚途中歇腳和生活的場所。

西沙永樂環礁銀嶼島| 人們在左邊稍大的灰砂島上蓋起房屋,而右邊的沙洲太小且形狀頻繁變化,沒法住人。更多的珊瑚砂在礁盤上堆積、粘合,暗色的零散珊瑚點綴其間。圖源@VCG

露出海面的灰砂島能夠承接降水,如果面積足夠大,就能將可觀的淡水儲存在地下的珊瑚砂礫中,與周圍海水達成某種動態平衡,形成島嶼地下的淡水透鏡體[7-9]。

珊瑚礁灰砂島淡水透鏡體示意圖| 灰砂島的淡水不是「自古以來」,而是先有灰砂島才有淡水透鏡體。換言之,近幾年的南海人工填島工程也順便造出了幾處地下淡水資源。該圖依據馬紹爾群島Roi-Namur島的實際情況繪製。圖源@文獻[9]

有了淡水,植物自然會佔據島嶼,進一步吸引昆蟲、鳥類繁衍生息。而動物糞便和動植物遺骸腐爛產生的有機質,又會加速灰砂向土壤轉變,促使更高級的植物落地生根。

原本荒蕪的珊瑚亂葬崗,也便重新富於生機。

西沙宣德環礁

較穩定的大島往往有著豐富的地下水和茂盛的植被,例如永興島。它不僅是南海諸島裡最大的島嶼,也有較豐富的地下淡水資源,養活了種類繁多的的野生動植物[10]。但由於頻繁的人類活動和無序利用,地下水資源現已遭到破壞,不再適宜飲用。

西沙宣德環礁永興島航拍| 左上方的小島名為石島,現在已因填海與永興島連成一體。石島不是灰砂島,而是南海地區唯一的石灰巖島嶼,由古代灰砂島上的砂丘轉化為巖石形成。圖源@VCG

又如甘泉島,因地下水甘甜爽口而得名。至少在唐宋時期,先民們就在島上開鑿水井,作為一處取水、居住之所,遺留下大量鐵鍋、陶器碎片和食物殘渣[11],相關遺蹟留存至今,是我國最南邊的文物重點保護單位。

從海面遠眺甘泉島| 碧藍的海水宛若寶石,蔥鬱的植被充滿生機,難以想像古人在這個小島上曾經過著怎樣的生活。圖源@VCG

從生到死,珊瑚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將身軀轉化為南海諸島。從死到生,裸露的灰砂島因蓄積地下水,而變得生機盎然。生存與死亡,以這樣的方式在南海演繹了數千萬年。但這一切還缺少重要的一環:是什麼在帶著珊瑚和珊瑚礁沉浮於海?

答案隱藏在南海的波濤之下。

02

走向死亡的火山

南海其實可以算做中國火山最多的國土,只是它們都隱藏在海水以下。

遙遠的歲月裡,大規模的巖漿曾經從南海海底的薄弱處噴出。巖漿活動既幫助南海海盆在大約3400萬年前開始擴張變深,也在1600萬年前擴張結束後,繼續製造數不勝數的大小火山[12-15]。

當代海底火山噴發景象| 巖漿遇到冰冷的海水,快速轉變為細小的碎渣,堆積成水下火山,並可以隨波逐流,散布在範圍巨大的海底。圖源@NOAA/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

如果噴發足夠強大和持久,火山便會越堆越高,甚至露出海面形成火山島。

日本東京都小笠原群島的Nijima火山島噴發場景和增長過程| 這是近年來日本新噴發形成的一個火山島,從2013年11月持續到2017年,形成一個面積達2.43平方千米的火山島。2018年1月,日本政府宣布國土面積增長了2.32平方千米,很大程度拜該島所賜。下圖中的「平成25年」是2013年。圖源@日本海上警衛廳、日本國土地理院

高尖石島是整個南海四大群島中,唯一一個火山巖島嶼,雖然只有五、六米高,但卻是南海古代火山活動的一個縮影[16-17]。它曾是海面上的一座小火山,最近一次噴發可能是170萬年前。海浪早已將火山的山體衝刷殆盡,僅留下一個小島,述說過往。

高尖石島影像| 作為南海四群島中唯一的火山島,它有著與其他島嶼截然不同的深色外觀。圖源:社交媒體截圖。

類似的火山遺骸遍布南海,這些死亡的古老火山給南海帶來兩種景觀,分別是海面之下的海山,和海面附近的環礁

在水深超過4000米的南海海盆,眾多海底火山猶如定海神針拔「地」而起,成為四壁陡峭的海山。僅在海盆中部,高出海底1000米以上的海山有20多座,高於海底400-1000米的海山則有27座[18]。

西沙和南沙海域也有不計其數的低矮海山和海丘,它們中的一部分可能是死去的火山,但也有一部分可能是被淹沒的陸地丘陵[19-21]。

南海海底地形立體模型| 圖中海底最深、相對平坦的範圍是南海海盆,那些從海底升起的細柱即為海山,尤其以南海海盆中部的海山最為明顯,屬於中沙群島的範疇。在南沙和西沙海域,也可見一些略小的海山。海底火山是海山的主要成因,特別是在遠離大陸架的深海。在大陸架和陸坡附近,海山也可能由陸上丘陵轉化而來。圖源@文獻[22]

環礁則是更為人們熟悉的景觀,它的形成常常與海底火山有著密切的聯繫。

當一座新生的火山從海底誕生,它會首先堆成一座海山。海山越長越高,衝破海面後便轉變為火山島。如果這個火山島恰好出現在熱帶海域,珊瑚很快就會在它的四周生長,形成裙礁

印度尼西亞班達群島的裙礁景觀| 班達群島是一系列依然年輕的火山島,它們的周圍生長了珊瑚礁,像短裙一樣「遮蓋」著火山島的沿岸,被稱作裙礁。圖源@VCG

時過境遷,當火山完全停止噴發後,火山島也就不再長高擴大。它會在海浪衝刷和海底沉降的雙重作用下,漸漸下沉,啟動死亡的進程

如果火山島沉降得較慢,裙礁會繼續向上生長,最終把火山島包圍起來,形成堡礁和潟湖。

法屬玻里尼西亞的波拉波拉火山島及其周圍的堡礁| 堡礁阻擋了來自外海的海浪,白色的浪花圍繞堡礁破碎。這裡水流強勁,氧氣充沛,常有上升流帶來營養物質,所以是珊瑚生長的理想場所。在堡礁內,是水體較安靜的淺水潟湖。圖源@VCG

火山島如果繼續緩慢沉降,最終消失于波濤中以後,圍繞它的堡礁便有了新的名字,環礁。在環礁內部,昔日曾經是島嶼的位置,如今卻變成了巨大的礁盤或者潟湖。

這一演化規律最早由達爾文提出,現已成為解釋環礁形成的經典理論,被人們廣泛接受。而它實際上就是一座火山島從生到死的一種常見方式

火山島和珊瑚礁的不同演化階段可以對應不同的島嶼| 海底地殼並不是鐵板一塊,同樣存在地殼運動,帶著火山一起沉降或抬升。圖源@IPCC AR5 報告

黃巖島就位於一個巨大的環礁上,礁盤最大直徑約23千米,中心潟湖最大直徑約17千米,最深處20米,最高的礁盤距離海面也有半米以上的距離[23],只有在低潮時才會有幾塊小礁石露出海面,看起來其貌不揚。

黃巖島衛星影像| 2004年拍攝的黃巖島衛星影像。圖源@Wikimedia

但在海平面以下,它卻是一座巨大的海山,底部直徑最寬處超過50千米,頂底垂直落差超過4200米。這是一座從海底崛起的大型火山,無論是底部寬度還是頂底落差,都要遠大於中國陸上最大火山,長白山。它的最近一次噴發大約發生在700萬年前[21, 24],隨後便再無噴發,漸漸沉到水下,變成環礁,走向死亡。

黃巖島海山及其周圍區域的海底地形立體圖和海底剖面解釋| 黃巖島是一個巨大的海底火山,頂底高差達到4000米。在它的底部,探測到了大規模的火山侵入巖體和巖漿上湧通道。珍貝海山的頂面位於水下1480米,漲中海山的頂面位於水下1290米[26]。圖源@文獻[24]

位於西沙群島永樂環礁的琛航島也已被證實存在火山成因。在880米厚的珊瑚礁石灰巖下方,有著1900萬年前的火山噴發產物[16, 25],這說明永樂環礁至少曾有過一座古火山,只是如今早已死亡,隨海底緩緩沉降,被數百米厚的珊瑚礁石灰巖深深埋藏。

西沙群島永樂環礁| 琛航島位於上圖環礁的八點鐘方位,而著名的永樂藍洞則位於四點鐘方位。圖源@VCG

黃巖島和琛航島體現了一種緩慢的火山死亡方式,火山沉降的速度小於等於珊瑚礁向上生長的速率,後者可以一直處於淺海的環境裡,保持環礁或礁盤的模樣

若火山突然加速沉降,超過珊瑚礁向上生長的速率,會讓珊瑚礁一起殉葬。在西太平洋,人們叫它平頂海山(guyot),那些原本在海面附近形成的珊瑚礁,現在已經沉入數百甚至數千米深的海底[27-28],在黑暗、高壓和低溫的海水裡逐漸死亡。

平頂海山結構示意圖| 磚塊紋表示的是珊瑚礁石灰巖,它們原本在海面附近緩慢生長,後因火山快速沉降而沒入深淵,在頂部堆積遠洋深海沉積物。圖源@文獻[28]

人們在南海發現了許多平頂海山[19],甚至連頂部不那麼平整的玳瑁海山,也通過鑽井採樣證實具有類似的地層結構[26]。它的山頂現在已經位於1978米深的水下,說明南海的火山常常帶著自身頂部的環礁一起步入深淵,這是一種激烈的死亡方式。

南海海盆中部主要海山的位置分布圖| 玳瑁海山位於南海海盆北部。圖源@文獻[30]

緩慢和激烈的火山死亡方式在南海共存,左右著珊瑚的命運,同時造就了南海的海面環礁和深海海山,將南海塑造成今日的模樣。

南沙群島司令環礁航拍| 有一種觀點認為,南沙海域的「島下必有火山」[29],但目前我國學者並沒有本區的鑽井資料來證實或者證偽。圖源@VCG

除了死亡的火山,南海同樣也有著沉沒的陸地和丘陵[29,31-35],它們用更加龐大的身軀承載珊瑚的生長,在更大的時間跨度上左右珊瑚的命運。歷經數千萬年,形成了西沙和中沙的大型珊瑚礁群。從某種意義上,這也是一種死亡,是大地陸沉式的死亡。

火山的死亡和陸地的死亡,最後全都匯聚到珊瑚的死亡上;各種宏大的或者細小的力量彼此交融,最終也全部匯聚到了珊瑚的身上。

珊瑚,就這樣被強行賦予了一種重任,在自身努力奮鬥成更大的珊瑚礁時,也被納入了南海演變的歷史大進程,塑造了今日我們可以感知的南海諸島。

西沙永興島海灘|細膩的珊瑚砂和大塊的珊瑚礫混合在一起。常年的海浪負責堆積細砂,偶爾發生的強浪負責堆積大塊珊瑚。圖源@VCG

無論南海將要去向哪裡,珊瑚就在那裡。

無論南海的火山會變成什麼樣子,珊瑚礁們就在那裡。

無論生還是死,珊瑚都會在那一抹遙遠的蔚藍裡,繼續譜寫南海的故事,留給人們去不斷探尋,直到天荒地老。

| END |

策劃撰稿| 雲舞空城

視覺設計| 陳隨

圖片編輯| 謝禹涵

地圖設計| 鞏向傑

內容審校| 王朝陽

封面來源|VCG

本文參考文獻】可滑動查看

[1] 秦京午. 「更路簿」展示中國經略南海信史. 2018-08-21. 人民網. (http://history.people.com.cn/n/2012/0808/c198865-18692540.html)

[2] 海南日報海南周刊. 講述《更路簿》的前世今生. 2019-01-20. 搜狐網. (https://www.sohu.com/a/290297121_99924500)

[3] 海南省統計局. 海南省2019年統計年鑑. (http://stats.hainan.gov.cn/tjj/tjsu/ndsj/)

[4] Bythell J C, Brown B E, Kirkwood T B L. Do reef corals age?[J]. Biological Reviews, 2018, 93(2): 1192-1202.

[5] Veron J.E.N., Stafford-Smith M.G., Turak E. and DeVantier L.M. (2016). Corals of the World. Accessed 30 May 2020. http://www.coralsoftheworld.org/page/reproduction/

[6] Hoegh-Guldberg O, Andréfout S, Fabricius K E, et al. Vulnerability of coral reefs in the tropical Pacific to climate change[J]. Vulnerability of tropical Pacific fisheries and aquaculture to climate change, 2011: 251-296.

[7] 趙煥庭, 王麗榮, 宋朝景. 南海諸島灰沙島淡水透鏡體研究述評[J]. 海洋通報, 2014, 33(6):601-610.

[8] 朱旭. 某人工珊瑚礁島淡水潛水面形成過程研究[D]. 中國礦業大學. 2019.

[9] Oberle F K J, Swarzenski P W, Storlazzi C D. Atoll groundwater movement and its response to climatic and sea-level fluctuations[J]. Water, 2017, 9(9): 650.

[10] 童毅, 簡曙光, 陳權, et al. 中國西沙群島植物多樣性[J]. 生物多樣性, 2013, 21(3):364-374.

[11] 李慶新. 略談南海海洋文化遺產及其當下價值[J]. 南海學刊, 2017, 003(003):P.37-46.

[12] 欒錫武, 張亮. 南海構造演化模式:綜合作用下的被動擴張[J]. 海洋地質與第四紀地質, 2009(06):63-78.

[13] 汪品先, 翦知湣. 探索南海深部的回顧與展望[J]. 中國科學: 地球科學, 2019, 49(10): 1590–1606.

[14] Huang C Y, Wang P, Yu M, et al. Potential role of strike-slip faults in opening up the South China Sea[J]. National Science Review, 2019, 6(5): 891-901.

[15] 夏少紅, 範朝焰, 孫金龍,等. 南海北部晚新生代巖漿活動的發育特徵與構造意義[J]. 海洋地質與第四紀地質, 2017, v.37;No.170(06):29-37.

[16] 李詩穎, 餘克服, 張瑜,等. 西沙群島基底火山碎屑巖中單斜輝石的礦物化學特徵及其地質意義[J]. 海洋學報, 2019, 41(7):65-76.

[17] 業治錚, 等. 西沙群島島嶼類型劃分及其特徵的研究[J]. 海洋地質與第四紀地質, 1985(01):3-15.

[18] 楊蜀穎, 方念喬, 楊勝雄,等. 關於南海中央次海盆海山火山巖形成背景與構造約束的再認識[J]. 地球科學(中國地質大學學報), 2011, 36(3):455-470.

[19] 張夥帶, 朱本鐸, 黃文星,等. 南海西部陸坡平頂海山和海丘地形特徵[J]. 海洋地質前沿, 2017, 033(008):11-17.

[20] 任江波, 王嘹亮, 鄢全樹,等. 南海玳瑁海山玄武質火山角礫巖的地球化學特徵及其意義[J]. 地球科學:中國地質大學學報, 2013(S1):10-20.

[21] 王葉劍, 韓喜球, 羅照華,等. 晚中新世南海珍貝-黃巖海山巖漿活動及其演化:巖石地球化學和年代學證據[J]. 海洋學報, 2009(4期):93-102.

[22] Li C F, Wang P, Franke D, et al. Unlocking the opening processes of the South China Sea[J]. Scientific drilling: reports on deep earth sampling and monitoring, 2012, 14: 55-59.

[23] 黃金森. 南海黃巖島的一些地質特徵[J]. 海洋學報:中文版, 1980(02):115-126.

[24] Wang J, Zhao M, Qiu X, et al. 3D seismic structure of the Zhenbei–Huangyan seamounts chain in the East Subbasin of the South China Sea and its mechanism of formation[J]. Geological Journal, 2016, 51: 448-463.

[25] Zhang Y, Yu K, Qian H, et al. The basement and volcanic activities of the Xisha Islands: Evidence from the kilometrescale drilling in the northwestern South China Sea[J]. Geological Journal, 2020, 55(1): 571-583.

[26] Yan Q, Castillo P, Shi X, et al. Geochemistry and petrogenesis of volcanic rocks from Daimao Seamount (South China Sea) and their tectonic implications[J]. Lithos, 2015, 218: 117-126.

[27] Gischler, E. (2014). Guyot and Atoll. Encyclopedia of Marine Geosciences, 1–10. doi:10.1007/978-94-007-6644-0_130-1

[28] Flood P G. The 『Darwin Point』of Pacific Ocean atolls and guyots: a reappraisal[J]. Palaeogeography, Palaeoclimatology, Palaeoecology, 2001, 175(1-4): 147-152.

[29] 關成堯, 張厚和, 漆家福,等. 南沙海域晚中新世火山侵入伸展幕[J]. 石油學報, 2013, 000(0z2):129-136.

[30] Ding W, Chen Y, Sun Z, et al. Chemical compositions and precipitation timing of basement calcium carbonate veins from the South China Sea[J]. Marine Geology, 2017, 392: 170-178.

[31] Huang X, Betzler C, Wu S, et al. First documentation of seismic stratigraphy and depositional signatures of Zhongsha atoll (Macclesfield Bank), South China Sea[J]. Marine and Petroleum Geology, 2020: 104349.

[32] 朱偉林, 解習農, 王振峰,等. 南海西沙隆起基底成因新認識[J]. 中國科學:地球科學, 2017, 047(012):P.1460-1468.

[33] Yubo M, Shiguo W, Fuliang L, et al. Seismic characteristics and development of the Xisha carbonate platforms, northern margin of the South China Sea[J]. 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 2011, 40(3): 770-783.

[34] 楊朝雲, 韓孝輝, 羅昆,等. 西沙群島宣德環礁的地震層序發育特徵[J]. 海洋地質與第四紀地質, 2018, 38(06):28-39.

[35] 羅威, 張道軍, 劉新宇,等. 西沙地區西科1井綜合地層學研究[J]. 地層學雜誌, 2018, 42(04):123-136.

相關焦點

  • 南海諸島研究又添新作《中國南海諸島史地研究論集》出版
    第一部分包括《中國的南海諸島》《南海諸島的生產——珊瑚礁構成的南海諸島》《優越的熱帶海洋環境》《散處南海腹心的四沙群島》四篇文章。這些文章主要介紹中國南海諸島的地理位置、氣候狀況、動植物種類以及各島礁的外形及其形成過程。如劉南威先生將南海諸島描述為:「在南海『袋型斷續線』範圍內,散布著310座以上的島嶼、沙洲、暗礁、暗沙、暗灘。這些島、洲、礁、沙、灘,統稱為南海諸島。」
  • 南海地圖 中國南海諸島地圖 南海在哪
    南海是位於東南亞的陸緣海,被中國大陸、臺灣本島、菲律賓群島、馬來群島及中印半島所環繞,為西太平洋的一部分。越南稱東海、菲律賓稱西菲律賓海。中國漢代、南北朝時稱為漲海、沸海。清代以後逐漸改稱南海。中文環境皆以「南海」稱之。近代有人從英語「South China Sea」譯為南中國海、中國南海,並成為該地區在國際上的通用名稱。
  • 專家:中國南海諸島主權的形成及南海問題的由來
    宋代將南海諸島列入「瓊管」範圍,即「千裡長沙」、「萬裡石塘」屬於當時廣南西路瓊州的管轄範圍,這標誌著南海諸島納入中國版圖已現端倪。至明清兩代,中央政府繼續將南海諸島明確列入中國版圖並置於廣東省瓊州府萬州轄下,行使了有效管轄。  值得注意的是,從宋代起南海諸島及其附近海域不僅成為中國人民生產、經營活動的傳統區域,而且更成為水師巡防的重要海域。
  • 《南海諸島植物志》(英文版)出版發行
    近日,由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研究員邢福武主編的《南海諸島植物志》(英文版)一書由中國林業出版社出版發行。  南海諸島包含西沙、南沙、中沙和東沙群島及周邊海域,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要道。南海諸島多數島嶼遠離大陸,島嶼星羅棋布,鄰近海域風大浪急,植物學考察只能分階段進行,且需克服暈船暈浪等困難和適應高溫、高溼、高鹽等環境條件。
  • 《中國南海諸島植物志》(中文版)出版發行
    近日,由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研究員邢福武主編的《中國南海諸島植物志》(中文版)一書由中國林業出版社出版發行。這是該書英文版Flora of the South China Sea Islands出版後有關南海諸島植物學研究的又一成果。
  • 南海諸島屬於中國的國際法依據
    一、南海諸島是中國固有領土南海諸島是由中國人民最早發現、最早開發經營、最早納入海防體系、最早管轄,是中國的固有領土。自1744年開始,英國海軍航行南沙群島,對多個島礁展開測量。1843年3月29日,英國捕鯨船船長Spratly發現一座島,命名為「Spratly Island」(今南威島)。
  • 中國人不僅是最先發現命名了南海,還最早管理了南海諸島
    那麼為什麼說南海的東沙群島、中沙群島、西沙群島和南沙群島屬於中國的領土呢?作為中國人,必須要了解這段歷史。一,中國最早發現南海諸島當中國進入了成熟的文明國家的時候,東南亞的各國還處於原始社會階段。因此,中國成為了三沙群島最早的發現者。也因為此,中國也最早給南海諸島取了名字。
  • 國民政府「地圖開疆」:1946年收復南海諸島
    鄭資約隨後與內政部方域司同仁整理實測資料,繪製中國南海地圖,並向行政院呈請核准頒布一系列的地圖。在呈請的文件中,有「內政部繪製南海諸島位置圖、西沙群島圖、中沙群島圖、南沙群島圖、太平島圖、永興島-石島圖及南海諸島新舊名稱對照表」。數月後,上海商務印書館出版了鄭資約編著的《南海諸島地理志略》,書中詳述了東沙群島、西沙群島及南沙群島的歷史背景,南海諸島的地理環境及國疆石碑的照片。
  • 中國南海諸島主權歸屬的歷史與現狀—新聞—科學網
    東漢人楊孚著《異物志》,已對當時或以前中國人對南海及南海諸島的認識做了原始性的地理記載:「漲海崎頭,水淺而多磁石」,第一次稱南海為「漲海」,並將南海諸島泛稱為崎頭,將南海暗礁、暗灘、沙洲等稱為磁石。這是中國人在公元一世紀前發現南沙群島的有力證據。 三國時,中國古代人民對南沙群島航行的方位、距離和海況已有詳細記錄。
  • 中國政府:中國南海諸島擁有專屬經濟區和大陸架
    為重申中國在南海的領土主權和海洋權益,加強與各國在南海的合作,維護南海和平穩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聲明:一、中國南海諸島包括東沙群島、西沙群島、中沙群島和南沙群島。中國人民在南海的活動已有2000多年歷史。中國最早發現、命名和開發利用南海諸島及相關海域,最早並持續、和平、有效地對南海諸島及相關海域行使主權和管轄,確立了在南海的領土主權和相關權益。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中國收復日本在侵華戰爭期間曾非法侵佔的中國南海諸島,並恢復行使主權。
  • 抗戰勝利後中國政府收復南海諸島紀略(一)
    ,散布著一群群美麗的珊瑚礁島,這就是我國南疆的神聖領土——南海諸島。1887年6月26日(光緒十三年五月初六),中法兩國籤訂《續議界務專條》,法國政府承認南海諸島屬於中國所有;中國對南海諸島擁有主權,並為國際法所認定。南海九段線昭示2000多年來的中國史和疆域版圖,記載著中國人民在南海發現、開拓和生產生息的情況。
  • 中國地圖「豎起來了」 南海諸島不再是「插圖」
    豎版中國地圖,南海區域更明晰南海海域和島嶼與大陸為同一比例尺,南海諸島不再作為插圖形式表示。「這樣能使讀者全面直觀地認識中國全圖,不會再誤以為國家領土有主次之分,有利於國民的版圖意識和海洋意識的樹立。」湖南地圖出版社總編輯雷宜遜說。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地圖》中,對南海諸島之島嶼、礁盤等地理信息詳細標示,使國人更好地了解中國南海諸島的東沙群島、西沙群島、中沙群島和南沙群島。
  • 國臺辦:中國對南海諸島及其附近海域擁有無可爭辯的主權
    國臺辦:中國對南海諸島及其附近海域擁有無可爭辯的主權 @國臺辦發布 7月16日消息,近日,針對美國務卿蓬佩奧有關南海問題的聲明,臺對外交往部門聲稱,其對南海諸島及其相關海域享有國際法及海洋法上的權利
  • 中國地圖由橫變豎:南海諸島首次全景展現
    原標題:中國地圖由橫變豎:南海諸島首次全景展現   6南海海域和島嶼與大陸為同一比例尺,南海諸島不再作為插圖形式表示。「這樣能使讀者全面直觀地認識中國全圖,不會再誤以為國家領土有主次之分,有利於國民的版圖意識和海洋意識的樹立。」湖南地圖出版社總編輯雷宜遜說。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地圖》中,對南海諸島之島嶼、礁盤等地理信息詳細標示,使國人更好地了解中國南海諸島的東沙群島、西沙群島、中沙群島和南沙群島。
  • 中國豎版地圖問世發行,南海諸島不再用插圖表示
    中國豎版地圖問世發行,南海諸島不再用插圖表示 澎湃訊 2014-06-24 21:30 來源:澎湃新聞
  • 中國南海諸島四大群島之一——美麗的西沙群島!
    中國南海諸島四大群島之一——美麗的西沙群島西沙群島,中國南海諸島四大群島之一,由宣德群島、永樂群島、東島、中建島、華光礁等構成,共有22個島嶼,7個沙洲,另有10多個暗礁暗灘。它位於南海的中北部,由宣德群島、永樂群島和東島、中建島等34個島礁組成,海域總面積為31700平方公裡。西沙群島主要由海軍部隊駐守,西沙衛士就駐守在永興、中建、珊瑚、琛航等7個島礁上。西沙群島像朵朵睡蓮,浮珠般在綠波萬頃的南中國海上。它位於海南島東南約180海裡處,與東沙、中沙、南沙群島構成中國最南端的疆土。西沙群島,從東北向西南伸展,在長250公裡,寬約150公裡的海域。
  • 【快訊】中國政府聲明:中國南海諸島擁有專屬經濟區和大陸架;中國...
    中國政府聲明:中國南海諸島擁有專屬經濟區和大陸架。中國南海諸島擁有內水、領海和毗連區。 ......
  • 中沙群島,中國南海諸島四大群島中位置居中的群島
    中沙群島,是中國南海諸島四大群島中位置居中的群島。西距三沙市西沙群島的永興島約200公裡。北緯 15°24′~16°15′,東經113°40′~114°57′。中沙群島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神聖不可侵犯的領土。
  • 孫主編說軍史-傳奇將軍林遵與收復南海諸島的故事(一)
    請戳頂部音頻收聽:傳奇將軍林遵與收復南海諸島的故事
  • 南海諸島實際控制權中國並沒太強話語權
    到目前,在南海諸島中,大陸只控制其中的7個小型珊瑚礁,基本不具備軍事應用或者商業開發潛質,臺灣控制太平島和中州島兩個島嶼,但駐軍僅有200人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