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受孤獨 享受寂寞——紀錄片《守護南海珊瑚林》解說詞

2021-01-10 人民網

編者按:本文是趙致真為紀錄片《守護南海珊瑚林》撰寫的解說詞,情思之深邃、文字之優美,如同美麗的珊瑚一樣令人嘆為觀止,特在此編發,與網友分享。題目為編者所加。

這是一片神奇而遼闊的蔚藍。當炎熱的赤道從曾母暗沙之南200海裡划過,當溫暖的季風從U形九段線吹過,世界的版圖上便清晰地標記出了中國的南海。深深感恩於我們勤勞勇敢的祖先,為中華子孫開拓了如此壯麗的水域和海疆,留下了這樣厚重的祖產和家業。

東沙群島、西沙群島、中沙群島、南沙群島,200多個島、礁、沙、灘如繁星灑在浩瀚的蒼穹,如寶石鑲滿藍色的絲絨,它們構成南海的框架和坐標。我們還要驚嘆大自然的巧妙設計, 中國南海的島嶼並非大陸島和衝積島。它們的基本成因,是億萬珊瑚在億萬斯年生命活動中造就的珊瑚礁。惟其如此,不認識珊瑚就無從談起南海諸島了。

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裡,聚集了一批最智慧的頭腦。下屬各專業機構如臂使指、根須四布,連接著南海的一脈一息。黃暉所在的中國科學院熱帶海洋生物資源與生態重點實驗室,便是研究珊瑚的一支主力軍和國家隊。

形貌奇異、色彩斑斕的珊瑚,很早就受到人類青睞並進入經濟文化生活。西晉時代王愷和石崇鬥富,最後靠著擁有珊瑚的多寡和優劣而一錘定音。至於珊瑚究竟為何物,則長期以來各說各話。有人認為是石頭,《說文解字》「系傳」云:「今人所謂珊瑚,石也」;也有人主張是樹木,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寫道「珊瑚生海底,五七株成林」。真正把珊瑚歸入動物王國,已經是近代科學的認知了。

大小如米粒,體型如圓筒,環狀排開的多條觸手招搖不停,將浮遊生物攫入口中……這便是刺胞動物珊瑚蟲的生命姿態。但珊瑚蟲主要的營養來源卻並非捕食,而是體內蟲黃藻的光合作用。我們看到了一對絕妙的共生關係:蟲黃藻是珊瑚蟲的「房客」,用光合作用產生的糖和氧氣「交納房租」,並賦予「房主」五彩繽紛的顏色;珊瑚蟲則不僅解決蟲黃藻的住宿,還將自身代謝的產物二氧化碳及氮、磷等供給蟲黃藻做光合作用原料,真可謂佳偶天成,互利雙贏了。

當外胚層不斷分泌碳酸鈣,珊瑚蟲開始化柔為剛,杯狀的殼體成了外骨骼和「自建住房」。由於珊瑚蟲攝取營養的晝夜模式,造成碳酸鈣外殼生長環紋的周期性盈縮,我們能從X光和顯微鏡下看到古老珊瑚蟲化石留下的「日曆」,如同樹木生長的年輪,證明泥盆紀時候地球確實自轉更快,一年曾經有400多天。

珊瑚礁的形成,生動見證了「銖積寸累」和「日積月累」的偉大力量,建築的基本單元只是每個小蟲的骨殖,漫長的工期則從5億多年前寒武紀直到今天。岸礁,在潮水漲落線之間與陸地連成一體;堡礁,多平行海岸有瀉湖隔離;環礁,則卓立遠海並內存瀉湖。珊瑚礁以其巨大尺度和體量,赫然改變了南北緯30度之間熱帶淺海的版圖。著名的大堡礁綿延2500公裡,是太空中唯一能看到的活體地質構造;中國南海則擁有全球2.57%的珊瑚礁資源,位居世界第八,這是得天獨厚的國之瑰寶。

基礎數據應該是一切研究的前提,岸線、氣溫、日照、水質、土壤、風力、生物群落、植被分布,獲得資料的最可靠手段是實地測量。望遠鏡、放大鏡、定位儀、測距儀,黃暉團隊的才俊們不一定都有汽車駕證,但卻個個考過了潛水執照。選取樣地樣方,布下樣線樣帶,大船無法在礁叢行駛,便放下小艇到瀉湖泛舟;人跡罕至的沙灘孤懸海角,就自帶給養在島礁生存。經過2代人的勘探、普查、修訂、增補,南海諸島已經建立了清晰的生態區劃和物種戶籍。

珊瑚礁被稱作海洋中的「熱帶雨林」和「沙漠綠洲」是實至名歸的。在全球3.6億平方公裡的海底面積中,珊瑚礁只佔0.2%,但卻是25%海洋生物的家園。千姿百態的魚鱉蝦蟹,五光十色的貝螺蟲藻,都在瓊林玉樹間聚族而居和繁衍生息。這裡旺盛的淨初級生產力是海洋的生命發動機,造就了我們這個行星上最高級而複雜的生態系統,形成了海洋生命最豐富的基因庫和宏大的博覽會。

誰也不再懷疑珊瑚礁和人類命運息息相關:支撐著全球漁業的可持續發展;保護著海岸不受風浪潮汐侵蝕;貯存著豐富的石油天然氣寶藏;蘊藏著珍稀獨有的藥用資源;作為觀光旅遊的聖地,珊瑚礁又被譽為「潛水天堂」和「海底花園」。

然而,億萬年間挺過冰河泛濫、隕石打擊、火山爆發、海面起落的珊瑚礁,卻無法承受近百年的人類活動了。全球氣候變化和海水溫度升高,成為珊瑚礁毀滅的主要禍根,「白化」則是第一瘟神和殺手。

「合則兩美,離則兩毀」,珊瑚蟲和蟲黃藻的共生關係原本是珊瑚礁健康生存的基礎。而驟然變化的環境使這些小生命產生持久的應激反應。珊瑚蟲開始代謝紊亂、躁動不寧,蟲黃藻則變得酶功能失序、光合作用銳減,最終導致了大好姻緣破裂,彼此一拍兩散。究竟是珊瑚蟲「翻臉」,驅逐了蟲黃藻,還是蟲黃藻「背叛」,逃離了珊瑚蟲,至今仍然清官難斷。但嚴重的後果是,珊瑚蟲失去了蟲黃藻,從此「六宮粉黛無顏色」。雖然還不至於立刻死去,但幾條觸手在夜間徒勞地捕食,遠遠無法維持生命需求,如果不能在短期內與蟲黃藻破鏡重圓,最終將會淪為餓殍。這時候,萬紫千紅的生態樂園便只剩下珊瑚蟲的累累骨骸,「白茫茫一片真乾淨」了。

1998年厄爾尼諾登上各國媒體頭條時,珊瑚礁首當其衝經歷了全球性大掃蕩。2016年的厄爾尼諾事件已經讓世界90%珊瑚礁受到致命損害。對於全球氣候變化,珊瑚礁可謂「水暖先知」的顯示儀和預警器。此外,海洋的酸化,海水的汙染,紫外線輻照的增加,海上工程的騷擾,都是珊瑚礁「白化」的肇因。國外有科學家悲觀預言,珊瑚將在50年內從地球消失,引發整個海洋生態系統崩潰。如何在千鈞一髮間挽救珊瑚礁,端靠人類的智慧和決心了。

更為不可饒恕的罪過,是近年來的直接破壞。對海洋生物的掠奪性捕撈,對珊瑚礁不擇手段的盜採,讓許多稀世珍寶遭受荼毒,讓大自然千萬年的慢工細活毀於一旦。我們生為「萬物之靈」,究竟靈在何處?該如何喚醒社會的良知,放棄暴殄天物,制止野蠻和貪婪?

1990年,國務院正式批准建立三亞珊瑚礁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湛江徐聞珊瑚礁自然保護區也於2007年晉升國家級。2012年,三沙海洋生物自然保護區已在建設中。合理劃定核心區、緩衝區和試驗區,讓珊瑚種群擺脫塵囂,回歸寧靜,休養生息,再圖大計。這是對南海生態真誠的敬畏和禮遇。也為科學研究提供了可靠的實驗基地。

精心編撰的珊瑚鑑定圖譜和識別手冊,既是科研的參照,科普的讀物,也是執行國家重點保護動物法規的依據和基礎。野外拍攝,案頭考辨,其中的心血和甘苦一言難盡,它們的價值和意義絕不低於科學論文。

在今日南海的評價指標體系中,珊瑚礁的權重已經非同一般。舉世矚目的造島工程,就在規劃、設計、施工各階段劃出了保護珊瑚礁的生態紅線。如果說大自然幾千年間的風浪推送和海流搬運,讓珊瑚貝類的殘片碎屑「聚沙成島」,今天的吹填技術,只是按動這一自然過程的「快進鍵」:用絞吸式挖泥船把瀉湖中的珊瑚砂礫泵送到潮上陸域,讓它逐步演化為海上綠洲,這便是「生態島礁」的理念和「自然仿真」的思路。要加高山尖最好向山腳培土,世上沒有誰比我們更懂得如何珍愛和打理自己的家園。

保護珊瑚礁是一盤永遠下不完的棋,被動消極的「守勢」和積極主動的「攻勢」,又屬不同的棋路和棋風。為什麼不能像荒山造林那樣在海底播種插條,讓珊瑚林大面積開拓生存空間?這正是黃暉團隊夙興夜寐、殫精竭慮的全新課題。

傳宗接代對於每個物種來說都是頭等大事,珊瑚就兼具無性生殖和有性生殖兩種本領。從身體的邊緣和中間「發芽」、「斷裂」,不斷克隆出新的個體向周邊擴展,正是靠著無性繁殖的「分身術」自我複製,讓珊瑚礁從很小的地盤發展成結構宏偉、體量龐大的海底巨觀。

這種無性繁殖和再生功能又是一脈相通的。將珊瑚枝切成手指大小,經過暫養和培育,再附著到預定海域的人工礁體上,讓它們另起爐灶、安家落戶,成為珊瑚礁新的「殖民地」。這種珊瑚移植需要外科手術的細心和地質勘探的準確,挑花繡朵的巧思和抽絲織錦的品味。2013年,黃暉團隊已經在西沙建立了將近1公頃珊瑚底播試驗區和示範區,經過不斷完善改進,來日一定可望大成。

有性繁殖是珊瑚蟲向高級生物進化的證明,雖然雌雄同體、雌雄異體並存讓珊瑚蟲顯得性別混亂,但卻不妨礙精子、卵子的產生和成熟。平時雄體珊瑚蟲的精子排出後,從水中遊進雌體腔腸,並在那裡和卵子結合形成浮浪幼蟲,再被「吐出」而返回大海,經過漂泊流浪,最終固著在海底堅硬的構造上安身立命。

一年一度的珊瑚排卵事件,則是大自然最典型的同步現象和最神奇的生命凱歌。滿月之後,夜幕降臨,隨著至今無法解釋的指令,億萬珊瑚蟲體內的生物鐘同時發動,將蓄勢已久的精子卵子孤注一擲排入海中。如楊花乘風,如柳絮起舞,如煙火齊放,如大雪紛飛,這場「水下婚典」只有短短半小時到1小時,是為了在高密度的時空中實現安全係數和受精概率最大化。那些逃過危險又找到伴侶的卵子將變成浮浪幼蟲開始新生,而錯過這個「窗口時間」的「剩女」就只能淪為其他捕食者的腹中餐了。

根據胚胎解剖和實踐經驗,黃暉團隊基本已經能預報珊瑚排卵的時間,但仍然怕有誤差。為了準時出席這場「相親大趕集」,他們連續多日在水下蹲守。獲取充足的珊瑚受精卵,是後續工作的前提和關鍵。

這是人造環境中的珊瑚苗圃,檔案齊全,品類眾多,色澤鮮豔,長勢茁壯。待到這些小火苗般的珊瑚投放海底,冀望他們可以燎原。像設計公園和景點一樣設計出「海底仙境」,這不是幻想,黃暉團隊已經繪好藍圖,讓人造珊瑚礁巧奪天工。

對於這些身在大海、飽經風浪的一線實幹家,執行能力和操作能力無需質疑,誰能相信他們還有那麼多科研成果。「從造礁石珊瑚中提取蟲黃藻基因組DNA的試劑盒及其方法」,「海洋生態系列研究」,「造礁石珊瑚的分子系統學研究進展」……諸多科學論文發表在國內外的專業期刊上,還有書籍和專著頻頻問世。讓實踐和理論並進,經驗和學問齊高,是這一代科學家的特色。與國際接軌,和世界同行共享信息資源,共商環保大計。保護我們這顆行星上的珊瑚礁,是全人類的共同責任。

忘不了恩師前輩的開創之功和陶鑄之德。他們是黃暉團隊永遠的精神資源。常年漂泊天涯,浪跡三沙,對南海認識越深,就感慨對她愛得太遲,做得太少。要問黃暉的心願,卻那樣樸素又簡單:希望有朝一日,能在南沙群島建立起珊瑚礁科學考察站。

悠悠萬古的珊瑚礁,初露頭角的青年人,南海的明鏡裡,幾曾映照出這樣美麗的播種和耕耘!珊瑚礁生長很慢,最快的鹿角珊瑚1年大約能長10釐米,也許一代人都看不到大功告成,但後世子孫將會收到我們最寶貴的禮物和最深情的祝福。(趙致真)

(責編:方萌萌(實習生)、申寧)

相關焦點

  • 夜晚孤獨寂寞的語錄
    1.一個人的夜晚,任寂寞籠罩著整個房間,讓寂寞侵襲著我的心靈,無數次的頹廢和徘徊,一個人靜靜的在房間裡,依著網絡,伴著寂寞。
  • 寂寞與孤獨的區別是什麼呢?無助發呆的眼神,看一次哭一次!
    孤獨和寂寞有共同點,更有不同處。假如我沒有朋友,我的交際圈很小,但是我的處世態度卻讓我心中充滿了幸福感,那麼我即便是沒有朋友,我的心靈也不會寂寞。反之,即便我身邊有很多朋友,有很多很多疼我愛我的親人,只要我的處世態度不能讓我內心充滿幸福的感覺,那麼我的心靈依舊會寂寞。這就是孤獨的人並不一定寂寞,而寂寞的人也並不一定孤獨。
  • 《輝煌中國》第四集解說詞:綠色家園
    【解說詞】   普蘭林業局的丹加,正在219國道上守護藏羚羊。   夏季來臨,羊群要遷徙到水草豐美的地方生下小羊羔,這裡是它們的必經之路。   確保每一隻藏羚羊順利穿越國道,這項工作已經堅持了五年。
  • 人生路上,最孤獨的三個時期,能成就最好的自己
    從古至今,那些有著巨大成就的人,無一不是經歷孤獨的。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面對困難,能夠忍受孤獨奮力前行的人往往能獲得成功。下面的三種情景,如果能利用好這些孤獨,你的人生一定是豐盈的。
  • 敢於孤獨並享受孤獨
    很多人也害怕孤獨、厭惡孤獨,如果只是自己一個人,他們不會選擇出門,更不會獨自一人走走最熟悉的城市街道。獨自一人意味著只能宅在家、打遊戲、點外賣。討厭孤獨的人往往忘記了:孤獨,才是人生常態。孤獨,是通往成功的階梯。被魯迅先生稱讚「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史記》不正是誕生在正值孤獨的司馬遷之手嗎?
  • 《百年孤獨》:燦爛終將寂寞償還,十句話概括一生,寫盡人生孤獨
    生命中所有的燦爛,終要寂寞來償還。人生,是一場孤獨的單程旅行。孤獨,是旅行中的點頭之交。除了自己,你什麼都帶不走。但,你的閱歷,經驗,所見所聞都是你的。為什麼偉大的人都喜歡看書,因為「書中自有黃金屋」,看書是排解孤獨最好的方式。知識是永恆的,像一瓶「82年的拉菲」,口感色澤都是上乘,越久遠的知識,越讓人感興趣。
  • 《心是孤獨的獵手》:太深太久的寂寞盡頭就是那宿命的孤獨吧
    卡森·麥卡勒斯的作品多描寫孤獨的人們,孤獨、孤立和疏離的主題始終貫穿在她的所有作品中,並烙刻在她個人生活的各個層面。22歲的她寫出的這部長篇小說處女作,至今仍在當代文學的經典之林佔據著不可或缺的地位。只因她故事裡令人著迷的孤獨感。美國的南方小鎮,沉悶蒸騰的日子。孤獨像是濃霧,籠在了午夜的咖啡館、漫長空蕩的巷道。
  • 南海海洋所舉辦院第三屆科學節「嗨,科學!」活動
    南海海洋所組織開展了以「南海所2020雲上科學節」的線上部分,以及協辦在華南植物園舉辦的「中國科學院第三屆科學節暨核心植物園青年科學節(廣州專場)」線下活動,獻上了豐盛的「科普大餐」。開展了科普VR遊,VR全景展示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南海海洋科普基地。 11月1日,南海海洋所參與協辦了由廣州分院主辦、在華南植物園舉辦的「中國科學院第三屆科學節暨核心植物園青年科學節(廣州專場)」線下活動。南海海洋所以現場海報展覽、圖片展示、深海樣品展示、現場影音、科普報告和現場諮詢等多種形式向公眾展示了豐富多彩的海洋世界。
  • 一個人寂寞孤獨的說說,越讀越難過!
    一、是不是我不善言辭,就活該孤獨。二、不要怪人家不秒回你,都是手機不離身的人,自己想想你重要嗎?三、一個人看鬼片,孤獨到背後那隻鬼都對我說別怕。四、我愛你很多,卻又選擇寂寞。我們的愛情,始於孤獨,適於孤獨,最後死於孤獨。
  • 牛羊成群結隊,猛獸總是獨行,這些星座孤獨無人懂,卻出類拔萃
    通往成功的路途,總是那麼寂寞,那麼孤獨。但是,仍然有人在堅持,義無反顧地往前走,走過了風雨,穿過了黑暗,變得強大,成熟又有擔當,出類拔萃,散發出屬於自己的光芒。有些星座也是如此,一起來看看。#星座#天蠍座:無懼風雨,忍受孤獨,活出自我人生的路,越走越知道其中的坎坷和心酸,原來這就是成長。
  • 一條發出52赫茲的鯨魚,我們每個人都是孤獨的Alice
    阿多尼斯說:「我的孤獨是一座花園」陳綺貞《52赫茲》因為我愛 因為我活著 因為孤獨 我探索孤單打不開 封閉的耳朵 沒有人聽見 我在唱著 生命的寂寞有一項社會調查做出了這樣的評價,享受孤獨的人往往比依賴別人的人更能處理自己身邊的事情
  • 孤獨等級TOP1
    最後愛麗絲回到屬於自己的那片世界,發出孤獨的鳴叫,它是世界上最孤獨最寂寞的鯨魚。其實,我們很多人都是一隻孤獨的愛麗絲,周圍人聲鼎沸,自己卻一直一個人做自己的事,一個人穿過人群,用盡一生不過是想尋找一個懂得自己的人。
  • 78秒|我國首部遠洋題材紀錄片《大洋深處魷釣人》公益電影展映季啟動
    這也是我國首部遠洋題材人文紀錄片。本片由中共威海市委宣傳部、山東火龍文化傳播有限公司聯合攝製,紀錄片以遠赴西南大西洋從事魷釣工作船員這個特殊群體為表現對象,用富有感染力的影視語言,對從山東威海石島港出發的「魯威遠漁979號」為代表的魷釣船遠洋作業進行了長達四個多月的細緻紀錄。
  • 邊防老兵與假花對話,這種荒涼和孤獨你懂嗎……
    看到老兵吳傑和假花對話的場景你是否能試著感受巴弄卓康哨所的荒涼和寂寞?「我記得今年有一次下去洗澡,我一進單位跟瘋了一樣,逮著人就聊天,其實就是因為孤獨。」青春無悔每一名邊防戰士都對駐守的地方滿懷深情即便忍受著常人無法忍受的孤獨
  • 孤獨?不被人理解?或正如你我一樣
    孤獨是人類永恆的主題,常常有人告訴我,這個世界上沒有人不孤獨。有的只是擅長將自己隱藏在人群裡罷了,當夜幕降臨,卸下了防備和虛偽的面具之後,孤獨也將悄然而至。很多人總是將寂寞和孤獨這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相混淆。寂寞多是被迫的,有個人陪伴或許就能輕易地解決吧!正如新海誠名作《秒速五釐米》在片尾曲的歌詞裡這樣寫到:如果只是寂寞了的話,是誰都無所謂對吧!
  • 西太平洋寡營養海底首次發現珊瑚林和海綿場
    8月24日至25日,正在西太平洋卡羅琳海山開展科學考察的中國科學家在其東側海嶺上發現了大量生物,包括成片的珊瑚林和海綿場。這是科學家首次在西太平洋的寡營養深海底發現珊瑚林和海綿場。新華社記者張旭東攝「發現」號採集到的紫色珊瑚(8月25日攝)。 8月24日至25日,正在西太平洋卡羅琳海山開展科學考察的中國科學家在其東側海嶺上發現了大量生物,包括成片的珊瑚林和海綿場。
  • 哈利波特:小天狼星對波特父子一生的守護,或許是他對親情的渴望
    回顧《哈利波特》,我們會發現波特夫婦絕對是最幸福的一對兒了,雖然他們英年早逝,還沒來得及享受天倫之樂就攜手去了另一個世界,但在他們的身後都有一個人在默默的守護他們,並為之奉獻了自己的一生。而這兩個默默守護在莉莉與詹姆·波特背後的人是誰呢?當然就是我們都熟悉的斯內普和小天狼星。
  • 【剪輯頻道】紀錄片與科教片
    一面是慈禧的綾羅綢緞服裝、珠光寶氣首飾,一面是光背赤足、悲苦勞累的「縴夫拉縴」,將這兩組鏡頭用對比的手法連接起來,加上音樂、音響、解說詞等綜合處理,產生了強烈的表現力和震撼力。 三、傳記紀錄片 傳記紀錄片是以記錄歷史或當代人物生平或某一方面事跡的影片。
  • 《百年孤獨》最經典的一句話,不足20個字,卻深刻地寫盡人生孤獨
    02生命從不曾離開孤獨,我們只能愛上孤獨正如《百年孤獨》中說的那樣,我們的生命從來不曾離開過孤獨而獨立存在,面對孤獨,我們能做的只有愛上他,並且享受他。生命與孤獨如影隨形,從一個階段到另一個階段,從一個場景,到另一個場景,你面臨的只是從一個孤獨變成另外一個孤獨罷了。但要愛上孤獨,享受孤獨談何容易呀,很多人最多就做到短期忍受孤獨這件事,其他大量的時間與精力都在努力擺脫孤獨,最終碌碌無為。
  • 地名文化系列紀錄片《山海有名》全集在南海網上線
    南海網、南海網客戶端、南國都市報海口4月29日消息(記者 韓星)人間煙火,山河遠闊,地名,如同燈塔,指引我們回家的路。前往美好新生活的徵程,也從這裡開始。所愛隔山海,山海皆有名。4月28日,海南地名文化紀錄片《山海有名》第二季正式對外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