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燈紅酒綠的世界裡,住著非常多的「群居動物」,何謂「群居」?就是時時刻刻都要有很多人陪。
如果某一天發現只有自己是獨自一人吃飯、上班、上學,會覺得這個世界對自己並不友好,因為它用別人的喧囂顯示自己的冷清。
很多人也害怕孤獨、厭惡孤獨,如果只是自己一個人,他們不會選擇出門,更不會獨自一人走走最熟悉的城市街道。獨自一人意味著只能宅在家、打遊戲、點外賣。討厭孤獨的人往往忘記了:孤獨,才是人生常態。孤獨,是通往成功的階梯。
被魯迅先生稱讚「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史記》不正是誕生在正值孤獨的司馬遷之手嗎?受宮刑的司馬遷在暗無天日的「囚籠」裡,如果不忍受著孤獨,這部巨作從何而來?
同樣的,給這不著作如此高的評價的魯迅先生不也是孤獨者的代表嗎?魯迅是孤獨的,他那自我否定的懺悔精神與同時期,與同時期的所有人都不同,他敢於批判所處的社會時代,所以,在那個「黑夜」裡,他是被孤立的,他是孤獨的,因沒有人能夠理解他,因為他的思想不符合當前人的「口味」。
在鄧曉芒《孤獨的魯迅》中寫到:博爾赫斯曾經說過,一個民族的精神的代表人物,往往是與這個民族大多數人的精神狀況背道而馳的。如莎士比亞就與英國人優雅的紳士派頭相去甚遠,塞萬提斯無情嘲弄的正是西班牙傳統的騎士精神。如果他對魯迅有所了解,他一定會說,魯迅也正是以他獨立的人格抗拒整個國民的劣根性,而成為了「民族魂」。
孤獨的魯迅,寫下了許多的著作,很多作品被現在的人用來形容大學四年,比如:大一是《彷徨》、大二是《吶喊》、大三是《朝花夕拾》、大四是《狂人日記》,仔細想想,形容的真的很貼切。
孤獨的魯迅,用筆和紙的摩擦,為我國的文壇添上了濃抹的一筆。
眾說紛紜的被蘋果砸了頭,就提出萬有引力的牛頓難道不孤獨嗎?牛頓的一生,是被人誇讚的一生,是光芒萬丈的一生,同時也是孤獨的一生。在他的一生中,沒有朋友,一輩子也沒有結婚。他的母親曾在困苦時向神祈禱:「萬軍之耶和華阿,你若垂顧婢女的苦情,眷念不忘婢女,賜我一個兒子,我必使他終身歸與耶和華,不用剃頭刀剃他的頭。」而牛頓用終身未娶,成全了母親說的「終身歸與耶和華」,用畢生的精力向人類開拓未知的世界。
愛因斯坦曾這樣評價過牛頓:自然在牛頓面前好像是一本內容浩瀚的書本,他毫不費力地遨遊其中。他的偉大之處在於,他集藝術家、試驗者、機械師和理論家於一身。牛頓的各種發現已進入公認的知識寶庫,成為「偉大的人類之光」。伏爾泰說:「將世界上的一切天才放在一起,牛頓應是他們中的佼佼者。」
在世人的眼中,他們是天才,是成功的典範,是努力的標杆,亦是學習的榜樣和追求的目標。
可是,我們忽視了,他們摘得桂冠的背後,是無數的孤獨,是在別人三五成群的笑聲中,他們依舊孤獨的伏案。
而當今生活下的人,去圖書館看書學習,都得有一個伴才能踏出家門。更不可能因為自己的求知心,一個人踏上追尋真相的道路。現在的生活似乎見不得「孤獨」二字,想自己一個人去店裡面吃火鍋,都被告知至少得有兩人才行。
這個熱鬧的世界,有多少人害怕孤獨?可是,想要成功,孤獨是一堂必修課,只有敢於孤獨並享受孤獨的人,才能站在世界之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