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成功者的必修課!敢於孤獨並享受孤獨

2020-12-02 教師的枕邊書

在這個燈紅酒綠的世界裡,住著非常多的「群居動物」,何謂「群居」?就是時時刻刻都要有很多人陪。

如果某一天發現只有自己是獨自一人吃飯、上班、上學,會覺得這個世界對自己並不友好,因為它用別人的喧囂顯示自己的冷清。

很多人也害怕孤獨、厭惡孤獨,如果只是自己一個人,他們不會選擇出門,更不會獨自一人走走最熟悉的城市街道。獨自一人意味著只能宅在家、打遊戲、點外賣。討厭孤獨的人往往忘記了:孤獨,才是人生常態。孤獨,是通往成功的階梯。

被魯迅先生稱讚「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史記》不正是誕生在正值孤獨的司馬遷之手嗎?受宮刑的司馬遷在暗無天日的「囚籠」裡,如果不忍受著孤獨,這部巨作從何而來?

同樣的,給這不著作如此高的評價的魯迅先生不也是孤獨者的代表嗎?魯迅是孤獨的,他那自我否定的懺悔精神與同時期,與同時期的所有人都不同,他敢於批判所處的社會時代,所以,在那個「黑夜」裡,他是被孤立的,他是孤獨的,因沒有人能夠理解他,因為他的思想不符合當前人的「口味」。

在鄧曉芒《孤獨的魯迅》中寫到:博爾赫斯曾經說過,一個民族的精神的代表人物,往往是與這個民族大多數人的精神狀況背道而馳的。如莎士比亞就與英國人優雅的紳士派頭相去甚遠,塞萬提斯無情嘲弄的正是西班牙傳統的騎士精神。如果他對魯迅有所了解,他一定會說,魯迅也正是以他獨立的人格抗拒整個國民的劣根性,而成為了「民族魂」。

孤獨的魯迅,寫下了許多的著作,很多作品被現在的人用來形容大學四年,比如:大一是《彷徨》、大二是《吶喊》、大三是《朝花夕拾》、大四是《狂人日記》,仔細想想,形容的真的很貼切。

孤獨的魯迅,用筆和紙的摩擦,為我國的文壇添上了濃抹的一筆。

眾說紛紜的被蘋果砸了頭,就提出萬有引力的牛頓難道不孤獨嗎?牛頓的一生,是被人誇讚的一生,是光芒萬丈的一生,同時也是孤獨的一生。在他的一生中,沒有朋友,一輩子也沒有結婚。他的母親曾在困苦時向神祈禱:「萬軍之耶和華阿,你若垂顧婢女的苦情,眷念不忘婢女,賜我一個兒子,我必使他終身歸與耶和華,不用剃頭刀剃他的頭。」而牛頓用終身未娶,成全了母親說的「終身歸與耶和華」,用畢生的精力向人類開拓未知的世界。

愛因斯坦曾這樣評價過牛頓:自然在牛頓面前好像是一本內容浩瀚的書本,他毫不費力地遨遊其中。他的偉大之處在於,他集藝術家、試驗者、機械師和理論家於一身。牛頓的各種發現已進入公認的知識寶庫,成為「偉大的人類之光」。伏爾泰說:「將世界上的一切天才放在一起,牛頓應是他們中的佼佼者。」

在世人的眼中,他們是天才,是成功的典範,是努力的標杆,亦是學習的榜樣和追求的目標。

可是,我們忽視了,他們摘得桂冠的背後,是無數的孤獨,是在別人三五成群的笑聲中,他們依舊孤獨的伏案。

而當今生活下的人,去圖書館看書學習,都得有一個伴才能踏出家門。更不可能因為自己的求知心,一個人踏上追尋真相的道路。現在的生活似乎見不得「孤獨」二字,想自己一個人去店裡面吃火鍋,都被告知至少得有兩人才行。

這個熱鬧的世界,有多少人害怕孤獨?可是,想要成功,孤獨是一堂必修課,只有敢於孤獨並享受孤獨的人,才能站在世界之巔。

相關焦點

  • 活著就是最幸福的事,孤獨也可以是一種享受
    表姐安慰她:一個人散步,一個人吃燒烤,偶爾曾經也會感到害怕、迷茫和悲傷,但我很幸運,因為有個很好的人說「活著就是最幸福的事,孤獨也可以是一種享受」。我們可以活得隨意一點,我們不需要討好這個社會上的任何人,我們就是我們自己。
  • 《質數的孤獨》:每個人都能在其中看到自己孤獨的影子
    喬爾達諾不希望自己的作品被貼上「反孤獨」的標籤,因為他要享受孤獨的感覺。
  • 一條發出52赫茲的鯨魚,我們每個人都是孤獨的Alice
    沃特金斯博士是發現並跟蹤Alice長達12年的海洋學家,當他逝世以後,他的同事陸續收到了關於他們發表的論文的信;這些信件與過去的學術信件截然不同,都是來自普通人:有悲傷的人、心碎的人、孤獨的人,他們在52Hz的歌裡聽見了自己的聲音,Alice發出了人們共同的孤獨頻率,我們每個人都是Alice。
  • 深度解讀《百年孤獨》:每個人都是一座孤島,時代讓孤獨永恆
    布恩迪亞家族雖然同在一篇屋簷下,但每個人都活成了一座孤島。對於這百年間生在加勒比海沿岸小鎮馬孔多上的人來說,孤獨與生俱來,儘管他們孤獨的具體表現並不相同,但在時代的背景下殊途同歸,不同的生命軌跡全部歸於孤獨,時代讓孤獨成了永恆。
  • 《孤獨的價值》:孤獨,並不是你不合群,而是不隨波逐流
    最近看到一本書叫《孤獨的價值》,是由日本的作者森博嗣所著,而在這本書中,作者說到:其實孤獨並沒有那麼悲慘,甚至孤獨是有著無法捨棄的價值。就像作者,他是一個比較喜歡隱居的人,長年隱居在一個很偏僻的地方。所以說,千萬不要覺得孤獨不好,要去想孤獨其實可以給我們帶來很多我們意想不到的價值。01我們孤獨的背後,是缺乏思考作者在書中說,其實科學家和數學家他們很喜歡孤獨,很多人不理解孤獨帶來的快樂,而他們卻明白,所以現在的社會其實,科學家和數學家他們是獨佔著這份快樂的。
  • 孤獨的星星在哪聽 九日歌曲孤獨的星星完整歌詞介紹
    孤獨的星星在哪聽 九日歌曲孤獨的星星完整歌詞介紹  孤獨的星星 - 九日  試聽:https://y./n/yqq/song/000M5Chv0u61Jt.html  詞:九日  曲:九日  編曲:九日  吉他:阿偉/九日  貝斯:佑歌  錄音:章古  和聲:九日  混音:六先生  孤獨的星星  就像流淚的眼睛  哭泣不如享受安靜
  • 《百年孤獨》:百年瞬息即逝,無盡輪迴中體味孤獨才是生命的永恆
    小說揭示了家族中每個人命運在不斷被輪迴重複中,逃離不掉人類孤獨的宿命,這一直擊心靈的主題。布恩迪亞家族中,每個人有不同的命運,也有不同的孤獨,男人有男人的孤獨,女人有女人的孤獨。一代又一代守著祖輩的"實驗室"不停地做著"小金魚",研究著祖輩留下的那份羊皮卷,在日復一日的痴迷中,或抵抗,或享受著內心那份不被理解的孤獨而慢慢老去。
  • 習慣了|一個人的孤獨
    ——(美)馬克斯威爾·馬爾茲當習慣一個人「孤獨」!當我開始經歷人生顛沛流離,感受著世間人走茶涼,我學會了接受當下有所「殘缺之美」的自己,開始懂得去享受專屬的孤獨之美。獨自奮鬥、獨自生活。徘徊於精神自由與生活羈絆之中,愜意而純良。
  • 唯有孤獨,才是生命的永恆
    孤獨的靈魂,才是一種對生命純粹的尊重,強大的內心,才可以應對外界所有的狂風驟雨。無需介懷你的反常,這只是一個生命發出的最真摯的呼喚。所謂成長,就是經歷了很多事以後把一個人變得麻木不仁,一副什麼都無所謂的樣子,往往還大言不慚的說,嗯,這個人社會經驗相當豐富。
  • 寂寞與孤獨的區別是什麼呢?無助發呆的眼神,看一次哭一次!
    這就是孤獨的人並不一定寂寞,而寂寞的人也並不一定孤獨。孤獨和寂寞是相對的,但又是絕對的。孤獨和寂寞這兩個既相同又不同的東西時時刻刻都在改變著我們和充斥著我們的心靈。首先我們來說說孤獨,孤獨這個詞的意思是獨自一人,沒有其他人陪伴或者甚至是不希望有其他人陪伴,孤獨這個詞可以形容很多人,有單身狗有流浪者但更多的是那些成功者!
  • 《百年孤獨》最經典的一句話,不足20個字,卻深刻地寫盡人生孤獨
    所以每個年齡段的我們,做的最努力的事情,一定是嘗試擺脫孤獨。但讓人苦惱的是,似乎無論在哪個年齡段,孤獨都如影子般跟隨著我們,怎麼也擺脫不了,常常讓我們精疲力盡。讀了《百年孤獨》這本書之後,我終於明白了應該怎樣面對孤獨了。
  • 排遣你我孤獨
    地球孤獨嗎?目前為止整個太陽系與銀河系沒有類似的地球文明,我們的文明何去何從,是走向毀滅或是發展至無窮,既然我們有了這樣文明的開端,也是宇宙的一道光,照亮了宇宙一角,我們應該有自己的音樂旋律。如果我們不團結髮展,相當於患了憂鬱症,隨時有自殺毀滅的傾向。
  • 每個指數都是一顆孤獨的行星
    每個指數都是一顆孤獨的星球,漂浮在宇宙中,如果沒有其他外力的情況下,這顆星球會保持慣性移動,外力的情況有:國家政策,外匯市場,市場情緒,風口板塊,技術突破,重大黑天鵝等等,所有這些外力會從不同方向加到這顆孤獨的星球上面,星球的走勢取決於這些外力的共同作用。
  • 情感——質數的孤獨
    我們每個人在人生裡越過山谷崎嶇,棲息在暮色裡,在不確定的飛行軌道裡,慌張而又漫無目的的飛行著,留下的是成為琥珀的那部分,它是內心最為細膩的,是最為秘密的,它不允許自己輕易去觸碰,更不允許別人把它揭開,所以便一直留在自己的內心深處,並沒有人知道那一部分是孤獨的,是無言的,也是微小的。
  • 《質數的孤獨》:孤獨的,不僅僅是質數
    一百多年前,尼採曾說過「孤獨是條鯨魚,吞噬著我」,而如今的繁華社會裡,孤獨卻像無數個螞蟻,無時無刻不在啃噬著我們的身心。如同樹木的年輪,不同的時代都會留下不同的痕跡,不同的時代也造就了不同的年輕人。海明威在《太陽依舊升起》中描寫了「迷惘的一代」(The Lost Generation),他們在一戰後成長,由於戰爭創傷失去了生活信念,對生活充滿了迷惘、悲觀。
  • 人,越優秀,越孤獨
    哲人說:庸人無聊,天才孤獨。真正優秀的人,大抵都是孤獨的,越是合群的人,往往就越平庸。一個人的優秀,往往都是從孤獨開始的,而一個人越是熬得住孤獨,耐得住寂寞,就越是優秀。人,越優秀,越孤獨。越是優秀的人,越是容易孤獨,你越是與眾不同,跟你同在一個頻道上的人就越少,層次不同,思想不同,做法不同,行動也顯然是不一樣的。當一個人走到高處時,理解你的人也就少了,你只有一個人慢慢孤獨的走下去,畢竟站在山腳下的人是多數,能有魄力和實力站在山頂上的人,屈指可數。有句話這樣說,如果每個人都可以理解你,那麼你究竟平凡成什麼樣子。
  • 一部與孤獨有關的電影——《質數的孤獨》
    我們每個人都有痛苦的記憶,我們也都有自己的傷痕,有些顯露在肌體上,有些深藏在內心裡。它們伴隨我們的成長,或許漫長歲月會慢慢將他們撫平,但無法將它們消除,在某些時刻,總會隱隱作痛。而有些傷痛,則不會隨時間流逝而有所減輕,它們就像另一部分的自己形影不離,甚至會雕刻的我們的性格,塑造我們的孤獨。
  • 教師節,致敬孤獨症兒童康復師!
    今年是江婉媛在孤獨症(自閉症)兒童幹預康復機構大米和小米度過的第5個教師節。「我的心願是希望每個孩子與世界自由溝通,能夠在大米和小米享受到更適合的幹預服務。」真摯的話語說出了這位一線孤獨症兒童康復師的心聲。  2016年,江婉媛從深圳大學心理學系畢業後加入大米和小米。
  • 《心是孤獨的獵手》:孤獨走向群體本就是妥協,因為孤獨才是常態
    這本小說夾雜了太多的東西,從夫妻之間愛情的流失,到一個整天叫囂著民主自由的怪人,從仿佛永遠在聆聽的啞巴,到永遠在憤怒的黑醫生,遙遠的歐洲正處於二戰的水深火熱,美國南部的小鎮在毒辣陽光的烘烤下,有條不紊地將每個人的人生推入絕境。
  • 我終將感謝這份孤獨,從此不懼一個人,孤獨給了我時間去思考獨處
    哲學家叔本華說:要麼孤獨,要麼庸俗。叔本華所說的孤獨,應該是一種享受,一種經過利弊權衡後的理性的選擇。為什麼我要逃離人群,選擇孤獨?是因為交際無法給我想要的,所以我才遠離交際;是因為孤獨能給我帶來好處,所以我才選擇孤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