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景如畫的梅溪湖。
紅網時刻記者 盧楊? 通訊員 劉敏 長沙報導
俗話說,雨天洗天洗地,雨後空氣清新、萬物潔淨。實際上,雨水會把空氣中和地面上的灰塵、泥土衝刷進管網,排放到水體中,經沉澱變成淤泥,對湖泊造成內源汙染。
近日,長沙陰雨綿綿,日降水量不低於1.3毫米。但如果你雨中漫步在湖南湘江新區梅溪湖國際新城湖邊的木棧道上,卻能看到另一番景象。雖經雨水的不斷「洗禮」,梅溪湖依然水質清澈、碧波蕩漾。
這是為什麼呢?原來,採用了雨水淨化工藝的梅溪湖擁有著「特異功能」。
髒兮兮的雨水如何變為清澈的湖水?
構建梅溪湖水下生態系統採用了生物操縱技術。
小雨潤如酥,然而雨水剛剛落下的時候卻是並不「乾淨」。
當髒兮兮的雨水匯入湖泊,梅溪湖將自動啟動「淨化功能」。
首先,通過梅溪湖雨水淨化區的格柵池、沉澱池,可以將雨水中的大顆粒進行物理沉澱、過濾,再經生態植物塘的水生植物根系對營養物質進行吸收,雨水的汙染在此環節得到初步處理。
其次,利用內源消減措施,採用生物操縱技術,構建以沉水植物為主,浮葉及挺水植物為輔的水生植物群落,配合水生動物等包括「生產者(浮遊植物、水生植物),消費者(浮遊動物、底棲動物、魚類)和分解者(細菌、真菌)」在內的完整水體生態系統,達到水質淨化目的。
水生植物群落的作用
梅溪湖水生態修復的原理。
維持梅溪湖水質穩定,水生植物群落的存在非常關鍵。
每當髒兮兮的水進入湖泊,梅溪湖的植物們便開始了它們的「工作」。水生植物群落主要通過對水體中汙染物的阻濾、沉降、吸附等物理作用以及植物吸收、積累等作用達到淨化水質的效果。
水生植物群落主要包括挺水植物、浮水植物和沉水植物,其中沉水植物是控制湖泊水體富營養化、恢復水下生態系統的重要手段。沉水植物不僅可以通過光合作用釋放氧,起到增氧作用,防止湖水黑臭,還可以控制底泥再懸浮,增加水體透明度,保持湖水清澈,降低水中營養鹽的濃度,抑制浮遊藻類的生長,有效防止水體富營養化。
梅溪湖水下的生物世界
部分梅溪湖水生植物介紹。
梅溪湖平靜的湖面下,物種卻極為豐富。據介紹,梅溪湖共計種植了50萬平方米水生植物。沉水植物主要為經馴化不會長出水面,對水體中的TN、TP、CODMn等去除率較高四季常綠矮型耐寒苦草、金魚藻、黑藻、馬來眼子菜等。浮葉及挺水植物主要為黃花鳶尾、德國鳶尾、燈心草、再力花、梭魚草、睡蓮、荷花等。
拿伊樂藻來說,它原產美洲,是一種優質、速生、高產的沉水植物,可以在光合作用中放出大量氧氣,還可吸收水中不斷產生的大量有害氨態氮、二氧化碳和剩餘餌料溶失物及某些有機分解物,使水質保持中性偏鹼,增加水體透明度,對促進蛻殼、提高飼料利用率、改善品質等都有著重要意義。
而梅溪湖的水生動物主要以適宜當地生長環境的品種為主,考慮生態系統中能量傳遞效率,按比例投入各級消費者數量,用以完善生態系統,為後期調控、構建穩定的生態系統做基礎。
其中魚類主要為上層食肉性的黑魚、鱅魚、長豐白鰱,中下層雜食性的細鱗斜頜鯝等,大型底棲類包括攝食有機碎屑的青蝦、刮食性的銅鏽環陵螺、攝食水中藻類、苔蘚的環堅石螺,慮食性的小型河蜆等。
「2017年梅溪湖已開始實施水生態修復工程一期項目,通過外源截汙和內源消減措施,在梅溪湖內構建水下沉水植物群落,逐步恢復水下生態系統。」湘江集團湘新水務公司相關負責人介紹,梅溪湖健康湖泊水生態系統可以提高水體生物多樣性,改善水生態環境,已為梅溪湖片區帶來良好的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