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膚黝黑,滿頭銀絲,套著寬鬆的舊T恤,腳穿一雙沾滿泥巴的拖鞋……眼前的於丹與大學教授的形象似乎不相符。20多年來,他帶領學生在湖北省鄂州市的梁子湖種水草,每天或踏著沒過膝蓋的汙泥,或潛入水底,在水中一待就是大半天。如今,他們種植的20餘萬畝水草與天然水草一起形成了覆蓋湖底八成區域的「水下草原」,梁子湖因此成為長江中下遊水質最好的湖泊之一。
1992年,博士畢業的於丹來到武漢大學進行「長江中下遊淡水湖泊調查」的博士後課題研究,在梁子湖發現水草對汙水具有強大的淨化能力。於是他決定嘗試種植水草,重建退化的水生植被,從此便駐守梁子島。
上島之初,沒有資金來源,他和學生們寄宿在漁民的平房裡,僅靠幾臺電腦堅持工作;吃不上新鮮食物,就自己開荒種地。雖然條件艱苦,於丹還是帶領學生每年在島上工作超過300天,連續18個春節堅守在島上。
2005年,梁子湖湖泊生態系統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獲批建設,成為國內第一個以水生植物和清水湖泊為研究對象的野外站。於丹和學生更加忘我,天天在不同水域上尋覓、收集製作水生植物的樣本。「在中國,只要是大一點的水體,無論是江河還是湖泊,我們都到過。」目前,於丹團隊採集到的樣本已經有17萬個,佔全國總數的65%以上。
1998年的特大洪水使梁子湖的水生植被覆蓋率驟降50%。次年春天,於丹開始實施梁子湖植被生態恢復工程。通過人工種植水草來淨化水體和水質。種草比採草更難,需要完全潛到水底,用手刨坑,有時要潛好幾次才能種好一棵水草。「種草要遵循嚴密的流程,每年要採集種子,保存、浸泡、培養幼苗,再到湖裡種植。如果拿了種子就往水裡撒,就會被魚當做餌料吃個精光。」於丹說。如今的梁子湖共有282種水生高等植物,超過英國、日本等國全國水生植物種類的總和。
於丹和學生們在梁子湖設置了300多個監測點,針對大氣環境、水生植物群落的調查從未間斷。精準的數據、科學的分析為湖泊生物群落重建和生態修復研究提供了依據。他們還為推廣「種草治汙」建起了物種資源庫。總結梁子湖的治理經驗,於丹提出了湖泊治理「抓緊治『小病』,分期治『重症』,保住『生態本錢』」的新思路,其中「一湖一策」更是上升為國家層面的治理方針。
如今,梁子湖內80%的區域被水生植物覆蓋,水下草原清晰可見。湖水整體恢復到II類水質,50%為I類水質。2009年,對水質要求極高、有「水中大熊貓」之稱的桃花水母,在梁子湖高密度、大面積出現。世界自然基金會來此考察時,驚訝於梁子湖湖水之清澈,水草之茂盛,稱讚其為「水下原始森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