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下草原」逐夢人——記梁子湖湖泊生態系統國家野外科學觀測...

2020-11-29 科學技術部

    皮膚黝黑,滿頭銀絲,套著寬鬆的舊T恤,腳穿一雙沾滿泥巴的拖鞋……眼前的於丹與大學教授的形象似乎不相符。20多年來,他帶領學生在湖北省鄂州市的梁子湖種水草,每天或踏著沒過膝蓋的汙泥,或潛入水底,在水中一待就是大半天。如今,他們種植的20餘萬畝水草與天然水草一起形成了覆蓋湖底八成區域的「水下草原」,梁子湖因此成為長江中下遊水質最好的湖泊之一。

    1992年,博士畢業的於丹來到武漢大學進行「長江中下遊淡水湖泊調查」的博士後課題研究,在梁子湖發現水草對汙水具有強大的淨化能力。於是他決定嘗試種植水草,重建退化的水生植被,從此便駐守梁子島。

    上島之初,沒有資金來源,他和學生們寄宿在漁民的平房裡,僅靠幾臺電腦堅持工作;吃不上新鮮食物,就自己開荒種地。雖然條件艱苦,於丹還是帶領學生每年在島上工作超過300天,連續18個春節堅守在島上。

    2005年,梁子湖湖泊生態系統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獲批建設,成為國內第一個以水生植物和清水湖泊為研究對象的野外站。於丹和學生更加忘我,天天在不同水域上尋覓、收集製作水生植物的樣本。「在中國,只要是大一點的水體,無論是江河還是湖泊,我們都到過。」目前,於丹團隊採集到的樣本已經有17萬個,佔全國總數的65%以上。

    1998年的特大洪水使梁子湖的水生植被覆蓋率驟降50%。次年春天,於丹開始實施梁子湖植被生態恢復工程。通過人工種植水草來淨化水體和水質。種草比採草更難,需要完全潛到水底,用手刨坑,有時要潛好幾次才能種好一棵水草。「種草要遵循嚴密的流程,每年要採集種子,保存、浸泡、培養幼苗,再到湖裡種植。如果拿了種子就往水裡撒,就會被魚當做餌料吃個精光。」於丹說。如今的梁子湖共有282種水生高等植物,超過英國、日本等國全國水生植物種類的總和。

    於丹和學生們在梁子湖設置了300多個監測點,針對大氣環境、水生植物群落的調查從未間斷。精準的數據、科學的分析為湖泊生物群落重建和生態修復研究提供了依據。他們還為推廣「種草治汙」建起了物種資源庫。總結梁子湖的治理經驗,於丹提出了湖泊治理「抓緊治『小病』,分期治『重症』,保住『生態本錢』」的新思路,其中「一湖一策」更是上升為國家層面的治理方針。

    如今,梁子湖內80%的區域被水生植物覆蓋,水下草原清晰可見。湖水整體恢復到II類水質,50%為I類水質。2009年,對水質要求極高、有「水中大熊貓」之稱的桃花水母,在梁子湖高密度、大面積出現。世界自然基金會來此考察時,驚訝於梁子湖湖水之清澈,水草之茂盛,稱讚其為「水下原始森林」。

相關焦點

  • 雲南洱海湖泊生態系統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獲得教育部正式認定[圖]
    上海交通大學雲南研究院報導 教育部日前下發通知,公布了2019年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名單,依託上海交通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申請的「雲南洱海湖泊生態系統教育部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經過評審,正式獲得認定。洱海位於雲南省大理市,是雲貴高原第二大淡水湖泊,也是我國典型的富營養化初期湖泊。
  • 河南大別山森林生態系統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
    2020年12月29日,從科技部傳來喜訊,《科技部辦公廳關於組織填報「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建設運行實施方案」的通知》(國科辦函基[2020]470號)正式發布,依託河南大學建設的「河南大別山森林生態系統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以下簡稱「大別山國家站」)獲批立項建設。
  • 甘肅民勤荒漠草地生態系統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
    》 楊自輝 馬全林 甘肅省治沙研究所 甘肅民勤荒漠草地生態系統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 甘肅民勤荒漠草地生態系統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以下簡稱「民勤站」)始建於1959年,地處河西走廊東段石羊河流域下遊民勤綠洲,位於巴丹吉林和騰格里兩大沙漠交匯地帶
  • 記中科院太湖湖泊生態系統研究站—新聞—科學網
    江蘇省江都水利工程管理處就湖泊水生態系統的觀測及研究專程赴中國科學院太湖湖泊生態系統研究站(以下簡稱太湖站)取經。 揚帆起航 太湖位於世界著名湖群之一 —長江中下遊湖群的下遊,是我國第三大淡水湖泊。流域面積3.7萬平方公裡,人口密度集中。這裡河網密布,有140 多條河流出入,水滯留時間300天左右。
  • 保護海洋生態系統,引領海洋綠色發展—記海南三亞海洋生態系統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
    這群種珊瑚的人來自海南三亞海洋生態系統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他們所做的工作只是研究站進行熱帶海灣生態系統保護的其中一部分。因所做貢獻突出,1999年實驗站被列為國家重點野外試驗臺站(試點站),2002年加入了中國科學院生態系統研究網絡,2006成為國家重點野外試驗臺站。
  • 河南寶天曼森林生態系統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正式獲批建設運行
    百姓生活看中原(金光曉 通訊員 劉曉靜)12月29日,從科技部傳來喜訊,《科技部辦公廳關於組織填報「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建設運行實施方案」的通知》(國科辦函基〔2020〕470號)正式發布,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森林生態環境與保護研究所和寶天曼管理局共同建設的「河南寶天曼森林生態系統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
  • 南嶺森林生態系統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入選國家科技部擇優建設名單
    根據「科技部辦公廳關於組織填報《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建設運行實施方案》的通知」,科技部研究決定將69個野外站列入國家野外站擇優建設名單,依託廣東省科學院廣州地理研究所建設的「南嶺森林生態系統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簡稱「南嶺站」)位列其中,正式進入國家級野外平臺行列。
  • 福建有了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
    >   中新網福州1月7日電 (記者 林春茵)福建省科技廳7日透露,福建三明森林生態系統與全球變化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臺灣海峽海洋生態系統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已獲批納入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擇優建設名單,這是福建省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首次進入國家級行列
  • 關於組織申報新建生態環境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的通知
    經研究決定啟動新建生態環境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的遴選工作,現將有關事項通知如下:  一、 申報方向  1、生態系統國家野外站  生態系統國家野外站主要是對我國農田、森林、草地、水域生態系統的結構、功能及其演變過程進行長期綜合觀測和試驗、研究、示範的定位站。
  • 復旦大學獲批上海長江河口溼地生態系統教育部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
    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是開展野外觀測、科學實驗、實踐教學和技術示範的重要基礎性平臺。為推動高校積極爭取建設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加強高校野外科學觀測研究能力建設和科學數據積累,提升相關領域人才培養的實踐和實訓水平,教育部近日組織認定一批教育部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全國37所高校共52個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獲得認定,依託復旦大學建設的上海長江河口溼地生態系統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以下簡稱長江河口溼地野外臺站)獲得教育部認定。
  • 三明森林生態系統與全球變化野外科學研究站獲批國家級野外科學...
    近日,科技部公布了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擇優建設名單,福建師範大學 「福建三明森林生態系統與全球變化野外科學研究站」入選,這是該校國家級平臺建設的重大突破,也是設在三明市的首家國家級研究平臺。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是重要的國家科技創新基地之一,是國家科技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將圍繞服務國家重大戰略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重大需求,著力提升野外站觀測能力和研究水平,加強示範和服務功能,支持相關學科建設和高層次人才培養。
  • 王學路一行赴中國科學院封丘農田生態系統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
    、棉花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和省部共建作物逆境適應與改良國家重點實驗室一行9人赴中國科學院封丘農田生態系統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和新鄉市平原城鄉一體化示範區考察。在封丘站,王學路一行了解了封丘站的建站歷史、發展情況,考察了長期養分觀測樣地,輪作模式樣地、秸稈還田樣地,以及大型作物表型平臺等實驗場地和設施,與封丘站的負責同志就相關科學研究可以進行合作與交流的方面進行了溝通。
  • 記中科院荒漠草地生態系統國家野外研究站—資訊—科學網
    沙漠何以不荒涼
  • 我省新獲批3個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
    日前,科技部公布了69個獲批新建的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名單,我省3個野外站獲批建設,它們分別是:依託中國科學院地球環境研究所建設的黃土高原地球關鍵帶與地表通量野外觀測研究站,關中平原生態環境變化與綜合治理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依託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建設的神木水蝕風蝕交錯帶生態環境變化與綜合治理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
  • 天津市首個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獲批建設
    新華社天津1月16日電(記者周潤健)記者16日從天津市科技局獲悉,依託天津大學建設的環渤海濱海地球關鍵帶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近日獲科技部批准建設,成為天津市首個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環渤海濱海地球關鍵帶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位於天津大學濱海工業研究院園區,由天津大學聯合天津市環境保護科學研究院、天津市氣象局、天津市生態環境監測中心等單位組織建設。
  • 陝西省新獲批3個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
    本報訊 (記者 張梅)日前,科技部公布了69個獲批新建的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名單,我省3個野外站獲批建設,它們分別是:依託中國科學院地球環境研究所建設的黃土高原地球關鍵帶與地表通量野外觀測研究站,關中平原生態環境變化與綜合治理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依託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建設的神木水蝕風蝕交錯帶生態環境變化與綜合治理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
  • 把握生態系統的完整性 確保生態系統持續向好
    促進生態系統良性循環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堅持綠色發展,全面加大生態保護力度,生態系統惡化趨勢得到基本遏制,實現了沙化土地面積由長期擴大到持續縮小、森林面積和森林蓄積量由長期下降到逐年上升、水土流失面積強度「雙下降」、江河湖泊生態明顯向好的歷史性轉變。但我國生態系統仍較為脆弱,保護壓力依然較大,加強生態系統保護刻不容緩。推行草原森林河流湖泊休養生息。
  • 內蒙古磴口荒漠生態系統定位觀測研究站
    內蒙古磴口荒漠生態系統定位觀測研究站(以下簡稱「磴口站」)始建於1982年,前身為「六五」「七五」國家重點科技(攻關)項目「『三北』防護林營造技術」的3個地面氣象站,2006年形成「一站四點聯測」布局,隸屬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沙漠林業實驗中心。
  • 天津首個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獲批建設
    天津北方網訊:近日,科技部批覆「環渤海濱海地球關鍵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成為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以下簡稱國家野外站),這標誌著天津市國家野外站建設實現零的突破。
  • 陝西新獲批3個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
    本報訊 (記者 張梅)日前,科技部公布了69個獲批新建的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名單,我省3個野外站獲批建設,它們分別是:依託中國科學院地球環境研究所建設的黃土高原地球關鍵帶與地表通量野外觀測研究站,關中平原生態環境變化與綜合治理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依託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建設的神木水蝕風蝕交錯帶生態環境變化與綜合治理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