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3-22 中國新聞網 楊顏慈
語音播報
寒武紀微網蟲骨片化石的古地理分布(修改自Torsvik and Cocks, 2013b; Yang et al., 2015)。南古所 供圖
華北板塊寒武系第四階辛集組微網蟲化石。南古所 供圖
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3月21日公布,該所博士研究生潘兵等人在中國華北早寒武世地層,發現了微網蟲骨片化石。該發現拓展了微網蟲骨片化石的古地理分布範圍,最新研究成果發表於國際古生物專業期刊Journal of Paleontology。
據了解,微網蟲骨片化石是寒武系第二統小殼化石中的常見化石類型,呈網狀結構,網孔近六邊形,具形態多樣的紐結,主要成分為磷酸鈣。這些網狀骨片化石最早於1975年發現於英格蘭下寒武統地層。因其外形似網狀且比較小(毫米級)而形象地將其命名為微網蟲(Microdictyon),但關於這些微小骨片化石的生物屬性尚難以確定。
直到1989年,在中國雲南澄江生物群發現了保存完整的軟軀體化石後,科研人員才確定這些網狀骨片原來是生長在葉足類動物軀幹的兩側,每個軀幹的兩側生長有9對網狀礦化骨片。雖然微網蟲的離散骨片化石在全球下寒武統地層中較為廣布,但長期以來在中國的華北地臺卻沒有發現報導。
此次,潘兵等在研究華北地臺南緣寒武系第二統辛集組小殼化石的過程中,首次在華北發現了微網蟲的離散骨片化石。潘兵等依據所發現的化石材料,通過與前人已經發表離散骨片形態的對比分析,認為僅依據少量的離散骨片很難排除種內變異、個體發育以及不同位置骨片形態的差異,因此在利用離散骨片建立新種時需要更加謹慎地考慮這些因素。
文章系統地總結了微網蟲各個種的時空分布特徵,認為微網蟲並不適合作為寒武系第三階的標準化石。通過分析離散骨片的不同形態特徵在地層中出現的先後順序,發現高的紐結出現時間較晚,而低矮蘑菇狀紐結可能是一種較為原始的特徵。
該發現拓展了微網蟲骨片化石的古地理分布範圍,為研究微網蟲骨片的地層學意義及演化規律提供了新的材料。本項研究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中科院戰略先導科技專項(B類)及國家科技部等的聯合資助。
寒武紀微網蟲骨片化石的古地理分布(修改自Torsvik and Cocks, 2013b; Yang et al., 2015)。南古所 供圖
華北板塊寒武系第四階辛集組微網蟲化石。南古所 供圖
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3月21日公布,該所博士研究生潘兵等人在中國華北早寒武世地層,發現了微網蟲骨片化石。該發現拓展了微網蟲骨片化石的古地理分布範圍,最新研究成果發表於國際古生物專業期刊Journal of Paleontology。
據了解,微網蟲骨片化石是寒武系第二統小殼化石中的常見化石類型,呈網狀結構,網孔近六邊形,具形態多樣的紐結,主要成分為磷酸鈣。這些網狀骨片化石最早於1975年發現於英格蘭下寒武統地層。因其外形似網狀且比較小(毫米級)而形象地將其命名為微網蟲(Microdictyon),但關於這些微小骨片化石的生物屬性尚難以確定。
直到1989年,在中國雲南澄江生物群發現了保存完整的軟軀體化石後,科研人員才確定這些網狀骨片原來是生長在葉足類動物軀幹的兩側,每個軀幹的兩側生長有9對網狀礦化骨片。雖然微網蟲的離散骨片化石在全球下寒武統地層中較為廣布,但長期以來在中國的華北地臺卻沒有發現報導。
此次,潘兵等在研究華北地臺南緣寒武系第二統辛集組小殼化石的過程中,首次在華北發現了微網蟲的離散骨片化石。潘兵等依據所發現的化石材料,通過與前人已經發表離散骨片形態的對比分析,認為僅依據少量的離散骨片很難排除種內變異、個體發育以及不同位置骨片形態的差異,因此在利用離散骨片建立新種時需要更加謹慎地考慮這些因素。
文章系統地總結了微網蟲各個種的時空分布特徵,認為微網蟲並不適合作為寒武系第三階的標準化石。通過分析離散骨片的不同形態特徵在地層中出現的先後順序,發現高的紐結出現時間較晚,而低矮蘑菇狀紐結可能是一種較為原始的特徵。
該發現拓展了微網蟲骨片化石的古地理分布範圍,為研究微網蟲骨片的地層學意義及演化規律提供了新的材料。本項研究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中科院戰略先導科技專項(B類)及國家科技部等的聯合資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