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新聞網】中國科研人員在華北早寒武世地層發現微網蟲骨片化石

2021-01-16 中國科學院
【中國新聞網】中國科研人員在華北早寒武世地層發現微網蟲骨片化石

2018-03-22 中國新聞網 楊顏慈

【字體:大 中 小】

語音播報

  寒武紀微網蟲骨片化石的古地理分布(修改自Torsvik and Cocks, 2013b; Yang et al., 2015)。南古所 供圖

華北板塊寒武系第四階辛集組微網蟲化石。南古所 供圖

  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3月21日公布,該所博士研究生潘兵等人在中國華北早寒武世地層,發現了微網蟲骨片化石。該發現拓展了微網蟲骨片化石的古地理分布範圍,最新研究成果發表於國際古生物專業期刊Journal of Paleontology。

  據了解,微網蟲骨片化石是寒武系第二統小殼化石中的常見化石類型,呈網狀結構,網孔近六邊形,具形態多樣的紐結,主要成分為磷酸鈣。這些網狀骨片化石最早於1975年發現於英格蘭下寒武統地層。因其外形似網狀且比較小(毫米級)而形象地將其命名為微網蟲(Microdictyon),但關於這些微小骨片化石的生物屬性尚難以確定。

  直到1989年,在中國雲南澄江生物群發現了保存完整的軟軀體化石後,科研人員才確定這些網狀骨片原來是生長在葉足類動物軀幹的兩側,每個軀幹的兩側生長有9對網狀礦化骨片。雖然微網蟲的離散骨片化石在全球下寒武統地層中較為廣布,但長期以來在中國的華北地臺卻沒有發現報導。

  此次,潘兵等在研究華北地臺南緣寒武系第二統辛集組小殼化石的過程中,首次在華北發現了微網蟲的離散骨片化石。潘兵等依據所發現的化石材料,通過與前人已經發表離散骨片形態的對比分析,認為僅依據少量的離散骨片很難排除種內變異、個體發育以及不同位置骨片形態的差異,因此在利用離散骨片建立新種時需要更加謹慎地考慮這些因素。

  文章系統地總結了微網蟲各個種的時空分布特徵,認為微網蟲並不適合作為寒武系第三階的標準化石。通過分析離散骨片的不同形態特徵在地層中出現的先後順序,發現高的紐結出現時間較晚,而低矮蘑菇狀紐結可能是一種較為原始的特徵。

  該發現拓展了微網蟲骨片化石的古地理分布範圍,為研究微網蟲骨片的地層學意義及演化規律提供了新的材料。本項研究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中科院戰略先導科技專項(B類)及國家科技部等的聯合資助。


  寒武紀微網蟲骨片化石的古地理分布(修改自Torsvik and Cocks, 2013b; Yang et al., 2015)。南古所 供圖

華北板塊寒武系第四階辛集組微網蟲化石。南古所 供圖
  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3月21日公布,該所博士研究生潘兵等人在中國華北早寒武世地層,發現了微網蟲骨片化石。該發現拓展了微網蟲骨片化石的古地理分布範圍,最新研究成果發表於國際古生物專業期刊Journal of Paleontology。
  據了解,微網蟲骨片化石是寒武系第二統小殼化石中的常見化石類型,呈網狀結構,網孔近六邊形,具形態多樣的紐結,主要成分為磷酸鈣。這些網狀骨片化石最早於1975年發現於英格蘭下寒武統地層。因其外形似網狀且比較小(毫米級)而形象地將其命名為微網蟲(Microdictyon),但關於這些微小骨片化石的生物屬性尚難以確定。
  直到1989年,在中國雲南澄江生物群發現了保存完整的軟軀體化石後,科研人員才確定這些網狀骨片原來是生長在葉足類動物軀幹的兩側,每個軀幹的兩側生長有9對網狀礦化骨片。雖然微網蟲的離散骨片化石在全球下寒武統地層中較為廣布,但長期以來在中國的華北地臺卻沒有發現報導。
  此次,潘兵等在研究華北地臺南緣寒武系第二統辛集組小殼化石的過程中,首次在華北發現了微網蟲的離散骨片化石。潘兵等依據所發現的化石材料,通過與前人已經發表離散骨片形態的對比分析,認為僅依據少量的離散骨片很難排除種內變異、個體發育以及不同位置骨片形態的差異,因此在利用離散骨片建立新種時需要更加謹慎地考慮這些因素。
  文章系統地總結了微網蟲各個種的時空分布特徵,認為微網蟲並不適合作為寒武系第三階的標準化石。通過分析離散骨片的不同形態特徵在地層中出現的先後順序,發現高的紐結出現時間較晚,而低矮蘑菇狀紐結可能是一種較為原始的特徵。
  該發現拓展了微網蟲骨片化石的古地理分布範圍,為研究微網蟲骨片的地層學意義及演化規律提供了新的材料。本項研究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中科院戰略先導科技專項(B類)及國家科技部等的聯合資助。

列印 責任編輯:侯茜

相關焦點

  • 中國科研人員在華北早寒武世地層發現微網蟲骨片化石
    南古所 供圖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21日公布,該所博士研究生潘兵等人在中國華北早寒武世地層,發現了微網蟲骨片化石。該發現拓展了微網蟲骨片化石的古地理分布範圍,最新研究成果發表於國際古生物專業期刊Journal of Paleontology。
  • 中國古生物學家發現距今最早的花骨海綿類化石
    中新網南京2月26日電 (楊顏慈)據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26日消息,該所研究人員在安徽省南部涇縣北貢特異埋藏海綿動物群中發現並報導了奧陶—志留紀過渡期的花骨海綿化石。這是目前已知最早的花骨海綿類化石,可將其化石記錄提前了3億多年。
  • 【中國新聞網】中外科學家合作發現離龍類新屬種「侏儒黑山龍...
    【中國新聞網】中外科學家合作發現離龍類新屬種「侏儒黑山龍」 2020-05-13 中國新聞網 孫自法 【字體:大 中 小】
  • 「神秘」殼類現身華北板塊
    此次被發現的Paterimitrapyramidalis中文翻譯為「金字塔形神父帽殼」。「起初建立該種時只發現了一種金字塔狀的單一骨片,也是該屬種名來源的根據。」潘兵在接受《中國科學報》採訪時說。但長久以來,由於沒有發現完整鉸合的骨片系化石,託莫特殼類一直被當作一類分類不明的疑難動物化石。
  • 盤點中國著名的古生物化石群
    地質學家通過幾百年的努力,發現了大量遠古生物留下的蛛絲馬跡——化石,靠著人類豐富的想像力,還原出顯生宙以來5億多年生生不息的過往。那些大量不同物種化石堆積在一起的地方就被稱為古生物化石群。在中國這片古老的土地上,也發現了許多世界著名的古生物化石群。
  • 盤點中國著名的古生物化石群
    地質學家通過幾百年的努力,發現了大量遠古生物留下的蛛絲馬跡——化石,靠著人類豐富的想像力,還原出顯生宙以來5億多年生生不息的過往。那些大量不同物種化石堆積在一起的地方就被稱為古生物化石群。在中國這片古老的土地上,也發現了許多世界著名的古生物化石群。
  • 【中國新聞網】古人類學家研究揭秘:40萬年前和縣直立人頭蓋骨發現...
    (郭肖聰 供圖)  2021年是40萬年前中更新世的和縣直立人頭蓋骨化石發現40周年。由中美科學家合作完成的一項最新研究發現,和縣直立人頭蓋骨化石表面有地層擠壓導致的裂痕、埋藏環境侵蝕痕跡、創傷痕跡等三種類型的異常痕跡,從而揭示出該古人類化石的埋藏環境與生存活動。
  • 始椎類最「長壽」化石!陽泉發現2.54億年前新化石標本
    本文轉自【澎湃新聞】;始椎類新種、始椎類最「長壽」化石標本——陽泉長壽螈的頭骨。受訪者供圖 12月4日,澎湃新聞從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獲悉,該所劉俊研究團隊在山西陽泉發現始椎類最「長壽」化石標本、始椎類生物新種——陽泉長壽螈,距今約2.54億年。 據介紹,始椎類生物的體形類似現代的鱷魚,是當時河流湖泊裡的頂級捕食者。它們體形龐大,牙齒尖利,適應熱帶叢林氣候。
  • 山西發現2.54億年前新化石標本,為始椎類最「長壽」化石
    12月4日,澎湃新聞從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獲悉,該所劉俊研究團隊在山西陽泉發現始椎類最「長壽」化石標本、始椎類生物新種——陽泉長壽螈,距今約2.54億年。始椎類新種、始椎類最「長壽」化石標本——陽泉長壽螈的頭骨。
  • 始椎類最「長壽」化石紀錄誕生! 我國科學家發現新種「陽泉長壽螈」
    近日,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科研團隊研究報導了一件產自山西陽泉晚二疊世(距今約2.54億年)的始椎類化石新種,成果發表於《化石記錄》雜誌。始椎類是一種原始的爬行型類,屬於羊膜卵動物的基幹類群。
  • 始椎類最「長壽」化石紀錄誕生!我國科學家發現新種「陽泉長壽螈」
    近日,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科研團隊研究報導了一件產自山西陽泉晚二疊世(距今約2.54億年)的始椎類化石新種,成果發表於《化石記錄》雜誌。始椎類是一種原始的爬行型類,屬於羊膜卵動物的基幹類群。這次報導的新種被命名為陽泉長壽螈,是已知始椎類化石最「長壽」的記錄,也是到目前為止此類化石在華北板塊乃至東亞的唯一記錄。
  • 我科學家發現始椎類最「長壽」化石記錄
    科技日報記者 陸成寬12月4日,記者從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獲悉,該所劉俊研究團隊研究報導了一件產自山西陽泉晚二疊世(距今約2.54億年)的始椎類化石新種。始椎類是一種原始的爬行型類,屬於羊膜卵動物的基幹類群。
  • 中國科學家發現始椎類最「長壽」化石 距今約2.5億年
    研究團隊 供圖中新網北京12月4日電 (記者 孫自法)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中科院古脊椎所)4日發布消息說,該所劉俊研究團隊最新研究發現一件產自山西陽泉晚二疊世(距今約2.5億年)的始椎類化石新種,命名為陽泉長壽螈。它是目前已知始椎類化石最「長壽」的記錄,也是迄今為止此類化石在華北板塊乃至東亞的唯一記錄。
  • 【中國新聞網】中國科研人員揭示腫瘤代謝新機制
    【中國新聞網】中國科研人員揭示腫瘤代謝新機制 2015-04-03 中國新聞網 楊保國 吳蘭 小】 語音播報   記者4月3日從中科大獲悉,科研人員發現在營養匱乏條件下
  • 中國科學家發現始椎類最「長壽」化石 距今約2.5億年_新聞中心...
    研究團隊 供圖中新網北京12月4日電 (記者 孫自法)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中科院古脊椎所)4日發布消息說,該所劉俊研究團隊最新研究發現一件產自山西陽泉晚二疊世(距今約2.5億年)的始椎類化石新種,命名為陽泉長壽螈。它是目前已知始椎類化石最「長壽」的記錄,也是迄今為止此類化石在華北板塊乃至東亞的唯一記錄。
  • 【中國新聞網】中國科學家研究七鰓鰻揭示脊椎動物演化過程---中國...
    【中國新聞網】中國科學家研究七鰓鰻揭示脊椎動物演化過程 2014-12-01 中國新聞網 張素   此次展覽共展出三塊七鰓鰻化石,分別表現了七鰓鰻的幼體期、變態過程和成年期。10月,張彌曼等研究人員在《美國科學院院刊》發表了題為《早白堊世七鰓鰻幼體化石的發現揭示其三階段的生命周期》,這是世界上首次記錄化石七鰓鰻的幼體和變態期幼體特徵,豐富了人們對遠古時期七鰓鰻的生命史認識。  張彌曼介紹,七鰓鰻變態期幼體特徵包括眼睛和鰭條等部位。
  • 【中國新聞網】中國科學家發現現生熊類最近祖先戴氏祖熊化石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8月4日發布消息說,該所前所長、古哺乳動物學及地層學家邱佔祥院士領銜科研團隊,優先選擇在臨夏盆地發現的祖熊頭骨及其下頜骨化石進行深入研究,將其確定為一個新種並命名戴氏祖熊,同時揭示戴氏祖熊為現生熊類祖先中最晚和最進步的一個種。  最新出版的2014年第3期《古脊椎動物學報》以封面文章刊發了邱佔祥院士這一研究成果。
  • 陽泉二疊紀晚期地層發現的二齒獸類化石命名為為白氏桃河獸
    陽泉二疊紀晚期地層發現的二齒獸類化石命名為為白氏桃河獸這是首次在我國二疊紀晚期Psj地層發現二齒獸類化石,其國際命名是Taoheodon baizhijuni,中文名稱為白氏桃河獸。二齒獸化石的發現者白志君是一名化石愛好者,目前在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專門從事古生物化石的保護、開發和利用工作。早些年,還在煤礦工作的他經常利用工作之餘到山中尋找化石。
  • 【中國新聞網】中國科研人員探索新方法 判斷「植物人」殘存的意識...
    【中國新聞網】中國科研人員探索新方法 判斷「植物人」殘存的意識水平 2020-05-27 中國新聞網 鄭瑩瑩 李姝徵 中科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 供圖  中國科研人員的一項最新研究把語言加工能力作為指標,結合相關神經表徵與機器學習方法,來判斷「植物人」殘存的意識水平,為患者的臨床診療提供新參考。
  • 俞建章:中國鸚鵡螺化石研究的創始人
    他是我國著名的地層古生物學家,他是中國鸚鵡螺化石研究的創始人,1955年選聘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他就是俞建章。1898年1月12日,俞建章出生於安徽省馬鞍山市和縣。俞建章最主要的成就在於珊瑚與頭足類化石的研究。他一生對珊瑚的研究有50餘年,積累了豐富的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