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個角度看明朝城牆倒塌:全球變暖,西安氣候或回歸隋唐時代?

2020-12-06 騰訊網

8月8日,西安市發生了一起離奇的事情——明代秦王府城牆部分牆體發生坍塌,視頻在網上廣泛流傳,包磚外牆在大白天整片倒下,給視頻觀看者以極深刻的印象。

據了解,這段包磚外牆是當代新建的,用於保護內部原有的明代夯土城牆,倒塌的原因是由於近期連續大雨。為此,一些媒體和網友對城牆保護工程的施工質量提出了質疑,最大的問題就是——「為何新修磚牆先於古代土城牆損壞」?

倒塌原因:明代夯土城牆吸收了過多的雨水

筆者並不是工程專家,不善於解讀工程質量問題。但是,有關方面和專家做出的解釋卻非常合理——西安近期連續大雨導致雨水下滲,將牆內黃土泡軟後產生側壓力將牆擠向外側引發相關牆體坍塌。

明代的這些城牆,一般採用夯土包磚的建築形式。外層原有的磚頭在幾百年裡散失殆盡,為保護僅存的夯土內層,文物保護部門特意重新加上了外層包磚。

夯土,即將泥土壓實緊密作為建築材料,又稱幹打壘,是中國特有的古老建築方式,在五六千年前就誕生了。例如在湖南的七星墩,就發現了五千年前的夯土城牆。四五千年前的良渚文化和龍山文化,也大量使用了夯土工藝。使用夯土建築大型工程,需要大量勞動力從事高強度體力勞動,少則數千人,多則數萬人以上。所以,上古時代的大型夯土建築,也是我國進入文明時代的一個有力證據。

到了夏、商、周、秦、漢時代以後,中國古代各種宮殿、城牆、住宅、墓葬都大量使用夯土,包括萬裡長城、秦始皇陵、唐大明宮、元大都城牆、明清紫禁城都缺不了夯土。西安的明代秦王府以夯土為外牆主體,可說是古代建築業的傳統。

七星墩夯土牆址

但是,同樣使用夯土,在不同地區和不同時代卻有很大區別。南方潮溼,北方乾燥,因此在保障夯土結構強度的方法上有不同做法。

西安的明朝秦王府外牆包磚倒塌,恰恰證明了這段夯土城牆是根據六百年前北方乾燥氣候來建造的。在這種前提下,明朝城牆的黃土內層很難適應連日暴雨產生的浸水量。否則,這些城牆的傾斜度、包磚方法和排水措施,本可以參考南方的夯土城牆進行建築施工。

但是,不管是明代還是現代,建築和修繕城牆的人可能都沒想到,西安在短時間裡會出現了接近南方的降水量!有報導稱,西安近日曾出現了24小時降水量超過50毫米(數據來源:西安氣象臺8月12日警報)。相比之下,1971-2000年的8月份平均月降水量才只有70.8毫米。(數據來源:中國天氣網)

華夏氣候變遷:乾旱的明清,溼潤的隋唐和商周

熟悉歷史氣候學的人應該知道,中國近萬年來發生過多次冷暖交替的氣候變化。竺可楨院士為此做出過大量研究,並因此成為了我國古氣候學的奠基人。

總體來說,我國在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晚期到三千年前的殷商時期,曾處於一個非常溫暖的階段,年平均溫度比現在高2℃左右。此後,我國的年平均溫度多次發生2-3℃的擺動。在商末周初、三國、南宋、明末清初等時期,均出現過寒冷階段,漢朝、唐朝和北宋則處於比較溫暖的階段。在歷史領域經常談論的「明末小冰河期」,就是其中的典型例子。

雖然「明末小冰河期」只發生在明末清初,但實際上的整個明朝和清朝都處於一個較長的「寒冷期」內,比隋唐時期要冷一些,更比不上殷商時期。在這種「寒冷期」內,溫度較低只是一個方面,北方降水量要比隋唐時期少得多,所以明清時代的中國北方普遍乾燥少雨。

舉例來說,由於氣候乾燥變冷,中國北方的農業經濟在明清時期開始逐漸落後於南方,而且植被大量減少,沙漠化也越來越嚴重。著名的毛烏素沙漠在明代不斷擴張,沙漠邊緣已經衝到了長城外側,沙丘幾乎與城牆等高。明朝政府被迫每年要花費大量人力財力來清除這些沙丘,確保長城防禦體系的安全。

另外,關中平原的歷史變遷也體現了氣候因素的作用。從西周到秦漢時期,關中平原由於溫暖潮溼,一直是中國的農業經濟中心,曾承載了大量人口。陝西的很多山區,當時還都是原始森林,生活著大量野生動物。據《逸周書》記載,周武王在滅商後的一次狩獵活動中,捕獲到「虎二十有二,貓二,糜五千二百三十五,犀十有二,氂七百二十有一,熊百五十有一,羆百一十有八,豕三百五十有二,貉十有八,麈十有六,麝五十,糜三十,鹿三千五百有八」。這些野生動物種類和數量之多,足以反映當時氣候的溫暖溼潤。

但是唐朝以後,關中平原由於環境惡化,農業經濟一蹶不振。元朝和明朝都一度試圖重點開發陝西,但由於降水量的減少,再加上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嚴重,關中地區一直都沒能恢復往日的盛況。

不過,近年來伴隨著植樹造林運動,陝西不少乾旱地區出現了降雨增加的現象。比如毛烏素沙漠邊緣的陝北榆林市,在大家的印象中一直是嚴重乾旱的,但在2016、2017這兩年的降雨量竟然達到了700毫米上下,甚至超過了西安市!

全球變暖,導致降水量線逐漸北移?

根據統計,2016年、2017年榆林市年降水量分別為725毫米和694毫米,同期的西安市則為456毫米和649毫米。雖然2018年、2019年榆林市年降水量明顯下降,但是榆林市近10年來的平均年降水量大大高於往年,已經是不爭的事實。此外,陝西省其他地區的年平均降水量也都有整體上升的趨勢。

在今年的世界氣象日裡,全球變暖成為重要話題。世界氣象組織發布《2019年全球氣候狀況聲明》顯示,2019年全球平均溫度比工業化前水平高出1.1攝氏度,2015年至2019年是有記錄以來最熱的5年,2010年至2019年則是有記錄以來最熱的10年。

中國工程院院士丁一匯曾專門指出,氣候變化正改變著全球和中國的水資源。他還表示,西北乾旱區正在變溼變暖,局部呈現暖溼化趨勢,雖然這些地區仍屬於乾旱和半乾旱的氣候帶,但是降水量在增加。

我們從大歷史角度也可以看出,地球氣溫升高往往意味著降水總量的增加。由於南北極和高山冰川的融化,大量水分加入到大氣水循環中,不僅可能促使海平面上升,也增加了陸地的降雨量。在一萬多年裡,由於降雨量的變化和海平面的升降,中國乃至全世界的人類發展史也都曾受到過很大影響。

例如,近萬年前的山東半島曾經被大海包圍,該地區實際上是「山東群島」。隨著氣溫變冷,地球大量水分重新凍結為冰川,海平面下降再加上黃河的泥沙淤積,最終在「山東群島」和太行山脈之間形成了華北衝積平原,進而成為中國北方的文明發源地。

同樣,在四千多年前由於氣溫上升,大量海水入侵內陸,內陸也出現嚴重的暴雨和洪災,在世界各地都出現了「大洪水傳說」。中國的良渚文明和不少上古文化就是在這場災難中退出了歷史舞臺,而「大禹治水」卻成就了華北地區的文明崛起。

在商朝滅亡後,中國的氣候總體上是逐步變冷變乾燥的,雖然在春秋、秦漢、隋唐、北宋分別出現過溫暖溼潤期,但也出現過西周末年、東漢末年、唐朝末年、南宋時期以及明末清初的「小冰河時代」。

隨著氣候的冷暖變化,中國內陸的降水量線也發生著移動變化。我們可以拿野生大象為例,古代的河南曾經被認為生活有大量野象,其實在殷商時期,連黃河北岸也有大象分布。但是到了西周時期,由於氣候變冷,中國大象的活動區域全面退縮到了長江一線。但是在漢朝、唐朝甚至宋朝,都一度出現過「大象現身河南」的例子,這也是降雨量線一度在這幾個時期向北回歸的跡象。到了明清時期,氣候進一步變冷乾燥,降雨量線也向南轉移,大象也最終退到了珠江流域。到了現代,野生大象僅在雲南還有殘存。

那麼,很多人可能會冒出一個想法:隨著氣候變暖,降雨量線再次向北轉移,中國的氣候環境可能會恢復到隋唐時期,甚至是商周時期。如果西安和關中平原的氣候,都恢復到古代的溫暖盛世,這應該是大好事吧?

氣候回歸隋唐時期甚至商周時期,一定是好事嗎?

客觀來說,中國的氣溫和降水量出現上升,在一定程度上確實可能回復到古時候某階段的氣候狀態。但即使恢復到隋唐甚至商周時的氣候,對人類社會卻未必都是好現象。

最關鍵的理由就是,人類社會對氣候的適應是一個動態平衡。氣候驟然變化,必然衝擊某個歷史時期已經穩定的動態平衡,並且帶來各種災難。

降水量顯著增加,也許對西北乾旱地區是好事,但對於南方多雨地區來說,就意味著洪澇災害更加嚴重。另外,氣候波動也可能加劇水循環分配的不平衡,讓乾旱的地方更旱,讓多雨的地方更澇。

另外,就算等溫線、降雨量線能夠較平穩的轉移,各地的自然環境變化也可能影響人們的生活。比如秦漢時期的中國南方,長期是熱帶、亞熱帶疾病多發的區域,一度被中原移民視為畏途。隋唐時代以後,隨著氣候變冷,南方地區反而變得越來越宜居,最終導致了中國經濟重心的南移。如果未來將這個氣候變化過程倒過來,那麼很多影響都是無法預知的。

不過,現代中國已進入了工業化時代,而且世界更熱的赤道地區也都已經人煙稠密。所以,我們也不必過於杞人憂天。

西安的秦王府城牆外皮倒塌,可以說是地球氣候變化給我們發出的一個信號。這個信號所代表的未來氣候預期,我們不能單純地看成「大好事」,也不必過分地擔憂。

不管溫度變化,還是降水量變化,對我們來說更多的應該是挑戰,同時也有機遇。未來不管發生好事還是發生災害,只有做好充足的準備,才能在未來做出更好的應對。

我們還是拿植樹造林為例:如果沒有幾十年的綠化工作,那麼當黃土高原突然出現大量降雨時,那麼出現的將是更多的水土流失,導致大量泥沙淤積黃河,從而促成更大的洪災。反過來,正因為綠化工作的存在,我們才能將降水量轉化為青山綠水的生命力,並且減少洪災的程度。

所以說,萬裡挑一的難得機遇,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作者:陶慕劍)

相關焦點

  • 西安城牆的四個城角,為何只有西南角樓是圓的,其他三個是方的?
    如今我們所看到的西安城牆的四個城角都有一個城樓,如果你環繞城牆走一圈的話,你就會發現這四個城樓當中有三個城樓是正方形的,而唯獨西南成角是圓形的。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想過,這是為什麼呢?其實,西安城牆的四個城樓實際上是城牆轉角處的堅固平臺,也就是「角臺」,而它們上方的建築物叫做「角樓」。
  • 談談全球氣候變暖問題
    60至70年代初期,氣候學家們在研究氣候變遷的問題時,主要是研究歷史上的冰期(或稱小冰河期)的周期性,期望能推算出下一個小冰期到來的時間,並估計其可能的影響。然而,到了70年代後期,人類活動對氣候的影響問題,已愈來愈多地受到氣候專家們的重視。
  • 復旦通識·全球變暖|從地質角度看全球變暖
    【編者按】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有關全球變暖的爭論愈演愈烈,至今已經成為一個重要的政治與生態話題。「復旦通識」組織「全球變暖」系列,邀請不同高校相關學科的教師撰文,從各自的專業領域與學術興趣出發,圍繞全球變暖這一席捲國際政治和社會輿論的重大公共議題,進行不同角度的觀察與討論,思考「人類命運共同體」將如何面對這一可能即將席捲全球的危機。
  • 中國最大古城牆竟有14公裡,走一圈4小時,方便出入新開14座城門
    《長安十二時辰》的熱賣使西安這座古城成為了年輕人心中的網紅打卡風景區,作為十三朝古都的西安城內依然保持著國內最完整的明代城牆,城牆內是西安古老城牆的位置,是曾經繁榮過的長安城,西安明城牆是國內保存最完好、規模最大的古代城牆,現在的城牆建在明洪武十年,明太祖朱元璋親自監督建造的,四周的布局是13.7
  • 復旦通識·全球變暖|黃恩清、田軍:從地質角度看全球變暖
    【編者按】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有關全球變暖的爭論愈演愈烈,至今已經成為一個重要的政治與生態話題。「復旦通識」組織「全球變暖」系列,邀請不同高校相關學科的教師撰文,從各自的專業領域與學術興趣出發,圍繞全球變暖這一席捲國際政治和社會輿論的重大公共議題,進行不同角度的觀察與討論,思考「人類命運共同體」將如何面對這一可能即將席捲全球的危機。
  • 全球氣候變暖是科學界確立的一個共同性結論
    ,造成一種全球氣候變暖的假象。科學解答:這是完全相反的,對此的解釋是將一個地方的局部溫度的波動視為全球氣候改變變暖或變冷的長期趨勢的一個指標,這個是沒有道理的,天氣和溫度的確在局部進行起伏,但是如果不加趨勢的變長,而直接使用這些局部的短期的數據,是有可能掩蓋一個長期趨勢的,的確是會出現相反的情況,為了真正了解全球的長期的氣候的變化趨勢,唯一能做的正確的方法,就是看過去幾十年來氣候的總記錄
  • 全球氣候暖化? ---------------一個非專業人士的胡說八道
    最近在看復旦大學葛劍雄教授的一些歷史散文,看到他對全球氣候變暖的一些觀點,深感贊同。本文就結合我所了解的一些事實談談對全球暖化及其影響的認識。一、全球氣候變暖了嗎?     全球氣候變暖好像已經成為一個不容置疑的事實,這是否符合實際呢?
  • 全球氣候變暖原來真的就是一個大騙局?!
    有關氣候變化和全球變暖的更多相關新聞,請從獨立的非白左角度出發,一定要查看 ClimateScienceNews.com。  影響地球氣候的最大因素是太陽  至於地球的傾斜度或其軸向傾斜的變化,下面的兩幅圖像(Robert Simmon,NASA GSFC)顯示了地球在其軸線和旋轉方向上的移動程度。
  • 放屁能引起全球氣候變暖?
    進入到21世紀,我們聽到最多的一個名詞能就是全球氣候變暖,科學家幾乎年年都在呼籲保護地球,地球表面的溫度正在上升。新聞媒體不是報導這裡又融化了,那裡又海平面上升了,就是報導今年的極度天氣比去年的又嚴重了,某個地方又遭遇百年難遇的洪水,而這一切的緣由都歸咎於全球氣候正在變暖。
  • 中國保存最完整最大的城牆,不在南京,不在開封,而是在這裡
    中國也可以說是文明古國,有很長的歷史,所以有很多名勝古蹟,今天介紹一下中國保存最完好的城牆,聽到這個問題的時候,我可能以為是南京或者開封,這兩個城市也保存著很多非常完整的古城牆。但是,此後又不是這兩個城市,保存在西安的最完美的就是西安的明城牆,我想你對這座城牆很了解,它位於陝西省西安市中心部,現在也成為了有名的觀光景點,其中有西安著名的鐘鼓樓。現在這座城牆已經有好幾年的歷史了,據知情人士透露,這座城牆是在隋唐時代完成的,之後經過多次修復,才形成了這樣完美的城牆,很多人看了很受打擊,如果能看到入城儀式的話,不得不說真的很壯觀。
  • 全球氣候變暖,生物的體型會像史前的恐龍一樣巨大嗎?
    作者:臉哥在網絡上看到這樣一個消息,近年來夏天的蚊子越來越大,可能是因為全球變暖的原因。據科學家調查,侏羅紀等史前時代,那時的溫度要比現在幾倍,可能正是這種原因,讓史前的生物體型要比現在大得多,就像恐龍一樣。那麼這種說法到底正確嗎?
  • 北極冰川加速融化,關於全球氣候變暖你必須知道的三件事
    2005年至2017年間,全球海平面上升約3.5毫米,其中格陵蘭島冰蓋融化貢獻了其中的0.76毫米。全球變暖的趨勢已經不可阻擋,如今我們可以做的只是儘量減緩變暖趨勢。全球氣候變暖原因談起全球氣候變暖原因,也許大部分人認為是人類工業活動造成的。其實不然。全球氣候變暖的原因,一方面是人類活動影響,另一方面是地球本身在逐漸步入「溫暖期」。哪種原因佔主導地位,目前科學界還沒有定論。
  • 全球氣候變暖,生物的體型會像史前的恐龍一樣巨大嗎?
    作者:臉哥在網絡上看到這樣一個消息,近年來夏天的蚊子越來越大,可能是因為全球變暖的原因。據科學家調查,侏羅紀等史前時代,那時的溫度要比現在幾倍,可能正是這種原因,讓史前的生物體型要比現在大得多,就像恐龍一樣。那麼這種說法到底正確嗎?全球變暖和生物體型有關聯嗎?根據網絡的言論,溫度越高生物的體型就會變大;溫度變低生物的體型就會縮小。
  • 全球氣候變暖是人類破壞的嗎?
    圖註:全球變暖的10個跡象。任何農民都可以看出,自然的氣候模式已經改變。我們知道,過去曾發生過變暖和降溫,而且遠未人類出現。許多因素(稱為「氣候驅動因素」)都會影響地球的氣候,例如太陽強度的變化和火山噴發以及大氣中的熱量捕集氣體。
  • 追蹤冰河時代氣候變暖的足跡
    11.5萬至1.17萬年前,從北極到南半球亞熱帶地區,氣候突變同時發生。近日,在刊登於《科學》的兩篇論文中,研究人員揭開了「古老氣候記憶」,追蹤了冰河時期二氧化碳濃度的變化,以及當時全球氣候變暖的足跡。冰河時代通常被認為是永無止盡的嚴寒。
  • 全球氣候變暖原來真的就是一個大騙局?!
    在巴拉克•歐巴馬(Barack Obama)的統治下,儘管自2005年以來一直沒有變暖,但美國宇航局實際上用納稅人的錢來維持全球變暖的騙局。一個明顯的事實是,我們圍繞太陽的軌道是不一致的,有時我們比其他時候更接近太陽。這就是為什麼像火星這樣的行星顯示出全球變暖的跡象,儘管沒有燃燒任何化石燃料。
  • 全球氣候變暖,科學家卻預測可能進入「冰河時代」,有什麼依據?
    幾十年來,澳大利亞與南極的溫度觀測對比,計算出這樣的結果,不禁讓我們去探尋降溫的原因,原來在南極上層大氣層中也出現了新的循環現象,儘管並未全面改變全球變暖的氣候模式,但卻多多少少產生了一些影響。有人預測未來將進入冰河期,提出了「地球極寒」理論有科學家提出地球的冰河時代可能到來,這讓感受到全球在變暖的所有人類怎麼能相信,出現的冰河時期不就是自相矛盾嗎?
  • 從2004-2018玉龍雪山的變化看氣候變暖對環境的影響
    而這些變化大都是由我們很少直接感受到的氣候變暖帶來的。       當然去玉龍雪山更多是因為麗江古城的吸引。這座已經加入世界文化遺產的古城有太多太多的唯一了:比如它是我國古城中唯一沒有城牆的古城,比如這個城市的居民-納西族依然延續著目前為數不多的「以胖為美」的審美標準,依然使用著世界上唯一活著的象形文字「東巴象形文字」,依然用自己古老的民族樂器演奏出獨特的「納西古樂」..
  • 高考議論文閱讀題及答案:全球氣候變暖與人類的活動無關
    大多數環境學論著認為,人類大量排放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導致全球氣溫上升,而全球變暖將使地球兩極的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進而給人類的生存造成威脅。但是,荷蘭學者克羅寧博格所著的《人類尺度:一萬年後的地球》一書中的觀點,似乎可以讓人稍稍緩解一下在氣候變暖問題上的緊張感。作者的基本觀點是:當下發生的所有氣候變化,從地球的立場出發,都是「正常運作」。
  • 全球氣候變暖?新發現:南極冰川融化或導致地球進入冰河時期
    而隨著工業化進程加劇,越來越多的溫室氣體排放到大氣裡,如果想要改變氣候變暖只有遏制溫室氣體排放,然而最近科學家研究發現全球氣候1變暖導致南極冰川融化或許會讓地球進入小冰河時期。2020年在疫情影響下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已經大大減少,而且2020年後半年太平洋不是處在厄爾尼諾現象中,恰恰相反的是,中東太平洋一直處在拉尼娜現象中,這似乎減緩了氣溫的升高,然而並沒有。2020年還是一如既往地熱。2020年比工業化前地氣溫高出1攝氏度以上達到1.25度,這和巴黎氣候會議制定地全球氣候變化限制在1.5到2攝氏度已經很接近,或許我們將無法完成這個設定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