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土臺塬不同林型土壤主要溫室氣體通量特徵

2021-01-21 農業環境科學

【歡迎您關注--農業環境科學】

來源:《農業環境科學學報》2019 年 04 期

作者:張杰1,2,3,劉夢雲1,2,3*,張萌萌1,2,3,楊靜涵1,2,3,曹潤珊1,2,3

單位:1.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資源環境學院;2. 農業部西北植物營養與農業環境重點實驗室;3. 農業部農業環境重點實驗室

摘 要

為研究純林、混交林土壤二氧化碳(CO2)、甲烷(CH4)和氧化亞氮(N2O)排放特徵,有效評估不同林型組成所產生的溫室氣體差異。本文以黃土臺塬7 種典型純林及其混交林為研究對象,採用靜態箱-氣相色譜法,比較各林型土壤CO2、CH4 和N2O 的排放規律及其對環境因子的響應。

結果表明:研究區各林型土壤均為CO2、N2O 的排放源,CH4 的吸收匯。不同林型土壤溫室氣體排放差異顯著,在土壤CO2 年均排放中,沙棘刺槐混交林最高(130.73 mg·m-2·h-1),油松最低(51.33 mg·m-2·h-1);在土壤CH4 年均吸收中,油松最高(60.82 g·m-2·h-1),側柏最低(36.67 g·m-2·h-1);在土壤N2O 年均排放中,沙棘刺槐混交林最高(4.42 g·m-2·h-1), 油松最低(-0.06 g·m-2·h-1)。各林型土壤CO2 與土壤溫度呈正相關,與土壤含水量呈負相關;側柏和沙棘刺槐混交林土壤CH4 吸收與土壤溫度呈正相關,隨0~5 cm 土壤含水量的增加呈先增加後減少的規律;刺槐和油鬆土壤N2O 與土壤溫度為顯著正相關,其他林型與土壤溫度及含水量無明顯相關性。

研究表明:土壤溫室氣體排放與林型組成有關,受環境因子影響,各溫室氣體表現出不同的排放特徵。

結 論:

(1)黃土臺塬7 種林型土壤均為CO2 和N2O 的排放源,CH4 的吸收匯。

(2)不同林型土壤溫室氣體季節排放或吸收存在差異,在生長季,喬灌混交林土壤CO2 通量顯著高於純林,針闊混交林土壤CO2 通量居於針、闊葉純林之間,而喬灌-針闊組合型混交林的土壤CO2 通量則低於闊葉林高於針葉林,在非生長季,3 種混交林均低於其純林;在土壤CH4 吸收中,3 種混交林的土壤CH4吸收能力均低於其純林;在土壤N2O 排放中,喬灌混交林土壤N2O 排放能力高於其純林,針闊混交林居於針、闊葉純林之間,而喬灌-針闊組合型混交林低於闊葉林高於針葉林。3 種組合方式的混交林土壤 CO2、N2O 排放和CH4 吸收能力從高到低依次為:喬灌混交林>針闊混交林>喬灌-針闊組合型混交林。

(3)不同組合方式的混交林土壤溫室氣體與土壤溫溼度的相關性不同,與純林、喬灌混交林以及針闊混交林相比,喬灌-針闊組合型混交林土壤CO2與土壤溫溼度的相關性最高,其土壤CO2 排放量隨土壤溫溼度的升高而增加;森林土壤對CH4 的吸收隨土壤溫 度升高而增加,但對土壤含水量有一定的適應範圍, 當超過一定的閾值時,土壤對CH4 的吸收能力會隨之減弱;各林型土壤N2O 與土壤溫溼度相關性較低,僅針、闊葉純林土壤N2O 表現出與土壤溫度的正相關性,其他林型與土壤溫溼度均無顯著相關性。

相關焦點

  • 武漢植物園揭示森林恢復對土壤溫室氣體釋放的影響
    為了揭示森林恢復對土壤溫室氣體釋放的影響,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園博士竇曉琳在研究員程曉莉的指導下,運用靜態箱法和氣相色譜技術測定了丹江口庫區森林恢復區的土壤溫室氣體(CO2, CH4, N2O)釋放的季節動態,並對影響三種溫室氣體的主要土壤環境因子進行了季節測定
  • 三峽大學使用LGR溫室氣體分析儀測量水體甲烷通量排放
    2010年6月3日,三峽大學土木水電學院美國LGR公司DLT-100溫室氣體分析儀到貨,理加公司工程師到現場進行了安裝調試。    為了進行三峽庫區水體溫室氣體排放研究,三峽大學利用LGR雷射在線高精度溫室氣體分析儀,現場測量甲烷、二氧化碳、水汽濃度。為了進一步測量水體溫室氣體的排放通量,三峽大學自行研製了通量箱。
  • 地質地球所通過騰衝火山區的溫室氣體釋放揭示大陸俯衝帶深部碳...
    火山巖地球化學研究與地震層析成像研究表明,騰衝火山區具有印度大陸巖石圈俯衝的地球動力學背景,使其成為研究大陸俯衝帶火山區溫室氣體釋放通量與成因的理想地區。  在上述研究背景下,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新生代地質與環境研究室火山作用與環境演化學科組博士後張茂亮與導師郭正府等人合作,在騰衝火山區開展了火山區溫室氣體釋放通量的原位測量、溫泉氣體與土壤微滲漏氣體的地球化學研究工作,並獲得如下進展:  (1)利用密閉氣室法測量並估算了騰衝熱海公園地區的土壤微滲漏CO2
  • 企鵝、笑氣與溫室氣體
    來自丹麥哥本哈根大學和中國南京大學的研究人員,正在研究帝企鵝殖民地上樣帶冰川退縮和企鵝糞便對溫室氣體通量的綜合影響。研究人員發現,由於帝企鵝吃含氮氧化物的飲食,導致它們可以通過糞便釋放出大量的一氧化二氮(即笑氣),讓人哭笑不得的是,南極洲帝企鵝釋放大量的一氧化二氮,嚴重影響了長期被便便圍繞的研究人員的精神狀態。
  • 從「河流階地」到「黃土臺塬」
    新發現的12個舊石器地點分布在汾河兩岸三套不同地質時期的地層中。不僅使丁村遺址的分布範圍擴及汾河兩岸,也使得丁村一帶遠古人類的時間範圍,從原來的10萬年前舊石器時代中期,擴展到舊石器時代早、中、晚三個不同時期,即從20多萬年前的中更新世中晚期延續到2萬年多年前的晚更新世。  丁村遺址的第三次調查發掘,始於2011年啟動的「丁村遺址群遺址公園」申報。
  • 研究成果:青藏高原河流是溫室氣體排放「大戶」
    青藏高原河流竟是溫室氣體排放「大戶」科技日報訊 (記者張曄 通訊員林雯)溫度低、海拔高,是人們對青藏高原的固有印象。由於這個原因,過去科學家猜測這裡的河流也應是「低碳」。但是,南京信息工程大學等研究機構的一項成果表明,青藏高原河流溫室氣體的排放通量處於世界中高水平。該成果已發表在最新一期自然出版集團旗下的《科學報告》中。青藏高原是世界的「第三極」,溫度低、海拔高,擁有面積廣袤的凍土層。青藏高原也是亞洲大江大河的發源地,長江、黃河、雅魯藏布江與印度河養育了數十億人。但是,科學研究表明,青藏高原是對氣候變化響應最敏感的地區之一。
  • 科學:土壤細菌是如何準備消耗溫室氣體的
    來自東安格利亞大學(UEA)和挪威生命科學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細菌實際上是在他們的環境中存在一氧化二氮的賭注和賭註上對衝風險的,從而保持一氧化二氮破壞系統的活性,甚至故意將其分布在新細胞中,讓它們有機會在土壤中的低氧環境中生存。作為一氧化二氮研究聯盟的歐洲研究小組將重點放在反硝化生物反硝化細菌上。
  • 水處理溫室氣體排放核算及其時空特徵分析
    1 背景及相關研究城鎮汙水處理行業在近年來經歷了快速發展,汙水處理量的增加以及汙水處理高能耗密度的特徵都使得該行業的溫室氣體排放不斷攀升。城鎮汙水處理行業溫室氣體排放的核算及減排已成為節能減排領域關注的重點之一。
  • 【中國科學報】痕量溫室氣體釋放規律及影響研究獲進展
    為揭示黃河口潮灘N2O和CH4的釋放規律,評估河口氮輸入對其釋放的潛在影響及準確估算區域碳排放清單,中科院煙臺海岸帶研究所副研究員孫志高課題組對其進行了系統研究,相關成果近期發表在《光化層》和《植物與土壤》等期刊上。N2O和CH4是兩種重要的痕量溫室氣體,其在大氣中的濃度雖低於CO2,但增溫潛勢分別為CO2的298倍和25倍。
  • 全球變暖致森林土壤吸收溫室氣體能力下降
    新華社華盛頓8月6日電(記者周舟)中美兩國研究人員6日說,全球變暖導致森林土壤吸收主要溫室氣體之一甲烷的能力下降,這可能會加速提升大氣中的甲烷濃度,進而加劇全球變暖。四川農業大學和紐約市立大學研究人員在美國《國家科學院學報》上發表報告說,森林土壤可以通過土壤中的微生物吸收大氣中的甲烷,但他們發現全球多個地區森林土壤的甲烷吸收能力被高估,其中在森林土壤溼度增加的地區,甲烷吸收能力降低得最為明顯。甲烷是一種溫室氣體,其溫室效應比二氧化碳高出20多倍。
  • 水保所在氮沉降對全球土壤碳庫存及溫室氣體排放影響研究中取得進展
    ,並且認為土壤碳庫和溫室氣體排放受氣候區域、植被類型和N沉降特徵的共同影響。  針對氮沉降這一全球性問題,中國科學院水土保持研究所黃土高原土壤侵蝕與旱地農業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鄧蕾(第一作者)和教授彭長輝(通訊作者),基於多樣點實測數據,計算出陸地生態系統各土地利用類型的氮沉降對土壤碳庫和溫室氣體排放的誘導因子(每年每公頃每千克氮沉降所帶來的固碳或溫室氣體排放效應),在此基礎上,結合最新的全球氮沉降分布數據、土地利用分布圖,氣象數據、IPCC公布的溫室氣體增溫潛能(
  • 武漢植物園在土地利用變化對土壤溫室氣體釋放影響的研究中取得進展
    土壤呼吸是陸地生態系統向大氣釋放二氧化碳最主要的途徑之一,對大氣二氧化碳濃度產生深遠影響。甲烷是僅次於二氧化碳的第二大溫室氣體,其增溫潛勢是二氧化碳的28倍。透氣良好的土壤能氧化大氣中的甲烷,減緩全球變暖,因此被越來越多的研究。土地利用方式變化能夠通過改變土壤物理化學性質以及微生物群落結構,進而對土壤呼吸和甲烷氧化產生影響。
  • 我國農田土壤溫室氣體減排和有機碳固定的研究進展及展望
    土壤與農業可持續發展國家重點實驗室,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2. 南京師範大學地理科學學院摘 要作為世界上最大的水稻生產國以及氮肥消耗國,我國農業生產過程排放了大量溫室氣體甲烷(CH4)和氧化亞氮(N2O)。
  • 研究人員發現河源區域為全球溫室氣體重要排放源
    全球溫室氣體(GHGs)排放持續增長,引發全球變暖等一系列重要生態環境問題。為應對和解決全球變暖問題,首先需要釐清全球GHGs的主要源匯途徑。在傳統全球碳循環研究中,河流生態系統僅作為陸地碳庫通往海洋碳庫的一個傳輸通道,加之總面積相對較小,一般不納入碳源或碳匯估算過程。
  • 基於雷射器光譜技術的二氧化碳的氣體檢測方案
    全球變暖問題已經成為人類最關心的環境問題,它的核心是氣候變化,含碳溫室氣體濃度增加所加劇的溫室效應是氣候變化的主要原因。正確客觀的評價各類陸地生態系統對大氣中主要溫室氣體濃度的貢獻是當前全球變化和全球氣候、環境變化研究中的重要內容。長期以來,人們根據陸地生態系統排放(或吸收)主要痕量氣體的基本特徵和近地層大氣中氣體傳輸的機制,發展了各種通量測量方法。但是,由於陸地生態系統排放和吸收痕量氣體的過程極為複雜,不同痕量氣體排放和吸收之間相互影響,而且這些痕量氣體的通量值很低,給觀測帶來很大困難。
  • 茶園之「隱秘的角落」——產生溫室氣體的「真兇」
    然而,環境科學研究人員發現笑氣是《京都議定書》規定的6種溫室氣體(Greenhouse gas,GHG)之一,其具有溫室效應,會加劇全球變暖。對比大家熟知的二氧化碳,氧化亞氮在大氣中的含量很低,但它對溫室效應的影響卻是二氧化碳的298倍。隨著大氣中N2O濃度的增加,已引起科學家的極大關注。
  • 土壤生態學的主要研究領域
    土壤生態學的主要研究領域北極星環境修復網訊:土壤生態學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的發展歷史就是解決生產實踐和一系列生態環境問題的歷史。然而,從目前的文獻來看,遠不能適應生產發展和資源合理利用的要求。因此,針對當前的生產實踐和生態環境問題,我們提出了當前應優先考慮和發展的主要研究領域。
  • 煙臺海岸帶所河口研究組痕量溫室氣體研究取得新進展
    N2O和CH4是兩種重要的痕量溫室氣體,其在大氣中的濃度雖低於CO2,但增溫潛勢分別為CO2的298倍和25倍。準確估算二者對全球溫室氣體釋放的貢獻已成為當前研究的熱點。潮灘處於海陸相互作用地帶,物質輸運與轉化極為複雜。
  • 糧食系統溫室氣體排放、生物能源、食譜結構改變
    之前的《2006年IPCC國家溫室氣體清單指南》中並沒有糧食系統的概念,指南中關於農業溫室氣體排放的計算也只考慮農業生產過程。但本報告中關於糧食系統溫室氣體排放的計算則將糧食的生產、加工、運輸、存儲和消費等產業鏈全部納入計算範疇,得出了糧食系統溫室氣體排放約佔當前全球人為總排放三分之一的表述,這在報告審議過程中引起了較大爭議。
  • 導致全球變暖的第二大溫室氣體,你知道是什麼嗎?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最近製作出導致全球變暖的第二大溫室氣體——甲烷的3D視圖,從中可以發現其地面來源的多樣性以及在大氣中的運動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