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我們迎來了「丁村遺址發現60周年」,給它一個什麼樣的禮遇,是我們考慮了許久的一個問題?
事實上,最好的紀念莫過於新的發現。2014年,我們在丁村遺址群北部土狀堆積中發現一處原地埋藏的舊石器時代遺址。這是丁村遺址發現60年來首次在黃土地層中發現人類文化遺存,對於研究丁村一帶古人類的活動範圍、生存環境、文化特點以及遺址的形成過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丁村遺址自1953年發現以來,就不斷地給我們帶來一個又一個的驚喜。
丁村遺址自發現以來有過三次大規模調查發掘,1954年首次調查發掘,從9月18日至11月8日,52天發現石器及動物化石地點14個地點,獲得2005件石製品,27種哺乳動物化石和3枚「丁村人」牙齒化石,填補了中國舊石器時代中期文化和早期智人的空白,確立了丁村文化。
1976年第二次調查發掘,持續4年發現12個地點,獲得數千件石製品和1塊幼兒頂骨化石。新發現的12個舊石器地點分布在汾河兩岸三套不同地質時期的地層中。不僅使丁村遺址的分布範圍擴及汾河兩岸,也使得丁村一帶遠古人類的時間範圍,從原來的10萬年前舊石器時代中期,擴展到舊石器時代早、中、晚三個不同時期,即從20多萬年前的中更新世中晚期延續到2萬年多年前的晚更新世。
丁村遺址的第三次調查發掘,始於2011年啟動的「丁村遺址群遺址公園」申報。旨在進一步了解丁村遺址群的時空分布範圍、文化內涵,為丁村遺址群遺址公園和大遺址保護提供學術支撐。2011年,我們在丁村遺址群南部區域調查中在汾河Ⅲ級階地中發現石器地點5處。2013年在石溝村採砂場發現人類枕骨化石一枚,並對石溝遺址進行了兩個年度的發掘。2015年,我們在汾河東岸黃土臺塬的溝谷梁峁中發現石器地點60餘處,並對其中的九龍洞遺址、過水洞遺址和老虎坡遺址進行了一年多深入細緻的考古發掘。這是丁村遺址群60年來在黃土臺塬區最大規模的系統性考古調查與發掘;發掘出多個原地埋藏人類活動遺蹟和大量文化遺物。完成了從「河流階地」到「黃土臺塬」的變軌。丁村遺址真正進入了3.0時代。
丁村遺址群地理位置及地點分布圖
2011年至2014年春南部河流相堆積調查及石溝遺址發掘
「十二五」期間,丁村遺址群迎來了第三個周期的調查發掘。2011年至2014年上半年工作的重點是遺址群南部河流相堆積的調查發掘。
2011年「丁村遺址群國家遺址公園」啟動之時,筆者就在《丁村考古遺址公園建設考古工作計劃》中提出;加強基礎研究,為考古遺址公園建設提供學術支撐的工作方針;以科學發掘增強遺址學內涵,促進遺址保護的考古工作理念。隨後在《舊石器考古發掘研究與保護的思考》進一步提出,集保護、展示和科學研究為目的田野考古理念。我們認為,丁村遺址發現近60年來,雖然經過兩次大規模的調查發掘,發現了30餘處石器地點,獲得了不少科學資料。但是整體上看,與國內外著名的舊石器時代遺址相比仍有不小的差距。特別是有關丁村遺址地質背景、原料環境、生態環境等基礎性研究仍然較為薄弱。因此,確定了以(1)加強地質地貌研究、石器原料及其背景的調查;(2)進一步擴大遺址分布範圍、空間結構考古調查和地理信息系統的建立;(3)發掘重點遺址,建立全新的舊石器田野考古發掘、展示平臺;(4)加強多學科合作,著力研究丁村遠古人類的石器技術和人類行為等為目標中遠期規劃。
在當年的調查中,我們在丁村遺址群南部區域——柴莊火車站附近汾河Ⅲ級階地中發現石器地點4處。2012年12月,丁村民俗博物館周倜在襄汾縣南賈鎮上魯村石溝南採砂場進行調查時,在工人篩砂留下的礫石堆中發現兩塊人類枕骨化石碎片,經對比後發現兩塊枕骨碎片可以完好地拼合在一起,屬於同一件枕骨。這是丁村遺址群自1954年和1976年兩度發現人類化石後的又一個重大發現。經研究:「石溝古人類伴有印加骨,增添了東亞早期現代人擁有印加骨的化石證據,進一步表明印加骨可以作為一項連接中國更新世中不同進化階段的古人類的形態特徵,同時對於了解東亞現代人起源問題也有著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