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河流階地」到「黃土臺塬」

2021-01-20 中國社會科學網

  2014年我們迎來了「丁村遺址發現60周年」,給它一個什麼樣的禮遇,是我們考慮了許久的一個問題?

  事實上,最好的紀念莫過於新的發現。2014年,我們在丁村遺址群北部土狀堆積中發現一處原地埋藏的舊石器時代遺址。這是丁村遺址發現60年來首次在黃土地層中發現人類文化遺存,對於研究丁村一帶古人類的活動範圍、生存環境、文化特點以及遺址的形成過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丁村遺址自1953年發現以來,就不斷地給我們帶來一個又一個的驚喜。

  丁村遺址自發現以來有過三次大規模調查發掘,1954年首次調查發掘,從9月18日至11月8日,52天發現石器及動物化石地點14個地點,獲得2005件石製品,27種哺乳動物化石和3枚「丁村人」牙齒化石,填補了中國舊石器時代中期文化和早期智人的空白,確立了丁村文化。

  1976年第二次調查發掘,持續4年發現12個地點,獲得數千件石製品和1塊幼兒頂骨化石。新發現的12個舊石器地點分布在汾河兩岸三套不同地質時期的地層中。不僅使丁村遺址的分布範圍擴及汾河兩岸,也使得丁村一帶遠古人類的時間範圍,從原來的10萬年前舊石器時代中期,擴展到舊石器時代早、中、晚三個不同時期,即從20多萬年前的中更新世中晚期延續到2萬年多年前的晚更新世。

  丁村遺址的第三次調查發掘,始於2011年啟動的「丁村遺址群遺址公園」申報。旨在進一步了解丁村遺址群的時空分布範圍、文化內涵,為丁村遺址群遺址公園和大遺址保護提供學術支撐。2011年,我們在丁村遺址群南部區域調查中在汾河Ⅲ級階地中發現石器地點5處。2013年在石溝村採砂場發現人類枕骨化石一枚,並對石溝遺址進行了兩個年度的發掘。2015年,我們在汾河東岸黃土臺塬的溝谷梁峁中發現石器地點60餘處,並對其中的九龍洞遺址、過水洞遺址和老虎坡遺址進行了一年多深入細緻的考古發掘。這是丁村遺址群60年來在黃土臺塬區最大規模的系統性考古調查與發掘;發掘出多個原地埋藏人類活動遺蹟和大量文化遺物。完成了從「河流階地」到「黃土臺塬」的變軌。丁村遺址真正進入了3.0時代。

  丁村遺址群地理位置及地點分布圖

  2011年至2014年春南部河流相堆積調查及石溝遺址發掘

  「十二五」期間,丁村遺址群迎來了第三個周期的調查發掘。2011年至2014年上半年工作的重點是遺址群南部河流相堆積的調查發掘。

  2011年「丁村遺址群國家遺址公園」啟動之時,筆者就在《丁村考古遺址公園建設考古工作計劃》中提出;加強基礎研究,為考古遺址公園建設提供學術支撐的工作方針;以科學發掘增強遺址學內涵,促進遺址保護的考古工作理念。隨後在《舊石器考古發掘研究與保護的思考》進一步提出,集保護、展示和科學研究為目的田野考古理念。我們認為,丁村遺址發現近60年來,雖然經過兩次大規模的調查發掘,發現了30餘處石器地點,獲得了不少科學資料。但是整體上看,與國內外著名的舊石器時代遺址相比仍有不小的差距。特別是有關丁村遺址地質背景、原料環境、生態環境等基礎性研究仍然較為薄弱。因此,確定了以(1)加強地質地貌研究、石器原料及其背景的調查;(2)進一步擴大遺址分布範圍、空間結構考古調查和地理信息系統的建立;(3)發掘重點遺址,建立全新的舊石器田野考古發掘、展示平臺;(4)加強多學科合作,著力研究丁村遠古人類的石器技術和人類行為等為目標中遠期規劃。

  在當年的調查中,我們在丁村遺址群南部區域——柴莊火車站附近汾河Ⅲ級階地中發現石器地點4處。2012年12月,丁村民俗博物館周倜在襄汾縣南賈鎮上魯村石溝南採砂場進行調查時,在工人篩砂留下的礫石堆中發現兩塊人類枕骨化石碎片,經對比後發現兩塊枕骨碎片可以完好地拼合在一起,屬於同一件枕骨。這是丁村遺址群自1954年和1976年兩度發現人類化石後的又一個重大發現。經研究:「石溝古人類伴有印加骨,增添了東亞早期現代人擁有印加骨的化石證據,進一步表明印加骨可以作為一項連接中國更新世中不同進化階段的古人類的形態特徵,同時對於了解東亞現代人起源問題也有著重要意義。」

相關焦點

  • 自然地理|水文-河流階地的探討
    當一個地區受到構造上升或氣候劇變,促使河流在它以前的谷底下切,原谷底突出在新河床之上,成為近似於階梯狀地形。2、河流階地結構階地由階地面和階地坡組成,階地面是原先河穀穀底的遺留部分,通常向河流下方傾斜,有一定的連續性,階地坡是後期河流下切而成,兩者共同反映河流階地的形成過程。
  • 地球環境所在黃土垂直節理髮育與演化規律方面取得進展
    基於此,中國科學院地球環境研究所研究員金釗課題組博士生馮立,以黃土垂直節理的表現形態為對象,自西向東分別在甘肅黑方臺臺塬、甘肅董志塬、陝北洛川塬以及關中涇陽南塬地區開展了詳細的野外調查,並以洛川塬早、中、晚更新世黃土為例,開展了微細觀尺度三維CT和電鏡SEM
  • 「黃土高原」的成因和「黃土地貌」的形成原因,分別是什麼?
    黃土高原和黃土地貌黃土高原是我國四大高原之一,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之一,範圍包括太行山以西、青海日月山以東、秦嶺以北、古長城以南的廣大地區,位於我國地勢第二級階梯。黃土高原最大的特色,就是表層覆蓋有厚厚的黃土土層,是世界上分布最集中而且面積最大的黃土分布區,總面積可達64萬平方千米。
  • 從水土流失到綠色新生,黃土高原從哪裡來,到哪裡去
    單調的固有印象黃土高原西起祁連山餘脈的烏鞘嶺、東至太行山脈西側,南起秦嶺山脈北側、北抵鄂爾多斯高原毛烏素沙地南緣,包括了山西、陝北、隴中三高原和呂梁山地,以及渭河、汾河兩大谷地,被黃土覆蓋是它們的共同點,這裡集中了地球上七成的黃土,是地球上最廣、最厚、最連續的黃土覆蓋高原區
  • 黃土高原是怎麼形成的,有多大多高?
    說到黃土高原,大家一定會想起三十多前那首火遍全國的《黃土高坡》,歌詞略如下:我家住在黃土高坡,大風從坡上刮過。……照著我窯洞曬著我的胳膊,還有我的牛跟著我。……留下我一望無際唱著歌,還有身邊這條黃河。」很多人對黃土高原的印象其實就來源於這首歌。
  • 劉東生:黃土與環境
    什麼是黃土?形象地說,黃土就像人們常見的、發生在我們身邊的「沙塵暴」的產物。2002年3月18日北京就出現過一次特大沙塵暴。近年來,人們對北方頻繁發生的沙塵暴非常注意。國家業已投入大量資金治理由於不合理利用土地而產生的沙塵暴源地和影響地,以保障我國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從沙塵暴的物質成分來看,它與黃土十分接近。
  • 知識拓展:洪積一衝積平原、河漫灘平原和三角洲平原及河流階地的區別
    4、河流階地:河流下切侵蝕,原來的河谷底部超出一般洪水位之上,呈階梯狀分布在河穀穀坡上,這種地形稱為河流階地。分類:①侵蝕階地由基巖構成,階地面上往往很少保留衝積物。②堆積階地由衝積物組成。根據河流下切程度不同,形成階地的切割疊置關係不同又可分為:上疊階地,是新階地疊於老階地之上;內疊階地,新階地疊於老階地之內。③基座階地階地形成時,河流下切超過了老河穀穀底而達到並出露基巖。④埋藏階地即早期的階地被新階地所埋藏。運用物理、化學、生物、年代學的方法研究階地的級數、結構、年代、成因、分布的規律在科學上與經濟上都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 黃土地貌的主要教學內容有哪些?
    答:1 黃土地貌概述□黃土地貌的概念及其分布:黃土地貌是指黃土地區經流水長期侵蝕和切割而形成的地貌,廣泛分布在中緯度的半乾旱地帶,以我國的黃土高原最為典型。世界及我國黃土地貌分布圖。□黃土的來源:黃土是距今約250萬年以來形成的,我國黃土高原是由從西北荒漠地區吹揚過來的粉塵物質堆積而成的。□黃土高原風成說的證據:·不管地表起伏狀況如何,黃土覆蓋的厚度總是比較穩定的。
  • 黃土高原並非陝北獨有:鹹陽、渭南、銅川境內都有黃土高原地貌
    鹹陽永壽境內黃土高原地貌眾所周知,我國有四大高原,面積最大、海拔最高的是青藏高原,另外三座高原分別是內蒙古高原、雲貴高原以及黃土高原。其中黃土高原作為中華民族古代文明的發祥地之一,是地球上分布最集中且面積最大的黃土區,總面積64萬平方千米。位於中國中部偏北部,主要由山西高原、陝甘晉高原、隴中高原和河套平原組成。由此可見,關於對黃土高原的地理認知,並不是我們通常想到的某片區域「陝北」或是某個位置「延安」。
  • 西安也有黃土高原地貌,白鹿原最出名、鳳棲原最無奈、神禾原最美
    分為了山地區、丘陵區、塬區、臺塬區、河谷平原區,其中最為典型的地貌當屬黃土塬、黃土梁、黃土峁。除了陝北之外,由北至南,由東到西,在陝西銅川市北部、渭南市東北部、鹹陽市西北部、寶雞市西北部都有黃土高原地貌。就連我們的省城西安市,也有黃土高原地貌。
  • 河流地貌與其它地貌
    河流作用是地球表面最經常、最活躍的地貌作用,它貫穿於河流地貌的全過程。無論什麼樣的河流均有侵蝕、搬運和堆積作用,並形成形態各異的地貌類型。河流一般可分為上遊、中遊與下遊3 個部分。由上遊向下遊侵蝕能力減弱,堆積作用逐漸增強。河流根據平面形態、河型動態和分布區域的不同,有不同的類型。
  • 陝北黃陵切割塬區發現金錢豹華北亞種—新聞—科學網
    王開鋒供圖     陝西省動物研究所自然保護地和溼地動物監測研究中心在進行全國第二次陸生野生動物資源調查的監測樣線布設的紅外相機
  • 黃土高原的黃土從哪裡來?
    中國西北部的黃土高原東到河北省與山西省交界的太行山,西至甘肅省烏鞘嶺和青海省的日月山,南到渭河谷地關中平原以北的廣大地區 黃土高原海拔約為1000~1500米,高原上的黃土主要是一種未固結、無層理的粉沙。厚厚的黃土完全掩平了這裡先期形成的地形,土層厚度達30~50米,最厚的地方甚至超過了200米。黃土由西北向東南方向逐漸變薄,顆粒由粗變細。這種黃土地貌在世界上許多地區都能看到,如歐洲、南北美洲的有些地方就分布著黃土,但面積和厚度卻無法與中國西北部的黃土高原相提並論了。
  • 【備考乾貨】關於高考地理河流階地知識點最新整理,附河流水系特徵...
    水流繼續往下侵蝕,兩側的堆積物就完全露出水面,高過洪水位,形成階地面。然後河流繼續重複側蝕、堆積、下切侵蝕等過程,形成下一個階地。  (侵蝕基準面是河流下切侵蝕到最低點的水平面,一般以海平面為主,局部地區以湖泊、河流匯水口、堤壩等基面為準。)
  • 在黃土地上創新有為|重點實驗室巡禮
    「這5個方向基本上圍繞一條線,把氣候環境變化的過去、現在與未來聯繫在一起,用加速器等工具作為支撐,把相關成果應用到國家和區域可持續發展。」地環所所長、黃土室前主任劉禹介紹說。論文寫在黃土地「黃土室的基礎研究不是孤立的,我們一定要把研究成果應用到可持續發展的實踐當中去,要為國家、社會可持續發展服務。」安芷生說。
  • 黃土高原的守望者——記土壤物理學家李玉山研究員
    北極星環境修復網訊:李玉山和唐克麗一生致力於黃土高原水土保持和生態環境治理研究,為我國乃至世界水土保持科學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有這樣的一群科學家,他們始終堅守在黃土高原科學研究第一線,艱苦奮鬥、無私奉獻,為國家水土保持事業作出了貢獻,為黃土高原秀美山川立下了卓越功勳……83歲的我國著名土壤物理學家李玉山研究員就是這個群體中的一員。
  • 黃土高原上的黃土從何而來?至今仍在爭論不休!
    這五種土,居中的是黃土,這是中華民族起源之地——黃河流域廣泛分布的一種土壤。我國是黃土分布最廣的一個國家。黃土,色黃褐,實際上是顆粒均勻的、砂粉質的黃色塵土物質,一般由易溶解的鹽類和鈣質結合組成,比較鬆散,遇水後極易崩解。我國大西北的黃土高原即由黃土構成,它厚80-120米,最大厚度可達180-200 米,覆蓋面達63萬平方公裡,堪稱世界之最。這厚厚的黃土來自何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