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峽大學使用LGR溫室氣體分析儀測量水體甲烷通量排放

2021-01-11 中國教育裝備採購網

    2010年6月3日,三峽大學土木水電學院美國LGR公司DLT-100溫室氣體分析儀到貨,理加公司工程師到現場進行了安裝調試。

    為了進行三峽庫區水體溫室氣體排放研究,三峽大學利用LGR雷射在線高精度溫室氣體分析儀,現場測量甲烷、二氧化碳、水汽濃度。為了進一步測量水體溫室氣體的排放通量,三峽大學自行研製了通量箱。

 

    在北京理加公司工程師協助下,整套設備成功進行安裝調試,為了檢查系統的性能,特意尋找了一個生活汙水進行現場測量,結果迅速、準確,用戶感到非常滿意。

 

 

    美國LGR生產的溫室氣體分析儀採用了世界上先進的OA-ICOS技術,是國際上唯一一款能高精度同時監測溫室氣體含量的儀器。快速溫室氣體(甲烷、二氧化碳、水汽)分析儀設計用於環境空氣濃度的測量,都可以迅速地產生精確的結果。該氣體分析儀用途廣泛,包括採用、箱室法通量測量與天然氣管道洩露檢查。基於高解析度的直接吸收光譜原理,本儀器可以有效地進行自校準(在極端條件下,您可以對儀器進行重新校準,儀器本身有校準模式) 。該儀器包含一個內置的計算機,可以存儲數據到其硬碟中,用於長期自動監測,同時可以通過模擬通道、數字通道(RS232)和網絡輸出來傳輸數據。

    自2007年起在中國獨家銷售LGR的產品。通過完善的售後服務和技術支持,解決了用戶的後顧之憂,也節約了用戶寶貴的時間,對此理加公司獲得了用戶的一致好評。目前,加上這臺溫室氣體分析儀,中國已有40多臺LGR分析儀在為科學家提供更好的服務。    
    LGR溫室氣體分析儀:。 理加聯合科技有限公司http://www.li-ca.com/product/tracegas/1248190866237.htm

版權與免責聲明:

① 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教育裝備採購網"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於中國教育裝備採購網,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獲本網授權的作品,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並註明"來源:中國教育裝備採購網"。違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② 本網凡註明"來源:XXX(非本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且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註明的"稿件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③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兩周內與本網聯繫,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

相關焦點

  • 研究成果:青藏高原河流是溫室氣體排放「大戶」
    青藏高原河流竟是溫室氣體排放「大戶」科技日報訊 (記者張曄 通訊員林雯)溫度低、海拔高,是人們對青藏高原的固有印象。由於這個原因,過去科學家猜測這裡的河流也應是「低碳」。但是,南京信息工程大學等研究機構的一項成果表明,青藏高原河流溫室氣體的排放通量處於世界中高水平。該成果已發表在最新一期自然出版集團旗下的《科學報告》中。青藏高原是世界的「第三極」,溫度低、海拔高,擁有面積廣袤的凍土層。青藏高原也是亞洲大江大河的發源地,長江、黃河、雅魯藏布江與印度河養育了數十億人。但是,科學研究表明,青藏高原是對氣候變化響應最敏感的地區之一。
  • 植物不排放溫室氣體甲烷
    (圖片提供:Srimathy Sriskantharajah) 一項新的研究表明,植物並不會排放重要的溫室氣體甲烷,這一發現與2006年公布的另一項頗受爭議的結論形成了鮮明對比。事實上,植物似乎僅僅是傳遞了最初由土壤微生物形成的溫室氣體。 甲烷的來源可謂多種多樣,包括氣體洩漏、森林火災,當然還少不了母牛打嗝。
  • 海洋底棲動物增加溫室氣體排放
    近期,《科學進展》期刊發表題為《大型動物增加了沿海沉積物的甲烷通量》的文章指出,沿海沉積物中的多毛類和雙殼類動物生產了大量的甲烷和氧化亞氮,是被忽視的海洋中的溫室氣體來源。
  • ...海區儲存大量溫室氣體甲烷海冰消融將致甲烷濃度增大溫室效應...
    ■通訊員 楊保國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極地環境研究室教授孫立廣和謝周清等,首次對北冰洋中心海域的甲烷排放進行了實地採樣分析,發現該海域儲存了大量甲烷,海冰對甲烷的區域循環具有雙重作用:阻礙海水中甲烷的排放,同時海冰表面或內部存在消耗大氣甲烷的過程。這一結果為科學評估北冰洋海域對溫室氣體甲烷的貢獻提供了依據。
  • 非二氧化碳溫室氣體排放被嚴重低估
    溫室氣體甲烷和一氧化二氮排放量一直被結構性低估,皆因使用的測量方法所致。 科學家佩特拉克朗為荷蘭能源研究中心(ECN)和代爾夫特理工大學(TU Delft,荷蘭)所進行的研究使用了測量這些溫室氣體排放的創新方法,這就是她得出的結論。克羅最近因為使用這個更精確的方法測量而獲得了她的博士學位,這一方法也部分地解決了系統性低估這個問題。
  • 全球溫室氣體中的甲烷排放達到歷史新高
    甲烷也可作為化工原料,應用於氫氣、一氧化碳及甲醛等的製造。 但是甲烷也是一種主要的溫室氣體,並且是造成全球氣候變暖的第二大溫室氣體。根據相關機構的研究,相比二氧化碳 ,甲烷 是一種更能夠有效吸收太陽熱力的溫室氣體。甲烷全球升溫潛能值是二氧化碳 的 28–36 倍,因此對氣候有更嚴重的影響。
  • 企鵝、笑氣與溫室氣體
    來自丹麥哥本哈根大學和中國南京大學的研究人員,正在研究帝企鵝殖民地上樣帶冰川退縮和企鵝糞便對溫室氣體通量的綜合影響。研究人員發現,由於帝企鵝吃含氮氧化物的飲食,導致它們可以通過糞便釋放出大量的一氧化二氮(即笑氣),讓人哭笑不得的是,南極洲帝企鵝釋放大量的一氧化二氮,嚴重影響了長期被便便圍繞的研究人員的精神狀態。
  • 黃土臺塬不同林型土壤主要溫室氣體通量特徵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資源環境學院;2. 農業部西北植物營養與農業環境重點實驗室;3. 農業部農業環境重點實驗室摘 要為研究純林、混交林土壤二氧化碳(CO2)、甲烷(CH4)和氧化亞氮(N2O)排放特徵,有效評估不同林型組成所產生的溫室氣體差異。
  • 研究顯示氣溫升高 水體甲烷將增加加劇溫室效應
    這些甲烷氣體是水底沉積物降解產生的,隨後這些氣體從水底析出並進入大氣,加劇現在的溫室效應。  研究顯示,如果全球氣溫升高1℃,那麼這類甲烷氣體的釋放量將增加大約20%。這種額外的甲烷氣體將進一步導致溫室效應加劇,形成惡性循環。  淺淺的湖泊,池塘和河流被認為是全球溫室氣體排放的重要源頭之一。其產生的主要溫室氣體便是甲烷。
  • 研究人員發現河源區域為全球溫室氣體重要排放源
    全球溫室氣體(GHGs)排放持續增長,引發全球變暖等一系列重要生態環境問題。為應對和解決全球變暖問題,首先需要釐清全球GHGs的主要源匯途徑。在傳統全球碳循環研究中,河流生態系統僅作為陸地碳庫通往海洋碳庫的一個傳輸通道,加之總面積相對較小,一般不納入碳源或碳匯估算過程。
  • 西方科學家指責亞洲水稻排放溫室氣體甲烷
    水稻專家認為這種觀點太過極端  農民應該不算是溫室氣體排放大戶,相對城裡人,他們很少坐飛機出行,很少開大排量汽車郊遊。  不過,在如今這個時興談論氣候變化的時代裡,一幫西方科學家又將矛頭指向亞洲的米農,稱他們種植的水稻田全天候排放著比二氧化碳還要厲害的溫室氣體。
  • 新型痕量氣體分析儀為科研帶來新的機遇
    收集這些溫室氣體的數據需要使用高精準度的設備,且設備的數量要足夠多,原因是大氣中的痕量氣體存在很大的時空異質性。 圖3 LI-7810分析儀和離軸積分腔輸出光譜技術(OA-ICOS)以及波長掃描光腔衰蕩光譜技術(CRDS)甲烷測量精確度數據的對比(可攜式)
  • 汽車排放瞬態工況法測量用氣體流量分析儀
    同時,其餘全部尾氣經過收集裝置,由周圍空氣進行稀釋後在風機的作用下送入流量分析儀測量稀釋氣的體積流量,並將體積流量測量值送入主控計算機,同時五氣分析儀的氣體濃度分析結果和底盤測功機的行駛速度和裡程也送入主控計算機,計算機根據氣體濃度、體積、稀釋比、速度、時間計算出汽車尾氣中有害氣體CO、CO2、HC、NOX的總體排放量(g/km
  • 當北極海冰不斷消融:冰下蘊藏的巨量溫室氣體甲烷將逃逸
    甲烷是天然氣的主要成分。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孫立廣和謝周清團隊的研究人員在2010年參與過我國組織的第四次北極科學考察,採用密閉箱法,測定了北冰洋中心海域(大約北緯87度)的甲烷通量。調查結果顯示,在該海域的海冰被打破之後,甲烷呈現出明顯的排放趨勢,冰下海水每天每平方米大約平均排放0.56毫克甲烷,比東西伯利亞北冰洋大陸架還高2~4倍,遠高於太平洋和大西洋等海域的海水甲烷排放通量,該項研究成果發表在《大氣環境》上。「這表明,北冰洋中心海域的冰下海水中儲存著大量的甲烷氣體。」謝周清說。
  • 英媒:稻田溫室氣體排放被大大低估
    據英國《每日郵報》網站9月10日報導,研究人員發現,為節約用水而選擇間歇灌溉的稻田所釋放的強效溫室氣體一氧化二氮是連續灌溉農田的45倍。相比之下,連續灌溉的稻田主要排放甲烷。這種氣體在大氣中停留的時間要短得多。
  • 研究發現月球居然「排放」了大量溫室氣體
    一直以來,主流觀點認為目前的全球變暖是由於人類活動大量排放的溫室氣體導致的溫室氣體包括水蒸氣、臭氧、二氧化碳、氧化亞氮、甲烷等,能使地球表面變得更暖,類似於溫室截留太陽輻射,並加熱溫室內空氣的作用。2018年,美國能源部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的研究人員首次直接證明了甲烷導致地球表面溫室效應不斷增加。
  • 甲烷作為溫室氣體的危害有多大?
    氣態化石燃料導致的全球變暖潛能值可能一直被低估了                    Gayathri Vaidyanathan, ClimateWire on December 22, 2015    舊金山:環保主義者正試圖改變政策制定者關於甲烷這種強效溫室氣體對氣候影響的看法
  • 排出甲烷氣體引發「溫室效應」 奶牛打嗝地球發熱
    奶牛在消化過程中會釋放出氫氣和二氧化碳,古生菌把這兩種氣體轉化為甲烷,每頭奶牛每天可產生最高達380升的甲烷,主要由打嗝排出。    無味無色的甲烷氣體是一種導致溫室氣體的重要原因。據美國環境保護機構的調查,甲烷對大氣層的暖化效應較二氧化碳強2倍。每年全球反芻動物產生約8000萬噸的甲烷排放量,約佔每年人造甲烷排放量的28%。
  • 科學家稱農業源溫室氣體排放是「生存排放」
    據《中國農業工程學報》2008年10月報導,農業源溫室氣體排放佔我國溫室氣體排放總量的17%,但來自農業源的排放是農業生產的自然過程,農業源的溫室氣體排放屬於「生存排放」。研究表明,通過改善反芻動物營養、推廣稻田間歇灌溉、建設沼氣、推行緩釋肥、長效肥料可以減緩農業源溫室氣體排放,但急需進行技術和經濟性評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