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生態學的主要研究領域

2020-11-30 北極星環保網

土壤生態學的主要研究領域

北極星環境修復網訊:土壤生態學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的發展歷史就是解決生產實踐和一系列生態環境問題的歷史。然而,從目前的文獻來看,遠不能適應生產發展和資源合理利用的要求。因此,針對當前的生產實踐和生態環境問題,我們提出了當前應優先考慮和發展的主要研究領域。

01  名、特、優農產品的最佳土壤生態環境研究

土壤生態學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要解決農業生產中的土壤生態環境問題,實現區域名、特、優農產品的土壤生態環境的複製,達到農產品的優質高產,建議從土壤生態系統的角度,重視研究①光熱資源的生態分布研究,探討近地層大氣、水熱分布對土壤生態系統和光熱資源的利用的影響;②母質-土壤-植物系統的有機內在聯繫研究,諸如微生物區系的生態分布、根際環境的動態平衡、土壤肥力演化與植物遺傳性的保持等,探討典型土壤生態系統的特有功能;③品質元素的類型、循環和積累規律研究,探討不同植物產品的品質元素的作用機制;④光肥平衡與高產優質研究,探討作物營養性物候學和生殖性物候學的最佳土壤生態條件;⑤水熱平衡與高產優質研究,探討作物生理生態和光合生理特徵的最佳土壤生態條件。

02  土壤生物多樣性保護研究

土壤生物多樣性對於調節、保蓄和平衡土壤養分,增強系統的抗災、減災能力有重大意義。因此,建議加強以下研究。①土壤生物相生相剋的生物學基礎研究;②生物多樣性對於提高、平衡土壤養分的生物效應研究;③土壤生態條件與生物多樣性的關係研究;④生物多樣性與土壤生態系統穩定性的關係研究;⑤生物遺傳性改變的土壤生態環境研究;⑥人類活動(大型工程、農藥、化肥、耕作制和植被破壞等)對土壤生物多樣性的影響;⑦不同土壤生態系的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原則、措施研究。

03  生態農業建設中的土壤生態工程研究

土壤生態工程是生態農業建設的基礎,是實現生態良性循環,資源充分利用和環境保護的重要環節,建議加強以下研究。①土壤生態系與農業生態區建設的關係研究;②生態農業建設區內土壤生態系統水熱資源充分利用的潛力估算研究;③防護林、旱坡地治理、低產田土改良和水利設施完善對土壤生態系統的影響、評價;④耕作制度改變、產業結構調整的土壤肥力變化及能流、物流循環的模式研究;⑤再生資源、農村能源、有機肥的開發與土地集約化經營。

04  退化土壤生態系統的恢復與重建研究

自然災害和人類活動等引起的退化土壤生態系統的面積正在擴大,其抵禦自然災害的能力降低,人類受到自然的威脅越來越大,因此,恢復和重建退化土壤生態系統已勢在必行。建議加強以下研究。①土壤生態系統退化的表徵和危害程度研究;②土壤生態系統退化的(物理、化學、生物)機理研究,特別重視農藥、化肥、工業「三廢」等汙染物質及大型工程和不合理的經營模式等對土壤生態退化的作用特點和機制研究;③洪、旱、風、蟲等自然災害造成的土壤退化表徵及對系統的影響;④新墾區、復耕地、移民區土壤生態的環境容納量、生態閾值及系統的功能評價研究;⑤退化土壤生態系統恢復和重建的生物技術措施;⑥退化土壤生態系統恢復和重建的政府行為研究減少排汙、綜合治理、政策傾斜和教育等。

05  土壤生態系統與全球氣候變化的研究

研究表明,一些土壤生態系統釋放的溫室氣體(CH4、CO2和NOx等)與全球氣候變化有關。因而,建議加強以下研究。①土壤生態系統產生溫室氣體的種類、釋放量和釋放機制的研究;②不同土壤生態系統(如森林、溼地、草原等)與全球氣候變化的關係研究;③人類活動對產生溫室氣體的影響,尤其是不同耕作制、大型工程和植被破壞造成的影響。


原標題:土壤生態學的主要研究領域

投稿聯繫:0335-3030550  郵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請將#換成@)

北極星環保網聲明:此資訊系轉載自北極星環保網合作媒體或網際網路其它網站,北極星環保網登載此文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相關焦點

  • 《土壤生態學快報》(SEL)新刊揚帆,砥礪前行
    隨著分子生物學的發展和現代分析測試技術的廣泛引入,生態學研究逐漸走向地下。土壤生態學已成為各學科交叉融合的場所,呈現蓬勃發展的態勢。2019年,Soil Ecology Letters(SEL)(《土壤生態學快報》)正式創刊,契合了時代的需求。 SEL定位為土壤生態學領域高水平的全英文學術期刊,由高等教育出版社與中國科學院城市環境研究所共同主辦,Springer Nature海外發行。
  • 美格基因助力土壤生態學前沿研討會圓滿落幕!
    ,Soil Ecology Letters期刊協辦,美格基因作為主要的會議贊助商有幸全程參與本次盛會。本次會議,海內外土壤生態領域的專家齊聚一堂,旨在以土壤生態學前沿問題為核心開展專項討論,對推動該領域研究方向發展、促進學術交流、培養年輕科研隊伍,具有重要科學和社會意義。
  • SEL專題徵稿:「土壤微生物生態學」(Soil Microbial Ecology)|資訊
    來源:土壤生態學快報SEL公號(2020年4月3日)「土壤微生物生態學」(Soil Microbial Ecology)專題徵稿徵稿要求土壤是有生命的,土壤微生物對土壤生命活動的維持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 趙吉——內蒙古大學——環境微生物學、土壤生態學、環境地球化學
    所在院校: 內蒙古大學       所在院系: 生命科學學院 職稱: 教授       招生專業: 環境科學 研究領域
  • 歐陽志雲:中國生態學研究發展40年
    我國生態學家在陸地生態系統碳循環、生物多樣性與生態系統功能、生物多樣性維持機制、生態系統過程對全球變化的響應等多個領域取得重大突破,成為推動國際上生態學發展的重要力量。生態系統生態學一直是我國生態學家關注的重點領域。通過長期定位觀測與廣泛地研究,系統地揭示了我國森林、草地、溼地、荒漠、農田、城市等不同類型生態系統的格局、結構、功能及其與人類活動的關係。
  • 景觀生態學的研究方法
    根據不同需求建立應用分析模型更是GIS應用研究的熱點。GPS主要用於某個點的空間定位(包括緯度、經度和海拔高度)。   2 景觀分析   景觀分析即定量地描述景觀結構,建立景觀結構與功能過程間的相互關係,進而從景觀結構上的變化來推斷其功能和過程可能發生的變化,它是景觀生態學的基本研究方法。
  • 大數據揭示土壤修復領域的學術大牛和熱點方向、趨勢
    一般來說,某領域的主要研究者就是該領域的核心作者。  2.4 主要研究機構   研究和分析文獻作者所在的機構或單位,不僅可揭示我國土壤修復領域的核心研究機構,清晰把握本領域研究隊伍的現狀及其在該研究領域的活躍程度,而且可了解在本領域具備較強研究能力的部門和單位,有助於從側面了解本領域研究人員的分布情況。
  • 景觀生態學的理論基礎
    相關學科為景觀生態學提供的基礎理論,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7項。   1.生態進化與生態演替理論  達爾文提出了生物進化論,主要強調生物進化;海克爾提出生態學概念,強調生物與環境的相互關係,開始有了生物與環境協調進化的思想萌芽。應該說,真正的生物與環境共同進化思想屬於克裡門茨。
  • 中國土壤微生物組:進展與展望|研究
    ,闡述了土壤微生物組研究的前沿科學問題,綜述了中國土壤微生物組的主要科研進展,提出了中國土壤微生物組研究的機遇和挑戰,探討了土壤-微生物系統功能及其調控所需的主要技術手段與能力建設,期望通過「土壤-微生物系統功能及其調控」中科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研究,為深度發掘土壤微生物組資源,定向調控土壤微生物組功能,解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生態環境、農業生產及資源瓶頸等問題起到應有的貢獻。
  • 生態學本科教育——實踐與思考
    一、生態學本科教育的現狀與發展  生態學是研究生物與環境及生物與生物之間相互關係的一門基礎性強、研究範圍廣、學科間滲透面大、應用領域不斷拓寬的重要學科。加強應用型人才培養,生態學高等教育要不斷適應經濟建設對應用型高級人才的需求。  根據我國的國情和發展現狀,生態學人才培養符合可持續發展戰略,生態學人才需求是長期和穩定的。我國生態學發展對人才的現實需求包括:生態學領域需要具有生態學功底紮實的研究型人才;具有生態學教育背景的複合型管理人才;對全民實行生態學普及、素質教育的師資等。但目前我國生態環境類學生的就業問題並不樂觀。
  • 華北平原麥田土壤微生物群落構建研究取得進展
    生物群落如何構建是生態學中的核心問題之一,生態學家對植物的群落構建過程已進行大量研究,然而在微生物群落構建方面的研究則相對滯後。當前,土壤微生物生物地理學主要關注微生物的空間分布格局及其驅動因子,而對不同空間尺度下微生物的群落構建過程研究較少。
  • 南京土壤所在土壤生物體型影響群落構建研究中獲進展
    土壤微生物多樣性產生和維持的微生物群落構建機制是微生物生態學的基本問題,控制微生物種內遺傳多樣性的進化過程包括突變、選擇、基因流動以及遺傳漂變,與之對應,控制微生物種間多樣性的生態過程包括物種形成、選擇、擴散和生態漂變。在微生物生態學中,選擇是確定性過程,漂變是隨機性過程,擴散和多樣化通常被認為是隨機過程,但在某些情況下也可以是確定性過程。
  • 土壤微生物生物地理學研究進展
    隨著分子生物學技術在微生物生態學研究中的應用,近年來發現土壤微生物群落結構和多樣性同樣具有一定的地理分布格局,顛覆了人們傳統上對於微生物全球性隨機分布的認識。這些研究證明了微生物的分布在空間上是非隨機的,卻仍沒有回答微生物的這種非隨機分布是如何產生和維持的,即哪些因子驅動了微生物多樣性的空間分布特徵。
  • 武漢植物園土地利用變化過程土壤碳氮耦合機制研究獲進展
    森林恢復能吸收大氣中的二氧化碳並將其固定在植被或土壤中,對於降低大氣中溫室氣體濃度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目前國內外對此作用的評估具有很大的差異,其原因之一在於缺少對土壤碳積累過程機制的認識,特別是缺乏對土壤碳氮循環耦合機制的認識。該項研究是當前土壤科學的前沿領域。
  • 2020成人高考專升本《生態學基礎》考試大綱資料介紹
    2020成人高考專升本《生態學基礎》考試大綱資料介紹一、緒論掌握生態學的概念和研究內容;了解生態學的發展歷史及現代生態學的發展趨勢,了解生態學的分支學科,了解生態學的研究辦法。(一)生態學的概念和研究內容1、生態學的概念2、生態學的研究對象和內容3、生態學的分支學科(二)生態學的發展簡史和發展趨勢1、生態學的發展2、現代生態學的發展趨勢3、生態學的分支學科(三)生態學的研究方法1、野外調查2、實驗研究3、模擬
  • 理加聯合成功參加第三屆全國穩定同位素生態學研討會及技術研修班
    應主辦方盛情邀請,北京理加聯合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理加聯合)參加了會議,展示了我們在雷射穩定同位素領域的最新技術,培訓了lgr雷射穩定同位素分析儀的操作技巧,為用戶講解了lgr儀器的最新應用。
  • 我國淡水生態學奠基人、魚類實驗生物學主要開創者劉建康逝世
    我國淡水生態學奠基人、魚類實驗生物學主要開創者劉建康逝世 劉建康院士  《楚天金報》資料圖>訃告中國共產黨優秀黨員、九三學社社員,享譽海內外的著名魚類學家和淡水生態學家,我國淡水生態學奠基人、魚類實驗生物學主要開創者,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原所長、名譽所長、研究員,中國科學院院士劉建康先生因病於北京時間2017年11月6日22時整在武漢逝世,享年100歲。
  • 有機汙染土壤的微生物修復技術研究進展
    目前隨著遺傳、基因組、蛋白質組學和代謝組學技術的研究發展,大大豐富了關於生理學、生態學、生物化學和微生物代謝途徑調控機制各個方面的知識。物理修復法是指利用物理手段對有機汙染土壤進行治理修復,主要有熱脫附、氣相抽提、電動修復以及超臨界流體技術等修復技術;化學修複方法是利用化學作用將土壤中的汙染物分解成無毒小分子,從而達到土壤修復的目的,一般適用於高濃度汙染場地的處理,主要的修復技術包括土壤淋洗技術、化學氧化、等離子體降解和光催化降解等;生物修復主要利用生物的生命代謝活動分解土壤中的汙染物,常見的汙染土壤生物修復技術包括植物修復、動物修復以及微生物修復
  • 2018年成人高考專升本生態學基礎考試常見考點:生態學的概念和研究...
    生態學的概念和研究內容是全書的開端,主要要求掌握生態學的定義和生態學的研究內容,能夠做相關內容簡單的選擇、填空題。1.生態學的定義是重點,生態學是研究生物與環境之間相互關係及其作用機理的科學,具體地說是研究有機體與其周圍環境(包括非生物環境和生物環境)相互關係的科學。
  • 長期施肥下土壤固氮菌群落構建研究取得進展
    在宏觀生態學理論中,群落的構建機制是生物多樣性產生和維持的核心研究內容。生態位理論和中性理論常被用來解釋群落的構建過程。生態位理論強調的是確定性過程的作用,即環境過濾和種間相互作用對群落的影響;中性理論強調的是隨機性過程的作用,即隨機擾動、隨機擴散以及隨機的出生、死亡對群落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