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獸醫研究所牛遺傳育種創新團隊發現肉牛淨肉重性狀調控新基因

2020-12-05 食品夥伴網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北京畜牧獸醫研究所牛遺傳育種創新團隊聚焦肉牛肉質性狀研究,發現myotrophin(MTPN)基因對淨肉重性狀具有重要調控作用。該研究為後全基因組關聯分析(post 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ies,post-GWAS)的體外生物學研究提供了新思路,為我國高效優質肉牛新品種培育提供了理論基礎。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在《細胞增殖(Cell Proliferation)》上。


  據團隊首席李俊雅研究員介紹,淨肉重是衡量肉牛生產性能最為重要的性狀之一,是關係產業發展水平和養殖者效益的重要參數。從2008年開始,團隊在內蒙古烏拉蓋建立起我國第一個肉牛資源群體,旨在開展國家畜禽良種聯合攻關「華西牛」新品種培育以及重要經濟性狀的基因發掘與功能解析工作。骨骼肌發育是複雜的生物學過程,受到大量基因調控,因此,骨骼肌調控的研究已成為生命科學領域的研究熱點。


  本研究利用團隊建立的肉牛資源群體填充基因型數據,對淨肉重性狀進行了全基因組關聯分析,發現MTPN基因與該性狀顯著關聯;應用牛胎兒成肌細胞體外模型,證實了外源添加MTPN重組蛋白,可以促進成肌細胞的分化和肥大過程、抑制細胞的增殖,進一步驗證了該基因對牛成肌細胞的效應。該研究結果對解析肉牛骨骼肌發育的遺傳機理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為「華西牛」新品種培育攻關提供了關於MTPN增加肉牛產量潛在應用的新信息,將有利促進高效優質肉牛新品種的分子輔助育種。


  伊朗博士留學生Farhad Bordbar(法赫德·波拔)為論文第一作者,李俊雅研究員和張路培副研究員為共同通訊作者。該研究得到國家畜禽聯眾聯合攻關、中國農業科學院科技創新工程、現代肉牛犛牛產業技術體系等項目支持。


  原文連結: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full/10.1111/cpr.12870

相關焦點

  • 科學網—聯合育種,讓肉牛「牛」起來
    《中國科學報》注意到,今年的種公牛拍賣會上,競拍者紛紛關注GCBI這一專業性很強的指標,即「中國肉牛基因組選擇指數」。 目前基因組選擇已成為動物遺傳育種領域的研究熱點。這一評估指標的普及透露出中國肉牛育種界聯合創新的風向。 用科學指標判定種公牛質量 拍賣會上,《中國科學報》發現了一位熟悉的競拍者。
  • 「中國黃牛」牛起來——我國肉牛品種40年保育發展記
    中國農科院北京畜牧獸醫研究所的肉牛育種工作開始於上世紀80年代。如今,牛遺傳育種創新團隊「掌門人」李俊雅接過陳幼春、許尚忠等老一輩育種家手中的接力棒,接續開展工作。這一站,他們來到了甘肅,瞄準了「平涼紅牛」這個類群。研究顯示,平涼紅牛具有生產高品質牛肉的潛力,通過科學選擇培育,完全有可能在較短時間內成為中國特有的優良肉牛品種。
  • 農科院破譯環狀RNA調控豬產肉性狀分子機制
    近日,從中國農業科學院北京畜牧獸醫研究所獲悉,該所「豬基因工程與種質創新團隊」和農業基因組研究所「豬基因組設計育種創新團隊」合作,歷時3年,開發出環狀RNA研究平臺,繪製豬環狀RNA時空圖譜,破譯環狀RNA對豬產肉性狀形成調控機制,並構建首個農業動物的環狀RNA資料庫。
  • ...家在水牛基因取得進展:解析白毛色性狀的致因突變和分子調控機制
    貴州白水牛和普通水牛(梁正文拍攝)近日,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綠色發展基金會專家委員會遺傳資源顧問、來自國際家畜研究所-中國農科院北京畜牧獸醫研究所「畜禽牧草遺傳資源聯合實驗室」韓建林教授分享了一則最新研究成果——他與中國農業大學動物科技學院張毅副教授課題組一道,在國際知名學術期刊《Molecular
  • 西農中國肉牛重要經濟性狀功能基因組學研究世界領先
    研究對分布世界各地的15種代表性牛品種(國內6、國外9種)全基因組測序數據進行了整合比較分析近日,中國農學會組織以中國工程院印遇龍院士為組長的7人專家組,對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動科學院昝林森教授歷時15年主持完成的
  • 科學網—中國農科院破譯環狀RNA調控豬產肉性狀形成分子機制
    中國農科院破譯環狀RNA調控豬產肉性狀形成分子機制   本報訊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北京畜牧獸醫研究所創新團隊和深圳農業基因組研究所合作,開發出環狀RNA研究平臺,繪製豬環狀RNA時空圖譜,破譯環狀RNA對豬產肉性狀形成調控機制,並構建首個農業動物的環狀RNA資料庫。
  • 中國農科院破譯環狀RNA調控豬產肉性狀形成分子機制—新聞—科學網
  • 我國科學家在水牛基因取得進展:解析白毛色性狀的致因突變和分子...
    該研究利用多種組學手段,對水牛白毛色性狀的致因突變和分子調控機制進行了深入探討。(張毅拍攝)研究團隊通過全基因組重測序、轉錄組測序、Nanopore單分子測序以及基因功能研究,發現在白水牛Agouti信號蛋白基因(ASIP)上遊存在一個LINE-1轉座子的插入。
  • 中國農業科學院-國際家畜研究所「畜禽牧草遺傳資源聯合實驗室...
    據聯合國糧食和農業組織(FAO)統計,全世界水牛存欄量2.07億頭,分布在五大洲約67個國家和地區,為人類提供奶、肉以及畜力。白水牛是珍貴的畜禽遺傳資源,其皮膚呈粉紅色,被毛、角、蹄均為白色,而眼睛呈現黑色,在我國集中分布於貴州省遵義市,當地又稱「亮毛牛」,深受農戶喜愛。雖然人們已經知道水牛白毛色是顯性遺傳的性狀,但其分子機制卻一直未被解析。
  • 雞遺傳育種創新團隊成功解析雞胸肌組織異質性並發現標記基因
    近日,我所雞遺傳育種創新團隊聚焦雞肌肉和肌內脂肪(IMF)性狀研究,通過引入單細胞RNA測序等方法,解析了不同發育階段雞胸肌組織異質性,並發現IMF標記基因APOA1(Apolipoprotein A1)和 COL1A1(Type I collagen),為高效優質肉雞新品種培育提供了理論基礎。
  • 歷時15年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肉牛基礎研究獲多項創新性成果
    西部網訊(通訊員 李曉春)12月18日,中國農學會組織以中國科學院印遇龍院士為組長的7人專家組,對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動科學院昝林森教授歷時15年主持完成的「中國肉牛重要經濟性狀功能基因組學研究與應用」,按照科技部科技成果評價標準和程序進行了評價,認為該成果總體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其中有關中國黃牛遺傳多樣性與起源進化研究、犛牛
  • ...基因組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解析白毛色性狀的致因突變和分子...
    集中分布在我國貴州省遵義市的白水牛,在當地又稱「亮毛牛」,深受農戶喜愛。雖然人們已經知道水牛白毛色是顯性遺傳的性狀,但其分子機制卻一直未被解析。研究團隊通過全基因組重測序、轉錄組測序、Nanopore單分子測序以及基因功能研究,發現在白水牛Agouti信號蛋白(ASIP)基因上遊存在一個LINE-1轉座子的插入,長2809個核苷酸,只含有完整LINE-1轉座子的5』
  • 中國農業科學院肉羊遺傳育種創新團隊在綿羊季節性發情研究中取得...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北京畜牧獸醫研究所肉羊遺傳育種創新團隊採用RNA-Seq及生物信息學方法,對蘇尼特羊子宮組織中mRNA、lncRNA和circRNA進行了鑑定,發現了調控綿羊季節性繁殖的關鍵基因、lncRNA、circRNA及信號通路,成功構建了不同轉錄本的調控網絡。
  • 林木分子育種團隊在miRNA形成與遺傳調控領域取得新進展
    MicroRNA(miRNA)是生物體內長度約20-25個核苷酸的小RNA,在生長、發育與抗逆性形成中發揮了關鍵的遺傳調控作用。揭示miRNA形成、等位變異模式與遺傳調控機制,回答「miRNA從哪裡來?到哪裡去?如何發揮作用?」等一系列科學問題,是林木遺傳改良與分子育種的基礎,對於提高木材產量、改良木材品質具有重要意義。
  • 人才強校 | 張毅副教授團隊在水牛基因組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解析...
    白水牛的皮膚呈粉紅色,被毛、角和蹄均為白色,而眼睛呈現黑色,是珍貴的畜禽遺傳資源,常見於中國及東南亞。集中分布在我國貴州省遵義市的白水牛,在當地又稱「亮毛牛」,深受農戶喜愛。雖然人們已經知道水牛白毛色是顯性遺傳的性狀,但其分子機制卻一直未被解析。
  • 超級稻粒寬粒重基因調控產量機理獲揭示—新聞—科學網
    近等基因系的表型及產量。
  • 調控雞先天免疫應答和抗病力新機制被發現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北京畜牧獸醫研究所雞遺傳育種創新團隊闡明了動物重要免疫信號通路的泛素化調控機制,為雞以及其他畜種抗病育種提供了重要理論基礎。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在《公共科學圖書館:病原(PLoS Pathogens)》上。
  • 我省在肉牛基礎研究領域取得多項國際領先創新成果
    西部網訊(陝西廣播電視臺《陝西新聞聯播》記者 陝西臺 劉松燾 楊凌臺 孫雅楠 何家岐)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專家團隊經過15年潛心研究,在我國肉牛基礎研究領域取得多項國際領先的創新性成果。這頭毛色發亮、膘肥體壯的肉牛就是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昝林森團隊運用一系列創新性技術選育出的秦川牛肉用新品系母牛,僅2年多點時間,它的體重就達到585公斤。資料顯示,國外肉牛每天可生長1到1.5公斤,而我國地方黃牛每天只生長0.5公斤。品種對外依存度高、自主育種周期長、生長速度慢、經濟效益低,已經成為制約肉牛產業發展的瓶頸。
  • 作科所從全基因組水平揭示了lncRNA調控水稻重要農藝性狀變異的...
    來源:經濟日報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水稻優異種質資源發掘與創新利用創新團隊、作物基因組選擇育種創新團隊和華盛頓聖路易斯大學的肯·奧爾森(Ken Olsen)團隊合作完成了水稻(亞洲栽培稻)及其祖先種(普通野生稻)非編碼區長鏈非編碼
  • 農業部關於西南玉米生物學與遺傳育種重點實驗室等7個建設項目可行...
    項目建成後,將提高玉米生物學與遺傳育種學科群在西南地區玉米資源的測試與創新、抗除草劑轉基因玉米的效應評價、玉米標記輔助新材料、西南玉米高產群體及生產潛力試驗等方面研究能力,發掘特異優良基因資源1-2份,創製新自交系1-2份,研發資源高效、環境友好、配套栽培技術1套等。  二、原則同意四川農業大學承擔農業部作物基因資源與種質創製四川科學觀測實驗站建設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