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科學家在水牛基因取得進展:解析白毛色性狀的致因突變和分子...

2021-01-20 中國綠髮會

根據聯合國糧食和農業組織(FAO)的統計,全世界水牛存欄量2.07億頭,分布在五大洲約67個國家和地區,為人類提供奶、肉以及畜力。我國水牛存欄2200多萬頭,在長江流域及以南地區廣泛飼養。白水牛的皮膚呈粉紅色,被毛、角和蹄均為白色,而眼睛呈現黑色,是珍貴的畜禽遺傳資源,常見於中國及東南亞。雖然人們已經知道水牛白毛色是顯性遺傳的性狀,但其分子機制卻一直未被解析。

集中分布在我國貴州省遵義市的白水牛,又稱「鳳岡白水牛」或「亮毛牛」,是貴州特有的地方水牛遺傳資源,其培育可能始於清朝末年。它具有抗病力強、役用性能好、持久力好、屠宰性能高、繁殖性能良好、性格溫順、易於管理、適應粗放飼養等優點。貴州白水牛個體比貴州青毛水牛略大,主要集中於黔北地區的鳳岡縣、務川縣等地。但是,隨著農業機械化程度的不斷提高,牛的役用功能逐年減弱,且白水牛適宜生活的地區為山區,長期缺乏科學的選育和保種技術,加上群體內的近親繁殖或與青毛水牛的盲目雜交,從而導致白水牛的遺傳品質嚴重退化、數量逐年減少。2012年貴州白水牛的存欄數比1997年減少了近80%,比2006年減少了30%左右。目前,鳳岡縣白水牛能繁母牛的存欄數量不足300頭,面臨滅絕的危險。

貴州白水牛和普通水牛(梁正文拍攝)

近日,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綠色發展基金會專家委員會遺傳資源顧問、來自國際家畜研究所-中國農科院北京畜牧獸醫研究所「畜禽牧草遺傳資源聯合實驗室」韓建林教授分享了一則最新研究成果——他與中國農業大學動物科技學院張毅副教授課題組一道,在國際知名學術期刊《Molecular Biology and Evolution》在線發表了題為「Genomic analysis revealed a convergent evolution of LINE-1 in coat color: A case study in water buffaloes (Bubalus bubalis)」的原創性研究論文。該研究利用多種組學手段,對水牛白毛色性狀的致因突變和分子調控機制進行了深入探討。

(張毅拍攝)

研究團隊通過全基因組重測序、轉錄組測序、Nanopore單分子測序以及基因功能研究,發現在白水牛Agouti信號蛋白基因(ASIP)上遊存在一個LINE-1轉座子的插入。該LINE-1長2809個核苷酸,只含有完整LINE-1轉座子的5』-UTR區域,但仍行使ASIP基因新的強啟動子功能,使白水牛皮膚ASIP基因的表達量提高了近10倍,且LINE-1轉錄序列與ASIP基因編碼外顯子形成白水牛特有的融合轉錄本。組織學實驗表明,ASIP基因的高表達阻礙了黑色素細胞的發育,導致白水牛皮膚基底層缺乏成熟黑色素細胞及色素顆粒。這些全新的「組學」 結果系統地揭示了水牛白毛色性狀形成的分子機制。

(水牛白毛色性狀形成的分子機制模型)

(水牛白毛色是受單一基因控制的經典質量性狀,遵循孟德爾遺傳規律,呈現完全顯性遺傳。2020年11月3日,中國農業大學動物科技學院和國際家畜研究所—中國農業科學院畜禽牧草遺傳資源聯合實驗室科學家聯手,利用多種「組學」手段,系統地提示了其致因突變和分子調控機制。上圖為此文發表的頁面。圖片來源/Molecular Biology and Evolution)

此外,課題組還通過對普通牛、水牛和犛牛基因組中LINE-1元件的進化分析,證明白水牛ASIP基因上遊的LINE-1轉座子元件屬於物種特異的LINE-1亞家族,起源於沼澤型水牛亞種內的LINE-1轉座事件。普通牛與水牛的ASIP基因都存在獨立進化的LINE-1轉座子插入,導致其毛色模式的改變,呈現了一種轉座子調控基因表達並進而決定性狀形成的趨同進化現象。

(普通牛和水牛兩個物種中LINE-1轉座子調控ASIP基因表達的趨同進化現象)

水牛白毛色性狀遺傳機制的闡明,使其成為家養水牛中第一個被解析分子遺傳機制的表型性狀,豐富了人們對動物白毛色形成機理的認識,加深了對白水牛遺傳特性的了解,為我國白水牛特色遺傳資源的有效保護和科學選育提供了重要的科學依據。

中國農業大學動物科技學院張毅副教授、國際家畜研究所-中國農科院北京畜牧獸醫研究所畜禽牧草遺傳資源聯合實驗室韓建林教授為論文共同通訊作者;動物科技學院博士生梁棟和博士後趙鵬舉為論文的共同第一作者。該工作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與國際農業研究磋商組織合作研究項目(31561143010)、中國農業大學「人才培育發展支持計劃」項目和中國農業科學院北京畜牧獸醫研究所對「畜禽牧草遺傳資源聯合實驗室」的資助。來自中國、澳大利亞、英國、美國、泰國、寮國和孟加拉國的學者聯合完成了此項研究;貴州省畜禽遺傳資源管理站、遵義市及鳳岡縣農業農村局、北京交通大學、雲南農業大學、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所和中國科學院北京基因組所等國內高校和科研單位也參與了部分工作。

文章連結:https://doi.org/10.1093/molbev/msaa279

編輯/Linda 審/HJL 責編/Angel

相關焦點

  • ...家在水牛基因取得進展:解析白毛色性狀的致因突變和分子調控機制
    白水牛的皮膚呈粉紅色,被毛、角和蹄均為白色,而眼睛呈現黑色,是珍貴的畜禽遺傳資源,常見於中國及東南亞。雖然人們已經知道水牛白毛色是顯性遺傳的性狀,但其分子機制卻一直未被解析。集中分布在我國貴州省遵義市的白水牛,又稱「鳳岡白水牛」或「亮毛牛」,是貴州特有的地方水牛遺傳資源,其培育可能始於清朝末年。
  • ...基因組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解析白毛色性狀的致因突變和分子...
    集中分布在我國貴州省遵義市的白水牛,在當地又稱「亮毛牛」,深受農戶喜愛。雖然人們已經知道水牛白毛色是顯性遺傳的性狀,但其分子機制卻一直未被解析。 組織學實驗表明,ASIP基因的高表達阻礙了黑色素細胞的發育,導致白水牛皮膚基底層缺乏成熟黑色素細胞及色素顆粒。這些全新的「組學」 結果系統地揭示了水牛白毛色性狀形成的分子機制。
  • 人才強校 | 張毅副教授團隊在水牛基因組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解析...
    白水牛的皮膚呈粉紅色,被毛、角和蹄均為白色,而眼睛呈現黑色,是珍貴的畜禽遺傳資源,常見於中國及東南亞。集中分布在我國貴州省遵義市的白水牛,在當地又稱「亮毛牛」,深受農戶喜愛。雖然人們已經知道水牛白毛色是顯性遺傳的性狀,但其分子機制卻一直未被解析。
  • 科學家闡明棗樹重要園藝性狀形成的分子機理
    趙旭升供圖棗吊長和棗吊葉片數的全基因組關聯分析。趙旭升供圖近日,國際期刊《園藝學研究》在線發表洛陽師範學院教授趙旭升團隊的研究成果。該研究創新集成多種實驗方法,系統解析了棗果實與棗核形狀、棗吊長、棗吊葉片數、棗吊拖刺、含仁率、棗果實成熟後貯藏時間7個重要園藝性狀形成的分子機理,為後續解析其他重要園藝性狀形成的分子機理和棗樹分子育種奠定了基礎。
  • 我科學家揭示基因致男性不育 入選中國生命科學十大進展
    具體如下: 人Piwi基因突變致男性不育 男性不育是當前備受關注的社會問題。Piwi基因在男性睪丸組織中呈現特異性表達,但該基因在人類精子發生及男性不育中的作用鮮為人知。 中國科學院上海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劉默芳研究組和上海市計劃生育科學研究所施惠娟研究組合作,從男性不育症患者中篩查發現了一類Piwi基因突變,並通過小鼠模型證明了此類突變導致雄性不育和揭示了此類突變導致雄性不育的分子機制,並基於此設計幹預策略,有效恢復了突變小鼠的精子活性。該研究首次證明了Piwi基因突變導致男性不育,並為此類男性不育症的精準醫療提供了理論基礎和方法策略。
  • Nature Biotechnology:科學家解密大豆遺傳多樣性及重要農藝性狀基因
    近期,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與諾禾致源合作在野生作物資源研究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在國際上率先構建和分析了一年生野生大豆的泛基因組,為作物種質資源研究和利用提供了新的方法和啟示。該研究成果於2014年9月14日發表在在國際著名學術期刊《自然-生物技術》(Nature Biotechnology)。
  • 我分子設計育種技術取得重大突破性進展
    這也意味著我國科學家突破傳統育種技術,走出了分子育種的新路,為保障我國糧食安全提供核心戰略支撐。  嘉優中科系列水稻:  找到水稻質與量的「黃金分割點」  自然界總有它的法則,農作物的質與量的優勢往往不可兼得。
  • 有研究發現氧化應激是基因突變的主要潛在致因
    美國研究人員通過對幾百代秀麗隱杆線蟲(C.elegans)基因變異史的研究證實,氧化應激不僅會導致衰老、癌症和其他疾病,更是基因突變的一個主要潛在致因。此發現有助於理解氧化應激對基因的影響以及其在遺傳疾病和進化中的作用。
  • 讓農作物「吃」下更多陽光 科學家找到光合作用關鍵基因
    光合作用是地球上最重要的化學反應,是人類食物和能源的主要來源,也是農作物產量形成的基礎。在國家重點基礎研究計劃資助下,作為973項目首席科學家,中科院植物所研究員張立新研究員集聚八家單位開展了「光合作用分子機制與作物高光效品種選育」工作。
  • 2018年我國在植物抗病與信號轉導領域取得了哪些進展?
    近日,植物學報發布了主編評述 「2018年中國植物科學若干領域重要研究進展」。該文對2018年中國科學家在植物科學若干領域取得的重要研究成果進行了概括性評述, 旨在全面追蹤和報導當前中國植物科學領域的發展前沿和熱點, 展示中國科學家所取得的傑出成就。
  • 【科技日報】讓農作物「吃」下更多陽光 科學家找到光合作用關鍵基因
    光合作用是地球上最重要的化學反應,是人類食物和能源的主要來源,也是農作物產量形成的基礎。在國家重點基礎研究計劃資助下,作為973項目首席科學家,中科院植物所研究員張立新研究員集聚八家單位開展了「光合作用分子機制與作物高光效品種選育」工作。
  • 作物基因組學研究進展
    隨著測序技術的發展,已經實現對重要農作物,如水稻、小麥、玉米、大豆、油菜、棉花、蔬菜等作物基因組的測序或重測序,在此基礎上完成對控制重要農藝性狀基因的克隆和鑑定。本文綜述了2017年度主要農作物基因組研究方面取得的一系列重要進展。1、基因組學領域論文分析在SCIE資料庫共獲得954篇基因組學研究相關的文獻。
  • 安諾優達攜手中科院遺傳所召開基因組學前沿技術應用研討會
    本次大會吸睛點頻現,13位專家圍繞基因組進化和多倍化、趨同和適應性化、協同進化、轉錄調控、表觀修飾調控等基因組學研究方向就最新研究進展及經驗、技術突破、應用展望進行了專題報告。廣西大學的劉慶友研究員以水牛種質資源與多組學研究為題為大家分享了中國沼澤型水牛和印度河流型摩拉水牛的參考基因組所取得的重要研究成果,發現沼澤型水牛OXTR基因及其所屬的的催產素通路(Oxytocin signaling pathway)受到選擇性富集,推測可能是稻田耕作中牛響應人類命令的結果。
  • 【新舊教材課後習題整合】B2-5 基因突變和其他變異
    2.基因中脫氧核苷酸的種類、數量和排列順序的改變就是基因突變。3.基因重組發生在受精作用的過程中。4.人工誘變所引起的基因突變或染色體的變異都是有利的。5.細胞中含有兩個染色體組的個體稱為二倍體。6.人類的大多數疾病與基因有關,也與生活方式和環境有關。
  • 生物分子模擬應用研究取得系列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李國輝團隊與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合作,在生物分子模擬應用研究中取得新進展,以共同通訊作者形式在Nature 雜誌上發表全文(Article)。
  • 西農中國肉牛重要經濟性狀功能基因組學研究世界領先
    「中國肉牛重要經濟性狀功能基因組學研究與應用」,按照科技部科技成果評價標準和程序進行了評價,認為該成果總體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其中有關中國黃牛遺傳多樣性與起源進化研究、犛牛高原適應性馴化歷史與特徵研究達到國際領先水平,具有重要科學意義和應用價值。
  • 科技創新進展:通過定點突變中胚軸伸長負調控基因快速創造適合直播...
    11月18日,中國水稻研究所優質稻育種課題組在水稻中胚軸伸長及直播性狀遺傳改良方面取得重要進展,在Molecular Plant上發表題為「Targeted Mutagenesis ofPOLYAMINE OXIDASE 5 that Negatively Regulates MesocotylElongation Enables the Generation
  • 十二位分子遺傳學家萬字長文,燭照遺傳學和基因組學的未來
    她的研究被授予著名的德銀薩瓦德爾生物醫學研究獎,獲譽加泰隆尼亞國家青年研究人才和人類前沿科學項目授予的職業發展獎。她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識別癌症的驅動突變基因,不同腫瘤類型中信號通路,以解析基因突變導致癌細胞突變的累積。
  • 我國科學家基因編輯成體造血幹細胞移植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陳愛平 攝新華社北京9月17日電(戴欣)我國科學家在愛滋病合併白血病患者的基因編輯成體造血幹細胞移植研究上取得重要進展:建立了基於CRISPR在人成體造血幹細胞上進行CCR5基因編輯的技術體系,實現了經基因編輯後的成體造血幹細胞在人體內長期穩定的造血系統重建,為後續基因編輯治療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研究奠定了基礎。近日,相關研究成果在國際頂級醫學期刊《新英格蘭醫學雜誌》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