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研究發現氧化應激是基因突變的主要潛在致因

2021-01-08 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部

    美國研究人員通過對幾百代秀麗隱杆線蟲(C.elegans)基因變異史的研究證實,氧化應激不僅會導致衰老、癌症和其他疾病,更是基因突變的一個主要潛在致因。此發現有助於理解氧化應激對基因的影響以及其在遺傳疾病和進化中的作用。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近期出版的《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

  秀麗隱杆線蟲是第一個基因組被完全定序的多細胞生物,其DNA與人類有不少相似之處,是現代發育生物學、遺傳學和基因組學研究的重要生物模型。有不少科學家因對此種生物的研究發現而榮獲諾貝爾獎。這種線蟲的生命周期很短,僅4天就能進行繁殖,因此,通過先進的基因組測序技術,可以研究幾百代線蟲基因變異史。

  在美國國立衛生研究所的支持下,來自俄勒岡州立大學、印第安納大學、佛羅裡達大學和新罕布夏大學的科學家們追蹤研究了250代秀麗隱杆線蟲的基因變異史,這樣的時間跨度相當於人類5000年的生命歷程。研究人員一共收集了391例正常生命過程中的基因突變,其數量比以往研究搜集的基因突變數要高出10倍還多。通過對這些基因突變的研究發現,大多數的基因突變都與鳥嘌呤有關。鳥嘌呤是構成DNA和生命遺傳密碼的四個含氮鹼基之一,對氧化損傷特別敏感。

  俄勒岡州立大學動物學助理教授迪·丹佛指出,地球上的大多數生命都依賴於某種形式的氧氣。人體並不能百分之百地利用氧,結果會產生可破壞蛋白質、脂肪和DNA的氧自由基。隨著年齡的增長,體內的氧自由基會逐漸積累,並開始引發各種疾病。絕大多數的DNA變異都有著氧化應激的印記表明,氧化應激是衰老和疾病的潛在致病原因。而在全基因組規模上清楚證實氧化損傷的影響,這還是第一次。

  基因突變是生命進程的一個基本組成部分,也是進化的基礎。突變既可以給予生物更大的生存空間,也可能導致生命的衰退或死亡。這個過程十分複雜,對於突變的真正推動力、突變的頻率、最常見的突變類型等問題,都還不清楚。

  研究人員指出,數十年來,氧化應激一直被懷疑為是一種導致老化、疾病的機制,而被廣泛研究。而此項研究有助於理解氧化應激對基因的影響以及其在遺傳疾病和進化中的作用。

  此外,該項研究還發現,佔秀麗隱杆線蟲基因組75%的「垃圾DNA」部分也會進行自然選擇和基因突變,而傳統上則認為,這部分DNA在生命和遺傳過程中不會產生任何作用。丹佛教授表示,這部分基因可能具有目前學界還不了解的重要的生理作用。

    (科技日報)

相關焦點

  • 在多種疾病中抵抗氧化應激的潛在途徑
    Scripps Research的科學家在了解細胞如何保持健康的任務中取得了令人驚訝的發現,揭示了細胞的糖代謝與其抗氧化反應之間的重要聯繫,這是保護細胞免受氧化應激和其他有害物質影響的關鍵機制之一。
  • 氧化應激與肺纖維化肺泡上皮凋亡的研究進展
    張偉中醫大講堂∣一個有 溫度 的公眾號 氧化應激指機體內高活性物質如活性氧簇產生過多,超出了機體的清除能力,導致的氧化與抗氧化體系失衡。氧化應激在肺泡上皮細胞凋亡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而 TGF- β與肺氧化應激相關,活性氧簇直接氧化 LAP 激活 TGF- β;同時活性氧簇誘導基質金屬蛋白酶攻擊 LAP ,從而激活 TGF- β,活性氧簇還可以促進巨噬細胞和活化的肌成纖維細胞等表達 TGF- β基因和分泌 TGF- β 。 TGF- β同時又可誘導活性氧簇的產生,形成一個惡性循環。
  • 研究人員發現心力衰竭的主要原因並確定了一種潛在的治療方法
    研究人員有一個獨特的機會來研究一個患有遺傳性DCM的家族,以了解他們疾病的原因。因為它是一種遺傳病,所以研究基因組,或完整的DNA和基因,可以提供引起這種疾病的突變的重要信息。通過對一個家族的研究,研究人員能夠在攜帶蛋白質製造指令的基因組區域中尋找差異,對於那些因診斷DCM而死亡、被診斷為DCM或不受DCM影響的家庭成員而言。
  • 研究發現近全部乳腺癌相關基因突變
    2016年5月2日,《自然》雜誌報導了一項對於乳腺癌的最新研究結果,該研究發現了可引起乳腺癌的幾乎全部基因突變,對治療乳腺癌的藥物研究及乳腺癌基因水平的個性化治療具有裡程碑式的意義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數據,全世界每年有138萬新增病例,同時有45.8萬人因乳腺癌死亡。由英國桑格研究所主導,多國科學家組成的研究團隊分析了來自560例乳腺癌患者的全部基因組信息,並從中發現93個可能與腫瘤相關的基因突變,其中的一部分已經由此前研究發現。科學家們表示,除了一些特別罕見的基因突變,可以認為此項研究結果涵蓋了全部可能引起乳腺癌的相關基因。
  • 上海生科院等發現人Piwi基因突變致男性不育
    HIWI蛋白泛素化修飾降解的關鍵元件D-box,發現有3例病人在此元件中存在雜合性基因突變,且發現此類突變可來源於基因自發突變,也可從母親遺傳獲得。這項研究成果首次證明Piwi基因突變可致男性不育,並為這類不育症的早期分子診斷及臨床治療提供了理論依據和方法策略。
  • Nat Commun:研究發現PTEN突變前列腺癌的潛在治療靶點
    2019年10月26日訊 /生物谷BIOON /--PTEN是一種腫瘤抑制基因,在約20%的原發性前列腺癌和高達50%的去勢抵抗性前列腺癌中發生突變。PTEN依賴另一種基因ARID4B發揮作用。這些發現由喬治華盛頓大學(GW)癌症中心的研究人員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發表。
  • 重磅|首個P53突變抑制劑III期臨床失敗
    p53蛋白於1979年在SV40致瘤動物血清的免疫沉澱實驗中被鑑定到,但因最初鑑定的是其突變蛋白,故編碼p53蛋白的基因早期被冤枉為原癌基因,直到1989年,才被證實野生型p53基因是抑癌基因。後續研究發現,在所有惡性腫瘤中,50%以上會出現p53基因突變,比例遠高於其它常見的基因突變。p53基因突變後,由於其空間構象發生改變,失去了對細胞生長、凋亡和DNA 修復的調控作用,p53基因由抑癌基因轉變為原癌基因。
  • ...氧化應激信號通路增加心房顫動易感性的機制並在Redox Biology...
    然而研究顯示心血管疾病是大量腫瘤倖存者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很多腫瘤藥物治療過程本身伴隨著潛在的心血管毒性,進而可能影響腫瘤患者的預後及生活質量。另一方面,隨著人類預期壽命的延長,高齡人群在合併心血管疾病的基礎上罹患腫瘤成為多發現象,兩者治療間的相互幹擾日益成為關注的焦點問題。
  • 「珍藏版」Science綜述|整合應激反應——從機制到複雜疾病
    ISR會導致蛋白轉錄重編程,調控基因表達的最後一步。ISR名字的來源與ISR能夠整合細胞內的各種應激狀態,包括蛋白質穩態失調、營養缺乏、病毒感染和氧化還原失衡。ISR系統在整合細胞內應激狀態後集中輸出效應:細胞整體上減少翻譯起始率,並增加特定mRNA的翻譯。
  • 外媒稱糖尿病與「呼吸」有關 空氣汙染可能導致基因突變
    「看不見摸不著的空氣汙染」會讓人得糖尿病或者產生基因變異?這聽起來似乎很荒唐。然而,最近的一些研究卻發現這些說法不無道理。研究表明,基因變異未必是「娘胎裡帶來的毛病」,更可能是「生活在哪裡」所致。那麼,這些研究的證據是否充分?】
  • 如何減少仔豬的氧化應激
    在過去的 1 年裡,科學家們發現了飼料蛋白質和仔豬表現之間缺乏相關的顯著跡象。科學家們認為,答案是存在於氧化應激和發生相關的炎症過程。最近在中國和德國的研究結果表明,當仔豬飼餵含有高質量、易消化的大豆蛋白的教槽料時,其氧化應激水平較低,暗示在仔豬飼料中可以減少維生素 E 的添加量。德國的研究也報告了炎症狀態的改善情況。
  • 心理所發現促食慾激素系統影響創傷後應激障礙症狀
    近年來一些研究顯示,促食慾激素參與了應激過程的調節,並在應激相關心理疾患中發揮潛在作用。胃泌素和食慾素是兩種最為常見的促食慾激素。初步研究表明,這兩種激素均能在中樞神經系統中發揮作用,參與應激反應的調節,進而影響一些應激相關情緒障礙的發生。此外,有研究報導這兩種激素都可能參與了恐懼記憶加強和消退的調節過程。一些跨物種研究發現,這兩種激素系統通過相互作用,共同參與了複雜行為的調節。
  • 新冠病毒出現潛在「耐藥性」基因突變,對控制疫情有何影響?
    ▎藥明康德內容團隊編輯 日前,丹麥政府宣布,將殺掉全國水貂農場中的超過1700萬頭水貂,以預防新冠病毒突變株的潛在傳播。並且,至少有12人被這一名為「cluster 5」的病毒突變株感染。
  • 我國科學家在水牛基因取得進展:解析白毛色性狀的致因突變和分子...
    貴州白水牛個體比貴州青毛水牛略大,主要集中於黔北地區的鳳岡縣、務川縣等地。但是,隨著農業機械化程度的不斷提高,牛的役用功能逐年減弱,且白水牛適宜生活的地區為山區,長期缺乏科學的選育和保種技術,加上群體內的近親繁殖或與青毛水牛的盲目雜交,從而導致白水牛的遺傳品質嚴重退化、數量逐年減少。2012年貴州白水牛的存欄數比1997年減少了近80%,比2006年減少了30%左右。
  • 氫氣抗心肺復甦後氧化應激【來自日本的臨床研究】
    其神經保護機制包括控制氧化應激和抗炎效果。氫氣是一個溫和的抗氧化劑,可選擇性地降低高度活躍的自由基如羥基自由基和過氧亞硝基。大量研究證據表明,氫氣具有抗炎症抗凋亡作用。氫氣吸入能降低心腦氧化應激,抑制小膠質細胞活化,減少神經細胞凋亡。動物心臟驟停模型研究發現,氫氣可以保護神經損傷,提高動物存活率。使用大型動物豬心肺驟停也發現氫氣具有神經保護作用。
  • 基因編輯遭遇重大危機,Cas9蛋白有潛在致癌性,促進p53突變富集
    導讀:5月18日,Broad研究所 Uri Ben-David 團隊在 Nature Genetics 雜誌發表論文,證實Cas9本身能夠激活多種細胞系中的p53通路,並促進p53失活型突變的選擇性富集。進一步表明了Cas9蛋白本身具有潛在致癌性,給基於CRISPR/Cas9基因編輯的臨床治療帶來新的疑問。
  • 學術動態 | 腸道微生物基因毒性物質與致癌基因突變之間的關係
    微生物組 2020年2月27日,Ruben van Boxtel課題組和Hans Clevers課題組在《Nature》發表了題為「Mutational signature in colorectal cancer caused bygenotoxicpks+ E. coli」的文章,因大腸桿菌基因毒性物質
  • ...家在水牛基因取得進展:解析白毛色性狀的致因突變和分子調控機制
    貴州白水牛個體比貴州青毛水牛略大,主要集中於黔北地區的鳳岡縣、務川縣等地。但是,隨著農業機械化程度的不斷提高,牛的役用功能逐年減弱,且白水牛適宜生活的地區為山區,長期缺乏科學的選育和保種技術,加上群體內的近親繁殖或與青毛水牛的盲目雜交,從而導致白水牛的遺傳品質嚴重退化、數量逐年減少。2012年貴州白水牛的存欄數比1997年減少了近80%,比2006年減少了30%左右。
  • 氫氣改善運動性氧化損傷研究進展【2020年綜述】
    已有研究發現氫氣可通過選擇性 抗氧化、抗炎、抗凋亡等方式,對氧化應激相關疾病和運動性氧化應激損傷有明顯的防治作用,具有廣闊 的應用價值,有望成為改善運動性氧化應激損傷的理想抗氧化劑。本文從氫氣作用的可能機制、在運動領 域的應用及常用補充方式等方面進行闡述,為後續開展氫氣在運動醫學領域的研究和應用提供參考。
  • 高壓氧誘導抗氧化應激基因表達
    我們想探究高壓氧作為一種溫和的應激方式在血管內皮細胞中潛在的益處。與臨床治療相比,我們分析了人內皮細胞在HBO治療後的全部基因表達。我研究顯示HBO治療後抗氧化基因、保護基因表達升高,增強了對致命氧化應激的抵抗。我們研究顯示,HBO可以誘導內皮細胞抵抗氧化應激,對於促進健康衰老提供一種簡便的治療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