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組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解析白毛色性狀的致因突變和分子...

2021-01-20 中國農業大學新聞網

本網訊 根據聯合國糧食和農業組織(FAO)的統計,全世界水牛存欄量2.07億頭,分布在五大洲約67個國家和地區,為人類提供奶、肉以及畜力。我國水牛存欄2200多萬頭,在長江流域及以南地區廣泛飼養。白水牛的皮膚呈粉紅色,被毛、角和蹄均為白色,而眼睛呈現黑色,是珍貴的畜禽遺傳資源,常見於中國及東南亞。集中分布在我國貴州省遵義市的白水牛,在當地又稱「亮毛牛」,深受農戶喜愛。雖然人們已經知道水牛白毛色是顯性遺傳的性狀,但其分子機制卻一直未被解析。

近日,動物科技學院張毅副教授課題組在國際知名學術期刊《Molecular Biology and Evolution》在線發表了題為「Genomic analysis revealed a convergent evolution of LINE-1 in coat color: A case study in water buffaloes (Bubalus bubalis)」的原創性研究論文。該研究利用多種組學手段,對水牛白毛色性狀的致因突變和分子調控機制進行了深入探討。

 

研究團隊通過全基因組重測序、轉錄組測序、Nanopore單分子測序以及基因功能研究,發現在白水牛Agouti信號蛋白(ASIP)基因上遊存在一個LINE-1轉座子的插入,長2809個核苷酸,只含有完整LINE-1轉座子的5』-UTR區域,但仍行使ASIP基因新的強啟動子功能,使白水牛皮膚ASIP基因的表達量提高了近10倍,且LINE-1轉錄序列與ASIP基因編碼外顯子形成白水牛特有的融合轉錄本。組織學實驗表明,ASIP基因的高表達阻礙了黑色素細胞的發育,導致白水牛皮膚基底層缺乏成熟黑色素細胞及色素顆粒。這些全新的「組學」 結果系統地揭示了水牛白毛色性狀形成的分子機制。

(圖 水牛白毛色性狀形成的分子機制模型)

此外,課題組還通過對普通牛、水牛和犛牛基因組中LINE-1元件的進化分析,證明白水牛ASIP基因上遊的LINE-1轉座子元件屬於物種特異的LINE-1亞家族,起源於沼澤型水牛亞種內的LINE-1轉座事件。普通牛與水牛的ASIP基因都存在獨立進化的LINE-1轉座子插入,導致其毛色模式的改變,呈現了一種轉座子調控基因表達並進而決定性狀形成的趨同進化現象。

(圖 普通牛和水牛兩個物種中LINE-1轉座子調控ASIP基因表達的趨同進化現象)

水牛白毛色性狀遺傳機制的闡明,使其成為家養水牛中第一個被解析分子遺傳機制的表型性狀,豐富了人們對動物白毛色形成機理的認識,加深了對白水牛遺傳特性的了解,為我國白水牛特色遺傳資源的有效保護和科學選育提供了重要科學依據。

我校人才培育發展計劃青年新星、「家畜遺傳與種質創新」國家級創新團隊成員、動物科技學院張毅副教授,國際家畜研究所-中國農科院北京畜牧獸醫研究所畜禽牧草遺傳資源聯合實驗室韓建林教授為論文共同通訊作者;動物科技學院博士生梁棟和博士後趙鵬舉為論文的共同第一作者;生物學院胡曉湘教授為本研究合作者。該項工作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與國際農業研究磋商組織合作研究項目(31561143010)和中國農業大學「人才培育發展支持計劃」項目資助。來自中國、澳大利亞、英國、美國、泰國、寮國和孟加拉國的學者聯合完成了此項研究;貴州省畜禽遺傳資源管理站、遵義市及鳳岡縣農業農村局、北京交通大學、雲南農業大學、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所和中國科學院北京基因組所等國內高校和科研單位也參與了部分工作。

文章連結:https://doi.org/10.1093/molbev/msaa279




責任編輯:馬文哲

相關焦點

  • 我國科學家在水牛基因取得進展:解析白毛色性狀的致因突變和分子...
    雖然人們已經知道水牛白毛色是顯性遺傳的性狀,但其分子機制卻一直未被解析。集中分布在我國貴州省遵義市的白水牛,又稱「鳳岡白水牛」或「亮毛牛」,是貴州特有的地方水牛遺傳資源,其培育可能始於清朝末年。它具有抗病力強、役用性能好、持久力好、屠宰性能高、繁殖性能良好、性格溫順、易於管理、適應粗放飼養等優點。貴州白水牛個體比貴州青毛水牛略大,主要集中於黔北地區的鳳岡縣、務川縣等地。
  • ...家在水牛基因取得進展:解析白毛色性狀的致因突變和分子調控機制
    白水牛的皮膚呈粉紅色,被毛、角和蹄均為白色,而眼睛呈現黑色,是珍貴的畜禽遺傳資源,常見於中國及東南亞。雖然人們已經知道水牛白毛色是顯性遺傳的性狀,但其分子機制卻一直未被解析。集中分布在我國貴州省遵義市的白水牛,又稱「鳳岡白水牛」或「亮毛牛」,是貴州特有的地方水牛遺傳資源,其培育可能始於清朝末年。
  • 人才強校 | 張毅副教授團隊在水牛基因組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解析...
    白水牛的皮膚呈粉紅色,被毛、角和蹄均為白色,而眼睛呈現黑色,是珍貴的畜禽遺傳資源,常見於中國及東南亞。集中分布在我國貴州省遵義市的白水牛,在當地又稱「亮毛牛」,深受農戶喜愛。雖然人們已經知道水牛白毛色是顯性遺傳的性狀,但其分子機制卻一直未被解析。
  • 基因組測序揭示結構變異影響桃農藝性狀形成的機制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鄭州果樹研究所王力榮研究團隊聯合美國康奈爾大學、紐西蘭植物與食品皇家研究院及華中農業大學繪製了桃全基因組結構變異圖譜,並揭示了基因組結構變異在桃馴化、改良及農藝性狀形成中的重要角色,相關成果發表在國際基因組學重要期刊《基因組生物學》(Genome Biology)上。
  • Nature Biotechnology:科學家解密大豆遺傳多樣性及重要農藝性狀基因
    近期,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與諾禾致源合作在野生作物資源研究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在國際上率先構建和分析了一年生野生大豆的泛基因組,為作物種質資源研究和利用提供了新的方法和啟示。該研究成果於2014年9月14日發表在在國際著名學術期刊《自然-生物技術》(Nature Biotechnology)。
  • 科學家闡明棗樹重要園藝性狀形成的分子機理
    趙旭升供圖棗吊長和棗吊葉片數的全基因組關聯分析。趙旭升供圖近日,國際期刊《園藝學研究》在線發表洛陽師範學院教授趙旭升團隊的研究成果。該研究創新集成多種實驗方法,系統解析了棗果實與棗核形狀、棗吊長、棗吊葉片數、棗吊拖刺、含仁率、棗果實成熟後貯藏時間7個重要園藝性狀形成的分子機理,為後續解析其他重要園藝性狀形成的分子機理和棗樹分子育種奠定了基礎。
  • 水稻基因組學研究及應用國際領先
    水稻不僅是重要的糧食作物,由於其基因組較小且與其他禾本科作物基因組存在共線性,以及具有成熟的高效遺傳轉化體系,已成為作物功能基因組研究的模式植物。水稻功能基因組研究的成果將輻射和帶動其他作物功能基因組研究,引領作物現代育種的技術前沿。
  • 中國農業大學PNAS解析玉米基因組印記新進展
    中國農業大學PNAS解析玉米基因組印記新進展   近日來自中國農業大學農業生物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和國家玉米改良中心的研究人員獲得了玉米基因組印記
  • 「十三五」農業十大科技成果 | 水稻基因組學研究及應用
    水稻不僅是重要的糧食作物,由於其基因組較小且與其它禾本科作物基因組存在共線性,以及具有成熟的高效遺傳轉化體系,已成為作物功能基因組研究的模式植物。水稻功能基因組研究的成果將輻射和帶動其他作物功能基因組研究,引領作物現代育種的技術前沿。
  • 海洋所魚類複雜性狀快速適應性進化遺傳機制研究獲進展
    該研究從基因組水平揭示魚類快速適應淡水生境的遺傳學基礎,為生物複雜性狀快速適應性進化的分子機制提供新認知,並對預測生物應對環境變化的適應性進化策略具有理論價值。  環境變化背景下生物的適應性進化是生物多樣性產生的重要機制。儘管生物表型為應對環境改變可以發生快速適應性進化,但是對於複雜性狀快速適應的遺傳機制的理解目前仍較為匱乏。
  • 生物分子模擬應用研究取得系列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李國輝團隊與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合作,在生物分子模擬應用研究中取得新進展,以共同通訊作者形式在Nature 雜誌上發表全文(Article)。
  • 有研究發現氧化應激是基因突變的主要潛在致因
    美國研究人員通過對幾百代秀麗隱杆線蟲(C.elegans)基因變異史的研究證實,氧化應激不僅會導致衰老、癌症和其他疾病,更是基因突變的一個主要潛在致因。此發現有助於理解氧化應激對基因的影響以及其在遺傳疾病和進化中的作用。
  • 遺傳發育所在細胞凋亡及基因組穩定性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遺傳發育所在細胞凋亡及基因組穩定性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基因組穩定性對於真核生物的正常生長發育以及增殖是必不可少的前提條件。
  • 中國農大在基因組印記調控機制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近日,Genome Research在線發表中國農大賴錦盛教授課題組題為「Parent-of-origin-dependent nucleosome organization correlates with genomic imprinting in maize」研究論文,在玉米基因印記表觀調控機制上取得新進展
  • 上海生科院水稻半矮稈性狀與抗倒伏育種研究獲進展
    上海生科院水稻半矮稈性狀與抗倒伏育種研究獲進展 2017-12-25 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 【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以作物矮化育種為標誌的「綠色革命」主要是利用赤黴素合成基因SD1的突變體,培育半矮稈性狀,提高作物(水稻)的抗倒伏能力,使水稻產量得到了大面積的顯著增加。相關研究雖已在水稻中發現了超過60個基因可以導致半矮稈性狀,但這些基因除影響莖稈長度外還影響其它農藝性狀,難以應用於培育抗倒伏品種。目前,SD1的突變仍然是培育水稻半矮稈性狀的主要基因。
  • 作物基因組學研究進展
    隨著測序技術的發展,已經實現對重要農作物,如水稻、小麥、玉米、大豆、油菜、棉花、蔬菜等作物基因組的測序或重測序,在此基礎上完成對控制重要農藝性狀基因的克隆和鑑定。本文綜述了2017年度主要農作物基因組研究方面取得的一系列重要進展。1、基因組學領域論文分析在SCIE資料庫共獲得954篇基因組學研究相關的文獻。
  • 水產養殖研究進入基因組時代
    國際牡蠣基因組研究團隊有關負責人介紹說,由於有了全基因組序列,科研工作者可以通過數以萬記的SNP直接對基因進行選擇,將大大提高選擇效率;由於有了全基因組序列,可以更加有效地研究不同性狀的調控通路,為科研工作者對這些性狀進行有效操控提供了理論支持和技術可能;由於有了全基因組序列,使科研工作者有可能在分子水平對生物的目標性狀進行預先設計。
  • 主編評述 | 2019年中國植物科學若干領域重要研究進展
    其中, 硅藻光合膜蛋白超分子結構和功能研究入選2019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和中國生命科學十大進展; 植物抗病小體的結構與功能研究入選2019年度中國生命科學十大進展。該文評述了2019年中國科學家在植物科學若干領域取得的重要研究進展, 以期追蹤和報導當前中國植物科學領域發展的前沿和熱點及展示中國科學家所取得的輝煌成果。
  • 昆明植物所等在細胞器基因組組裝軟體開發研究中取得進展
    真核生物細胞器基因組包括線粒體和質體(包括葉綠體、白色體等)的全部DNA分子,是細胞質遺傳的主要載體。在動植物和真菌的單個細胞內,有多個(甚至成千上萬個)細胞器基因組單元的拷貝,使得利用低覆蓋度的全基因組測序數據組裝得到完整的細胞器基因組成為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