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上海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發現植物抗蟲調控新機制

2020-11-29 中國日報

冬去春來,大地復甦,幼苗破土,叢林披綠,植物開始了新的生長周期。從發芽生長到開花結實,固著生長的植物要面對不同種群、日益頻繁的害蟲侵襲,而過於活躍的防禦反應大量消耗物質與能量,影響植物正常的生長發育。那麼,植物在生長過程中是如何調節自己的抗蟲反應呢?已知動物和人在一生中免疫反應由盛到衰,這一現象被稱為免疫衰老。一個有趣的問題是,植物抗蟲能力是否也會衰退呢?

2017年1月9日,中國科學院上海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科研人員在《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雜誌發表了題為「茉莉素響應衰減和植保素積累調控植物抗蟲性的動態變化」的研究論文,報導植物抗蟲反應的這種時序性變化及調控機制。

茉莉素是最重要的植物抗蟲激素。在正常情況下,茉莉素信號處於靜止狀態。當植物遭受昆蟲襲擊時,一類被稱為JAZ的蛋白迅速降解,釋放茉莉素信號從而激發抗蟲反應。陳曉亞、毛穎波領導的課題組分析了模式植物擬南芥在不同生長期的抗蟲能力,發現防禦響應由強變弱,但抗蟲性卻由弱變強。這種相反相成的抗性變化是如何調控的呢?通過與王佳偉課題組合作,他們發現微小核酸miR156在茉莉素信號輸出過程中具有重要的調控作用。miR156被稱為植物的年齡因子,其水平隨著植物的生長穩步下降,導致所靶向的SPL蛋白含量逐漸升高,促進植物的成熟並最終進入生殖期開花結果。

研究發現,SPL能夠與防禦開關蛋白JAZ結合併阻礙其降解,導致抗蟲反應弱化。既然植物在生長過程中抗蟲反應呈衰減趨勢,又是什麼使得成年期植物反而更加抗蟲呢?俗話說「薑是老的辣」,老植物可能積累更多的有生物活性防禦化合物。這啟發了研究人員對擬南芥中的次生代謝物進行分析,結果發現抗蟲成分(如芥子糖苷)的確隨著時間的推移而穩定積累,不斷充實植物的組成性、持久性抗蟲能力,從而彌補了抗蟲激素信號的衰減。

蟲害是農業生產和林木保護的巨大威脅,不僅帶來巨大的經濟損失,大量使用農藥還對生態環境造成破壞。中國科學院院士陳曉亞說,這項發現不僅揭示了植物精妙的抗蟲機制,對設計更加科學合理的害蟲防治策略也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中國日報上海記者站 周文婷)

相關焦點

  • 研究揭示細胞壁蛋白調控植物耐鹽的新機制
    研究揭示細胞壁蛋白調控植物耐鹽的新機制 2018-12-07 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 【字體:大/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上海植物逆境生物學研究中心朱健康研究組題為Leucine-rich repeat extensin proteins regulate plant salt tolerance in Arabidopsis 的研究論文。
  • 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研究員王二濤做客第...
    12月21日,第三期求真講壇在樹華多功能廳舉行,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研究員王二濤應邀做了題為《Plant-Microbe Interaction》的主題演講,來自生命科學技術學院、藥學院、農業與生物學院的教師、博士後及研究生近70人參加,講壇由生命學院常務副院長馮雁主持。
  • 科研人員揭示紅光調控植物抗蟲媒病毒新機制
    該研究發現,植物雙生病毒衛星DNA編碼的βC1蛋白可以通過靶向光信號途徑的PIF轉錄因子家族調控的蟲媒病毒抗性,促進蟲媒病毒的快速傳播,揭示了光調節雙生病毒-煙粉蝨-植物三者互惠共生的新機制。 植物激素茉莉酸(jasmonic acid, JA)是一種介導植物抗蟲的重要激素,轉錄因子MYCs是JA途徑中的關鍵調控因子。MYC家族轉錄因子調控下遊多種抗蟲相關次生代謝物質的合成代謝相關基因,包括TPS基因。
  • 上海生科院揭示植物花青素合成調控機理
    5月2日,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黃繼榮課題組在2016年5月出版的最新一期《分子植物》(Molecular Plant)上發表了題為DELLA proteins promote anthocyanin biosynthesis through sequestering MYBL2 and JAZ repressors
  • 科學網—揭示植物花青素合成調控機理
    本報訊(記者黃辛)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黃繼榮課題組,通過解析赤黴素信號轉導途徑中關鍵因子DELLA
  • 人民日報:訪中科院上海生科院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所長陳曉亞院士
    「我曾經用一句話來迎接到我們所參觀的客人——植物為人類提供了全部的食物和大部分能源。」在談到自己對研究領域的專注時,陳曉亞更願意用嚴謹的事實來說話,而不是尋找感性的形容詞加以描繪。    談起自己與植物多年的緣分,陳曉亞嚴肅的神情開始露出笑容。
  • 研究發現植物抗病與發育激素交互作用新機制
    來自中科院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阿肯色大學,密西根州立大學等處的研究人員發表了題為「Plant hormone jasmonate prioritizes defense
  • 昆明植物所在玉米抗蟲次生代謝產物丁布類化合物的合成調控機制...
    昆明植物所在玉米抗蟲次生代謝產物丁布類化合物的合成調控機制研究中取得進展 2020-10-09 昆明植物研究所 目前,儘管植物抗蟲分子機理在某些植物,如擬南芥、野生菸草和番茄等物種中有了一定程度的認識,但是關於玉米抗蟲機制的研究卻很少。研究表明次生代謝產物丁布類化合物(BXs)是玉米中重要的抗蟲物質,並且其合成途徑也被廣泛研究,但是關於該類化合物合成的調控機制仍缺乏研究。
  • 科學網—薛紅衛任中科院上海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所長
    中國科學院人事教育局消息:根據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院務委員會的相關規定,經研究,決定薛紅衛任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所長(
  • 研究揭示蛋白質SUMO化修飾精細調控植物次生細胞壁增厚新機制
    1月18日,PLOS Genetics 雜誌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李來庚研究組題目為SUMO modification of LBD30 by SIZ1 regulates secondary
  • 微生物所葉健課題組揭示紅光調控植物抗蟲媒病毒新機制
    該研究發現植物雙生病毒衛星DNA編碼的βC1蛋白可以通過靶向光信號途徑的PIF轉錄因子家族調控的蟲媒病毒抗性,促進蟲媒病毒的快速傳播,揭示了光調節雙生病毒-煙粉蝨-植物三者互惠共生的新機制。
  • 上海生科院揭示光合碳代謝效率調控新機制---中國科學院
    上海生科院揭示光合碳代謝效率調控新機制 2016-06-02 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 【字體:,Molecular Plant 雜誌在線發表了題為Down-regulation of Rubisco Activity by Non-enzymatic Acetylation of RbcL 的文章,報導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
  • 中科院植物所揭示植物鹽脅迫「記憶」調控新機制
    記者日前從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獲悉,該所研究員華學軍研究組與研究員金京波研究組合作,針對植物鹽脅迫「記憶」的調控機制展開了研究,相關論文在線發表在
  • 上海科學家揭示染色質修飾調控植物基因表達的新機制
    原標題:上海科學家揭示染色質修飾調控植物基因表達的新機制  植物沒法靠遷徙躲避不利的自然困境,它們又是如何適應環境開花結果的呢?8月6日,中科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植物分子遺傳國家重點實驗室何躍輝研究組,和杜嘉木研究組合作,分別在國際知名期刊《自然·遺傳學》上背靠背發表研究論文。
  • 中科院植物所發現生物鐘調控葉片衰老新機制
    記者日前從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獲悉,該所研究員王雷率領的團隊以模式植物擬南芥為研究對象,發現了植物生物鐘參與調控葉片衰老過程的有關機制。相關成果發表在最近的《分子植物》雜誌上。  在擬南芥中,一個名叫「夜晚複合體」的組分是其生物鐘的核心組分,由3種蛋白複合而成。
  • 微生物所葉健團隊揭示紅光調控植物抗蟲媒病毒新機制
    該研究發現植物雙生病毒衛星DNA編碼的βC1蛋白可以通過靶向光信號途徑的PIF轉錄因子家族調控的蟲媒病毒抗性,促進蟲媒病毒的快速傳播,揭示了光調節雙生病毒-煙粉蝨-植物三者互惠共生的新機制。PIFs蛋白可以直接結合萜烯合酶(Terpene synthase,TPS)基因的啟動子促進其轉錄(圖2B和2C),因此在PIF過表達的植物中,介體昆蟲煙粉蝨的產卵量減少、偽蛹發育緩慢(圖2D和2E),說明PIFs蛋白具有直接的抗蟲作用。通過競爭性BiFC和pull-down實驗發現βC1蛋白可以通過幹擾PIF蛋白二聚體的形成不同程度的抑制其轉錄激活活性(圖2C)。
  • 研究揭示植物次生代謝調控新機制
    本報訊(記者黃辛)由中科院院士、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態所研究員陳曉亞帶領的課題組,研究發現植物揮發性萜類的生物合成通過
  • 中科院植物所發現乙烯調控種子休眠形成新機制
    日前,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員劉永秀帶領的團隊同德國馬普植物育種所、弗萊堡大學的科研人員合作,揭示了乙烯調控種子休眠形成的新機制,對開展優化育種
  • 研究揭示植物花青素合成調控機理
    5月2日,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黃繼榮課題組在2016年5月出版的最新一期《分子植物》(Molecular Plant)
  • 揭示天然反義轉錄本調控microRNA生物合成和植物抗熱性的新機制
    白菜花序近日,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何玉科研究組在Nature Communications發表了題為「Natural antisense transcripts該研究組長期從事miRNA生物合成分子機制及其應用技術的研究,曾經在模式植物擬南芥和蔬菜作物白菜中識別出大批miRNA基因的天然反義轉錄本(natural antisense transcripts,NATs),新發表的論文首次報導了miR398基因天然反義轉錄本調控miR398生物合成和植物抗熱性的新機制,該結果為人們深入探究生物體內基因沉默和表達調控的秘密,在實踐中通過miRNA和天然反義轉錄本改良作物重要農藝性狀提供了科學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