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武漢6月15日電(記者李偉)古老的白雲石究竟是如何形成的?這一困擾地質學界多年的難題,終於有了新答案。記者日前從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獲悉,該校李超教授團隊牽頭聯合美、德專家科研攻關,在白雲石地質成因研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長江三峽山脈露出的灰白色石塊即為白雲巖。」李超教授說,長江三峽地區是世界上有代表性的白雲巖聚集地,白雲巖主要由白雲石組成,在白雲巖礦中開採加工出的白雲石,廣泛用於建材、陶瓷等領域。白雲石的成因卻一直是地質學界的未解之謎。
該研究團隊從湖北宜昌樟村坪地區的兩個鑽孔中,取得距今五億年前的白雲巖作為研究標本,採用目前新興測溫技術開展研究。
白雲石。受訪者供圖
研究團隊發現,幾乎所有的白雲巖樣品形成溫度都在0℃至60℃之間。為進一步研究其形成機制,研究團隊還對白雲巖樣品開展相關礦元素的同位素組成分析和顯微巖相學觀察。研究結果進一步表明,這些白雲巖形成於一個低溫且微生物活躍的海水溶液環境。
「由於早期成巖條件下形成的白雲石能夠最大程度記錄沉積時期的海洋條件,因此地質學界一直廣泛使用以碳酸鹽巖為載體的地球化學指標,追蹤地球表層環境歷史演化。實踐證明,這種努力是可行的。」李超說,這一發現不僅為揭開「白雲石之謎」提供了新思路,還為碳酸鹽指標用於地表環境記錄的合理性和科學性提供了理論基礎。
這一最新研究由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李超教授團隊牽頭,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德國波鴻魯爾大學等相關團隊參與。相關研究成果近日發表於國際學術刊物《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報》。(完)
【來源:新華社】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