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地質大學教授最新研究成果解釋三峽白雲石成因

2021-01-08 瀟湘晨報

新華社武漢6月15日電(記者李偉)古老的白雲石究竟是如何形成的?這一困擾地質學界多年的難題,終於有了新答案。記者日前從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獲悉,該校李超教授團隊牽頭聯合美、德專家科研攻關,在白雲石地質成因研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長江三峽山脈露出的灰白色石塊即為白雲巖。」李超教授說,長江三峽地區是世界上有代表性的白雲巖聚集地,白雲巖主要由白雲石組成,在白雲巖礦中開採加工出的白雲石,廣泛用於建材、陶瓷等領域。白雲石的成因卻一直是地質學界的未解之謎。

該研究團隊從湖北宜昌樟村坪地區的兩個鑽孔中,取得距今五億年前的白雲巖作為研究標本,採用目前新興測溫技術開展研究。

白雲石。受訪者供圖

研究團隊發現,幾乎所有的白雲巖樣品形成溫度都在0℃至60℃之間。為進一步研究其形成機制,研究團隊還對白雲巖樣品開展相關礦元素的同位素組成分析和顯微巖相學觀察。研究結果進一步表明,這些白雲巖形成於一個低溫且微生物活躍的海水溶液環境。

「由於早期成巖條件下形成的白雲石能夠最大程度記錄沉積時期的海洋條件,因此地質學界一直廣泛使用以碳酸鹽巖為載體的地球化學指標,追蹤地球表層環境歷史演化。實踐證明,這種努力是可行的。」李超說,這一發現不僅為揭開「白雲石之謎」提供了新思路,還為碳酸鹽指標用於地表環境記錄的合理性和科學性提供了理論基礎。

這一最新研究由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李超教授團隊牽頭,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德國波鴻魯爾大學等相關團隊參與。相關研究成果近日發表於國際學術刊物《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報》。(完)

【來源:新華社】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

相關焦點

  • 追記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構造地質學家李德威教授
    為了科學夢想而無畏探索——追記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構造地質學家李德威教授(中國地質大學〔武漢〕供圖)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龔雪 通訊員 陳華文 徐燕他研究青藏高原近25年,行程超8萬公裡;他在大地構造、地震、乾熱巖地熱能等領域努力探索,為打開我國乾熱巖勘探開發付出了心血;生命彌留之際,寫下「開發固熱能,中國能崛起」的遺言。9月14日,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構造地質學家李德威教授因病逝世,享年56歲。
  • 中國科大合作研究揭示地幔中部結構成因
  • 滑坡監測的「三峽樣本」——訪武漢大學教授李陶
    在三峽庫區遷建城鎮(市)地質安全問題高精度遙感調查與監測項目(2019年度)中,來自武漢大學的李陶教授參與了其中的巴東縣、巫山縣的InSAR(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合成孔徑雷達幹涉)數據獲取及動態監測研究工作。通過該項目,李陶對InSAR技術在滑坡監測中的應用進行了進一步研究。
  • 會寧驕子:中國地質大學地調院總工程師、博士生導師張克信教授
    會寧驕子: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地調院總工程師、博士生導師張克信教授隨著世紀之交的鐘聲敲響,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地質調查研究院總工程師、博士生導師張克信教授,又贏來了他事業上輝煌的一頁。他是我國年青一代的科技攀登者,和他的長輩楊遵儀院士、殷洪福院士等為之共同奮鬥近二十載的「全球二疊—三疊系界線層型研究」成果,於2001年被國際地質科學聯合會確認為地球演化史古、中生代分界(二億五千萬年前)的全球地層對比標準。同年,該成果榮獲2001年全國十大科技新聞、2001年全國高校十大科技成果、2001年湖北省自然科學一等獎。
  • 《科學》刊發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創新研究成果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材料與化學學院吳豔副教授為第一作者,朱斌教授和宋懷兵副研究員為共同通訊作者。這是我國科技工作者在能源領域取得的又一重大原創性研究成果。燃料電池是繼水力發電、熱能發電和原子能發電的第四種發電技術。其潔淨、高效、無汙染特點越來越引起關注。燃料電池技術成為國家能源發展戰略的一個重點領域,高離子電導率的電解質開發,是解決目前燃料電池應用的關鍵。
  • 中國地質大學教授研究稱:發現金剛石新來源
    新華社北京9月30日電(馬巖)傳統上,太古代(距今25億年以上)的巖石圈地幔一直是金剛石勘探、研究的主要對象。然而,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教授劉金高的最新研究發現,太古代巖石圈地幔並不是金剛石的唯一來源。國際地球化學領域期刊《地球化學與宇宙化學學報》於8月13日在網上公布了其科研成果,並將於10月15日正式發表。
  • 又一教授當選!中國地質大學在校院士增至10名!
    成秋明,漢族,1960年生,山西太谷人,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教授,地質過程與礦產資源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1982年和1985年分獲長春地質學院(現吉林大學)學士和碩士學位,1994年獲加拿大渥太華大學博士學位,曾任加拿大約克大學教授。2002年獲長江學者,2005年獲&34;基金資助。
  • 中國東部中生代火山地質研究基地在雁蕩山掛牌 _中國綠色時報電子報
    本報訊  為全面促進火山地質遺蹟的研究保護和管理利用,上百名地質專家和學者近日齊聚浙江省雁蕩山,參加2020中國(雁蕩山)火山巖與火山地質公園論壇,圍繞火山巖成因與火山地質遺蹟保護,共商火山巖及地質公園建設管理的發展方向。
  • 在鑽石裡發現地球最深處的水 中國地質大學教授成果亮相《科學》
    中國地質大學教授沈錫田跟國外科學家們合作,在鑽石裡面發現了一種特殊的水——冰七,這是迄今為止在地球最深處發現的水,對於研究地球內部活動有著重要意義。這項成果日前發表在國際頂尖期刊《科學》雜誌上。沈錫田教授發表的論文為《鑽石中的冰七包體:地球深部地幔中含水的證據》,他與來自美國內華達大學、加州理工學院等的科學家們,一起使用高解析度X射線衍射儀,分析了來自中國和非洲的7塊鑽石。從鑽石的微小包體中,他們發現了一種特殊的冰——冰七,這是迄今為止在地球最深處發現的水,也是首次發現地幔轉換帶含水的直接證據。冰七是一種奇特形式的結晶水,密度大於普通的冰,通常在高壓下才能生成。
  • 學術快遞⑯| 青島大學雲茂金教授指導本科生在Optics Express發表最新研究成果
    圖1 石墨烯超材料的結構       近日,青島大學物理科學學院光電系雲茂金教授指導光電信息科學與工程專業2017級本科生葛家豪,通過設計一種基於單層石墨烯的超構材料,在太赫茲波段實現了顯著的雙PIT效應,得到了兩個高透過率的透明窗口,並利用石墨烯費米能級實現了對透明窗口的動態調控。此外,基於耦合洛倫茲諧振子,提出了四能級系統模型,從理論上解釋了雙PIT的形成機理。
  • 中國以外地區首次發現中華震旦角石
    南古所 供圖中新網南京7月29日電(楊顏慈)據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室29日最新消息,該所科研人員聯合海外團隊,在泰國西部地區開展的野外考察中,首次在中國以外地區的上奧陶統地層中發現了中華震旦角石。相關成果已在線發表於《遠古世界》(Palaeoworld)。中華震旦角石是一類已經滅絕的頭足類軟體動物,繁盛於晚奧陶世。
  • 沉睡4億年,震旦角石依然光彩照人(組圖)
    這只是閃現在徐光洪教授腦海中的一個畫面,擺在他面前的是一段色澤古樸的震旦角石化石,內臟和腕觸早已灰飛煙滅,獨留下石化的硬鞘,圈紋歷歷在目,保留著生命最後一刻的張力。  「震旦角石生活在距今4億多年前的奧陶紀。」74歲的徐光洪是中國地質調查局宜昌地調中心研究員,曾做客中央電視臺《走近科學》欄目,解讀秭歸「冰火」洞奇觀。
  • 中國以外地區首次發現中華震旦角石
    南古所 供圖&nbsp&nbsp&nbsp&nbsp中新網南京7月29日電(楊顏慈)據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室29日最新消息,該所科研人員聯合海外團隊,在泰國西部地區開展的野外考察中,首次在中國以外地區的上奧陶統地層中發現了中華震旦角石。
  • 嫦娥3號首度公布最新探月成果
    來自中國地質大學(武漢)行星科學研究所(微博 @探索那星空)的消息,2015年3月13日,國際頂級學術期刊《Science》刊登了我國「嫦娥三號」探月工程的最新探測成果。利用嫦娥三號的探測數據,我國科學家首次研究報導了雨海北部地區的地質特徵及其淺表層的地質結構,對於探索月球的巖漿演化歷史和後期改造作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2013年12月15日,嫦娥三號著陸器攜帶「玉兔」月球車成功著陸在預定的區域。
  • 「2019年度中國古生物學十大進展」揭曉,古植物研究成果上榜
    「2019年度中國古生物學十大進展」的成果,由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北京大學、西北大學、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等科研團隊完成,內容涉及動物早期演化與寒武紀大爆發、脊椎動物演化(恐龍類、古鳥類、哺乳類等)、白堊紀琥珀生物群、古植物與古生態、古人類學、分子古生物學等多個研究領域。
  • 中國的地學泰鬥們!
    1924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地質系。1935年獲英國布里斯托大學博士學位。1955年選聘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曾任長春地質學院副院長、教授。從事古生物地層學研究。30年代建立我國下石炭統珊瑚的四個化石帶;發表的《中國中部奧陶紀頭足類化石》是我國論述華中西南區奧陶紀直角石類動物群的第一部專著。60年代,創立了中珊瑚目。
  • 甘肅教授參與重要研究,成果登上Science
    日前,Science雜誌發表了題為&34;的研究論文,在國際古氣候學界引起了極大的反響(Science報導、ScienceDaily報導)。蘭州大學泛第三極生態環境與氣候變化前沿科學中心張旭教授為該研究提供了關鍵的數值模擬分析證據和動力解釋,是本研究的主要作者之一。
  • 中國海洋大學張曉華教授團隊深淵微生物DMSP研究重要成果
    2020年9月16日,中國海洋大學海洋生命學院張曉華教授團隊在國際著名綜合性學術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在線發表了題為「Bacteria are important dimethylsulfoniopropionate producers in marine aphotic and high-pressure environments」(細菌是深海無光和高壓環境下的重要
  • 中國地質學會年度「雙十」成果揭曉
    中國科協新聞網訊 1月14日,中國地質學會組織地勘行業院士專家召開終審會議,評選產生了2012年度十大地質科技進展和十大地質找礦成果。   十大地質科技進展是:發現最古老的基幹四足動物——奇異東生魚的發現,我國不同季風區古氣候演化差異及成因機制研究,福建缺煤省基於滑脫構造理論的深部煤炭資源研究,川東南彭水區塊頁巖氣勘探項目,碎屑巖層系大中型油氣田富集規律與勘探關鍵技術(2008ZX05002),高成熟老探區富油凹陷二次勘探理論方法、關鍵技術與持續增儲,冀東青龍山—長凝一帶鐵礦調查,熱液型鈾礦攻深找盲技術研究,貴州省黔東錳礦富集區深部大型
  • 人工合成「多種、非生物成因複雜碳氫化合物」新進展
    另一方面,地表與地球內部物質通過巖漿/流體活動、板塊俯衝等地質過程而發生物質交換,從而有可能產生有利於無機合成碳氫化合物的物理-化學條件,形成非生物成因的碳氫化合物。確實,北京大學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宋述光教授課題組、張立飛教授課題組近年來分別在中國北祁連造山帶的方輝橄欖巖、西天山碳酸鹽化榴輝巖中發現了含有CH4的氣相碳氫化合物包裹體,提出了富碳流體與富鐵矽酸鹽礦物、富鐵碳酸鹽礦物與水在高溫高壓條件下發生歧化反應,從而生成非生物成因碳氫化合物CH4的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