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寧驕子: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地調院總工程師、博士生導師張克信教授
隨著世紀之交的鐘聲敲響,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地質調查研究院總工程師、博士生導師張克信教授,又贏來了他事業上輝煌的一頁。他是我國年青一代的科技攀登者,和他的長輩楊遵儀院士、殷洪福院士等為之共同奮鬥近二十載的「全球二疊—三疊系界線層型研究」成果,於2001年被國際地質科學聯合會確認為地球演化史古、中生代分界(二億五千萬年前)的全球地層對比標準。同年,該成果榮獲2001年全國十大科技新聞、2001年全國高校十大科技成果、2001年湖北省自然科學一等獎。2002年又頻傳喜訊,「全球二疊—三疊系界線金釘子」成果榮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他的「東崑崙造山帶非史密斯地層研究」 成果榮獲2002年全國百篇優秀博士論文獎。短短兩年,一個個如此炫目的殊榮是如何獲得的?梅花香自苦寒來,寶劍鋒自磨礪出。張克信教授今天的輝煌成就,與他十幾年如一日孜孜不倦、腳踏實地的勤奮耕耘分不開。
張克信,出身於西北甘肅會寧偏遠山區貧困農民家庭。1977年,也是「文化大革命」後恢復高考的第一年,以優異成績考入北京大學地質學系,成為方圓百裡唯一的北大學子。他沒有辜負師長和父老鄉親對他的殷切期望,在大學裡為成長為一名優秀的地質學家而勤學苦練。大學畢業後,他師從我國地層古生物學泰鬥楊遵儀院士,開始進入他地學生涯的第一個科研項目—「全球二疊—三疊系界線層型研究」。全球層型」又稱「金釘子」,是國際地層學界角逐最激烈的領域,全球二疊—三疊系界線又是地球歷史時期三個最大的斷代界線之一,最大的生物更替事件亦發生於此,此枚「金釘子」 的確立,意義十分重大。1983、1984年暑假,風華正茂的張克信沒有留戀繁華都市假日的舒適,頂著烈日赴華南浙江、江蘇、安徽等省數十個地點進行野外考察,精心測制二疊—三疊系界線剖面。當時,張克信對界線層的測制,採取了高精度、高解析度地層法,他用釐米尺來精心測量觀察記錄別人用米尺測量過的剖面,這在當時實屬罕見。兩個暑假就採集到界線層牙形石樣近千件,室內分析後獲牙形石化石數千枚。1984年, 他對浙江長興煤山D剖面的牙形石研究首次取得國際創新性重大突破:在D剖面的二疊系—三疊系界線層首次獲得微小欣德牙形石(Hindeodus parvus) !從此,他就像一枚「金釘子」 一樣深深植根於地球科學領域。1986年他和殷鴻福院士一起提出以parvus為標誌, 界定全球二疊—三疊系界線(當時界定國際二疊—三疊系界線的標準化石是耳菊石)。在隨後的研究中,他在煤山D剖面系統建立了可供全球應用的最為完整的牙形石帶,為該剖面被國際地質科學聯合會最終確立為國際二疊—三疊系界線金釘子剖面(國際對比標準)起到極為關鍵的作用。2001年3月國際地質科學聯合會審定中國浙江長興煤山D剖面為全球二疊系—三疊系界線金釘子剖面!
情系高原建功業
投身於地學事業的張克信有著濃濃的西部情結,他還選擇承擔了別人望而生畏的艱苦項目—我國 「九五」「國家第二代地質填圖計劃」中的青藏高原艱險區1:25萬區域地質調查和專題科研任務。憑著少年時代在窮困環境下練就的吃大苦耐大勞的毅力,他和他的同伴們在海撥4000米以上的東崑崙造山帶歷經五年(1996-2000) 艱苦探索,克服了高原地勢高亢、空氣稀薄,缺氧、氣候多變、路斷糧絕、路險車陷、猛獸出沒等重重險境,完成了「1:25萬冬給措納湖幅區域地質調查與東崑崙造山帶非史密斯地層區1:25萬區域地質填圖方法研究」。他在此基礎上完成了博士論文「東崑崙造山帶非史密斯地層研究」。該成果進一步深化了造山帶地層空間結構規律和成因特徵研究,在造山帶混雜巖地區突破了一批關鍵性的疑難地層問題,使造山帶非史密斯地層學在研究理論、方法和指導思想上得到豐富和發展。為中國地質調查局在我國青藏高原艱險區全面開展1:25萬地質填圖工作積累了寶貴經驗,提供了範例。其創新性成果「造山帶混雜巖區構造巖片四維裂拼復原方法」被我國青藏高原正在開展的造山帶區40多個地質填圖項目廣泛採用。由於他在青藏高原1:25萬區域地質調查中做出了開創性的貢獻,中國地質調查局指定由他為全國新一輪國土資源大調查主持研製了《1:250000區域地質調查技術要求》、《青藏高原艱險區1:250000區域地質調查技術要求》和《青藏高原區域地質調查野外工作手冊》,並聘為全國區域地質調查技術質量監審專家。2002年他的博士論文也喜獲教育部頒發的「全國百篇優秀博士論文獎」。
攀登科學巔峰 科研成果豐碩
在老一輩地學家的指導和影響下,張克信不畏艱難險阻、敢於挑戰、勇於創新,在地學領域一步一個腳印地攀登科學的高峰,從北大學子成長為博士生導師,從項目骨幹成長為負責項目的總工程師,終於在地學領域結出累累碩果,成為我國地學界一個耀眼的新秀。到目前為止,他共完成各類科研項目共26項(其中負責項目11項),主要有:國家「八五」攀登項目、國家「八五」攻關項目、 「九五」 國家填圖計劃重大課題「中國西部造山帶非史密斯1:25萬填圖方法研究」、中國地質調查局「青藏高原1:25萬區域地質調查」、「全球二疊系—三疊系界線層型剖面分布區1:5萬區域地質調查」、國土資源部重點項目「青藏高原新生代填圖方法集成示範」、國際地質對比規劃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等。發表學術論文92篇(其中第一作者31篇; 被SCI收錄論文9篇、EI收錄論文10篇),合作出版專著9部(其中第一作者2部)。獲國家級和省部級科研成果獎勵共9項。在國際界線層型、事件地層、生態地層、層序地層、造山帶混雜巖區非史密斯地層及海盆演化、造山帶盆山耦合等地學前緣課題中努力開拓出新的研究思路,取得了一系列具國際水平和國際領先水平的重大創新性成果。
嚴謹治學 言傳身教
事業上取得的巨大成就沒有讓張克信教授就此止步,相反面對當前地學人才的萎縮,一些青年人懼怕艱苦,不願到艱苦的行業建功立業的現狀,他深感責任重大。作為教師,他認為自己肩負著將老一輩地學家為祖國科學事業的獻身和創新不止的「金釘子」精神傳遞給後來學子的使命,所以無論科研工作多麼繁重,他都對教學傾注著滿腔的熱情,早在1987年他就獲得了校級優秀教師稱號。1990-1994年任教研室副主任、主任期間,他大膽地進行了教研室教學與管理方面的改革。在古生物學一類課程建設中,作為課程負責人,組織帶領全室同志嚴格實施各項教學管理規程,深入開展教學法改革,總結出古生物學「四段式」教學法,穩步提高教學質量,通過了學校一類課程驗收,獲校一類課程稱號。他指導的學生參加全國「挑戰杯」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活動中獲優秀成績,他亦被學校授予「優秀指導教師」稱號(1995)。無論是承擔本科生的教學任務,還是指導碩士、博士生,他都認認真真,一絲不苟,將自己嚴謹的治學態度、腳踏實地和孜孜以求的科研精神,言傳身教給他的學生們,在廣大師生中樹立了良好的榜樣。
碩果纍纍,桃李芬芳。張克信教授,這位從大西北走出來的青年地學專家,正用自己辛勤的汗水,為祖國的地質事業譜寫著輝煌的樂章。
供稿:白銀市歸根工程辦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