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地調院:萊州灣南岸基礎地質關鍵技術研究及區域地殼穩定性評價獲...

2021-01-17 瀟湘晨報

近日,中國地質調查局公布了2019年度地質科技獎獲獎名單,省地調院完成的萊州灣南岸基礎地質關鍵技術研究及區域地殼穩定性評價獲中國地質調查局地質科技二等獎。

該成果依託山東1∶5萬辛安莊、海滄、昌邑、新河、朱裡幅區域地質調查,系統總結了深覆蓋區基礎地質調查工作方法,建立了可供借鑑的深覆蓋區調查技術體系,取得了多項原創性成果:確立了調查區第四紀地層的時代界限及對比標誌,確定了第四系各主要年代地層界面,在萊州灣南岸建立了3.6Ma以來的標準地層剖面、地層層序和上新世以來的三維地層結構模型;通過高精度的磁性地層年代及其他磁性參數的綜合研究,建立了調查區上新世以來的古地磁極性柱,填補了調查區磁性地層研究的空白;查明了第四紀海陸作用、海岸帶變遷等地質環境演化過程,識別出晚更新世以來可與渤海灣西岸黃驊海侵、獻縣海侵、滄州海侵對比的三次海侵併進行了區域對比,圈定出晚更新世以來三次大規模海侵的最大海岸線範圍;首次在調查區內發現第四紀活動斷裂,查明了沂沭斷裂帶安丘-莒縣、昌邑-大店北段的時空展布特徵並進行準確定位;編制了前四紀基巖地質圖,為區域地殼穩定性評價和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區域經濟建設規劃提供了基礎依據。(省地調院)

【來源:山東省自然資源廳】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省地調院獲三項安徽省自然資源科技項目
    安徽省地質調查院在「2020年度安徽省自然資源科技項目立項」申報中,作為牽頭單位成功獲得「安徽省綠色勘查技術研究及地方規範制定」「安徽省高鎘富硒土壤資源開發利用研究」「安慶-池州-銅陵地區深部成礦背景及深部找礦預測研究」三個項目。
  • 會寧驕子:中國地質大學地調院總工程師、博士生導師張克信教授
    會寧驕子: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地調院總工程師、博士生導師張克信教授隨著世紀之交的鐘聲敲響,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地質調查研究院總工程師、博士生導師張克信教授,又贏來了他事業上輝煌的一頁。在隨後的研究中,他在煤山D剖面系統建立了可供全球應用的最為完整的牙形石帶,為該剖面被國際地質科學聯合會最終確立為國際二疊—三疊系界線金釘子剖面(國際對比標準)起到極為關鍵的作用。2001年3月國際地質科學聯合會審定中國浙江長興煤山D剖面為全球二疊系—三疊系界線金釘子剖面!
  •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地質調查研究院2016考研專業目錄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地質調查研究院2016考研專業目錄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地質調查研究院(以下簡稱地調院)成立於2000年5月,是我國最早的高校地調院。2000年6月,實行「委託法人負責制」。
  • 區調院:豐寧古生物化石項目野外驗收穫雙優秀
    近日,由局地礦處組織,局二級巡視員趙國通帶隊,特邀專家原省國土資源廳總工程師、河北省地質學會副理事長馮建雄,對區調院古生物與地質旅遊調查所2020年度承擔的廳局項目《豐寧外溝門一帶熱河生物群化石資源保護與利用調查》及《豐寧天橋古生物化石資源調查評價》進行野外驗收。
  • 【省地質調查院】中國地質調查局主要負責同志聽取陝西省地質調查...
    中國地質調查局副總工程師、科技外事部主任朱立新,辦公室副主任唐金榮,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任收麥,科技外事部境外地質處處長楊紅霞。陝西省地調院總工程師張曉團,機關和直屬單位有關負責同志參加了會議。鍾自然局長聽取了陝西省地質調查院在找礦突破、地質災害綜合防治、衛星遙感技術應用、國土空間規劃編制、轉型發展、新業務拓展和新技術應用服務等方面工作的情況匯報。
  • 中國地大(武漢)地質調查研究院服務國家戰略—新聞—科學網
    彈指一揮間,地調院成立14年來,在區域地質調查、礦產資源評價、水文地質、環境地質、勘查技術方法與測試等專業領域默默奉獻,到目前為止,地調院師生共獲國土資源大調查和國家地質礦產保障工程財政專項項目200餘項,累計經費達10億元,完成52幅1:5萬和10幅1:25萬區域地質調查任務。
  • 中國地震局地殼應力研究所
    2005年畢業於中國地震局地質研究所,獲理學博士學位。現任地殼應力研究所前兆觀測技術研究室主任,正研級高級工程師。以第一作者發表論文10餘篇, 參加的科研項目獲中國地震局防震減災優秀成果二等獎1項、三等獎2項。目前主要從事地震電磁前兆觀測技術研究工作,研究方向包括地電觀測技術、電磁擾動觀測技術以及地震前兆臺站通信集成技術。
  • 勉略構造帶研究取得新突破,探索地質找礦與綜合研究新模式
    基於勉略構造帶基礎地質研究存在爭議、礦產地質研究薄弱等科學問題,陝西省地質調查院聯合長安大學湯中立院士團隊,依託院士專家工作站等高水平科技創新平臺,實施了「勉略構造帶金成礦作用研究」「南秦嶺勉略構造帶略陽地區火山巖年代學及成因研究」等陝西省科技計劃項目、陝西省公益性地質調查項目,在勉略構造帶基礎地質、礦產地質研究、人才培養等方面取得了重要新成果。
  • 中國科學家在南極地殼和上地幔研究中獲重要發現
    中國科學家在南極地殼和上地幔研究中獲重要發現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6-01-10 20:09 來源: 新華社 經過多年在南極內陸進行艱苦的野外觀測和不斷研發新技術,同時結合國際計劃的共享數據,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在世界上首次繪製了覆蓋整個南極板塊的巖石圈厚度圖、地殼厚度圖等。通過對這些結果進行分析,首次發現中國南極崑崙站所在的東南極山系,是岡瓦納大陸最後聚合時的「縫合帶」。地球上大陸的演化過程是一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聚合和裂解過程。
  • 關於印發《廣東省地質勘查工程技術人才職稱評價標準條件》的通知...
    地質礦產勘查專業包括基礎地質(區域地質調查、專項地質調查)、礦產地質(礦產地質調查、礦產勘查)、礦山地質及信息化建設等技術崗位。水工環地質專業包括水文地質(區域水文地質調查、水文地質專項勘查、地下熱水、滷水、礦泉水等水資源勘查評價)、工程地質(區域工程地質調查、各類工程建設場地勘察)、環境地質(區域環境地質調查、地質環境調查評價、水土汙染調查與修復、地質災害防治、旅遊地質與地質遺蹟保護)及信息化建設等技術崗位。
  • 第十屆黃汲清青年地質科學技術獎揭曉
    研究成果揭示了高原西部和東部主要大型斷裂帶晚第四紀滑動速率與變形過程,為更好地了解印度/亞洲板塊匯聚過程、變形吸收方式,準確評價區域地震活動性及其古氣候變化方式與原因提供了重要的科學數據。發表論文66篇(SCI 收錄11篇、EI收錄11篇),合著專著2部,以第一發明人提交專利10項(已受理7項),獨立編寫並獲軟體註冊權2項。曾獲中國地質學會第十五屆青年地質科技獎金錘獎,多次獲得院、所先進工作者和優秀課題負責人等榮譽稱號。
  • 省魯南地質工程勘察院主持編制的《乾熱巖鑽探技術規程(內審稿...
    中國山東網-感知山東12月1日訊 11月28日,《乾熱巖鑽探技術規程(內審稿)》評審會在濟南舉行,該規程由省魯南地質工程勘察院、省魯北地質工程勘察院、長城鑽探工程院等單位共同編寫。評審會邀請了國內知名探礦工程專家,經規程編寫小組匯報研究過程、研究結果、編制說明、規程文本,專家質詢、討論、修正後,規程順利通過了專家團的評審。魯南院院長譚現鋒出席評審會議。該規程為國家能源行業標準,規定了乾熱巖鑽探工程的鑽探井身結構設計方法、鑽探設備與鑽具選型、鑽探工藝等相關技術要求。
  • 地質地球所東崑崙造山帶地殼結構研究獲進展---中國科學院
    地質地球所東崑崙造山帶地殼結構研究獲進展 2015-01-29 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字體  經過對接收函數進行分析研究,他們得出以下結論:(1)地殼厚度從松潘甘孜塊體下方的64公裡,逐漸變化到祁連、柴達木-崑崙塊體下方的
  • 中國地科院將創建國家地球深部探測中心—新聞—科學網
    綜合分析國際國內形勢和地科院現實情況,嚴光生介紹了地科院「三步走」建設目標:2020年建成國家地球深部探測中心,深部資源能源與評價、地球深部探測技術、地下空間精細探測、地熱探測利用、地殼和巖石圈結構認識等五大領域進入國際先進行列,力爭建成國家重點實驗室或工程中心;2025年建成國家實驗室,上述五大領域達到國際領先水平;2030年建成全國地質科技創新中心,地球深部探測科技整體水平進入世界前兩位
  • 省魯南地質工程勘察院土壤汙染狀況調查項目工作圓滿完成
    省魯南地質工程勘察院土壤汙染狀況調查項目工作圓滿完成
  • 魯南院主編完成中國地質災害防治工程行業協會團體標準
    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 王影 通訊員 賈德旺 濟寧報導  近日,省魯南地質工程勘察院主編完成的《巖溶地面塌陷防治工程勘查規範(試行)》(T/CAGHP076-2020)由中國地質災害防治工程行業協會發布實施
  • "灘淺海工程地質環境調查監測技術及應用"科技成果評價會圓滿結束
    、中石化石油工程設計有限公司共同完成的"灘淺海工程地質環境調查監測技術及應用"項目成果評價會。 評價委員會審閱了技術資料,聽取了項目組匯報,經質詢和充分討論,評價認為:項目組圍繞"灘淺海工程地質環境調查監測技術及應用"開展研究,聚焦四個關鍵難題:灘淺海工程地質環境精細勘察技術、海底地質災害過程原位監測預警技術、灘淺海典型工程地質災害孕育機制、重大工程地質災害防控技術,取得了多項創新性成果:(1)提出了海底沉積物淺地層結構探測數據高解析度處理技術、多波束探測聲學反射特徵判識追蹤技術
  • 省地礦局魯北院地熱清潔能源開發利用助力區域新舊動能轉換
    省地礦局魯北院自2006年便在魯西北地區開展大量地熱回灌試驗工作,對地熱回灌井成井工藝、回灌工藝及回灌技術等進行系統研究,使我省地熱回灌由試驗階段步入生產階段。近年來,該院積極響應全省加快新舊動能轉換號召,不斷加大地熱清潔能源開發利用工作力度,為我省新能源開發、生態建設、大氣汙染防治貢獻地質智慧和力量。
  • 我區地質新理論在地質找礦和培養新人才方面取得成果
    日前,由自治區國土資源顧問、中國科學院李廷棟院士指導、內蒙古地調院和地科院地質研究所共同承擔完成的「內蒙古西拉木倫地區洋板塊地質與成礦作用研究」項目在基礎地質研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毛景文、成秋明院士等專家對項目研究成果給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評價,評定等級為優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