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調院:豐寧古生物化石項目野外驗收穫雙優秀

2020-12-05 瀟湘晨報

近日,由局地礦處組織,局二級巡視員趙國通帶隊,特邀專家原省國土資源廳總工程師、河北省地質學會副理事長馮建雄,對區調院古生物與地質旅遊調查所2020年度承擔的廳局項目《豐寧外溝門一帶熱河生物群化石資源保護與利用調查》及《豐寧天橋古生物化石資源調查評價》進行野外驗收。

專家組分別針對兩個項目的主要化石點進行了實地檢查,並在聽取項目負責人匯報的基礎上,對野外資料、實物標本等進行了檢查驗收,對工作細節提出了意見和建議,對野外工程和階段成果給予一致優秀評價。

馮建雄認為,此次兩個基礎性、公益性地質科學研究項目的實施,對冀北地區熱河生物群科學研究、古地理環境、中生代地層層序等都具有重要的科學意義,其研究成果對助力豐寧旅遊業和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將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

趙國通指出,從檢查情況看,區調院對兩個項目高度重視,選派技術骨幹承擔項目,並聘請著名專家指導,高質量完成了各項任務,豐富了河北省化石資源,完善了豐寧重要古生物產地的地層格架,為豐寧古生物保護區重點化石資源提出了保護、開發、利用建議,應用無人機技術將古生物資源與旅遊融合研究,創新了古生物調查工作方法與工作思路。

【來源:地調院】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張元動:古生物化石的「朗讀者」
    張元動把發現的每一塊化石都視若至寶,工作離不開石頭,生活也少不了石頭的影子。在別人的眼裡,張元動所在的古生物所背靠北極閣,山景旖旎,而在他眼裡只有侏羅紀地層概念。  4.45億年前,地球上發生了第一次生物大滅絕事件,85%的海洋生物物種滅絕,一片凋零。這次大滅絕後,海底世界就一片死寂,毫無生機了嗎?張元動給出的答案是否定的。
  • 霍林郭勒:古生物化石富集區
    082009年8月,一名司機在北露天礦採掘時發現一根長約1.5米的猛獁象牙和多塊古生物化石。09還有……從陸續發現古生物化石的情況看,應該說霍林郭勒市是古生物化石的富集區。通過採煤或工程施工,如此多次的從深層地下發現古生物化石的消息,首先引起了媒體的關注,新華社內蒙古分社的記者多次與本地新聞工作者聯繫,了解情況並開始對外宣傳報導。與此同時,在霍林郭勒地區多次發現古生物化石也引起了文物考古工作者的極大關注,內蒙古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員吉平曾在2004年10月22日專程到霍林郭勒市對發現的古生物化石進行了鑑別。
  • 安順市龍宮鎮發現古生物化石群
    當時,112地質大隊生態環境院在開展地質災害大排查工作時,調查人員劉剛、鮑淼、林權富、楊光祥、何騰躍等,在黃果樹管委會龍宮鎮下苑村一座山上發現了這處龍古生物化石,初步分析屬古生物化石的重大發現,並立即上報安順市自然資源局。8月14日,貴州省自然資源廳組織古生物專家組匯同安順市自然資源局、112隊地質大隊相關人員共同前往現場調查核實。
  • 拯救遼西古生物化石刻不容緩
    走私的古生物化石(組圖)
  • 承德發現1.3億年前大型恐龍化石 初步認定是「新屬種」
    1米多長的粗碩腿骨赫然顯露,肩胛骨、尾椎骨等在山巖間依稀可辨……   在豐寧滿族自治縣四岔口鄉李起龍村芥菜溝,距今1.3億年前大型恐龍化石被發現。據國家古生物化石專家委員會專家組初步認定,該化石屬冀北熱河生物群首次發現,將改寫世界古生物進化史。
  • 守好古生物化石這份財富
    賈躍明介紹,國家古生物化石專家委員會成立一年多來,依據《古生物化石保護條例》,組織編制了《古生物化石保護條例實施辦法》、《古生物化石分級標準》等規章,啟動了《全國古生物化石保護規劃研究》、《全國重點保護古生物化石資料庫建設》項目,多次對中國海關截獲的古生物化石和出境展覽、研究的化石進行了鑑定,赴美國、加拿大鑑定、追索流失海外的中國化石。
  • 遼寧西部106個重點古生物化石資源清單已出爐
    遼西106個重點古生物化石資源清單出爐形成我國目前古生物化石保護研究方面最系統資料  2月10日,記者從省自然資源廳獲悉,由渤海大學、海南熱帶海洋學院、省地質勘查院、北票市古生物化石保護研究中心等單位專家組成的項目組共同完成的我省重大科學技術研究項目——遼寧西部古生物化石時空分布與保護利用機制構建
  • 松桃錳礦礦集區礦調項目野外驗收穫優
    11月18至20日,自然資源部礦產勘查技術指導中心組織專家對貴州地礦103地質隊承擔的《貴州銅仁松桃錳礦礦集區礦產地質調查(大灣地區)》項目進行野外驗收。11月18日,自然資源部礦產勘查技術指導中心、貴州省自然資源廳領導及野外驗收組專家一行在貴陽聽取了項目組的野外工作總結匯報,而後對項目原始資料及部分成果資料進行了詳細而認真的檢查,並與項目組成員進行交流與討論。
  • ...規劃計劃 江西省國土資源廳關於印發《江西省古生物化石保護...
    近年來,江西省地質調查研究院、江西省地質博物館完成的「江西省古生物化石資源調查與資料庫建設」項目,首次較全面、系統地調查了江西省古生物化石資源,基本摸清了全省古生物化石資源底數,基本查明了省內重要古生物化石及其產地分布、數量,化石賦存狀態、主要特徵、研究現狀與保護狀況
  • 廣西出版古生物化石書籍揭秘「隱藏的風景」
    10月26日,在2019廣西書展上,廣西美術出版社舉辦了《隱藏的風景:廣西古生物化石記》專題講座暨讀者見面會。該書作者、古生物化石愛好者曾廣春帶領讀者走近了廣西豐富的古生物化石資源,揭秘了數億年化石背後的生物演化歷史,以及關於這些化石不為人知的故事。
  • 綦江南部地區古生物化石你了解多少?
    前幾年,地質工作者在打通鎮下溝村一座老屋的院壩上,發現鋪路的一塊青石板上以前,人們常常把古生物化石當成歷史文物來看待,由文物部門實施管理,這種管理模式也確實發揮了很好的作用。1995 年,國土資源部和文化部聯合發出通知,就兩個部門之間在古生物化石和文物的管理範圍和職責分工進行規定。
  • 專家在貴州凱裡找到古生代六個紀古生物化石
    新華網貴陽9月13日電(記者 周芙蓉)有關專家通過在貴州黔東南的凱裡市野外實地考察,找到完整的古生代六個古地質海相地層。  在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特約研究員巫宜山的帶領下,幾年來有關人員經過160多次野外實地考察探明了凱裡市範圍內的古生代地層和古生物資源,共採集到了2萬餘件古生物化石標本。
  • 發4篇SCI 科研項目6項 發現古生物化石庫的學霸女孩
    首次發現馬龍地區烏龍箐組層型剖面附近的關山化石庫,主持或參與科研項目6項,發表SCI文章4篇,8次應邀參加大型學術會議,受澳大利亞首席古生物學家邀請訪澳留學......她,就是被稱為西北大學「最學術」的學子陳飛揚。
  • 科普|古生物化石發掘和零星採集咋區分?
    涉及到國家劃定的化石保護範圍或重點保護對象時,需依據法規向自然資源部遞交發掘申請。其它需向省級自然資源主管部門提出申請並取得批准。恐龍化石發掘零星採集,指手持非機械工具在地表挖掘少量化石,同時不對地表和其他資源造成影響的活動
  • 古生物化石修復師:別人修復文物 他們修復恐龍
    古生物化石。    4月6日,經過6名工作人員一個多月的修復,兩匹古生物化石——薩摩獸和大唇犀順利完成修復裝架,從成都崇州天演博物館起運,飛回青海博物館。    在天演博物館臨時展廳裡,陳列著恐龍、三趾馬、大唇犀等古生物化石骨架標本。
  • 古人以前有發現過古生物化石的記錄嗎?
    地球環境滄海桑田,兩億年前青藏高原都還沒於汪洋之下,如今卻是世界第三極,地質活動會使很多古生物化石暴露在地表上。在古代較少人專門回收或者研究生物化石的時代,野外的化石大概只多不少。只不過古人雖然知道這東西的存在,但是卻迷信為龍骨,未曾想過那是不知多少千萬年前的生物化石。早在春秋年代,孔子很可能就見過古生物化石。《國語》中記載了孔子的一件趣事,孔子周遊列國,到了某個地方後,當地居民拖來一車巨大的骨頭,讓學問高深的孔子鑑定那是什麼,孔子認為那是防風氏巨人的遺骸。
  • 怎樣給古生物化石「整容」
    兩名化石修復專家正在安徽古生物化石博物館修復一件古河馬化石新華社記者李健攝 安徽古生物化石博物館館藏化石第二批修復與鑑定工程即將結束。古生物化石修復這個不為世人所熟悉的工作開始走進人們的視野。但是,他們是如何開展工作,得以引領我們去觸摸那些可愛的遠古精靈?帶著興奮與好奇,記者日前來到修復工作現場。一時間,竟感到有些恍惚。
  • 培養孩子認知大自然的神物——常見古生物化石
    在中國古代稱呼爬行類、鳥類以及哺乳類化石的骨骼和牙齒為『龍骨』和『龍齒』。關於化石的記載也有「石魚」、「石蛇」、「松石」、「石燕」等稱呼。到了現代,我們對於古生物的研究有了更深入的研究。隨著化石的大量發現,生物生存的地質年代、種群、類別有了更清楚的劃分。都說大自然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化石——無疑是孩子親近自然認識我們生存的地球最好的工具!
  • 圍觀丨中國唯一恐龍木乃伊化石亮相南寧
    在兩個月的展期內,觀眾不僅能夠近距離觀察中國唯一的恐龍木乃伊化石,還可以透過多件珍貴的古生物動物化石展品,重返古生物活躍的白堊紀時期。恐龍究竟長什麼樣?恐怕沒有人能給出一個絕對的答案,因為我們所了解的恐龍大多是科學家們根據恐龍化石推測出來的,這些恐龍的機體組織已經完全礦化,得到的信息十分有限。
  • 珍貴古生物化石為何頻頻遭劫
    2700件古生物化石,在經過國土資源部和海關總署批准後,於近日移交給了浙江自然博物館。  「一些採掘隊,因為沒有相關古生物化石保護方面的專業知識,既不對出土化石進行記錄編號,也不能對挖掘的化石進行妥善地修補、保存,使得大量古生物化石標本源源不斷地流入市場,更有一些珍貴的化石流失到國外。」浙江自然博物館副館長金幸生對記者說。  曾參與「2004·11·1」化石案偵破工作的緝私人員告訴記者,該案走私者收購的不少化石都來自遼寧一些化石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