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地質大學教授最新研究成果解釋三峽白雲石成因
這一困擾地質學界多年的難題,終於有了新答案。記者日前從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獲悉,該校李超教授團隊牽頭聯合美、德專家科研攻關,在白雲石地質成因研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長江三峽山脈露出的灰白色石塊即為白雲巖。」李超教授說,長江三峽地區是世界上有代表性的白雲巖聚集地,白雲巖主要由白雲石組成,在白雲巖礦中開採加工出的白雲石,廣泛用於建材、陶瓷等領域。白雲石的成因卻一直是地質學界的未解之謎。
-
燕山大學/北航Nature:金剛石,「硬」且「韌」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X-MOLNews說金剛石「硬」,估計大家都知道,目前發現的自然界天然形成的物質中,硬度最高就是此君。除了用作寶石(就是光閃閃的「鑽石」),因其高硬度、不可壓縮性和耐磨性等特性,金剛石被廣泛應用於機械加工、石油開採、地質勘探等工業領域。
-
重大發現!河北地質大學教授發現似海德堡人古人類頭顱化石
9月12日上午,河北地質大學召開2018年重大科學發現信息交流會,發布河北地質大學古生物研究院首席科學家季強在古生物研究中的重大新發現——在中國東北發現似海德堡人古人類頭顱化石。據介紹,該化石不僅是中國首次發現,而且也是亞洲首次發現,能夠為相關的科學研究提供有力的佐證和素材,在古生物、古人類研究領域意義重大。
-
河北地質大學季強教授在我國首次發現海德堡人類型化石
【MBA中國網訊】9月12日,河北地質大學在春秋講堂舉行2018年重大科學發現信息交流會。著名古生物學家、河北地質大學教授季強在海德堡人類型化石研究方面,取得重大科學發現:在我國哈爾濱首次發現海德堡人類型化石。
-
在鑽石裡發現地球最深處的水 中國地質大學教授成果亮相《科學》
中國地質大學教授沈錫田跟國外科學家們合作,在鑽石裡面發現了一種特殊的水——冰七,這是迄今為止在地球最深處發現的水,對於研究地球內部活動有著重要意義。這項成果日前發表在國際頂尖期刊《科學》雜誌上。沈錫田教授發表的論文為《鑽石中的冰七包體:地球深部地幔中含水的證據》,他與來自美國內華達大學、加州理工學院等的科學家們,一起使用高解析度X射線衍射儀,分析了來自中國和非洲的7塊鑽石。從鑽石的微小包體中,他們發現了一種特殊的冰——冰七,這是迄今為止在地球最深處發現的水,也是首次發現地幔轉換帶含水的直接證據。冰七是一種奇特形式的結晶水,密度大於普通的冰,通常在高壓下才能生成。
-
追記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構造地質學家李德威教授
為了科學夢想而無畏探索——追記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構造地質學家李德威教授(中國地質大學〔武漢〕供圖)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龔雪 通訊員 陳華文 徐燕他研究青藏高原近25年,行程超8萬公裡;他在大地構造、地震、乾熱巖地熱能等領域努力探索,為打開我國乾熱巖勘探開發付出了心血;生命彌留之際,寫下「開發固熱能,中國能崛起」的遺言。9月14日,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構造地質學家李德威教授因病逝世,享年56歲。
-
又一教授當選!中國地質大學在校院士增至10名!
在中國科學院公布的2019年院士增選結果中,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成秋明教授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成秋明,漢族,1960年生,山西太谷人,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教授,地質過程與礦產資源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1982年和1985年分獲長春地質學院(現吉林大學)學士和碩士學位,1994年獲加拿大渥太華大學博士學位,曾任加拿大約克大學教授。2002年獲長江學者,2005年獲&34;基金資助。
-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地質研究實力怎麼樣
在對寒武紀節肢動物孵育行為的研究方面,來自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的歐強合作團隊在美國綜合性學術期刊《科學進展》上發表論文,論證了已知最早的演化權衡現象,並提出權衡這種可塑性演化規律對於節肢動物的重大意義。事實上,北地一直是我國地學研究的重要基地。
-
中國地質大學Science被撤,稱因新冠疫情隔離導致數據混亂
來源:科研圈、Science2020年7月10日,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宋懷兵副研究員及東南大學朱斌教授作為共同通訊作者,在國際頂尖學術期刊 Science 在線發表題為:Proton transport enabled by
-
《科學》刊發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創新研究成果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材料與化學學院吳豔副教授為第一作者,朱斌教授和宋懷兵副研究員為共同通訊作者。這是我國科技工作者在能源領域取得的又一重大原創性研究成果。燃料電池是繼水力發電、熱能發電和原子能發電的第四種發電技術。其潔淨、高效、無汙染特點越來越引起關注。燃料電池技術成為國家能源發展戰略的一個重點領域,高離子電導率的電解質開發,是解決目前燃料電池應用的關鍵。
-
國際碳材料大會——金剛石論壇在滬召開
中國有色桂林礦產地質研究院有限公司教授級高工、中國材料研究學會超硬材料專委會主任委員呂智、武漢工程大學 汪建華教授、中電十二所李莉莉高級工程師、北京科技大學魏俊俊副教授分別主持會議。在哈爾濱工業大學科學技術研究院院長朱嘉琦教授的《金剛石單晶生長及其器件技術》報告下,一場金剛石行業年度盛宴正式啟幕!
-
納米金剛石催化過硫酸鹽除汙染研究取得新進展
與石墨烯、富勒烯、碳納米管等納米碳材料相比,納米金剛石具有初始活性高、生產成本低、生理毒性小等優點,在實際水處理中更具工程應用前景,引起了科研人員的廣泛關注。已有相關研究主要致力於增強納米金剛石的宏觀催化性能,但其性能增強的微觀作用機制仍不清晰,具體催化活性點位尚不明確。
-
中國一半鑽石埋在遼寧大連 百萬克拉金剛石礦被發現
遼寧省第六地質大隊前總工程師郭陽春介紹,這是遼寧近30年來發現最大的金剛石礦,礦藏量預計可開採30年以上,但出於多方面綜合因素考慮,目前該礦藏暫時不能進行開採。 這些巖漿冷卻後,其中一部分變成藍色的巖石,這就是蘊藏金剛石的金伯利巖石,這種巖層就是大型鑽石礦的主要來源。此次在瓦房店發現的礦藏從礦體分析,該處金剛石礦內雜質量少,品位較高。
-
中國科大在金剛石量子模擬研究領域取得新進展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中國科學院微觀磁共振重點實驗室杜江峰、王亞等人與理論合作者北京大學劉雄軍等合作,在金剛石氮-空位(NV)色心體系的量子模擬實驗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他們利用量子淬火動力學在實驗上模擬了凝聚態體系中尚未觀測到的三維手性拓撲絕緣體,並第一次對體內和表面的拓撲物理進行了全面的實驗研究。
-
這就是中國地質大學
沒錯,她就是中國地質大學!11月7日,中國地質大學迎來了68歲生日。68年風雨兼程,68年波瀾壯闊,中國地質大學作為中國高等教育的重要建設者,為我國的地質事業作出了極為重要的貢獻。,國家教育委員會批覆同意地質礦產部將武漢地質學院及其在北京的研究生院、中國地質科學院研究生部、地質礦產部北京地質管理幹部學院、武漢地質科技管理幹部學院聯合組成中國地質大學,在11月7日,北京和武漢同時掛上了「中國地質大學」的校匾。
-
燕山大學在納米孿晶金剛石硬度機理的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近日,燕山大學亞穩材料製備技術與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田永君教授課題組溫斌教授與國內外科學家合作,在納米孿晶金剛石硬度機理的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研究成果以「Dislocation behaviors in nanotwinned diamond」(納米孿晶金剛石位錯行為)為題於2018年9月21日在線發表在Science Advances上,Science Advances是Science
-
燕山大學在金剛石力學性能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近期,燕山大學亞穩材料製備技術與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田永君院士團隊與浙江大學交叉力學中心楊衛院士團隊合作,實現了金剛石的超高彈性應變(拉伸強度)和室溫位錯誘導的塑性變形。燕山大學與浙江大學的兩個團隊合作,憑藉自主研發的原位微納米力學實驗平臺,在透射電鏡下對金剛石納米針進行了原位彎曲實驗。實驗結果表明金剛石納米針的最大拉伸應變對尺寸、晶向及表面粗糙度有很大的依賴關係(圖1)。
-
鄂州燕磯被確認為「中國金剛石刀具第一鎮」
發布時間: 2008-06-25 18:44 來源: 進入電子報 荊楚網消息 (湖北日報) 東南沿海經濟發達,近年,湧現出不少特色產業鎮:廣東的南海大瀝被譽為「中國鋁材第一鎮」,潮安庵埠被稱為「中國第一食品名鎮」和「中國印刷包裝第一鎮」,潮安古巷被稱為「中國衛生陶瓷第一鎮」…… 前不久,鄂州市鄂城區燕磯鎮被中國金剛石情報網確認為
-
燕山大學成功合成硬度超金剛石新材料
本報北京5月23日電 據新華社記者齊雷傑報導,記者5月21日從河北省教育廳科技處獲悉,日前,燕山大學成功合成出納米孿晶結構立方氮化硼新材料。這種材料具有多種優良特性,未來有望成為鋼鐵行業廣泛應用的新一代刀具材料。
-
中國境內發現兩種新恐龍化石 科學家:大爪子會吃蟲
中國境內發現兩種新恐龍化石 科學家:大爪子會吃蟲 2018-08-29 03:18:56來源:參考消息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