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重磅!揭示艱難梭菌毒素B入侵人細胞機制

2020-12-03 生物谷

2016年10月5日/

生物谷

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哈佛醫學院、波士頓兒童醫院和麻薩諸塞大學醫學院等機構的研究人員鑑定出抵抗新興的威脅生命的胃腸道艱難梭菌(Clostridium difficile)感染的一個關鍵靶標。這項由來自波士頓兒童醫院的Min Dong博士和Liang Tao博士領導的研究揭示出這種

細菌

的最為強效的毒素如何進入細胞,這是開發抵抗它的療法的第一步。相關研究結果於2016年9月28日在線發表在

Nature

期刊上,論文標題為「Frizzled proteins are colonic epithelial receptors for C. difficile toxin B」。

艱難梭菌導致嚴重腹瀉和腸道炎症。它很難被根除,已成為因胃腸道疾病而死亡的一個主要原因。艱難梭菌排在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CDC)列出的緊急耐藥威脅(urgent drug-resistant threats)清單的首位,單單在美國一年便導致50萬人感染。在大多數情形下,這種感染對醫院、長期護理機構和長期接受

抗生素

治療的病人而言是一種威脅。

Dong解釋道,「

抗生素

清除正常的腸道

細菌

,為艱難梭菌在結腸中定植和生長提供空間。」

Dong、Tao與來自麻薩諸塞大學醫學院的研究人員一起發現一種關鍵的艱難梭菌毒素通過一種被稱作Frizzled的 受體進入細胞中---令人諷刺的是,已知這種受體也是協助維持結腸健康的信號的進入口。

鑑定Frizzled受體

艱難梭菌產生多種毒素,最為人所知的是毒素A和毒素B。Dong著重關注毒素B,其中毒素B已被證實即便在毒素A不存在時也能夠獨自導致疾病。

Dong說,「我們已知道這些毒素靶向和破壞結腸上皮細胞,而且它們可能劫持一種細胞表面蛋白作為它的受體。然而,毒素B的特異性受體一直是個謎。」

Frizzled受體是通過一種新的方法而被鑑定出的。作為Dong實驗室的一名博士後研究員,Tao與來自麻薩諸塞大學醫學院Abraham Brass博士實驗室的研究員Paul Meraner博士合作開展研究。他們首先利用新開發的CRISPR/Cas9基因編輯技術開展全基因組篩選,讓體外培養的人細胞中的基因發生突變。

Brass說,「Cas9技術起源自細菌,因此利用Cas9了解醫院中最壞

細菌

之一是令人欣慰的。作為胃腸科醫生,我已觀察到太多的由艱難梭菌導致的困難,因而期待我們戰勝它的那一天。」

如今,Tao和Meraner擁有細胞培養板,每個細胞攜帶一種讓一個不同的基因失去功能的突變。Tao說,「我們然後將毒素B加入到這些培養板中,尋找具有抵抗性的細胞。」

大多數細胞都被這種毒素殺死,不過並不是所有的細胞都被殺死。在四輪篩選後,研究人員獲得未受到損傷的細胞群體。他們推論這些細胞攜帶保護它們免受這種毒素傷害的突變。但是突變發生在哪個基因上呢?

Tao說,研究人員利用下一代測序技術揭示出這些存活下來的細胞發生多種突變,「有一種突變就發生在一種被稱作Frizzled的受體上」。

在此之後,Tao首先證實毒素B利用Frizzled作為它的受體入侵體外培養的人細胞。接下來,通過與來自波士頓兒童醫院內分泌學系的Ji Miao博士和David Breault博士合作,Tao利用結腸

幹細胞

構建「類器官(organoid)」---微型的三維腸道組織培養物。當編碼Frizzled受體的基因被剔除時,這種類器官就對這種毒素產生抵抗性;那些保留Frizzled基因的類器官遭受到明顯的損傷。

最後,Tao與Dong實驗室高級研究員Jie Zhang博士合作在小鼠體內開展研究,也取得類似的結果。

潛在的艱難梭菌治療策略

有趣的是,Frizzled也是通過一種眾所周知的Wnt通路在修復和維持結腸組織中發揮至關重要作用的「好」信號的受體。

Dong解釋道,「結腸中的

幹細胞

依賴於Wnt信號讓它們發揮功能和產生新的細胞。毒素B和Wnt信號競爭結合到Frizzled受體上,這提示著毒素B直接抑制細胞中的Wnt信號。」

為了證實這一點,Tap、Dong和波士頓兒童醫院Wnt專家Xinjun Zhang博士、Xi He博士一起證實毒素B強烈地抑制Wnt信號。

Dong說,「這一發現提示著毒素B對結腸

幹細胞

是特別有害的。在抵抗這些毒素時,恢復Wnt活性和維持

幹細胞

健康將是非常重要的。」

Tao和Jie Zhang鑑定出一種保護結腸的潛在策略:他們發現一種重組的Frizzled蛋白片段能夠被用來「攝取」毒素B。另一種潛在的方法是直接激活Wnt信號。

癌症治療?

已知Wnt信號通路也在癌細胞中發揮著重要作用。製藥公司正在試圖開發阻斷Frizzled受體的抗體。Dong和同事們猜測艱難梭菌毒素B的一個片段---該片段毒性並不是那麼強---可能也是研究Wnt信號通路的一種研究工具和/或甚至可能是一種癌症療法。(生物谷 Bioon.com)

本文系生物谷原創編譯整理,歡迎轉載!點擊 獲取授權 。更多資訊請下載生物谷APPFrizzled proteins are colonic epithelial receptors for C. difficile toxin B

Liang Tao, Jie Zhang, Paul Meraner, Alessio Tovaglieri, Xiaoqian Wu, Ralf Gerhard, Xinjun Zhang, William B. Stallcup, Ji Miao, Xi He, Julian G. Hurdle, David T. Breault, Abraham L. Brass & Min Dong

doi:

10.1038/nature19799

相關焦點

  • 多篇文章聚焦科學家們在艱難梭菌研究領域取得的新進展!
    -20近日,一篇刊登在國際雜誌mBio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巴斯德研究所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揭示了促進艱難梭菌在低氧環境下生存的分子機制,艱難梭菌是一種僅能在無氧環境中生長的病原體,該菌是與抗生素使用引發的相關腸道問題的主要原因,歐盟每年大約會有12.4萬人感染艱難梭菌,平均每人會造成大約5000英鎊的損失;艱難梭菌,尤其是致病性的變種是引發衛生保健系統中高度流行性感染的一個重要原因
  • Nature:重磅!膳食海藻糖增加流行性艱難梭菌的毒力
    他們發現這些艱難梭菌譜系能夠在比其他的艱難梭菌譜系所需的低大約1000倍的海藻糖水平下生長,這就成為RT027和RT078的一個主要優勢。就RT027和RT078而言,每種譜系高度有效地使用海藻糖,並且進化出獨立的機制來使用這種糖。為了將代謝低水平海藻糖的能力與疾病嚴重程度的增加相關聯在一起,他們研究使用感染上艱難梭菌的小鼠模型。
  • Acta Pharma Sinica:艱難梭菌毒素A如何進入腸道細胞?
    2019年6月5日 訊 /生物谷BIOON/ --艱難梭菌感染已成為嚴重的,有時是致命的腹瀉病的主要原因,也是日常生活中一個日益嚴重的問題。來自C. diff的大部分疾病是由細菌產生的毒素引起的,這會損害腸道內壁。
  • Science:新研究有望戰勝致命性的艱難梭菌胃腸道感染
    2018年5月15日/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加州大學歐文分校和哈佛醫學院的研究人員發現了艱難梭菌毒素B(TcdB)如何識別人G蛋白偶聯受體Frizzled蛋白(FZD),即艱難梭菌用來入侵腸道細胞和導致致命性胃腸道感染的受體。這一發現可能為開發針對艱難梭菌的新型抗毒素鋪平道路,而且也顯示出開發新的抗癌藥物的潛力。
  • mBio:揭秘艱難梭菌在低氧環境中得以生存的分子機制
    2020年11月5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篇刊登在國際雜誌mBio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巴斯德研究所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揭示了促進艱難梭菌在低氧環境下生存的分子機制,艱難梭菌是一種僅能在無氧環境中生長的病原體,該菌是與抗生素使用引發的相關腸道問題的主要原因,歐盟每年大約會有12.4萬人感染艱難梭菌,平均每人會造成大約5000
  • PNAS:科學家有望開發出治療艱難梭菌感染的新型藥物療法
    ,同時也是使得某些菌株更加難以治療;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發現,艱難梭菌所釋放的一種毒素或能幫助他們開發新型藥物來阻斷這種毒素的功能,同時也能有效抑制細菌進入人類細胞引發感染。研究者Amedee de Georges博士表示,最危險的艱難梭菌會釋放一種二元毒素(binary toxin),其能與細胞結合併產生一種成孔通道,從而使得細菌毒素能夠直接進入細胞內部引發損傷;文章中,研究人員結合了多種生物物理學成像技術對細菌所產生的二元毒素進行成像和特徵 分析,同時還能鎖定這些毒素的位置,相關信息就能幫助研究人員開發新型藥物來有效預防艱難梭菌的感染。
  • iScience:果蠅模型幫助揭示病原體感染機制
    2020年2月11日 訊 /生物谷BIOON/ --艱難梭菌是已知會引起腹瀉等腸道紊亂的病原菌。在西方國家,梭狀芽胞桿菌感染病例的流行已逐漸嚴重,僅在美國,每年報告的死亡人數就達到了29,000例。最近,加利福尼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的生物學家正在從新開發的普通果蠅模型中尋找艱難梭菌感染的機制,以幫助開發對抗病原體的新療法。
  • 艱難梭菌感染診斷團體標準解讀
    為提高臨床檢測效率,可應用免疫學快速檢測和核酸檢測糞便樣本中有無產毒艱難梭菌。免疫學快速檢測直接採用商品化的試劑盒對樣本中的穀氨酸脫氫酶(GDH)抗原和毒素A/B同時進行檢測,在結果判讀時需注意,如果GDH和毒素A/B同陽,有產毒艱難梭菌;同陰,無產毒艱難梭菌;一陰一陽則需要結合PCR檢測tcdB基因,tcdB+則樣本中存在產毒艱難梭菌,tcdB-則樣本中無產毒艱難梭菌。
  • 艱難梭菌檢測:一把雙刃劍
    醫脈通整理如下:Polage和同事們開展了一項前瞻性單中心觀察性隊列研究,在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試圖回答幾個重要問題,這些問題涉及艱難梭菌毒素免疫陰性和聚合酶鏈反應(PCR)陽性(Tox-/PCR+)患者的自然病史和需要的治療。患者通過檢測結果進行分組:Tox+/PCR+,Tox-/PCR+,或者Tox-/PCR-。只有毒素結果會呈報給臨床醫生。
  • Nature:邵峰等揭示機體區分致病菌和非致病菌的免疫機制
    在此前有關人和哺乳動物天然免疫的研究中,鮮有關於區分致病菌和非致病菌(如共生菌)的PRR蛋白功能及相關機制的報導。邵峰實驗室於2011年首次鑑定出NAIP家族的PRR蛋白不僅可以作為受體直接識別細菌鞭毛素蛋白,也可以識別存在於一大類致病菌中的毒力因子分泌系統的組成蛋白(Zhao et al., Nature 2011)。
  • FDA受理默沙東抗毒素產品bezlotoxumab上市申請,預防艱難梭菌(C...
    數據顯示,以抗生素治療12周聯合一次性輸注bezlotoxumab,可使艱難梭菌(C.difficile)感染復發風險降低至大約15%。而以抗生素聯合安慰劑治療的患者中,大約有25%的患者感染復發。在過去的20年,艱難梭菌(C.difficile)感染發生率呈急劇上升趨勢。
  • Nature雜誌10月20日精選文章一覽
    【3】艱難梭菌的捲曲受體藥物靶標doi | 10.1038/nature19799在發達國家,艱難梭菌(Clostridium difficile)感染是抗生素相關性腹瀉最常見的原因,也是腸胃炎相關性死亡的主要原因。
  • Nature:揭示兒茶酚胺在免疫治療過程中引發細胞因子風暴機制
    但是,這類免疫療法的一個普遍問題是發生了嚴重的炎症反應,即細胞因子風暴(cytokine storm)。在細胞因子風暴中,稱為細胞因子的蛋白的水平異常高。這會導致發燒,低血壓,心臟問題,並在某些情況下導致器官衰竭和死亡。因此,人們非常有興趣了解細胞因子風暴形成的內在機制,以便開發阻止它的方法,同時不會改變抗癌治療的療效。
  • Nature:從結構上揭示細菌Tc毒素注射毒性物質機制
    許多細菌利用它們分泌的毒素簡單粗暴地刺穿細胞的外殼來破壞細胞膜。諸如鼠疫桿菌(Yersinia pestis)或來自沙門氏菌的其他細菌之類的人類致病菌產生了一種更為微妙的機制:通過使用一種特殊的毒素複合物來注入它們的毒性物質。細菌毒素是最有效的天然毒物之一。最強的細菌毒素包括破傷風毒素和肉毒桿菌毒素(botox),當服用千分之一克時仍然是有毒性的。
  • 清華王新泉、向燁研究組發文揭示冠狀病毒入侵宿主細胞關鍵步驟
    清華王新泉、向燁研究組發文揭示冠狀病毒入侵宿主細胞關鍵步驟清華新聞網12月26日電 12月23日,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王新泉教授與醫學院向燁研究員合作在《細胞研究》(Cell Research)期刊在線發表題為《SARS冠狀病毒刺突糖蛋白冷凍電鏡結構揭示其受體結合的必需構象狀態》(Cryo-electron microscopy
  • Science:揭示HDAC6介導NLRP3和pyrin炎性體激活機制
    活化的caspase-1裂解白細胞介素1(IL-1)和成孔蛋白gasdermin D,從而導致細胞因子成熟和細胞焦亡。核苷酸結合結構域、富含亮氨酸的重複序列和含熱蛋白(pyrin)結構域的蛋白3(NLRP3)可被奈及利亞菌素nigericin)、細胞外ATP和尿酸單鈉(MSU)晶體、明礬、二氧化矽和澱粉樣蛋白等各種微粒激活,而pyrin炎性體可被艱難梭菌毒素B的Rho-葡糖基化活性所刺激。
  • Nature:重大突破!首次從結構上揭示間日瘧原蟲入侵人紅細胞機制
    2018年7月3日/生物谷BIOON/---瘧原蟲入侵人體的年輕紅細胞,隨後開始在整個身體中擴散。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澳大利亞和美國的研究人員利用低溫電鏡技術(cryo-EM)首次在原子水平上揭示出間日瘧原蟲(Plasmodium vivax)如何入侵人體紅細胞的三維藍圖。
  • 廣州生物院揭示小鼠多能幹細胞始發態向原始態轉變過程的分子機制
    研究小鼠PNT過程的細胞命運轉變機制可以為分離或誘導不同物種naive態多能性幹細胞提供參考意見,然而小鼠PNT的細胞命運變化過程主要的分子機制仍不明確。5月11日,中國科學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裴端卿研究組和劉晶研究組在《自然-細胞生物學》(Nature Cell Biology)雜誌在線發表了題為BMP4 Resets Mouse Epiblast Stem Cells to Naive Pluripotency through Zbtb7a/b-mediated Chromatin Remodeling 的研究論文。
  • Nature:顛覆常規!揭示細胞產生piRNA新機制
    正如細菌利用CRISPR/Cas9系統識別和切割入侵它們的DNA的病毒,真核生物已進化出多種策略來保護它們的基因組和沉默這些自私基因。小調節RNA調控著很多這樣的基因組防禦機制,而且也已產生重大的生物技術創新。解決進化中的「先有雞還是先有蛋」困境維持動物基因組完整性的一種重要的通路是piRNA通路。
  • 糞菌移植治療艱難梭菌,完勝抗生素
    該療法的核心,就是將健康人糞便中的功能菌群,移植到患者胃腸道內,幫助其重塑健康的腸道生態,從而實現對某些疾病的治療。艱難梭菌最早發現於1935年,是新生嬰兒腸道中正常菌群,在2歲以上兒童的腸道菌群中佔比約3%。但隨著抗生素時代的開啟,情況發生了變化。臨床中大量使用頭孢黴素、紅黴素等抗生素,會導致艱難梭菌大量生長,從而引發嚴重腹瀉、偽膜性結腸炎、腸梗阻等。從2002年至2009年,艱難梭狀芽孢桿菌感染的發生率增長了230%,已成為一個普遍的臨床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