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ta Pharma Sinica:艱難梭菌毒素A如何進入腸道細胞?

2020-12-03 生物谷

2019年6月5日 訊 /生物谷BIOON/ --艱難梭菌感染已成為嚴重的,有時是致命的腹瀉病的主要原因,也是日常生活中一個日益嚴重的問題。來自C. diff的大部分疾病是由細菌產生的毒素引起的,這會損害腸道內壁。

現在,隨著今天在《Acta Pharmacologica Sinica》雜誌上發表的新研究,作者揭示了C. diff的兩種主要毒素A和B如何進入腸細胞,這為開發不依賴抗生素的治療方法提供了初步的線索。

2016年,Dong和他的同事揭示了毒素B的入口。利用CRISPR / Cas9基因編輯技術,他們篩選了人類細胞中的所有基因,因為它們在毒素結合和進入細胞中具有潛在作用。當他們突變基因的一個名為Frizzled的受體時,毒素無法進入細胞,腸組織變得不那麼敏感。

(圖片來源:Www.pixabay.com)

使用相同的方法,該團隊現在已經確定了毒素A的入口。更好的是,他們發現這種毒素的活性可以被已經開發用於各種醫學適應症的分子阻斷。

在該研究中,作者發現毒素A需要許多參與合成某些糖分子的基因才能與細胞結合。這些糖,稱為硫酸化聚糖,在細胞表面上非常豐富。病毒,天然生長因子和信號分子經常使用它們進入細胞或與細胞通信。

研究人員發現,毒素A使用廣泛的硫酸化聚糖與細胞表面結合。但那不是全部。

「僅僅與細胞結合是不夠的,毒素必須找到一種有效進入細胞的方法。我們發現毒素A通過劫持LDLR進入細胞。通過將聚糖的初始識別與LDLR的募集相結合,毒素最大化其在細胞表面上著陸的機會並且可以快速進入細胞。」(生物谷Bioon.com)

資訊出處:Sweet! How C. difficile toxin A enters intestinal cells
原始出處:

Yuan-yuan Qin, Ping Xu, Tong Wu, Chao-qun Qian, Yi-lin Fan, Dong-hao Gen, Liang Zhu, Wei-min Kong, Han-yu Yang, Feng Xu, Yi-ting Yang, Li Liu, Xiao-dong Liu.

Bile duct ligation enhances AZT CNS toxicity partly by impairing the expression and function of BCRP in rat brain. Acta Pharmacologica Sinica

, 2019; DOI: 10.1038/s41401-019-0242-8

相關焦點

  • 揭示艱難梭菌毒素B入侵人細胞機制
    這項由來自波士頓兒童醫院的Min Dong博士和Liang Tao博士領導的研究揭示出這種細菌的最為強效的毒素如何進入細胞,這是開發抵抗它的療法的第一步。艱難梭菌導致嚴重腹瀉和腸道炎症。它很難被根除,已成為因胃腸道疾病而死亡的一個主要原因。艱難梭菌排在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CDC)列出的緊急耐藥威脅(urgent drug-resistant threats)清單的首位,單單在美國一年便導致50萬人感染。在大多數情形下,這種感染對醫院、長期護理機構和長期接受抗生素治療的病人而言是一種威脅。
  • 多篇文章聚焦科學家們在艱難梭菌研究領域取得的新進展!
    如今,抗生素的過度使用越來越多地將病人置於醫療設施中,這樣就會使其面臨感染艱難梭菌的風險,同時也是使得某些菌株更加難以治療;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發現,艱難梭菌所釋放的一種毒素或能幫助他們開發新型藥物來阻斷這種毒素的功能,同時也能有效抑制細菌進入人類細胞引發感染。【7】Acta Pharma Sinica:艱難梭菌毒素A如何進入腸道細胞?
  • Science:新研究有望戰勝致命性的艱難梭菌胃腸道感染
    2018年5月15日/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加州大學歐文分校和哈佛醫學院的研究人員發現了艱難梭菌毒素B(TcdB)如何識別人G蛋白偶聯受體Frizzled蛋白(FZD),即艱難梭菌用來入侵腸道細胞和導致致命性胃腸道感染的受體。這一發現可能為開發針對艱難梭菌的新型抗毒素鋪平道路,而且也顯示出開發新的抗癌藥物的潛力。
  • 艱難梭菌感染診斷團體標準解讀
    為提高臨床檢測效率,可應用免疫學快速檢測和核酸檢測糞便樣本中有無產毒艱難梭菌。免疫學快速檢測直接採用商品化的試劑盒對樣本中的穀氨酸脫氫酶(GDH)抗原和毒素A/B同時進行檢測,在結果判讀時需注意,如果GDH和毒素A/B同陽,有產毒艱難梭菌;同陰,無產毒艱難梭菌;一陰一陽則需要結合PCR檢測tcdB基因,tcdB+則樣本中存在產毒艱難梭菌,tcdB-則樣本中無產毒艱難梭菌。
  • FDA受理默沙東抗毒素產品bezlotoxumab上市申請,預防艱難梭菌(C...
    數據顯示,以抗生素治療12周聯合一次性輸注bezlotoxumab,可使艱難梭菌(C.difficile)感染復發風險降低至大約15%。而以抗生素聯合安慰劑治療的患者中,大約有25%的患者感染復發。在過去的20年,艱難梭菌(C.difficile)感染發生率呈急劇上升趨勢。
  • PNAS:科學家有望開發出治療艱難梭菌感染的新型藥物療法
    ,同時也是使得某些菌株更加難以治療;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發現,艱難梭菌所釋放的一種毒素或能幫助他們開發新型藥物來阻斷這種毒素的功能,同時也能有效抑制細菌進入人類細胞引發感染。研究者Amedee de Georges博士表示,最危險的艱難梭菌會釋放一種二元毒素(binary toxin),其能與細胞結合併產生一種成孔通道,從而使得細菌毒素能夠直接進入細胞內部引發損傷;文章中,研究人員結合了多種生物物理學成像技術對細菌所產生的二元毒素進行成像和特徵 分析,同時還能鎖定這些毒素的位置,相關信息就能幫助研究人員開發新型藥物來有效預防艱難梭菌的感染。
  • 艱難梭菌檢測:一把雙刃劍
    醫脈通整理如下:Polage和同事們開展了一項前瞻性單中心觀察性隊列研究,在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試圖回答幾個重要問題,這些問題涉及艱難梭菌毒素免疫陰性和聚合酶鏈反應(PCR)陽性(Tox-/PCR+)患者的自然病史和需要的治療。患者通過檢測結果進行分組:Tox+/PCR+,Tox-/PCR+,或者Tox-/PCR-。只有毒素結果會呈報給臨床醫生。
  • mBio:揭秘艱難梭菌在低氧環境中得以生存的分子機制
    2020年11月5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篇刊登在國際雜誌mBio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巴斯德研究所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揭示了促進艱難梭菌在低氧環境下生存的分子機制,艱難梭菌是一種僅能在無氧環境中生長的病原體,該菌是與抗生素使用引發的相關腸道問題的主要原因,歐盟每年大約會有12.4萬人感染艱難梭菌,平均每人會造成大約5000
  • 丁酸梭菌可調控腸道菌群並抑制腸道腫瘤的發展
    導讀 腸道菌群失調與腸癌密切相關。在結直腸癌(CRC)患者中,可以觀察到產生丁酸的細菌顯著減少。但是,產生丁酸的細菌影響癌症發展的機制並不明確。本文章中,通過用丁酸梭菌幹預高脂飲食誘導的Apcmin/+小鼠,以及結直腸癌細胞,研究丁酸梭菌對腸道腫瘤的影響。
  • 膳食海藻糖增加流行性艱難梭菌的毒力
    2018年1月10日/生物谷BIOON/---艱難梭菌(Clostridium difficile)流行病的爆發頻率和嚴重性的增加與廣泛使用的食品添加劑海藻糖相關聯。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貝勒醫學院等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發現在實驗室測試和動物模型中,海藻糖增強了在病人感染中佔主導地位的流行性艱難梭菌譜系的毒力。
  • 糞菌移植治療艱難梭菌,完勝抗生素
    該療法的核心,就是將健康人糞便中的功能菌群,移植到患者胃腸道內,幫助其重塑健康的腸道生態,從而實現對某些疾病的治療。伯明罕大學教授Peter Hawkey團隊率先採用這種療法,利用腸道細菌和糞便中的其他成分來治療艱難梭狀芽胞桿菌感染(CDI)。艱難梭狀芽孢桿菌感染(CDI)是導致院內感染和死亡最常見的病因之一,通常影響最近住院治療、有潛在疾病和65歲以上的病人。艱難梭菌最早發現於1935年,是新生嬰兒腸道中正常菌群,在2歲以上兒童的腸道菌群中佔比約3%。
  • 丁酸梭菌對宿主免疫的調節,在水產動物中的應用
    1.2.2 產生益生物質丁酸梭菌在體外培養過程中,可以分解底物產生乙酸、丁酸等有機揮發酸類(VFAs)及氫氣,1,3-丙二醇等物質,而在動物腸道厭氧的環境中則代謝產生丁酸、消化酶、胺基酸、B族維生素以及葉酸等營養物質。其中丁酸既是結腸、腸道上皮組織細胞再生和修復的主要能量來源,又可以提高腸道養分消化率、增加消化酶的分泌[22]。
  • 大腦的健康,也受腸道通透性的影響
    上皮層的免疫細胞主要是CD8+淋巴細胞,而固有層的免疫細胞更為多樣,除了淋巴細胞外,還包括巨噬細胞、漿細胞、抗原提呈細胞和肥大細胞。病原微生物產生的毒素和免疫反應產生的局部炎症可增加腸道通透性。例如,艱難梭菌能在缺乏正常腸道菌群的情況下定植於腸道,產生一種腸毒素,通過破壞肌動蛋白絲的聚集損害上皮緊密連接,從而增加腸道通透性。
  • 瑞金新知速遞 第106期|彭奕冰主任技師揭示腸道菌群在接受腸道營養的病人繼發性艱難梭菌感染中的重要作用
    【中文摘要】背景:艱難梭菌感染(CDI)是醫源性腹瀉的主要原因。重症監護病房(ICU)接受腸道營養(EN)的患者可能具有高CDI風險。在本研究中,我們分析了這些患者CDI的危險因素及其腸道微生物組,以更好地了解CDI的發生和發展。
  • 膳食成分是如何影響腸道健康的?
    人體胃腸道中含有超過10億個微生物,遠遠超過人體自身的細胞數量。由於每個人的腸道菌群組成都不相同,因此不存在單一的最佳組合。事實上,由於嬰兒出生方式、抗生素的使用以及生活方式、飲食和文化習慣,人類腸道菌群特徵存在明顯的個體差異。豐富而多樣的微生物群落使腸道菌群組成更加平衡和健康。
  • 腸道微生物組最新研究進展(第3期)
    將來自細胞的電子轉移到礦物質需要一系列特殊的化學反應,即所謂的細胞外電子傳遞鏈(extracellular electron transfer chain),在這種傳遞鏈中,它將這些電子作為微小的電流進行傳遞。一些科學家利用這種傳遞鏈製造電池:將電極植入到含有這些細菌的燒瓶中,這樣就能夠發電了。
  • 9文聚焦腸道噬菌體:研究一日千裡,轉化指日可待
    FEMS Microbiology Reviews近期發表的一篇綜述,討論了用無菌過濾的供體糞便(含病毒、代謝物和細胞碎片,但不含完整的細菌細胞)替代FMT進行幹預,對治療IBD(炎症性腸病)、肥胖症和2型糖尿病等疾病的可能性,並闡述了噬菌體是如何通過FVT在腸道微生物組中發揮關鍵作用的。最後,文章還指出了未來使用FVT幹預時應考慮的因素及安全隱患。值得一讀!
  • 最新研究發現,孤獨症或與腸道菌群有關?腸道健康究竟有多重要!
    孤獨症,可能和腸道菌群有關係一直以來,科學家都是在探究孤獨症的發病機制與腸道菌群存在的關聯。理由在於,多數孤獨症患兒都存在消化道疾病的情況,並且很多研究也發現了孤獨症兒童腸道菌群失調,比如雙歧桿菌豐度降低,梭菌屬豐度上升。但腸道菌群如何參與孤獨症的發病機制尚並未被闡明。最近,北京大學基礎醫學院王娟團隊聯合中國科學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康禹團隊給出了答案。
  • 水產養殖中丁酸梭菌可以和乳酸菌一起使用嗎
    3、提高採食量 乳酸菌可以促進水生動物腸道消化,降低料比,提高飼料的利用率,增加能量消耗,提高水生動物的生長速度。 4、調節水生動物免疫功能 乳酸菌能夠刺激異性免疫應答,促進T/B淋巴細胞的增值,加強細胞免疫,增強水生動物的免疫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