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從結構上揭示細菌Tc毒素注射毒性物質機制

2020-11-23 生物谷

2018年11月17日/

生物谷

BIOON/---細菌已建立了各種感染有機體的策略並將它們作為營養物的來源。許多細菌利用它們分泌的毒素簡單粗暴地刺穿細胞的外殼來破壞細胞膜。諸如鼠疫桿菌(Yersinia pestis)或來自沙門氏菌的其他

細菌

之類的人類致病菌產生了一種更為微妙的機制:通過使用一種特殊的毒素複合物來注入它們的毒性物質。

細菌毒素是最有效的天然毒物之一。最強的

細菌

毒素包括破傷風毒素和肉毒桿菌毒素(botox),當服用千分之一克時仍然是有毒性的。發光桿菌(Photorhabdus luminescens)、鼠疫桿菌以及沙門氏菌使用所謂的Tc毒素。Tc毒素由幾種亞基(TcA、TcB和TcC)組成。在此之前,人們並不清楚這些組分如何一起發揮作用。

細胞膜受體(棕色)識別和結合Tc毒素複合物上。TcA亞基的通道(黃色)穿過細胞膜,並注射毒性物質(綠色)。圖片來自MPI f. Molecular Physiology。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德國馬克斯-普朗克分子生理學研究所的研究人員利用低溫電鏡技術(cryo-EM)首次在近原子解析度下解析出發光桿菌Tc毒素的三維結構。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2018年11月8日的Nature期刊上,論文標題為「Tc toxin activation requires unfolding and refolding of a β-propeller」。

這種結構表明作為這種毒素的最大亞基,TcA是一種鈴狀結構,由一種外殼包圍的通道組成。這種通道類似於帶有六個葉片的螺旋槳。這種鈴狀結構的上端部分結合到由亞基TcB和TcC形成的一種毒素膠囊上。細胞膜表面上的受體識別這種鈴狀結構的下端部分,這樣這種Tc毒素結合到細胞膜上。

一旦周圍介質的pH值發生變化,這種Tc毒素的外殼就會打開,從而暴露出它的通道。受到這種毒素膠囊保護的一種在維持在高壓下的蛋白鏈就會迅速反彈並推動這個通道穿過細胞膜,就像注射器裡的針頭注射毒素一樣。這種蛋白鏈是一種酶,能催化細胞骨架凝結,從而導致細胞死亡。

要想充分理解

細菌

如何注射這種毒素,這些研究人員仍然缺少最後一個細節。他們需要了解這種Fc毒素是如何受到控制的。通過與來自馬克斯-普朗克生物化學研究所的Manajit Hayer-Hartl研究團隊合作,他們解決了這一點。他們著重關注一種也稱為「門衛(gatekeeper)」的小髮夾結構。這控制著毒性物質從TcA亞基的通道中出來。當這種毒素膠囊與TcA的通道結合時,這個邊界區域發生結構重組:這種分子門衛將自己從這個螺旋槳的中心擰下,這就暴露出這個螺旋槳的中心開口,這樣這個中心開口就與TcA亞基的通道準確地連接在一起。他們還能夠證實這種毒性酶在毒素膠囊中的存在是形成這個完整的毒素複合物所必不可少的。這指出了一種可能的控制機制,從而確保TcA亞基結合到滿載著毒性物質的毒素膠囊上。

揭示這種

細菌

感染機制有助於更好地了解人類致病菌的作用方式。這種新獲得的關於Tc毒素注射的特殊機制的見解可能作為開發創新治療方法的起點。(生物谷 Bioon.com)

參考資料:Christos Gatsogiannis, Felipe Merino, Daniel Roderer et al. Tc toxin activation requires unfolding and refolding of a β-propeller. Nature, 8 November 2018, 563(7730):209–213, doi:10.1016/j.cell.2018.08.033.

相關焦點

  • Nature:重磅!揭示艱難梭菌毒素B入侵人細胞機制
    這項由來自波士頓兒童醫院的Min Dong博士和Liang Tao博士領導的研究揭示出這種細菌的最為強效的毒素如何進入細胞,這是開發抵抗它的療法的第一步。Brass說,「Cas9技術起源自細菌,因此利用Cas9了解醫院中最壞細菌之一是令人欣慰的。作為胃腸科醫生,我已觀察到太多的由艱難梭菌導致的困難,因而期待我們戰勝它的那一天。」如今,Tao和Meraner擁有細胞培養板,每個細胞攜帶一種讓一個不同的基因失去功能的突變。Tao說,「我們然後將毒素B加入到這些培養板中,尋找具有抵抗性的細胞。」
  • nature | 誘餌外泌體可對抗細菌毒素
    是的啦,它就是2020年3月發表在Nature上的呢~ 題目:誘餌外泌體可對抗細菌毒素。ATG16L1和ADAM10為外泌體中兩個蛋白,而ADAM10可以和毒素結合,文章中心思想是驗證ATG16L1 對ADAM10的調控作用,最終判斷是否可以通過調控ATG16L1來保護細胞免受毒素侵害。
  • Nature:細菌交流關鍵機制 - Nature報導專區 - 生物谷
    來自普林斯頓大學分子生物學系、化學系以及達特茅斯醫學院(Dartmouth  Medical  School)的研究人員發現了細菌如何相互交流的一個關鍵機制,這是霍亂和其它細菌疾病治療的一個重要研究突破,也將導致一個完全新類型的抗生素的產生。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自然》雜誌上。
  • Nature子刊:細菌中的三國演義,並非強者生存
    細菌無處不在,不僅在浴室或廚房櫃檯上,而且在人類體內,包括適宜微生物群生長的腫瘤中。這些「小生態」甚至是調控癌症藥物療法的關鍵,而更多地了解它們可以幫助開發新的挽救生命的療法。當他們再次檢查時,他們注意到在多個實驗中,相同的種群將佔據整個表面,而且不是最強的(毒素最有效的菌株)。他們對產生這種結果的可能原因感到好奇,設計了一個實驗來揭示遊戲中隱藏的動態。
  • Nature子刊:細菌中的三國演義,並非強者生存
    細菌無處不在,不僅在浴室或廚房櫃檯上,而且在人類體內,包括適宜微生物群生長的腫瘤中。這些「小生態」甚至是調控癌症藥物療法的關鍵,而更多地了解它們可以幫助開發新的挽救生命的療法。當同一系統中存在不同菌株的細菌時會發生什麼?它們共存嗎?會是最強者生存嗎?
  • Nature:從結構上揭示DNA解鏈機制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洛克菲勒大學的研究人員闡明了RNAP的關鍵特徵,揭示了DNA這本填充基因的分子手冊是如何被讀取的。相關研究結果於2019年1月9日在線發表在Nature期刊上,論文標題為「Structures of an RNA polymerase promoter melting intermediate elucidate DNA unwinding」。
  • 鄧詣群教授團隊揭示嘔吐毒素細胞毒性新機制—新聞—科學網
    華南農業大學、廣東省農業生物蛋白質功能與調控重點實驗室鄧詣群教授團隊揭示了嘔吐毒素細胞毒性新機制。
  • Nature:揭示核糖體通過結構上的精確優化製造自我機制
    2017年7月22日/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哈佛醫學院和瑞典烏普薩拉大學的研究人員利用數學方法證實核糖體在結構上的精確優化儘可能快地產生更多的核糖體,以便促進細胞高效地生長和分裂。核糖體是細胞的蛋白製造工廠。
  • Nature:揭示核小體抑制cGAS的結構機制
    當DNA片段確實最終逃離細胞核並進入細胞質中時,這通常表明存在著一些不祥之兆,比如來自細胞內的損傷或來自侵入細胞內的病毒或細菌的外來DNA。cGAS蛋白通過識別這種處於錯誤位置的DNA而發揮作用。在正常情形下,它在細胞中處於休眠狀態。但是一旦cGAS檢測到DNA存在於細胞核外面,它就突然起作用。
  • 「納米海綿疫苗」能「扣留」成孔毒素
    納米海綿是在「類毒素疫苗」平臺的基礎上開發出來,是一種生物兼容粒子。其內核是高分子聚合物,外面包裹著紅血細胞膜,直徑約85納米,1000個疫苗才有一根頭髮粗細。在注射後2周左右,就能從體內排清。  每個紅血細胞膜都能「抓住」並「扣留」金黃色葡萄球菌放出的alpha-溶血素,不需要通過熱處理或化學反應破壞毒素結構。
  • Nature:推翻此前理論!最新研究首次揭示細菌細胞壁的精細化結構...
    2020年5月7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Nature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謝菲爾德大學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揭示了細菌細胞壁結構的首張高解析度圖像,相關研究結果對於闡明抗生素耐藥性產生的分子機制至關重要。
  • iScience:果蠅模型幫助揭示病原體感染機制
    最近,加利福尼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的生物學家正在從新開發的普通果蠅模型中尋找艱難梭菌感染的機制,以幫助開發對抗病原體的新療法。他們相關結果發表在《iScience》雜誌上。文章作者,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Ethan Bier教授說:「艱難梭菌感染給住院患者帶來了嚴重風險。這項研究揭示了這種病原體如何通過產生毒性因子而在於其他益生菌的競爭中取得優勢。
  • Nature:魏文勝等細菌毒素侵染宿主機制獲進展
    利用這一高效的新型遺傳篩選技術,成功鑑定出對兩種細菌毒素侵染宿主所必需的宿主受體、以及多種新型蛋白位點。這一強大的高通量基因篩選技術的建立不僅能夠幫助人們研究與病菌侵染相關的宿主蛋白及通路,還可以惠及眾多生物醫學相關領域的研究。
  • 最有可能毒殺金正男的蓖麻毒素、河豚毒素毒性有多強?丨科通社
    根據馬來西亞媒體的最新報導,「毒殺」所用的物質已主要鎖定在蓖麻毒素、河豚毒素、山埃之中。最有可能「毒殺」金正男的這三種物質,它們的毒性有多強?為什麼會是這幾種物質? 生活中存在這幾種物質中毒的可能嗎?在毒理學中,半數致死量,簡稱LD50,是描述有毒物質或輻射的急性毒性的常用指標。LD50是指在預定時間之內,如14天,導致50%被暴露個體死亡的劑量。毒素的LD50越小表明毒性越強。
  • Nature:推翻此前理論!最新研究首次揭示細菌細胞壁的精細化結構 有...
    2020年5月7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Nature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謝菲爾德大學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揭示了細菌細胞壁結構的首張高解析度圖像,相關研究結果對於闡明抗生素耐藥性產生的分子機制至關重要。
  • 研究揭示出一類新的細菌轉錄調控因子的結構功能機制
    在細菌中,σ因子是RNA聚合酶識別基因啟動子並起始轉錄的關鍵組分。近年來,在一些梭菌和桿菌中發現一類廣泛存在的σ因子及其共轉錄的抗σ因子——SigI和RsgI,它們的一些結構域和已知蛋白沒有同源性,代表了一類新的特殊的細菌σ/抗σ因子。熱纖梭菌等一些產纖維小體細菌具有8-16對的SigI/RsgI因子,這在其他已知類型的σ/抗σ因子中比較少見。
  • Nature |人類STING起源於古老細菌的噬菌體防禦機制
    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真核生物固有免疫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細菌免疫系統中均具有對應的部分。例如,Argonaute已被證明是植物,昆蟲和動物的抗病毒RNA幹擾機制中的核心蛋白,也有報導指出它在細菌和古細菌中同樣具有免疫作用【2-4】。
  • 科學家發現人類腸道微生物所產基因毒素對DNA的破壞機制
    近日,美國哈佛大學和明尼蘇達大學的研究人員針對腸道細菌毒素破壞雙鏈dNA的機制,在Science雜誌上發表了題為「The human gut bacterial genotoxin colibactin alkylates DNA」的文章。
  • Science:利用三維結構變化揭示細菌視紫紅質工作機制
    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2016年12月23日那期Science期刊上,論文標題為「A three-dimensional movie of structural changes in bacteriorhodopsin」。細菌視紫紅質是一種吸收光線並且進行質子跨細胞膜運輸的蛋白---生物系統中的一種關鍵功能。
  • 研究揭示cGAMP信號保護細菌免受病毒感染機制
    研究揭示cGAMP信號保護細菌免受病毒感染機制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9/19 14:04:57 以色列魏茨曼科學研究所Rotem Sorek和Gil Amitai合作發現了環GMP-AMP(cGAMP)信號保護細菌免受病毒感染的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