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觀世界的智慧:病毒搭乘細菌的便車來攻擊其它細菌菌種 |經濟學人精講第868期

2021-03-01 英文雜誌精選

本文選自《經濟學人》1月16日刊文章。微觀世界奧妙無窮,再小的細菌都是一個宇宙,充滿無限智慧,有眾多無解之謎。最新發現,噬菌體也會搭乘一些細菌的便車,來找到另一些細菌,並攻擊它們,來實現自身生存。病毒和細菌之間的這種夥伴關係是否可能用於醫療目的,還需要進行進一步研究,但它為有效利用噬菌體為人類服務,找到了一種途徑。

由於篇幅較長,本文節選全文重點段落進行精講,譯文僅供參考。如需閱讀英文全文,請掃描文末二維碼,加我微信,查看朋友圈,或加入《365天精選外刊精讀》課程,每天和我們一起精讀外刊,課程介紹見文末。


選文精講

Viruses hitch lifts on some bacteria, the better to kill others病毒會搭上一些細菌的便車,從而更好地殺死另一些細菌A hitchhiker’s guide to the microverseNOWADAYS, PATHOGENIC bacteria are generally dealt with using antibiotics. But some researchers argue that bactericidal viruses called bacteriophages should be added to the armory. One reason they have not found favour so far is that they are hard to deliver to their targets. However, Yu Pingfeng at Rice University in Texas and Zhu Liang at Zhejiang University in China may have found a way around that. As they report in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ey have discovered that some phages can hitch lifts with certain bacterial species that they do not attack, to bring them to places rich in those that they do.pathogenic bacteria:致病菌、病原菌如今,病原菌一般都用抗生素來應對。但是一些研究人員認為,一種叫做噬菌體的殺菌病毒應該被列入抵抗病原菌的武器庫中。但到目前為止,他們還沒有得到支持,原因之一是他們很難實現自己的目標。然而,德克薩斯州萊斯大學的於平峰和中國浙江大學的朱亮可能已經找到了一種解決辦法。正如他們在《環境科學與技術》雜誌上報導的那樣,他們發現一些噬菌體可以搭乘它們不攻擊的某些細菌的便車,通過這些細菌把這些噬菌體帶到富含它們所攻擊的細菌種類的地方。As is often the way with intriguing findings, Dr Yu and Dr Zhu made this discovery by chance. They were studying microbe communities in treatment plants for waste water, and noticed that phages in these miniature ecosystems sometimes attached themselves to species of bacteria equipped with flagella. These are rotating, helical appendages which act as propellers, so flagellate bacteria are more mobile than those lacking such equipment. To the two researchers, the behaviour of the phages looked a lot like hitchhiking, so they conducted some experiments to find out what was happening.正如很多有趣的發現經常會發生的那樣,於博士和朱博士的這一發現純屬偶然。他們在研究汙水處理廠中的微生物群落時,注意到這些微型生態系統中的噬菌體有時會附著在帶有鞭毛的細菌上,它們是旋轉的螺旋狀附器,起著推進器的作用,所以帶鞭毛的細菌比那些沒有這種配置的細菌更容易移動。對這兩位研究人員來說,噬菌體的行為看起來很像搭便車,因此他們進行了一些實驗來弄清發生了什麼。

1. 每天一篇精選最新外刊文章的英文原文(主要選自《經濟學人》雜誌)

2. 課程筆記講義(PDF格式),包括

全文中文譯文

詞彙、短語解析

長難句解析

文章導讀

重點講解高頻詞彙、熟詞生義、優秀表達等

3. 全文逐句詳細講解視頻

4. 微信學習群,用於答疑解惑、學習交流

5. 不定期分享優質英文外刊文章,作為泛讀材料

課程費用:

3個月:149元;6個月269元;一年449元

報課方式:

掃描下方二維碼,加我微信(madandan2020),直接轉帳即可

愛我,請給我「在看

用英語看世界

相關焦點

  • 宏觀世界宇宙之大,微觀世界細菌病毒之小,讓人細思極恐嗎?
    可有些人卻老是無知無畏狂妄的對宇宙指手畫腳,他們鄙視科學常識,常常以已爬上井圈的蛤蟆自居,對科普人士嗤之以鼻,冠之以「井底之蛙」。不信,看看評論區就知道了。想想這些,的確有些細思極恐。再來說說「小」的極恐。人類的眼睛看到的都是宏觀世界,看不到的東西都屬於微觀世界。
  • T細胞將是人類對付新冠病毒的關鍵 | 經濟學人精講第809期
    當人體感染病毒後,不僅會產生抗體對抗病毒,T細胞在對抗病毒中也發揮重要作用,只不過T細胞攻擊的是被感染的細胞,以阻止病毒繁殖。新冠病毒的最新研究表明,當人體從疾病中恢復後,抗體水平會急劇下降,但T細胞對新冠病毒的免疫性卻持續存在。這對疫苗研究具有重要意義,最新研製的疫苗優先考慮了T細胞的產生,同時刺激產生抗體。寒冬臨近,雖然人類並沒有堵住新冠病毒的出口,但是在疫苗研製中,已經看到了曙光。
  • T細胞將是人類對付新冠病毒的關鍵(二)| 經濟學人精講第810期
    當人體感染病毒後,不僅會產生抗體對抗病毒,T細胞在對抗病毒中也發揮重要作用,只不過T細胞攻擊的是被感染的細胞,以阻止病毒繁殖。新冠病毒的最新研究表明,當人體從疾病中恢復後,抗體水平會急劇下降,但T細胞對新冠病毒的免疫性卻持續存在。這對疫苗研究具有重要意義,最新研製的疫苗優先考慮了T細胞的產生,同時刺激產生抗體。寒冬臨近,雖然人類並沒有堵住新冠病毒的出口,但是在疫苗研製中,已經看到了曙光。
  • 病毒選擇搭乘而不是殺死細菌群體!
    隨著細菌密度在一種生態系統中增加,感染這些細菌的病毒數量也隨之增加。人們普遍認為這種不斷增加的病毒群體接著會殺死越來越多的細菌,從而限制細菌群體規模。這是一種被稱作「殺死獲勝者(kill-the-winner)」的模型---勝利者是這些茁壯生長的細菌細胞,殺手是感染它們的病毒(大多數殺菌病毒被稱作噬菌體)。
  • 研究發現普通食物通過影響病毒來改變腸道細菌
    噬菌體 噬菌體是只攻擊細菌的病毒。在腸道內,這些病毒的數量超過了數量驚人的腸道細菌。 每個噬菌體只攻擊特定類型的細菌,這意味著它可以影響腸道細菌的水平。噬菌體需要細菌來生存,所以如果沒有細菌,噬菌體就無法生存。
  • 病毒與人體免疫系統如何博弈?病毒教你怎麼「做人」
    首先,如果兩個病毒都選擇後攻擊,等待其它病毒先攻擊,那麼就沒有病毒去攻擊人體,結果是所有病毒都會被人體免疫系統反擊清除,最後病毒的收益都是負數(-1,-1)。 COVID-19病毒感染宿主並發起攻擊後,友軍細菌才開始趁虛而入,然而,病毒作為頭攻部隊,佔了更多利益,細菌只能跟在病毒後面打掃戰場,吃點剩餘戰利品。
  • 比細菌和病毒更可怕的,是超級細菌
    本周六,中國農業大學的劉德俊博士將帶來「動物源性細菌耐藥現狀和研究」的主題講座,討論威脅人類健康的細菌耐藥性是如何發生發展的。面對這一挑戰,人醫、獸醫、農業、環境、經濟等領域應怎樣合作解決問題。詳情見文末海報。
  • 「細菌」「病毒」概念的傳播與中國現代衛生防疫觀念的興起
    「病毒」(Virus)一詞,最早被古羅馬人用來表示生物來源的毒素。19世紀,隨著微生物學興起,人們認為細菌是許多傳染性疾病的病原因子,遂將「病毒」作為細菌病原體的同義語(楊復華:《病毒學》,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2年版,第1頁)。1892年,俄國學者伊萬諾夫斯基發現,濾去細菌的菸草病葉仍具感染性。
  • 《經濟學人》看《流浪地球》【經濟學人精講】第216期
    戳上方藍色字「英文雜誌精選」關注我們喲第216期精講
  • 怎麼洗掉手上的細菌和病毒?疾控專家來支招
    鍾南山院士明確了新型冠狀病毒會人傳人之後
  • Cell:生物學家將竊聽細菌通信的病毒變成細菌殺手
    2018年12月16日/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分子生物學家Bonnie Bassler和研究生Justin Silpe鑑定出病毒VP882能夠竊聽細菌對話,隨後有點像間諜小說裡的情節,他們發現一種利用它攻擊大腸桿菌和霍亂弧菌等致病性細菌的方法。
  • 「超自然」鹼基對成功生效【經濟學人精講】第208期
    現在,研究人員打破了這些規則,在 Floyd Romesberg 位於聖地牙哥的實驗室,科學家通過擴展基因編碼,在培養的細菌中增加了一對「超自然」的鹼基對:X 和 Y。更令人驚奇的是,細菌可以利用這對超自然鹼基對編碼新蛋白!這一突破一舉改變了大眾對於生命遺傳信息的認知,堪稱「顛覆遺傳密碼」的成果。由於篇幅較長,本文節選原文標題和全文重點段落進行精講,幫助大家提高英語閱讀和寫作能力。
  • 病毒從哪裡來?
    假說一:遠古分子生命的復仇之魂病毒的故事或許還要從遠古說起。在那個了無生機的地球上,海洋佔據了世界的絕大部分,而無垠的大海之下是數億年連綿不斷的火山活動。在某些機緣巧合之下,海水中產生了史上第一批有機大分子,從而點燃了生命的星星之火。
  • 讀《賽雷三分鐘漫畫 病毒、細菌與人類》有感
    漫畫講了人類歷史上經歷的各種病毒、細菌的攻擊,人類的病痛史就是這些細菌病毒的肆虐史,很多傳染病把人類折騰的奄奄一息,甚至直接亡國滅種,也是有的。記得最深刻的便是黑死病,席捲整個歐洲大陸,非戰鬥性減員基本直接對半砍,甚至發生前一晚家中還有動靜,第二天全家都去見上帝的人間慘劇。同時因為發病時身體皮膚會發黑,在一定程度讓死神成為穿著黑衣的角色,也有它的功勞。
  • 細菌生長曲線大揭秘
    細菌的生長曲線可分為四個時期:遲緩期、對數期、穩定期和衰亡期。每個時期的特點,就是考試的重點。
  • 偷學細菌救命絕招,竟然摘得諾貝爾化學獎
    原來,她們竟然偷學了細菌對付病毒的絕招,開發出全世界生物學家廣泛應用的基因編輯工具,他們手中就像拿著一把神奇的基因剪刀,可以對幾乎所有生物的基因進行任意修改,為人類健康帶來福音。從名字就可以看出來,噬菌體是一種專「吃」細菌或古細菌的厲害傢伙,而且是歷史最悠久、種類最多、分布最廣的一類病毒。當然它不是真吃,而是從細菌內部搗亂,最後要了細菌們的命。
  • 病毒為什麼讓人類措手不及?我們沒認識到,病毒與細菌的區別
    實際上,病毒並不是細菌,二者在本質上擁有很大的差異,只有認識到這些區別,才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解決問題。首先,病毒和細菌在外觀以及內部結構、代謝方式方面都有不同。根據相關研究,細菌的體積往往較大,在顯微鏡中就可以看到它們的身影,而病毒則需要用數萬倍的電子顯微鏡才能顯露身形。
  • 有益病毒能抗細菌
    原標題:有益病毒能抗細菌  文·胡德良 編譯  ■ 醫衛前沿  細菌既可以是朋友,也可以是敵人:一方面,細菌可以引起感染,導致疾病;另一方面,細菌也有助於我們減肥,甚至可以對抗痤瘡。目前,一項新研究顯示,病毒也擁有兩面性:研究人員首次證明,病毒有助於我們的身體對抗細菌的入侵。
  • 病毒網絡有助於加快細菌進化?
    研究結果表明,轉導不僅使基因水平轉移更為普遍,而且這一細菌網絡可能是由細菌和噬菌體病毒共同選擇形成。上圖描繪了噬菌體(紅色)病毒不斷攻擊細菌細胞,科學家們發現,這種病毒在細菌之間轉移基因的頻率比人們了解的更快,對病毒和細菌進化大有益處。
  • Bacteria vs Virus/細菌與病毒
    美國總統川普的不靠譜防疫建議不勝枚舉,而他將細菌和病毒混為一談的言論雖然令人瞠目,卻不能不說反映了很多人的認知錯誤。然而,正如世界衛生組織所強調的:抗生素不治病毒,只治細菌。(Antibiotics do not work against viruses, only bacteria.)新冠肺炎由新冠病毒引起,顧名思義,新冠病毒是一種病毒,當然無法用抗生素進行抑制或滅殺。那麼,細菌(bacteria)和病毒(virus)的區別是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