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吶!最新研究發現細菌可以將記憶傳給後代!要是人也可以就好了

2021-02-08 博科園

由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科學家們領導的一個國際研究小組發現,細菌有一種「記憶」,它能將感覺知識從一代細胞傳遞到下一代細胞,它們都沒有中樞神經系統或任何神經元。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加州納米系統研究所(California NanoSystems Institute)成員、該研究的資深作者之一、生物工程和生物化學教授Gerard Wong說:這對我們和這個領域來說都是一個巨大的驚喜。這些發現是了解囊性纖維化患者的細菌生物膜引起難以治療感染的重要步驟。

研究人員研究了銅綠假單胞菌,它在囊性纖維化患者的呼吸道中形成生物膜,並可引起致命感染。圖片:Janice Haney Carr/USCDCP

該研究小組研究了一種名為銅綠假單胞菌的細菌菌株,這種細菌在囊性纖維化患者的呼吸道中形成生物膜,並導致持續的感染,可能是致命的。細菌生物膜也可以在外科植入物上形成,比如人工髖關節;當他們這樣做的時候,會導致植入物失敗。細菌生物膜是由基因相同的細菌細胞組成,它們可以在幾乎任何表面上繁殖,形成單個細胞組織和合作的群落。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研究生、該研究的共同第一作者卡爾文·李(Calvin Lee)說:形成生物膜的第一步是,細菌必須感知表面並發展附著能力,第一次能夠追蹤單個細胞的整個譜系的行為,發現它們的後代能夠記住祖先的表面感應信號。

這一研究結果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網站上,並發表在《華爾街日報》印刷版上。這項研究的資深作者、達特茅斯學院的Geisel醫學院的教授George O’toole說:我真的很興奮已經了解到,在早期的生物膜形成過程中,可逆轉和不可逆的連接是如何聯繫在一起的。這些概念在20世紀30年代被描述過,但花了近90年的時間才了解它們如何攜手合作,幫助推動早期生物膜的形成。分析細胞的過程中表面「感應」,科學家們使用了一個多基因細胞跟蹤方法,是由黃的研究小組,連同其他幾個數據分析方法,包括一個更常見的信號處理技術用於分析投入音樂最早應用這種技術的生物測量。

該方法揭示了兩件事有節奏地聯繫在一起:循環AMP的表達,細菌細胞內的信號分子,以及IV型pili的活動水平,即參與細胞運動的細菌細胞的附體。研究顯示這些事件只相隔幾個小時。細菌的感覺和記憶通過這種節奏模式,這對於他們抑制運動的決定是至關重要,成為靜止的,最終不可逆轉地附著在一個表面上,形成一個生物膜。白木Golestanian合作研究的資深作者說: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主任動態和自組織,我很驚喜地發現多少可以了解決策過程的細菌在生物膜形成早期階段,編譯一個嚴格的多尺度表徵系統的從分子水平上生物膜的水平。

博科園-科學科普|參考期刊: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來自: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

相關焦點

  • 研究發現草莓箭毒蛙將獨有武器傳給後代 力量驚人
    科學家發現草莓箭毒蛙將化學防禦武器傳給後代  北京時間11月27日消息,生活在哥斯大黎加的草莓箭毒蛙(學名:Oophaga pumilio)在繁殖後代時,會給新生的蝌蚪提供內置的「防禦武器」:生物鹼。不過他們的新研究顯示,這些卵的生物鹼含量也很高,這是第一次發現有動物會將這種化學防禦方式傳遞給後代。  苦澀的開始  在研究中,科學家測量了草莓箭毒蛙在生長過程不同階段中的生物鹼含量。在其中一組,蝌蚪由草莓箭毒蛙母親親自撫養和餵食,另一組蝌蚪則由研究者用來自另一種青蛙——不含有生物鹼——的卵進行餵食。
  • 研究發現:細菌可以辨別時間
    但自生非光合細菌是否有生物鐘一直是個謎。據報導,在這項國際研究中,研究人員在非光合土壤細菌「枯草芽胞桿菌」中檢測到自由運行的晝夜節律。研究小組採用了一種被稱為「螢光素酶報告」的技術,該技術添加了一種能產生生物螢光的酶,使研究人員能夠將一種基因在生物體內的活躍程度可視化。
  • 研究人員通過小鼠研究發現孕期高脂肪飲食可防止後代患阿爾茨海默症
    近日發表在Molecular Psychiatry上的一項研究表明,高脂肪飲食或可以預防孕婦後代罹患阿爾茨海默症。美國天普大學Lewis Katz醫學院的研究團隊首次通過動物研究證實,母親在懷孕期間攝入大量脂肪可以防止後代大腦出現某些變化,而這些變化是遲發性阿爾茨海默症的特徵。
  • 細菌也有生物鐘?研究發現:細菌可以辨別時間
    但自生非光合細菌是否有生物鐘一直是個謎。據報導,在這項國際研究中,研究人員在非光合土壤細菌「枯草芽胞桿菌」中檢測到自由運行的晝夜節律。研究小組採用了一種被稱為「螢光素酶報告」的技術,該技術添加了一種能產生生物螢光的酶,使研究人員能夠將一種基因在生物體內的活躍程度可視化。
  • 日本最新研究:細菌竟然可以「吃掉」塑料
    最近,日本科學家通過分析發現,一種可以「吃掉」塑料的細菌有望成為塑料垃圾的「終結者」。 日本慶應大學和京都工藝纖維大學的課題研究組與日本企業共同研究的這一課題,通過採集多種環境樣本,將微生物投入以PET薄膜為主要碳源的培養基中,發現有多種微生物都聚集在PET薄膜上,對其進行分解,研究人員成功地從該微生物群中分離出了PET分解細菌,並將其命名為「Ideonella sakaiensis 201—F6株」細菌。
  • 研究發現有地球細菌可以在太空存活多年時間
    最新發表在《Frontiers in Microbiology》上的一項新研究指出,一種非常特殊、適應性很強的細菌可以獨自在太空中生存很長一段時間。它就是Deinococcus細菌,據了解,這種在被有意地暴露在強烈的輻射和寒冷的太空中長達三年之久仍活了下來。
  • 珊瑚的進化速度加快,能將變異基因傳給後代,研究員感到不可思議
    然而大多數父代的基因變異是難以傳給後代的,即使這種變異有助於後代的生存,因為產生變異的細胞往往不是生殖細胞。但有一種生物所產生的變異卻能夠遺傳給後代,這讓研究人員不可思議,這種生物就是珊瑚。根據報導,英國的《新科學家》周刊近期發表了一篇研究論文,該論文指出成年珊瑚在繁殖後代的過程中可以將獲得的變異遺傳下去。
  • 最新研究稱同性戀基因通常父傳女母傳子
    當epi-marks通過上代傳給下代時,比如父親傳給女兒,或者母親傳給兒子,它們可能產生反效果,這可能成為同性戀產生的重要因素  【搜狐科學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一直以來,科學家們都在尋找同性戀的基因聯繫,但一直找不到引起同性戀特徵的主要基因
  • 最新藥物將逆轉抑鬱症和記憶衰退
    老痴瞬間表現出來的記憶力減退是人體衰老過程中的正常一部分,目前一項研究表明,使人們腦細胞恢復青春活力可能很快成為現實!人們希望這項研究能夠研製一種使老年人大腦保持清醒的日常服用藥片,並有可能治療阿爾茨海默症早期出現的輕度認知障礙。這種頗具希望的最新療法現已被證實對治療衰老老鼠十分有效,能夠將衰老老鼠記憶力提高至更年輕狀態。
  • 植物「記憶」影響後代存活
    本報訊英國華威大學研究人員日前揭示了植物將「記憶」傳遞給後代導致生長和發育缺陷的相關機制。近日,該研究刊登於 elife。為了生存和茁壯成長,植物具有感知和記住環境變化的獨特能力。這與DNA和組蛋白的化學修飾有關,這些修飾改變了DNA在細胞核內的包裝方式和基因表達方式——這一過程被稱為表觀遺傳調控。
  • 研究發現:將細菌應用於作物種子可以扭轉土壤鹽鹼化造成的作物產量...
    8月22日,楊百翰大學的一項研究表明將細菌應用於作物種子可能能夠扭轉世界各地日益鹽鹼化的農田所造成的作物產量下降。由布倫特·尼爾森(Brent Nielsen)領導的科學家們在耐鹽植物的根部發現了一些細菌。
  • 新發現:細菌可通過 「空氣橋」傳播數千公裡
    北京時間3月28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傳統觀點認為,細菌的遷移是通過人類和動物攜帶者實現的,而一項新研究稱,這一觀點可能並不完整。該研究發現,有些微生物可以在空氣中傳播數千公裡。
  • 研究發現具有某些腸道細菌種群的小鼠可以免受輻射的不利影響
    胃腸道不適是一種常見的副作用,但研究人員現在才發現生活在腸道中的大量細菌種群究竟是如何受到急性輻射的影響的。由北卡羅來納大學教堂山分校的科學家領導的新研究表明,某些細菌種類實際上可能提供保護,使其免受輻射的有害影響。
  • Cell:記憶也是可以遺傳的
    2016年5月16日 訊 /生物谷BIOON/--科學家們最近發現,我們的生活經歷也許可以遺傳給子代或孫代最近一項研究發現,個體受過外傷之後,會導致後代出現某些相關的效應。這一現象不禁引發了一個問題,那就是這種「記憶」是如何遺傳的?
  • 植物也有「記憶」,並與後代存活率有關,太神奇了!
    據報導,近日,來自英國華威大學的科學家團隊,通過研究發現植物們竟然也擁有「記憶」,而且這種記憶是否可以完整傳遞給下一代,也直接影響著後代植物們的發育情況。簡單來說,就是植物後代是否可以存活,都與上一代植物的「記憶」有關。科學家們是如何發現的?植物也有「記憶」,聽起來好像是擬人化了,那麼,科學家們究竟是如何發現的呢?
  • 未來人類的記憶將可以被儲存
    記憶力好的人能夠生活得比較輕鬆,多少人曾經許願,想要獲得過目不忘的能力,現在科學家的發明終於讓大家看到了希望。南加州大學生物醫學工程師Theodore Berger博士正在測試「大腦晶片」,想以此增強記憶。該晶片已經經過老鼠、猴子和癲癇患者身上試驗,結果讓大家都覺得像是在看科幻電影!「大腦晶片」能夠增強記憶,提高記憶嚴重受損的人的生活品質。
  • 如果世界上沒有病毒就好了?要是沒有病毒,這個世界就真的沒了!
    乍一聽到這個問題,你很可能一愣,病毒,這個詞耳熟能詳,所有人都能說得非常順溜,但究竟什麼是病毒,可能很多人還真不清楚。首先請你回答一下,病毒是動物,植物,微生物,還是其它什麼生命形式?很多人可能會想當然地說,病毒當然是微生物了,最不濟也是一種生命。
  • 德國研究發現:睡眠有助將短暫記憶轉化為長期記憶
    德國科學家一項最新研究發現,睡眠有助將短暫記憶轉化為長期記憶。 先前研究顯示,短暫記憶存儲於大腦名為海馬體的部位,長期記憶存放於名為新皮層的部位,類似電腦內存和硬碟的功能。短時間內回想剛記住的內容對把短期記憶轉化為長期記憶具有重要作用。 清醒時,重複記憶內容的過程容易受幹擾,難以形成長期記憶。 法新社1月24日報導,德國呂貝克大學研究人員在最新一期《自然—神經學》(Nature Neuroscience)發表的研究報告顯示,人在睡眠中「回想」記憶內容時不易受幹擾。
  • 記憶可以移植了?
    1999年,全國高考作文題《假如記憶可以移植》引發了大討論。這個在當時被視為頗具科幻色彩的話題似乎正在變為現實。他們相信,上述海兔的反應等同於「記憶移植」。1999年,全國高考作文題《假如記憶可以移植》引發了大討論。這個在當時被視為頗具科幻色彩的話題似乎正在變為現實。  記憶移植的願景重燃了治癒阿爾茨海默病的希望。根據《2015年世界阿爾茨海默病報告》,全世界平均每3秒鐘就有1例新發患者,預計2050年全球患者將突破1.3億人。我國目前阿爾茨海默病患者已經超過800萬。
  • 細菌耐藥性最新研究進展一覽
    文章中,研究人員重點對噬菌體進行了研究,其是一種主要的研究工具,能夠將DNA運輸到病原菌中來中和病原菌的致死活性;單一類型的噬菌體能夠適應多種類型的細菌,因此其或許能夠作為一種創新性的工具來幫助研究人員加速開發治療耐藥性細菌感染的潛在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