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發現蛋白酶水解細菌受體的過程和適應意義

2020-11-26 生物谷

 

作為一種單細胞生物,革蘭氏陰性細菌在感知外界刺激的過程中,主要利用細胞內膜上的受體監測環境信號。其中,受體組氨酸激酶以蛋白可逆磷酸化方式(磷酸化-脫磷酸化)完成環境信號的跨膜傳遞和信號轉導,發揮著類似高等動物中樞神經系統的作用,因而被科學家們形象地稱為細菌的「智商(IQ)」。最近,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錢韋研究組在國際上率先發現細菌周質空間蛋白酶以不可逆、高度特異的方式修飾細菌的「IQ」,促進細菌抗逆脅迫水平。研究成果「Proteolysis of histidine kinase VgrS inhibits its autophosphorylation and promotes osmostress resistance in Xanthomonas campestris」發表在《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期刊上。

在病原細菌——野油菜黃單胞菌感染植物的過程中,有一個名為VgrS的受體組氨酸激酶發揮著關鍵作用。VgrS感知寄主體內由固有免疫反應產生的缺鐵環境,調節病原細菌從寄主中爭搶和吸收鐵的過程。因此,VgrS突變或失活後會導致細菌鐵代謝紊亂,致病力嚴重下降(Wang et al, 2016. PLoS Pathogens)。然而,VgrS的功能具有兩面性。這項研究發現:當細菌面對高滲脅迫時,VgrS信號通路的激活會嚴重阻礙細菌的生長。為了迅速淬滅該通路,細菌周質空間內的蛋白酶Prc結合到VgrS位於氨基端的信號感知區域,隨即以一種「掐頭不去尾」的方式,特異性切割前9位胺基酸並且抑制VgrS的激酶活性。VgrS被Prc特異性切割失活是細菌對抗高滲脅迫的前提條件。該研究從遺傳學、酶學和生物物理學方面提出了充分的證據,證明上述過程對於細菌適應脅迫環境的重要意義。同時,研究結果也提示:以病原細菌的重要受體作為分子作用藥靶時,在特定生存環境中反而有可能提高細菌的適應能力,對此必須進行更全面、深入的研究。

微生物所助理研究員鄧超穎和博士研究生張煥是這項研究的共同第一作者。研究獲得中科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B類)、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和植物基因組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的資助。微生物所研究員高福、陶勇和溫廷益對蛋白酶切割實驗提出了寶貴的建議。(生物谷Bioon.com)

相關焦點

  • 遺傳發育所發現泛素蛋白酶體系統調控免疫受體的穩定性
    植物細胞內抗病受體蛋白(NLR)介導對病原菌的專化性抗性並通常伴有侵染部位的細胞死亡,調控這類免疫受體的穩定性對植物抗病意義重大。在擬南芥中的研究表明,結構類似的免疫受體蛋白直接受泛素蛋白酶體系統(UPS)調控,而在作物中尤其是麥類作物中沒有NLR受體直接受UPS蛋白降解途徑調控的報導。
  • 免疫學研究中常用的酶是木瓜蛋白酶(papain)和胃蛋白酶(pepsin)
    在重鏈CH1和CH2之間的區域富含脯氨酸和半胱氨酸和半胱氨酸,這兩類胺基酸的游離基團少,幾乎不與鄰近的區域形成固定的二級或三級結構。這一自由柔曲的肽段稱為鉸鏈區(hingeregion)。該區結構的柔韌性允許抗體分子的抗原結合部位隨意改變方向,使抗體分子結合抗原的能力大大增強。
  • 沈前華研究組發現泛素蛋白酶體系統調控免疫受體的穩定性
    植物細胞內抗病受體蛋白(NLR)介導對病原菌的專化性抗性並通常伴有侵染部位的細胞死亡,調控這類免疫受體的穩定性對植物抗病意義重大。在擬南芥中的研究表明,結構類似的免疫受體蛋白直接受泛素蛋白酶體系統(UPS)調控,而在作物中尤其是麥類作物中沒有NLR受體直接受UPS蛋白降解途徑調控的報導。
  • 科學家發現藍藻代謝與環境適應的新途徑
    該研究利用動態代謝流量組與代謝組分析技術發現了一條新的代謝途徑,並且揭示了該途徑為藍藻適應環境所必需及其重要的進化及生態學意義。  生物在進化過程中形成適應外界營養環境變化的代謝系統及調控機制。例如,陸生動物進化出著名的鳥氨酸-尿素循環,用於處理食物中蛋白質分解代謝所產生的大量氨,而細菌和植物缺乏這一代謝途徑。
  • 加拿大批准一種蛋白酶用於水解蛋白與水解酵母
    食品夥伴網訊   據加拿大衛生部消息,7月14日加拿大衛生部發布通告,修訂食品酶列表,批准一種產自嗜熱脂肪地芽孢桿菌(Geobacillus stearothermophilus TP7)的蛋白酶用於水解動物、植物與牛奶蛋白以及水解酵母。  目前加拿大衛生部已批准多種有機體來源的蛋白酶用於食品,這包括水解動物、牛奶與植物蛋白。
  • 惡性瘧原蟲半胱氨酸蛋白酶研究進展
    Biological Chemistry, 2006, 281: 25425-25437),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蔣華良課題組與華東理工大學藥學院李洪林、李劍和德國呂貝克大學Rolf Hilgenfeld教授等合作,綜合運用計算藥物設計、藥物化學和分子生物學方法和技術,發現了20餘個活性及多樣性較好的falcipain-2非肽類小分子抑制劑。
  • 泛素蛋白酶體相關研究
    泛素-蛋白酶體系統降解蛋白的途徑包括兩個主要階段。第二階段為蛋白酶體對底物的降解:⑤底物泛素鏈與蛋白酶體19S的泛素受體相互作用,蛋白底物去摺疊,並通過蛋白酶體受體端裂隙進入20S核心顆料內部,被逐步降解;⑥在泛素C-端水解酶、脫泛素酶和寡肽酶的作用下,釋放出泛素分子(可再次參與循環)。
  • 植物所在土壤細菌群落多樣性和酶動力學過程研究中獲進展
    土壤細菌群落多樣性佔陸地生物多樣性的很大比例,對於調節陸地生物地球化學循環和生態系統功能至關重要。已有研究發現,土壤細菌群落多樣性和結構受植物群落的影響,但不確定土壤細菌對氮沉降的響應是否與地上植物群落的響應一致。因此,探討土壤細菌和植物群落對氮沉降響應的異同及互作機制,對預測未來氮富集背景下植物與微生物之間的相互作用具有重要的科學意義。
  • Natue系列綜述:線粒體蛋白酶在人類健康衰老和疾病中的新作用
    2015年5月18日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來自西班牙的科學家Carlos López-Otín在國際學術期刊發表了一篇綜述性文章,就線粒體蛋白酶在人類健康,衰老和疾病中的新作用進行了總結討論
  • 科學家發現一種特殊的受體參與了新冠病毒感染細胞的過程
    科學家們可能已經發現了一個以前未知的步驟,參與了使新冠病毒感染細胞的機制。科學家們發現,SARS-CoV-2與一種名為神經纖毛蛋白-1(NRP1)的受體結合,這種受體存在於人體內部的各個地方。這種連接促進了刺突糖蛋白和ACE2受體之間的關鍵聯動。
  • Nature子刊報導科學家發現藍藻代謝與環境適應的新途徑
    該研究利用動態代謝流量組與代謝組分析技術發現了一條新的代謝途徑,並且揭示了該途徑為藍藻適應環境所必需及其重要的進化及生態學意義。生物在進化過程中形成適應外界營養環境變化的代謝系統及調控機制。例如,陸生動物進化出著名的鳥氨酸-尿素循環,用於處理食物中蛋白質分解代謝所產生的大量氨,而細菌和植物缺乏這一代謝途徑。
  • 基質金屬蛋白酶抑制劑的研究進展
    在牙本質粘接過程中,酸蝕劑或者酸性樹脂單體使牙本質脫礦,粘接劑單體滲入脫礦的膠原纖維網中,包裹膠原纖維形成混合層,這是牙本質粘接的基礎。由於膠原纖維網結構的複雜性,現有的粘接劑難以對膠原纖維形成完全的滲入和包裹,且樹脂的水解也會導致原本被包裹的膠原暴露。
  • 饒子和團隊破解新型冠狀病毒關鍵水解酶晶體結構
    聯合小組由兩位中國科學院院士——蔣華良、饒子和共同領銜,先後有20多個課題組參與。他們利用前期冠狀病毒研究以及抗SARS藥物研究積累的經驗,共同開展抗新型冠狀病毒藥物研究。早在2003年「非典」暴發之後,饒子和院士便果斷促成多方合作組成了一支富有戰鬥力的「SARS研究小組」,僅一個月就首次解析出SARS冠狀病毒蛋白酶的三維結構,為抗SARS研究奠定了科學基礎。
  • 白凡課題組研究細菌適應低滲透壓衝擊的反應機制
    )特徵,發現了低滲衝擊之後大腸桿菌在初期體積快速膨脹(秒的數量級)之後體積會緩慢的回覆(分鐘的數量級),甚至可以下降至初始體積之下。該論文在單細胞水平上揭示了機械敏感性門控通道MscL和MscS在低滲衝擊響應中的重要作用,並建立了一個數學模型來描述低滲衝擊後大腸桿菌體積變化及恢復的機制。這項研究對於理解細菌如何適應環境變化具有重要意義。 細菌在多變的滲透壓環境中依賴於機械感應調控而存活。針對細菌機械力感應和調控機制的研究對於理解細菌在複雜宿主和環境中的生存有著重要意義。
  • 以色列研究發現一種蛋白酶的新功能
    新華社耶路撒冷7月29日電(記者陳文仙 杜震)以色列工學院近日發布公報說,該校研究人員發現細胞內蛋白酶「caspase-3」的一種新功能:調控皮脂腺體的發育。  此前研究已知這種蛋白酶在細胞凋亡過程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 研究解析一重要蛋白酶晶體結構
    研究顯示,如果缺乏這種酶,那麼就可以阻礙不同因素引起的酵母細胞死亡。 在芽殖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中發現的唯一一個I型metacaspase,稱為酵母caspase-1(YCA1),由基因YCA1 或MCA1 (Yor197w)編碼,是一種clan CD半胱氨酸蛋白酶。
  • Nat Immunol:蛋白酶體介導CD8 T細胞胸腺選擇過程
    2016年7月18日 訊 /生物谷BIOON/ --在T細胞發育過程,不成熟的胸腺細胞通過TCR基因的重排產生多種不同的受體儲藏庫。之後,免疫系統通過陽性選擇過程挑選有用的受體類型,並通過陰性選擇的過程將有害的自體免疫性受體排除出最終的受體庫中。
  • 「珍藏版」特別推薦丨全景式展現細胞焦亡的研究歷程
    ICE可以通過將pro-IL-1β的116位Asp和117位Ala進行水解,使其成為具有活性的IL-1β。隨後ICE的結構和功能被進一步解析【3-7】:ICE含有N端CARD結構域,用於募集上遊蛋白活化功能,p20和p10結構域執行蛋白酶活性。
  • 水解作用對於茶葉品質的影響
    水解反應在有機化學中的概念是水與另一化合物反應,該化合物分解為兩部分,水中的H+加到其中的一部分,而羥基(-OH)加到另一部分,因而得到兩種或兩種以上新的化合物的反應過程。在茶葉生產製作中,水解反應以酶促水解為主,水解酶是催化水解反應的一類酶 ,茶葉中研究得比較多的水解酶主要有果膠酶、纖維素酶、糖苷酶、蛋白酶和澱粉酶等。茶葉加工實質上是一個生物化學和物理化學的過程 ,其主要技術環節都與酶的控制和利用有關。許多研究表明 ,水解酶與茶葉中的可溶性糖、胺基酸及醇類香氣物質等的形成關係密切。
  • . | 基於FRET原理的蛋白酶探針實現對中性粒細胞胞外殺菌網絡的靶向結合
    作為宿主防禦的一部分,中性粒細胞吞噬細菌,並通過持續的細胞因子交換與內在的和適應性系統進行交流。在免疫細胞中,中性粒細胞因其分泌染色質的能力而備受關注,這種現象被稱為中性粒細胞胞外殺菌網絡(NETs)的形成,它是一種依賴活性氧的中性粒細胞。自從它們的發現,織網被認為是積極參與重建中性粒細胞瀰漫的炎症組織。它們的特性超出了僅僅物理上遏制細菌傳播的範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