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生物底物利用策略和驅動機制研究獲進展
土壤微生物的碳轉化過程決定農田土壤碳循環特徵及肥力功能,但對該過程中微生物參與策略和代謝周轉驅動機制對碳截獲的控制作用尚不清楚。和細菌的底物利用策略不同,真菌子囊菌門和擔子菌門均可利用葡萄糖和土壤原有組分,表明真菌對底物的利用具有廣譜性特徵,且活性底物可誘導真菌對土壤原有組分的利用。基於此,利用磷脂脂肪酸同位素探針技術(PLFA-SIP)和氨基糖同位素探針技術(AS-SIP),評估微生物從底物利用策略到增殖-死亡過程對土壤有機碳積累的驅動作用。
-
煙臺海岸帶所在硝基芳香汙染物微生物降解機制方面取得進展
煙臺海岸帶所在硝基芳香汙染物微生物降解機制方面取得進展 2018-09-04 煙臺海岸帶研究所 【字體:眾所周知,微生物在有機汙染物的降解過程中起著關鍵的作用。但是,至今還未見微生物被報導能夠降解2,6-DBNP。 中國科學院煙臺海岸帶研究所「海洋環境微生物與生物技術」團隊近期篩選到一株能夠利用2,6-DBNP作為唯一碳源、氮源和能源生長的細菌(Cupriavidus sp. strain CNP-8)。
-
天津工生所等厭氧微生物氧還感應蛋白作用機制研究獲進展
天津工生所等厭氧微生物氧還感應蛋白作用機制研究獲進展 2014-12-15 天津工業生物技術研究所 >中氧還感應蛋白RSP的研究中取得了突破性進展。
-
南京土壤所在細菌群落裝配過程介導土壤剖面SOC代謝研究中獲進展
南京土壤所在細菌群落裝配過程介導土壤剖面SOC代謝研究中獲進展 2020-07-13 南京土壤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孫波課題組針對中亞熱帶典型的貧瘠旱地紅壤,設置4種不同施肥試驗處理,在5個土壤剖面深度(0-80cm)研究細菌群落的裝配機制及SOC代謝功能。結果表明,隨著土壤深度增加,細菌群落裝配由確定性選擇主導轉變為隨機性擴散主導。β-零偏差模型和遷移率證實深層土壤中擴散影響相對較大的科學假設。
-
場地土壤-地下水汙染物多介質界面過程與調控研究進展與展望
1 國內外研究現狀及趨勢1.1 場地土壤-地下水汙染物多介質界面過程與調控研究進展20 世紀以來,發達國家圍繞土壤和地下水汙染物遷移轉化機制,特別是微觀分子機制、多介質汙染物傳質過程、多尺度預測模型等方面開展了系統研究。
-
土壤中親水和疏水性有機碳礦化與激發效應的微生物機制研究獲進展
土壤可溶性有機質是土壤有機碳分解礦化的重要中間形態,也是微生物主要的能量來源。將可溶性有機質區分為親水性和疏水性兩類不同性質的化合物,有助於闡明土壤有機質的微生物分解機制。近期,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研究員蘇以榮團隊以13C-標記秸稈中提取的親水、疏水可溶性有機碳為材料,研究了親水、疏水可溶性有機碳在兩種不同土壤(旱地和水田)中的礦化及激發效應。
-
城市環境所微生物群落環境響應研究獲進展
土壤水分條件是微生物呼吸活性及生態功能實現的重要因素,乾旱或極端淹水均不利於土壤中多數微生物實現最佳能量生產與代謝。土壤從乾旱向淹水的轉變過程會在短時間內發生,微生物活動受到刺激並被抑制。目前,對該過程中潛在微生物的響應機制仍缺乏了解。
-
中科院:亞熱帶分層水庫浮遊細菌研究獲進展
原標題:亞熱帶分層水庫浮遊細菌研究獲進展 7月30日,記者從中科院城市環境研究所獲悉,該所水生態健康研究組在亞熱帶分層水庫浮遊細菌研究中獲得最新進展。相關成果發表於《科學報告》雜誌。 我國是水庫大國,多數水庫位於亞熱帶地區,具有向城鎮居民供水的重要功能。
-
微生物所等在γ皰疹病毒侵入機制研究中獲進展
11月24日,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員高福團隊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在線發表了題為Molecular basis of EphA2 recognition by gHgL from gammaherpesviruses的研究論文,分別解析了KSHV以及EBV糖蛋白gHgL與其共同受體EphA2的複合物晶體結構,揭示了這兩種感染人γ皰疹病毒利用gHgL結合受體EphA2
-
微生物燃料電池產電機制研究獲進展
微生物燃料電池(Microbial fuel cell, MFC)是一種以產電微生物為陽極催化劑將有機物中的化學能直接轉化為電能的裝置,在廢水處理和新能源開發領域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
-
地化所海洋生態系統汙染物來源與成因機制研究獲進展
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國內外項目的聯合資助下,中科院地球化學研究所地表地球化學研究組的Mostofa博士及其合作者在以往研究的基礎上對海洋生態環境汙染進行了綜合研究,取得系列進展: >在綜合考慮多種海洋汙染源和影響因素,如廢棄藥品、相關新型汙染物、水華及毒素、海水酸化、貨船破損和舊船改造工業以及過度捕撈導致等,系統介紹了這些威脅海洋生態系統汙染物的來源、成因、控制機制並提出了可能的解決辦法,部分成果已在第二屆海洋生物科技大會上做了報告。
-
微生物所在PD-1糖基化修飾與抗體藥物作用機制研究中獲進展
近年來,學界在以PD-1/PD-L1為靶點的單克隆抗體治療在腫瘤免疫治療中獲進展。PD-1是一個高度糖基化的免疫分子,腫瘤的發生發展常伴隨糖基化修飾的異常,且PD-1的N-糖基化位點在人群中存在一定多態性。
-
環境因子影響湖泊沉積物微生物多樣性和汞循環機制研究獲進展
汞是一種全球性汙染物,大氣中的汞可通過乾濕沉降進入地表水和土壤,環境因素的變化可導致汞的轉化。從無機汞轉化而來的甲基汞(MeHg)可通過食物鏈進行生物積累,對人類健康構成威脅。微生物活動在汞生物地球化學循環中發揮關鍵作用,例如,merA基因編碼的汞還原酶能夠將Hg2+還原為Hg0。湖泊中的汞汙染影響沉積物微生物群落結構和功能。已有研究表明,長期的汞汙染會影響細菌、真菌群落組成及多樣性。乾旱區的湖泊具有其特殊性,鹽鹼化程度高、藻菌生物膜廣布。藻菌生物膜衰亡之後是沉積物中有機質的重要補充。
-
土壤中親水和疏水性有機碳礦化與激發效應的微生物機制研究進展
土壤可溶性有機質是土壤有機碳分解礦化的重要中間形態,也是微生物主要的能量來源。將可溶性有機質區分為親水性和疏水性兩類不同性質的化合物,有助於闡明土壤有機質的微生物分解機制。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蘇以榮研究員團隊以13C-標記秸稈中提取的親水、疏水可溶性有機碳為材料,研究了親水、疏水可溶性有機碳在兩種不同土壤(旱地和水田)中的礦化及激發效應。
-
調控微生物-昆蟲共生關係動態變化信號分子研究獲進展
調控微生物-昆蟲共生關係動態變化信號分子研究獲進展 2017-12-01 動物研究所 【字體這些微生物與昆蟲間緊密的互利共生關係顯著提高了昆蟲的適應性;同時,也存在資源上的競爭,形成相互拮抗作用。在這種共生體系中,微生物與昆蟲的關係處於動態變化中,但是在自然生態系統中,調控這種動態變化的信號分子的相關研究報導還不多。 紅脂大小蠹是一種源自美國的重大林業外來入侵害蟲。
-
檸檬烯微生物合成研究獲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合成生物學與生物催化創新特區研究組研究員周雍進與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副教授楊曉兵合作,在Biotechnology Advances上,發表了題為Microbial production of limonene and its derivatives:Achievements and perspectives的綜述論文,討論近年來學界通過合成生物學和代謝工程策略構建微生物細胞工廠
-
檸檬烯微生物合成研究獲進展
,生產高價值萜類化合物檸檬烯及其衍生物的研究進展。合成生物學和代謝工程的快速發展為構建微生物細胞工廠、實現檸檬烯及其衍生物的可持續高效生產提供了新思路。該研究介紹微生物檸檬烯規模化生產面臨的挑戰,包括高效代謝路徑關鍵酶發掘與表徵、宿主細胞代謝嚴謹調控、檸檬烯及其衍生物生物毒性等。
-
心理所揭示節律基因通過控制趨化因子調節神經炎症引起的抑鬱症
抑鬱症是一種由基因和環境交互作用所導致的複雜的精神疾病。既往研究表明,抑鬱症患者普遍具有睡眠障礙,且應激激素皮質酮分泌的節律發生異常,提示節律在抑鬱中的重要作用;此外,大量研究證據表明,神經炎症是抑鬱症發生的重要因素。有趣的是,中樞神經系統的免疫功能主要執行者——小膠質細胞節律性地表達炎性因子和節律基因,提示研究者在中樞神經系統中,節律和炎症可能存在相互作用。
-
微生物處理含銻重金屬廢水的研究進展
北極星水處理網訊:摘要:銻及其化合物是全球性汙染物和優先控制汙染物,其在水環境中呈現的環境危害已引起了國際科學界的高度關注和憂慮。微生物吸附除銻是目前最安全、經濟、環境友好、選擇強、避免二次汙染的除銻方法與技術。對主要藻類、細菌和真菌等微生物除銻的特性、機理、等溫吸附模型與吸附動力學等方面的研究進行了總結與分析,旨在為水體中銻汙染控制與治理提供參考。
-
你知道細菌對重金屬吸附和解毒機制的作用嗎?
北極星環境修復網訊:傳統的物理化學修複方法去除環境中的重金屬汙染物花費的費用相對較高,並且容易造成二次汙染等問題。與之比較的微生物修複方法在治理重金屬汙染方面展現出優勢...具有較大的應用前景....引起國內外學者的廣泛關注...微生物修復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