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生物學是生命科學和地球科學的交叉科學,它既是生命科學中唯一具有歷史科學性質的時間尺度的一個獨特分支,又是地球科學的一個分支。
古生物學的分類發展
根據研究的不同對象,古生物學分為古植物學和古動物學兩大分支。
隨著近代生產發展的需要和科學研究的深化,古植物學分出了古孢粉學和古藻類學;古動物學分出了古無脊椎動物學和古脊椎動物學。古人類學既是人類學的分支學科,又是古脊椎動物學的分支學科;根據個體微小的動植物化石或大生物體微小部分的研究,又形成了微體古生物的分支學科。
古生物學奠基者
對於化石的認識在中國和西方都已有千年以上的歷史。但古生物學成為科學則始於18世紀後期,約有200年歷史。這門科學的奠基者包括:拉馬克(無脊椎動物學)、威廉·史密斯(生物地層學)、居維葉(提出相關律及絕滅、災變等概念)、達爾文(提出進化論)。
一直到20世紀中葉的百餘年間,古生物學的主流是描述古生物學和生物地層學。先是西歐、北美,然後蘇聯、東歐、中國、印度,以至世界其他地區出版了大量的古生物和生物地層專著,為古生物學的綜合研究提供了事實基礎。
20世紀中葉後古生物學的突破
電子顯微鏡、特種攝影技術的應用和石油勘探的需要,使一些新分支飛躍發展起來,這包括微體和超微古生物學、古生物化學、化石巖石學等。
在大量資料的積累的基礎上,古生物理論工作發生飛躍,最早是辛普森和邁爾基於遺傳學和進化論對古生物進化理論的綜合。
60年代後,由於板塊理論為古生物學提供了統一的全球地質背景,又向古生物學提出要求。由於生物學上一些新的發展(中性學說、分支系統學等),古生物學在進化論、系統分類學、古生物地理學等方面出現了許多新思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