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新聞聯播】中科院昆明植物所孫漢董院士團隊首次從五味子...

2020-12-07 中國科學院

【雲南新聞聯播】中科院昆明植物所孫漢董院士團隊首次從五味子衍生物中
發現新型抗HIV藥物

[video:中科院昆明植物所孫漢董院士團隊首次從五味子衍生物中發現新型抗HIV藥物]

[video:中科院昆明植物所孫漢董院士團隊首次從五味子衍生物中發現新型抗HIV藥物]
  if (/(Android|webOS|Symbian|Windows Phone|BlackBerry|iPhone|iPad|iPod)/i.test(navigator.userAgent)) { if ("http://videozz.cas.cn/masvod/public/2015/10/08/20151008_15044ee2d17_r29.mp4" == null) { }else{ document.getElementById("html5Play_4433565").style.display="block"; document.getElementById("flashcontent_4433565").style.display="none"; } }    
  var flashvars = { videoSource : "rtmp://videozz.cas.cn/masvod/public/2015/10/08/20151008_15044ee2d17_r29.mp4", autoPlay : "false", lang : "http://vod.cas.cn/wcm/app/video/cn.xml", isAutoBandWidthDetection : "false", videoImgUrl : "http://videozz.cas.cn/masvod/public/2015/10/08/60773.images/v60773_b1444265497871.jpg?0.5611646175900231", logoAlpha : "[object]" }; var params = { allowFullScreen : "true", quality : "true", scale : "exactfit", allowScriptAccess : "always" }; var attributes = {}; attributes.id = "player_354"; swfobject.embedSWF("http://vod.cas.cn/wcm/app/video/TRSVideoPlayer.swf", "flashcontent_4433565", "480", "360", "10.0.0", false, flashvars, params, attributes);

相關焦點

  • 走進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探秘大健康產業鏈中的科技支撐
    該實驗室更多關注的是藥用植物為什麼將這樣一個舉足輕重的重點實驗室放在雲南?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副所長普諾·白瑪丹增介紹,該國家重點實驗室更多關注的是藥用植物。全國野生高等植物約有31000多種,其中雲南省約有17000多種,佔了全國野生高等植物比例的57.5%。雲南豐富的藥用植物資源,為開展植物化學研究提供了理想的資源條件,同時可以藉助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的平臺,去挖掘植物中所蘊含的科學能量。
  • 昆明植物所:努力建設國際一流植物學研究基地
    該所先後有4人獲得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的資助,有19位中青年科技人員入選「雲南省科學與技術學術帶頭人」培養計劃,已有11位中青年科技人員獲得雲南省政府頒發的「雲南省中青年學術和技術帶頭人」證書。2003年孫漢董研究員新增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使該所院士增至3人。 人才計劃的實施,使研究所領銜式人才結構發生明顯變化,現累計有將帥人才8人。
  • 「中科院/雲南省動物模型與人類疾病機理重點實驗室」第一屆
    會議現場12月1日,「中國科學院/雲南省動物模型與人類疾病機理重點實驗室」(以下簡稱重點實驗室)在雲南昆明召開了第一屆學術委員會第四次會議出席會議的學術委員有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孫漢董院士、同濟大學裴鋼院士、安徽大學牛立文教授、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徐林研究員、鄭永唐研究員、姚永剛研究員和張雲研究員。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黃京飛副所長和施鵬研究員以及中科院生物局生物醫學處相關領導應邀出席了會議。會議由學術委員會主任孫漢董院士主持。孫漢董院士首先代表學術委員會向各位委員和領導的到來表示熱烈的歡迎。
  • 植物化學領域的探索者——記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員黎勝紅
    ,從雲南豐富的植物資源到近幾年自己研究的新成果……紮根雲南20餘年,立足我國西部地區豐富的植物資源,黎勝紅圍繞植物天然產物化學、生物功能和生物合成開展系統性研究工作,不斷創新研究思路和方法,取得了一系列具有國際影響的成果。
  • 昆明植物所揭示雲南被子植物區系形成原因—新聞—科學網
    近日,中科院昆明植物所植物經典分類與植物多樣性團隊李嶸課題組以中國植物多樣性最為豐富的地區雲南為例,揭示了雲南被子植物區系的形成原因。
  • 科學網—中科院昆明植物所:吸引更多「孔雀」飛中國
    以國際合作助力「創新2020」
  • 郝小江院士:植物小分子與創新藥物
    ,郝院士對全球植物資源最豐富的25個地區之一的植物寶藏雲南非常有感情。中國科學院東亞植物多樣性與生物地理學重點實驗室,前身為1993年在吳徵鎰院士提議下成立的所級生物多樣性與生物地理學開放研究實驗室,於2006年12月進入院重點實驗室行列,曾用名「中國科學院生物多樣性與生物地理學重點實驗室」,2013年4月經中國科學院院長辦公會議審議批准更為現用名,依託單位為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 科學網—雲南發現木本經濟植物新種
    日前,中科院植物研究所與昆明植物研究所合作發表了一種木本經濟植物新種——大果五味子。該種為多年生木質大藤本,高可達10多米,結實眾多,是稀有木本經濟種源。 據了解,大果五味子產於雲南東南部個舊、河口、馬關、文山交界一帶的熱帶地區, 為木質大藤本,老莖生花現象明顯。而木質大藤本、老莖生花、滴水葉尖、大板根並列為熱帶雨林四大特徵,這從另一方面也說明雲南東南部低海拔地區的熱帶雨林特性極為典型的事實。
  • 雲南珍稀瀕危明星動物見面會亮相昆明動物所昆明動物博物館
    雲南珍稀瀕危明星動物見面會亮相昆明動物所昆明動物博物館 2017-06-01 昆明動物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 雲南昆明四所好高中,雲南師大附中首屈一指,堪稱高考狀元的搖籃
    昆明有幾所實力很強的好高中,教學質量在昆明乃至雲南省都名列前茅,讓我們一起了解下。雲南師大附中的知名校友有:著名數學家朱永津;著名作家羅廣斌、宗璞;中科院萬哲先院士;中科院人工智慧專家戴汝為院士;中科院電工學家嚴陸光院士等等。雲南師大附中的教學質量歷年來在雲南省一直遙遙領先,為國內各名牌院校輸送了大批優秀人才。
  • 中科院昆明植物所將舉行第十五屆公眾科學日
    植物的光影世界種子大百部5月19日,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將舉行第十五屆公眾科學日。屆時昆明植物研究所將面向社會開放,傳播科學知識,服務社會大眾、拉近公眾和科學的距離。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是中科院在全國布局的五家植物學科研機構之一,以「原本山川 極命草木」為所訓,旨在認識植物、利用植物、造福於民。其辦所方針為:「立足中國西南,輻射東南亞和喜馬拉雅,在植物學、植物化學及植物資源發掘、利用與保育等領域取得重要突破,為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生物多樣性保護、生物資源的持續利用和產業發展做出重要貢獻。」
  • 雲南省委省政府聘任中科院院士方精云為雲南大學校長
    中新社昆明4月23日電 雲南省委23日在雲南大學召開幹部大會,宣布雲南省委關於雲南大學黨委書記、校長的任職決定。經雲南省委決定:林文勳(原雲南大學校長)任雲南大學黨委書記;聘請中科院院士方精雲任雲南大學校長。楊林(原雲南大學黨委書記)另有任用。
  • 昆明植物所首次成功培養地衣型子囊菌
    昆明植物所首次成功培養地衣型子囊菌,將帶動該所地衣生物學研究躋身於國際前沿,地衣型真菌的活體保存是KUN館藏標本多樣性的又一體現,有利於提升KUN館藏標本的管理水平,特別對我國西南地區豐富的地衣資源多樣性、特有和瀕危地衣物種的活體保存有著重要意義。
  • 中科院昆明植物所在擔子地衣系統分類研究方面取得進展—新聞...
    中科院昆明植物所在擔子地衣系統分類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 昆明植物所解析極小種群野生植物漾濞槭全基因組—新聞—科學網
    記者從中科院昆明植物所獲悉,該所極小種群野生植物綜合保護團隊完成了漾濞槭全基因組測序、組裝,獲得了近於染色體水平的高質量全基因組
  • 雲南大學校長首次以聘任方式產生,中科院院士方精雲獲任
    4月23日,持續推進「雙一流」建設的雲南大學迎來一名「院士校長」。據云南網報導,當日,雲南省委在雲南大學召開幹部大會,宣布省委關於雲南大學黨委書記、校長的任職決定。省委決定:林文勳任雲南大學黨委書記;聘請中科院院士方精雲任雲南大學校長。
  • 昆明植物所建立快速篩選丁布類代謝物合成和轉錄相關基因的玉米...
    植物原生質體體系具有高效、便捷和經濟等優點,有利於各種植物信號途徑中功能基因的研究,已成為一種研究植物生理生化和分子機理的重要工具。近日,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功能基因組學與利用團隊吳建強課題組利用玉米黃化苗快速分離純化玉米原生質體,通過PEG-Ca2+介導的質粒轉染技術實現了高效玉米原生質體轉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