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探秘大健康產業鏈中的科技支撐

2020-12-06 騰訊網

掌上春城訊 普通人眼裡的植物世界花草繽紛,但在植物科學家們看來,植物是偉大而隱秘的。在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蘊藏著雲南首個國家級重點實驗室——植物化學與西部植物資源持續利用國家重點實驗室。一代又一代的研究人員,數十年如一日地在此與植物對話,用科學方法解析植物化學語言,創造了眾多研究成果,並成功轉化運用到了生物醫藥大健康領域。我國第一個植物化學研究室在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裡,有一處伴著植物清香和化學試劑味道的神秘地帶。雲南首個國家級重點實驗室這就是植物化學與西部植物資源持續利用國家重點實驗室,前身為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昆明工作站植物資源化學研究組,由著名植物學家蔡希陶先生於1957年創建。經過幾代科學家的不懈努力,2001年,國家科技部批准其建設成為植物化學與西部植物資源持續利用國家重點實驗室(下稱「植化室」),是我國第一個以「植物化學」命名的研究室(1963年),也是雲南省第一個國家重點實驗室。該實驗室更多關注的是藥用植物為什麼將這樣一個舉足輕重的重點實驗室放在雲南?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副所長普諾·白瑪丹增介紹,該國家重點實驗室更多關注的是藥用植物。全國野生高等植物約有31000多種,其中雲南省約有17000多種,佔了全國野生高等植物比例的57.5%。雲南豐富的藥用植物資源,為開展植物化學研究提供了理想的資源條件,同時可以藉助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的平臺,去挖掘植物中所蘊含的科學能量。挖掘植物中所蘊含的科學能量植物化學是重點關注植物中化學成分的結構與功能的一門分支學科,其最引人注目的是,從植物中發掘新藥尤其是針對疑難病症新藥的研究。植化室從提取分析植物芳香油和油脂化學成分起步,開展植物化學研究。以調查甾體激素藥物原料植物資源為契機,開展藥用植物資源化學研究。發現一批批新化合物和新結構類型60多年來,植化室系統研究植物中的化學成分,發現一批批新化合物和新結構類型,為發展雲南香料、新藥和新農藥等產業作出了重要貢獻。特別是進入2000年以來,與植物系統學、藥理學、有機合成、合成生物學等多學科相結合,用科學的思維,為我國創新藥物、中藥現代化發展提供強有力的科學支持。探索植物多彩外表下的密碼探索植物多彩外表下的化學結構,是植化室最基礎的研究工作。普諾·白瑪丹增傳承了中國科學院孫漢董院士的衣缽,帶領著課題組,潛心於「一科一屬」(五味子科和香茶菜屬)植物中化學成分的相關研究。「其中,香茶菜屬植物在全世界約有100餘種,目前我們研究組就研究了67種。全世界從該屬植物中共發現了1200多種新的二萜類化合物,其中有900多種是我們所發現的。在香茶菜屬植物化學成分這個研究領域裡,我們可以自豪地說已成為世界研究中心。」在普諾·白瑪丹增的課題組裡,組員們每天都圍繞著植物中化學成分的結構、功能及其分布演化規律進行著日復一日的研究工作。從植物中發現和認識化學分子,是一個漫長而枯燥的過程實驗室是如何開展研究的呢?按照研究階段的推進,可分為提取—分離—鑑定。提取階段的目的是為了將化學成分從植物的組織中提取出來,得到植物化學成分的混合物。這個階段看似簡單,與日常生活最為相關。如各類藥材泡酒,生活中衝泡的咖啡、茶葉,甚至做菜用的各類調料,都是通過溶劑(如水)將化學成分從肉眼可見的植物裡提取出來。從植物裡提取的成分其實是混合物,其中可能有數十甚至上百種化學成分。這時,就要利用植物中化學成分不同的性質,通過不同的分離材料、溶劑系統,將不同的成分從混合物中分離得到單體。圍繞植物中化學成分的結構進行研究這些化學分子由於結構的多樣性和複雜性,要從植物中去發現和認識它,往往也會帶來極大的挑戰。這個階段是「枯燥重複而又漫長」的科學研究過程,需要不停地重複、不斷摸索,從而觀察出微觀世界的奧秘。化合物體檢測試「品貌特徵」從植物中提純、分離出單體化合物後,這時,植化室中凸顯科技感的「大白」們登場了。檢測植物的核磁共振儀這些「大白」是一臺臺全自動的核磁共振儀。和醫院所使用的核磁共振儀原理相同,但醫院需要的是通過核磁共振現象,獲得疾病部位的圖像資料;而植化室分析測試中心內的核磁共振儀,則是通過核磁共振激發其產生化學信號,從而得到分子的結構數據。同時,這個核磁共振儀還通過先進的設計,將自身散射的磁場封閉起來,工作人員不需要穿防護設備。一個個植物單體化合物樣本,通過核磁共振測試,短則兩三分鐘,長則一兩天,即能得到數據結果。此時,一個化合物的「品貌特徵」數據雛形便出來了。x射線單晶衍射儀如果對數據存疑的,分析測試中心還有另一項叫做x射線單晶衍射儀的「黑科技」。這個儀器設備相當於醫院裡的「心電圖、腦電圖」,將x射線打到樣本的晶體上,晶體便會產生衍射,衍射原理類似早期的膠捲成像,對不同的角度圖像進行收集,整個空間數據收集完成後,就能確定物質的結構。 同時,再通過質譜、光譜等測試,單體化合物的化學成分「外貌」信息,便一目了然。拿到這些信息後,研究人員需要把結構圖和其他植物化學成分進行比對,看看它們是否也存在於其他植物裡面。如果其他植物裡沒有發現過這個化合物,那麼有可能便是首次從植物中發現的新結構分子。系統高效地發掘植物中奇異的分子單從植物化學學科來看,系統高效地發掘植物中這些奇異的分子,研究它們的結構特點、了解分布規律,本身是一門純粹的科學。但如果將其放到新藥發現的科學研究中,它們就變成了新藥研究源頭創新的重要一環,即為新藥的研究提供了眾多的候選分子個體。藥理學家們還需通過分子活性篩選,對這些化學成分進行細胞水平的活性篩選、動物實驗,發現候選藥物後再開展系統的臨床前和臨床研究,一步步把這些具有活性的化合物推向創新藥物。建成全國最大天然產物化合物庫每天,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近30個課題組,在浩繁的植物世界中針對寶貴的天然分子開展相關研究工作。雖然科學的歷程總是布滿荊棘,有趣的科學實驗重複一千遍也會變得枯燥乏味,但他們總是記得院士們的寄語:「做研究,尤其是做基礎科研的,一定要有坐『冷板凳』的精神。」該實驗室也是全國最大的天然產物化合物庫60多年來,植化室的科研轉化成果,也如萬千分子一樣燦若星河。中國科學院周俊院士團隊,在天麻、重樓等植物的系統研究上有重要貢獻。他從天麻屬植物的化學成分中,發現了治療頭痛、失眠的有效成分天麻素,合成天麻素研究成果於1980年轉讓給昆明製藥廠,生產至今創造產值上億元;在對重樓屬6種植物的系統化學成分研究中,周俊院士闡明了其中有效成分偏諾皂苷結構與活性的關係,研發出治療婦科出血藥「宮血寧」。1985年雲南白藥廠投入生產,上市至今累積收入近10億元,產生了顯著的社會和經濟效益。從1975年開始研究冬凌草素,到發現更為有效的毛萼乙素,孫漢董院士團隊研究香茶菜屬植物已40餘年。如今,以孫漢董院士的基礎研究為依託開發的冬凌草藥物,年銷售額高達四五億元。而毛萼乙素也被作為抗乳腺癌藥物正在開展臨床前的相關研究。60多年來,植化室的科研轉化成果燦若星河郝小江院士研究團隊的1.1類抗老年性痴呆新藥芬克羅酮進入II期臨床試驗;植物系統獲得抗性的新型激活劑靛紅酮獲《新農藥登記試驗批准證書》並已開展大田試驗。陳紀軍等科學家則從雲南本土的藥用植物中,分離得到天然酚苷類化合物,採用現代抗抑鬱藥理學模型與天然藥物化學相結合的方法,發現其具有顯著的抗抑鬱活性,且化學結構和作用機制均不同於目前市售的抗抑鬱藥物。該研究轉化的藥品「奧生樂賽特」是國家重大新藥專項4個十三五重點推進的項目之一,並一次性獲批I、II、III期臨床試驗,入選《中國製造2025》重點領域技術路線圖……普諾·白瑪丹增表示,不勝枚舉的成果,體現了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植化室在植物化學領域研究的原始創新性。如今,該國家重點實驗室已經建成了一個龐大的天然產物化合物庫,目前庫存量約有11000餘個,是全國最大的天然產物化合物庫。未來,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植化室將把越來越多基礎研究中的重要發現,作為大健康產業鏈中科技支撐的重要一環,結合疾病治療、市場開發等實際需求,與更多的生物醫藥企業、機構合作,讓植物化學應用研究更加造福於人類。昆明日報全媒體記者:廖晶蓉圖片:孟祝斌責編:李冬雨編審:周曉雪 沙蘭梅

相關焦點

  • 看科研「國家隊」亮十八般武藝——走進中科院公眾開放日
    新華社北京5月22日電 題:看科研「國家隊」亮十八般武藝——走進中科院公眾開放日  新華社記者嶽冉冉 董瑞豐 董雪  沙子如何變身晶片?如何實現從「風雲不測」到「風雲可測」?在2019全國科技活動周期間,公眾在中國科學院多個科研院所享用到了一道道精美的科普大餐。
  • 探秘「種子方舟」,尋找物種生命的起源
    在探秘「種子方舟」的直播活動中,青少年觀看了《種質資源庫》、《最後的萌芽》等科普視頻,帶領大家初識「種子方舟」。與此同時,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員、中國西南野生生物種質資源庫副主任伊廷雙為大家帶來了關於「種子方舟」的特別科普報告,帶領大家深入了解「種子方舟」的重要意義,開啟一段植物物種的生命探索之旅。
  • 科學網—中科院昆明植物所:吸引更多「孔雀」飛中國
  • 從昆明到西雙版納 媒體行探秘雲南生物多樣性
    掌上春城訊 12月3日,由雲南省委宣傳部、COP15雲南省籌備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主辦的「萬物生長 萬物和諧——雲南生物多樣性保護宣傳周」媒體行活動在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啟動。在為期四天的活動中,中央駐滇、省、市媒體將到昆明、澄江和西雙版納,探秘雲南生物多樣性,為明年COP15大會的召開營造良好宣傳輿論氛圍。啟動儀式圓滿舉行後,媒體一行開啟了第一站的採訪——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中國西南野生生物種質資源庫」。資源庫裡2萬餘種質資源引發了媒體記者們的好奇心,不斷提出問題請專家進行解答。
  • 植物化學領域的探索者——記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員黎勝紅
    1996年,從雲南大學化學系畢業後,黎勝紅在老師的建議下報考了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生,面對自己從未接觸過的知識,他通過幾個月的自學和努力,最終成為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的一員,5年順利獲得博士學位。研究生畢業後,黎勝紅成為我國植物資源和植物化學家孫漢董的研究助理,開啟了在植物化學領域的探尋之路。2003年,孫漢董當選為中科院院士,而黎勝紅卻選擇了前往國外留學。
  • 中科院昆明植物所在類胡蘿蔔素生物合成研究中取得新進展—新聞...
  • 第八屆全國地衣生物學研討會在昆明植物研究所舉行
    央廣網昆明8月3日消息 (記者李健飛)為促進地衣生物學的發展、展示科研隊伍水平,加強中國地衣學家相互合作與交流,中國菌物學會地衣學專業委員會於2017年8月1日至8月5日以「中國地衣研究新進展」為主題的第八屆全國地衣生物學研討會在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召開。研討會由中國菌物學會地衣專業委員會主辦、昆明植物所承辦。
  • 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建設生物多樣性體驗園
    目前,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正有序推進生物多樣性體驗園項目建設。圖為市民在昆明植物研究所植物園漫步。> (責編:徐前、朱紅霞) 推薦閱讀 雲南新增境外輸入確診病例1例  人民網昆明
  • 中科院昆明植物所將舉行第十五屆公眾科學日
    植物的光影世界種子大百部5月19日,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將舉行第十五屆公眾科學日。屆時昆明植物研究所將面向社會開放,傳播科學知識,服務社會大眾、拉近公眾和科學的距離。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是中科院在全國布局的五家植物學科研機構之一,以「原本山川 極命草木」為所訓,旨在認識植物、利用植物、造福於民。其辦所方針為:「立足中國西南,輻射東南亞和喜馬拉雅,在植物學、植物化學及植物資源發掘、利用與保育等領域取得重要突破,為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生物多樣性保護、生物資源的持續利用和產業發展做出重要貢獻。」
  • 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建設生物多樣性體驗園
    目前,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正有序推進生物多樣性體驗園項目建設。市民在昆明植物研究所植物園漫步。【來源:雲南省人民政府】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 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副所長疑因豔照門被免職
    昆明信息港訊 記者韓煥玉 合宇聰 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副所長王文近日被免職,中國科學院人事局1月9日在官網公布了免職通知。極其巧合的是,網上流傳的一段《疑中科院昆明某研究所人員賓館約炮》視頻曾被瘋轉。網帖還稱,王文「利用外出開會之機約受害人與其同住開會的賓館,他還與受害人在其昆明動物所辦公室和在昆明動物所停車場的車裡發生性關係(說那裡最安全),他多次利用上班時間約受害人去賓館開房,此關係保持了一年半之久。據昆明動物研究所知情人士透露,該視頻中的男主角與王文酷似,此前有不少人猜測王被免職可能與研究所人事競爭有關,被人「暗算」,但從這視頻看來很可能是生活作風問題。
  • 昆明植物所等在唇形科分類學研究中獲進展
    唇形科(Lamiaceae)為被子植物第六大科,世界範圍內分布廣泛,中國是其多樣性分布中心之一。該科植物具有重要的經濟價值,在烹飪、藥用、園藝、建材等方面應用廣泛,與人類健康生活息息相關。例如,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博士陳亞萍等先後確定了該科8個系統位置未定屬的系統位置,即歧唇花屬AcrymiaPrain、歧傘花屬CymariaBenth.、辣蕕屬GarrettiaFletch.、全唇花屬Holocheila(Kudo) S. Chow、膜萼藤屬HymenopyramisWall. ex Griff.、喜雨草屬OmbrocharisHand.-Mazz.
  • 中科院建成14個「特色研究所」 打造科技創新「特戰旅」
    中新社北京9月27日電 (記者 孫自法)中國科學院科技促進發展局局長嚴慶27日在北京透露,2015年該院先後啟動兩批共14個研究所試點建設「特色研究所」,通過3年試點建設,這14個研究所已於今年7月順利通過驗收。
  • 中科院公眾科學日,本周末一大波直播來襲
    直播時間:5月24日 14:30-16:30(在線可互動)直播標題:當我們談宇宙時,我們在談些什麼直播時間:5月23日 15:30-17:00直播平臺:頭條:中科院理論物理研究所;抖音:中科院理論物理研究所直播標題:綠色製造 雲上過程—科技UP主帶你打卡過程工程所直播時間:
  • 中科院土壤研究所探秘:標本館裡的「土壤王國」(圖)
    中科院土壤研究所探秘:標本館裡的「土壤王國」(圖) NEWS.SOHU.COM  2004年09月27日11:05  來源:金陵晚報 頁面功能  【我來說兩句】【我要「揪」錯】【推薦】【字體:大 中
  • 中科院昆明植物所公眾科學日來啦!5月19日一起走進科學世界
    雲南網訊(記者 張蕊)自2004年5月舉辦首屆公眾科學日以來,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每年5月中旬的周末都會面向社會開放一天。5月19日,昆明植物所將舉行第十五屆公眾科學日,傳播科學知識,拉進公眾和科學的距離。
  • 2019年昆明植物所全國科普日活動預告
    一、時間:9月15日 10:00-16:00  二、地點: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三、活動主題:「禮讚共和國 智慧新生活」  四、組織機構  主辦:雲南省植物學會 雲南吳徵鎰科學基金會 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承辦: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昆明植物園  協辦:全國科學院聯盟生物多樣性分會
  • 翼方健數與中科院上海營養與健康研究所生物醫學大數據中心籤署...
    11月16日,翼方健數(BaseBit.ai)與中科院上海營養與健康研究所生物醫學大數據中心(以下簡稱「中心」)籤署合作協議,雙方將在醫療健康領域展開深度合作。左為:中科院上海營養與健康研究所生物醫學大數據中心 鄭廣勇博士 右為:翼方健數副總裁 張鶯耀得益於我國數字經濟產業的快速發展,信息科學技術已與健康醫療服務全面融合發展
  • 《走進中科院科考主題篇》 航空航天與航天攝影邀您來
    《走進中科院科考主題篇》航空航天與航天攝影邀您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