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植物所建立快速篩選丁布類代謝物合成和轉錄相關基因的玉米...

2020-11-22 食品夥伴網
   玉米(Zea mays)是禾本科玉蜀黍屬一年生草本植物,是世界上三大穀類作物之一,是重要的糧食作物。我國的玉米產量已經超過水稻和小麥,位居第一位,所以玉米對我國的國民經濟具有重要意義。但是長期以來大量的玉米蟲害總是威脅著全球玉米的產量,玉米害蟲也多達350種之多。作為玉米最重要的抗蟲化合物,丁布類次生代謝物的生物合成途徑已基本闡明,但是玉米功能基因研究相對緩慢,再加上玉米轉基因技術的眾多缺陷,特別是轉化效率低以及周期長的問題,使得丁布類次生代謝物的調控研究變得十分棘手,玉米抗蟲機理的研究進展比較緩慢。


  植物原生質體體系具有高效、便捷和經濟等優點,有利於各種植物信號途徑中功能基因的研究,已成為一種研究植物生理生化和分子機理的重要工具。近日,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功能基因組學與利用團隊吳建強課題組利用玉米黃化苗快速分離純化玉米原生質體,通過PEG-Ca2+介導的質粒轉染技術實現了高效玉米原生質體轉染。同時通過優化的HPLC-MS/MS分析方法,可快速測定玉米原生質體中各種類型的丁布類次生代謝物含量,該研究首次分析得到丁布類次生代謝物在玉米原生質體中含量隨時間的變化規律。此外,該研究基於昆蟲取食處理及不同玉米品系對比等實驗積累的RNA-seq大數據中挖掘了可能的玉米丁布候選調控基因,利用優化獲得的玉米原生質體瞬時表達系統沉默和過表達了部分候選基因,篩選獲得了2個可能的丁布合成調節因子,分別是轉錄因子ZmbHLH20和ZmbHLH76,為後續玉米穩定遺傳轉化和抗蟲機理研究奠定了基礎。該研究也為其它植物,特別是難以轉化的非模式植物(包括野生植物)的次生代謝產物合成和調控基因功能分析提供了借鑑。


  研究成果以An efficient system composed of maize protoplast transfection and HPLC-MS for studying the biosynthesis and regulation of maize benzoxazinoids 為題在線發表於Plant Methods 雜誌上。昆明植物所與雲南大學聯合培養碩士研究生高磊和昆明植物所助理研究員申國境為該論文第一作者,吳建強為通訊作者。該研究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雲南省應用基礎研究重點項目、中科院國際合作項目等的支持。


  昆明植物所建立快速篩選丁布類代謝物合成和轉錄相關基因的玉米原生質體平臺

相關焦點

  • 研究建立快速篩選丁布類代謝物合成和轉錄相關基因的玉米原生質體...
    作為玉米最重要的抗蟲化合物,丁布類次生代謝物的生物合成途徑已基本闡明,但是玉米功能基因研究相對緩慢,再加上玉米轉基因技術的眾多缺陷,特別是轉化效率低以及周期長的問題,使得丁布類次生代謝物的調控研究變得十分棘手,玉米抗蟲機理的研究進展比較緩慢。植物原生質體體系具有高效、便捷和經濟等優點,有利於各種植物信號途徑中功能基因的研究,已成為一種研究植物生理生化和分子機理的重要工具。
  • 昆明植物所在玉米抗蟲次生代謝產物丁布類化合物的合成調控機制...
    目前,儘管植物抗蟲分子機理在某些植物,如擬南芥、野生菸草和番茄等物種中有了一定程度的認識,但是關於玉米抗蟲機制的研究卻很少。研究表明次生代謝產物丁布類化合物(BXs)是玉米中重要的抗蟲物質,並且其合成途徑也被廣泛研究,但是關於該類化合物合成的調控機制仍缺乏研究。
  • 氮元素影響茶葉中代謝物積累和基因表達
    近日,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員高立志研究組以一年生雲南大葉茶苗為研究材料,採用代謝組學和轉錄組學相結合的技術手段,對不同氮水平和氮形態下生長一定時期的茶苗的生理指標
  • 農學代謝組學|用GC-MS分析同源的三種玉米代謝物和代謝途徑
    研究者們通常使用GC-MS代謝組學技術來區分兩種植物的代謝物,並確定它們之間存在顯著差異。由於代謝組學的具體特性,需要建立標準品資料庫,為數據分析提供依據。目前,我國還沒有完整的玉米資料庫分析系統;因此,這篇文章進行了進一步研究,為後續分析提供依據。
  • 昆明植物所利用基因組揭示板藍靛藍生物合成的遺傳基礎
    解析indigo物質生物合成的遺傳基礎,對高效利用板藍具有重要指導意義。近期,昆明植物所民族植物學團隊研究員王雨華課題組和木本資源發掘與農林複合系統構建團隊研究員劉愛忠課題組合作,開展了板藍的精細基因組測序研究並揭示靛藍生物合成的分子機制。研究人員結合MinION單分子測序和Hi-C測序技術,首次獲得了板藍染色體水平的精細基因組(圖1c,板藍基因組網站)。
  • Get農學領域——標誌物篩選、機理研究的代謝組學實驗設計方案!
    隨著代謝組學的發展與應用,其相關技術和理論已被用於多個領域。尤其是農業領域,已經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研究思路與體系。小鹿這次來向大家介紹代謝組學在農業方向的應用及相關實驗設計。代謝組在農業領域的主要應用可簡要概括為三大類。
  • 昆明動物所等揭示核仁應激導致脂肪積累機理
    利用秀麗線蟲全基因組遺傳篩選優勢,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研究員梁斌課題組尋找影響脂滴大小和脂肪儲存的基因或信號通路,發現rrp-8基因突變後出現脂滴顯著增大、脂肪過多積累現象。rrp-8主要參與rRNA的前處理加工,其突變後導致核糖體合成受到明顯抑制。
  • 中科院昆明植物所在類胡蘿蔔素生物合成研究中取得新進展—新聞...
  • 昆明植物所在植物線粒體基因組替代速率異質性研究中取得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植物多樣性與基因組學團隊研究員朱安丹、李德銖研究組立足國家重大科學工程中國西南野生生物種質資源庫,對唇形科(Lamiaceae)筋骨草亞科(Ajugoideae)全部四個主要分支中的9個屬19個種的線粒體基因組進行了深入系統的分析,對線粒體基因組中出現的替代速率異質性的發生時間和相關機制進行解析。
  • 武漢植物園「一種調控植物黃酮醇合成的基因及應用」獲國家發明專利授權
    近日從國家知識產權局獲悉,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園「一種調控植物黃酮醇合成的基因及應用」(ZL 201610156308.4
  • 構建葉片轉錄調控網 讓玉米基因編輯不再「大海撈針」
    山東農業大學農學院李平華教授與香港中文大學農業生物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鍾思林教授、美國康奈爾大學基因組多樣性研究所合作
  • 植物雜種優勢的研究進展
    Li等(2017a)利用 NCIII 設計,解析了「鄭單958」的雜種優勢,其中超顯性對於穗重和株高及穗位高相關性狀(Li et al., 2017b)的調控發揮著重要作用。這表明玉米產量雜種優勢形成的機理可能是顯性和超顯性共同作用。與其他異花作物相比,如玉米,自交作物水稻中顯性互作對雜種優勢可能具有更重要的作用。目前,蔬菜雜種優勢機理的研究表現的更薄弱,主要集中於部分蔬菜類作物。
  • PNAS:萬向元教授與袁隆平院士團隊發現玉米雄性不育基因分子……
    目前,玉米雜交制種主要通過人工或機械去雄,費時費力且成本高昂,因此雄性不育系是玉米雜交制種的關鍵技術。基於細胞質不育的三系法在玉米雜交制種中也有應用,但由於不育系是細胞質遺傳的,存在遺傳資源有限、育性不穩定等問題。因此,採用生物技術手段以利用雄性不育基因開發新的雄性不育體系,成為當前研究的重點,比如萬向元教授團隊之前所建立的玉米多控不育(MCS)系統。
  • 分子植物卓越中心等通過測定非法重組頻率挖掘優質蛋白玉米修飾基因
    前期研究發現優質蛋白玉米高表達γ27醇溶蛋白是粉質胚乳恢復成硬質所必需,後續研究發現優質蛋白玉米高表達γ27醇溶蛋白是因為含有兩個γ27拷貝的S等位基因,說明這個S等位基因在優質蛋白玉米育種中受到了人工選擇。由於很多大芻草(野生玉米)也含有S等位基因,暗示γ27的基因複製發生在玉米馴化之前,而目前玉米自交系含有的單拷貝基因(R等位基因)是S等位基因發生基因重排產生的(圖1a)。
  • PNAS | 棉酚生物合成途徑的表徵
    該文章研究了棉酚的生物合成途徑。本文通過轉錄組分析與VIGS分析,確定了棉酚合成的四種酶及其可能的底物。這四種具有功能特性的酶是(+)-δ-cadinene合成酶和參與7-羥基-(+)-δ-cadinene生成的P450,將法尼醯二磷酸(FPP)轉化為半棉酚,還有兩個酶涉及芳構化。
  • 最新授權:一種多物種GC-MS內源性代謝物資料庫及其建立方法專利
    喜報2020年11月17日,由鹿明生物最新研發的發明專利證書《一種多物種GC-MS內源性代謝物資料庫及其建立方法》正式授權。本專利是由鹿明生物資深技術研發人員歷時2年,運用標準品以及往年過萬次的GC-MS數據解析,經過嚴格的數據篩選、分析、建立了專屬鹿明生物的本地資料庫。小鹿接收到專利授權消息就迫不急待地想跟各位代謝組學研究的老師們分享。此資料庫的建立,不僅代表國家對於研髮型智慧財產權的保護和認同;也代表著鹿明生物在代謝組學研究中的精、專、深又更進一步。
  • 植物抵禦害蟲的蛋白酶抑制劑基因調控研究獲進展
    許多植物在受到昆蟲的啃食後,會合成蛋白酶抑制劑(protease inhibitor)。蛋白酶抑制劑能高水平的抑制害蟲體內的消化酶,被認為是植物抵禦害蟲的一種重要的天然防禦手段。昆蟲的啃食會快速激活植物體內的茉莉酸信號系統,且目前大多分離到的蛋白酶抑制劑基因均受到茉莉酸的調控,因此,目前普遍的觀點是茉莉酸信號是調控蛋白酶抑制劑合成的主要的信號分子。然而,植物體內是否存在別的信號調控的蛋白酶抑制劑仍然未知。
  • 昆明植物所雙子葉胚乳型種子基因組DNA甲基化研究獲進展
    昆明植物所雙子葉胚乳型種子基因組DNA甲基化研究獲進展 來源:昆明植物研究所   發布者:張薦轅   日期:2016-05-06   今日/總瀏覽:4/3206
  • 昆明植物所黃勝雄研究組與雲南師範大學趙勇研究組合作在Tigliane類天然產物研究中取得進展
    大戟科和瑞香科植物中廣泛存在的Tigliane類二萜是一類具有獨特5/7/6/3四環骨架的天然藥物。
  • 黑色和紫色玉米是轉基因玉米嗎?
    先給答案:你所看到的接觸到的吃得到的黑色和紫色玉米都是非轉基因的,但是(敲黑板了),黑色或紫色玉米也有轉基因的(民眾可以看到照片,但接觸不到更吃不到)。看到這估計反轉的朋友們有一點竊喜,支持轉基因的支持轉基因的朋友們有一點疑惑。那麼結合我以前回答的問題和頭條號文章來綜合的給大夥解答一下。